“檀道济唱筹量沙”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李大师的《南史·檀道济传》。该成语用来形容以沙充米,称量而唱数计筹,表示存粮充足。
具体的故事背景如下:
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后,过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统一了北方。从东晋灭亡后的一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南朝先后换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合起来称为南北朝。
宋武帝做了两年皇帝,到第三年,就病死了。武帝的儿子宋文帝即位以后,北魏大举渡过黄河,进攻宋朝,在黄河以南占领了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济率领大军抵抗。有一次,北魏兵进攻济南,檀道济亲自率领将士到济水边,在二十多天里,跟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宋军节节胜利,一直追到历城(在今山东省)。
檀道济为了稳定军心,摆脱敌人的围追,采取了“唱筹量沙”的谋略。入夜后,檀道济令营中掌灯点火,亲自在库房清点粮食;他让管粮食的士兵用量器量沙充粮,一边量一边高声唱数,整整量了一夜。通过这种方式,檀道济成功地欺骗了敌人,让他们误以为宋军粮食充足,从而稳定了军心,顺利退兵
檀道济唱筹量沙:一场智勇双全的军事计谋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留下了许多令人传颂千古的故事。其中,檀道济唱筹量沙的故事,便是以其智勇双全、临危不惧的精神风貌,成为了后世津津乐道的佳话。
背景:檀道济率军征伐北魏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檀道济被授予督征讨诸军事,奉命率众伐北魏。在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檀道济率领的宋军与北魏军进行了三十余次战斗,多次获胜。随着战事的持续,宋军的粮秣逐渐耗尽,形势变得岌岌可危。
危机:宋军粮秣告罄,士气低落
当宋军抵达历城(今山东济南市郊)时,遭遇了叔孙建等骑兵部队的截击,所带粮秣也被焚烧。此时,北魏部将安颉、司马楚之等乘机来攻滑台。滑台守将朱修之坚守数月,终因供应不继,困顿不堪,滑台为北魏所占,修之被俘。檀道济得知滑台失陷,又无粮秣接济,欲救不能,准备撤返。
计谋:檀道济唱筹量沙,稳定军心
此时,檀道济部下有投降北魏的士兵,将宋军缺粮的情况据实告诉了魏军。魏军立即追赶,企图一举歼灭檀道济军队。当檀道济率军撤退到曲周境内时,被追击的魏军包围。面对如此危急的形势,檀道济果断命令士卒唱着数筹码量沙,把仅有的粮食盖在沙上,以显示粮食很多,迷惑魏军。
结果:魏军误判,宋军成功脱险
魏军望见宋军一堆一堆的“粮食”,以为宋军并不缺粮,故将投降过来的宋兵视为可信之人。于是,魏军不再追赶,放走了已经被围困的檀道济大军。檀道济唱筹量沙的计谋,不仅成功稳定了军心,还让宋军化险为夷,成为了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
影响:唱筹量沙成为成语,流传千古
檀道济唱筹量沙的故事,后来被后人传颂,并演变成了成语“唱筹量沙”。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在危难时刻,通过巧妙的计谋,稳定军心,迷惑敌人,从而化险为夷。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冷静,善于运用智慧,化解危机。
檀道济唱筹量沙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其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