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庭之哭》的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18 11:25:52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秦庭之哭》的典故出自《左传·定公四年》。故事背景是春秋时期,吴国攻打楚国,楚国都城郢被攻陷,楚昭王被迫逃亡。楚昭王逃亡到秦国,请求秦国出兵援助楚国。秦国国君秦哀公接待了楚昭王,并举行宴会。在宴会上,楚昭王向秦哀公诉说了自己的困境,请求秦国出兵相助。秦哀公听后,深感同情,便吟诵了一首诗歌,表达了对楚国的同情和支持。这首诗歌就是《秦庭之哭》。

《秦庭之哭》的内容如下:

“周室东迁,晋、郑焉依。王于兴师,以匡王国。济河而东,黄发儿齿。维此之役,以为君王。与国人谋,君不行御。言则称王,言则称公。然则,诸侯敢不听命乎?敢不唯王命是从乎?”

这首诗歌表达了秦哀公对楚昭王的同情和支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楚国的信任和尊重。在秦哀公的鼓励下,楚国最终成功地收复了失地,楚昭王也得以返回楚国。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在困境中寻求帮助并得到支持的情况。

秦庭之哭——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段悲壮故事

秦庭之哭,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讲述的是楚国大臣申包胥为救国家危亡,在秦国宫廷中痛哭七日七夜,最终感动秦王,借兵援楚的故事。

一、楚国危机,申包胥奉命求援

春秋时期,楚国强盛一时,但内部矛盾重重。公元前546年,吴国趁楚国内乱之际,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楚平王宠信奸臣,导致国家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面对吴国的强大攻势,楚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危急关头,楚臣申包胥挺身而出,他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挽救国家危亡,申包胥决定前往秦国求援。秦国地处西北,与楚国相隔千里,但申包胥坚信,只要秦国出兵,楚国就有希望。

二、秦庭之哭,申包胥感动秦王

申包胥抵达秦国后,立即向秦王请求出兵援楚。秦王对楚国的困境并不在意,认为出兵援楚风险太大。面对秦王的冷漠,申包胥决定采取极端手段,以感动秦王。

申包胥在秦庭中倚墙而哭,昼夜不停,历时七日七夜。他的哭声悲壮动人,感动了秦王。秦王被申包胥的忠诚和毅力所打动,决定出兵援楚。

秦王下令,秦国精锐部队即刻出发,援助楚国。在秦军的帮助下,楚国成功击退了吴国的进攻,国家危机得以化解。

三、秦庭之哭的启示

秦庭之哭的故事,不仅展现了申包胥的忠诚和毅力,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

1. 忠诚和毅力是战胜困难的关键。申包胥在危难时刻,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争取援助,最终感动了秦王。

2.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申包胥看来,国家的兴亡关乎每一个国民的命运,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国家的事业。

3. 诚信和友善是国际关系的基础。秦王在申包胥的感召下,决定出兵援楚,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友好。

秦庭之哭,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忠诚、毅力和诚信精神。在当今社会,我们仍需弘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