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如破竹”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形势发展迅猛,不可阻挡。这个成语出自《晋书·杜预传》,原文是:“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这里的“破竹”指的是劈开竹子,竹子内部的节会自然裂开,比喻事情一旦开始,就会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不可阻挡。
势如破竹——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势如破竹”源于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是形容战争或事业进展顺利,如同劈竹子一般,一节节顺利分开,毫无阻碍。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
背景介绍——晋国灭吴的契机
在三国末期,晋国灭吴成为统一大业的关键。晋武帝司马炎在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后,开始筹备攻打东吴,以期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杜预的建议——势如破竹的提出
在晋武帝召集文武大臣商议灭吴大计时,多数人认为吴国实力尚存,不宜急于进攻。大将杜预却提出了“势如破竹”的观点。他认为,应趁吴国衰弱之际,迅速灭掉它,以免日后难以对付。
晋武帝的决策——采纳杜预的建议
晋武帝司马炎在听取杜预的建议后,认为其分析有理,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他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负责指挥灭吴之战。
战争进程——晋军势如破竹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在杜预的指挥下,晋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占江陵、斩杀吴国大将,吴军士气低落,纷纷投降。
典故出处——《晋书·杜预传》
关于“势如破竹”的典故,最早见于《晋书·杜预传》。其中记载了杜预在灭吴之战中的言论:“今军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晋军所向披靡的景象。
成语的传承与影响
成语“势如破竹”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形容事物发展迅速、毫无阻碍的典型用语。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成语“势如破竹”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抓住时机,勇往直前。只要坚定信念,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