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尾大不掉》的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18 09:47:46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尾大不掉”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原文是:“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这里的“末大必折”和“尾大不掉”是两个相对的比喻,用来形容某种事物或情况的极端状态。

“末大必折”意指树梢过于粗大,必然会导致树木折断。这是因为树梢的重量超过了树干的支撑能力,导致整个树木失去平衡而折断。

“尾大不掉”则是用来比喻部下势力过大,无法控制,或者形容某种事物或情况的极端状态,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这里的“尾”指的是事物的末端或尾部,而“掉”则是指失去控制或无法挽回。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国家或组织的领导层无法控制下属,或者某种情况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或组织在面对某种极端情况时的无奈和无力感。

尾大不掉——一部春秋时期的权力寓言

成语“尾大不掉”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它不仅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典故的背景、含义及其在历史和现代语境中的影响。

一、典故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国君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断扩张势力。楚灵王是其中一位雄心勃勃的国君,他在公元前531年于城地、蔡地、不羹等地筑城,并打算派弃疾担任蔡公,以加强对蔡地的控制。

二、故事梗概

楚灵王向大臣申无宇征求意见,询问弃疾是否适合担任蔡公。申无宇以“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为喻,提醒楚灵王要慎重选择臣子。他通过列举历史上其他国君因选择不当而导致的悲剧,警告楚灵王弃疾在外,郑丹在内,可能会对国家造成威胁。楚灵王虽未采纳申无宇的建议,但申无宇的话却成为后世“尾大不掉”典故的起源。

三、成语释义

成语“尾大不掉”中的“掉”意为摇动,原指尾巴太大,掉转不灵。在古代,它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难以驾驭。这个成语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贬义。

四、典故影响

“尾大不掉”这一典故在历史和现代语境中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古代,它警示统治者要警惕部下势力过大,避免权力失衡。在现代,它被用来形容某些机构或组织过于庞大,难以有效管理,导致效率低下。

五、现实意义

优化组织结构,减少层级,提高决策效率。

加强内部沟通,确保信息畅通,减少误解和矛盾。

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组织凝聚力。

引入外部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成语“尾大不掉”作为一部春秋时期的权力寓言,不仅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现代社会,我们要时刻警惕“尾大不掉”的现象,努力提高组织效率,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