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终不渝》的典故,始终不渝——成语的起源与演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17 20:57:50 浏览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成语“始终不渝”出自《晋书·谢安传》,其典故如下:

谢安是东晋时期的名臣,以智慧和才能著称。他早年隐居会稽东山,虽然声名远扬,却不愿出仕。后来,在扬州刺史庾冰的邀请下,谢安勉强出山为官。他在官场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淝水之战中,成功指挥东晋军队大败前秦军队,立下了赫赫战功。

谢安并没有因此留恋官场,而是在胜利后辞去官职,再次隐居东山。尽管他多次受到朝廷的召唤,但始终坚守自己的志向,不愿再次出山。这种从始至终不改变自己志向的精神,被后人称为“始终不渝”。

此外,还有另一个与“始终不渝”相关的典故,即唐代魏征的故事。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位著名谏官,以刚直敢言著称。有一次,唐太宗派人以重价四出访求名马和珍宝,魏征对此非常不赞成,便上书谏劝,表示自己始终坚守仁义之道,不会改变。这个典故也体现了“始终不渝”的精神。

总的来说,“始终不渝”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从始至终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态度或信仰,体现了坚定的意志和守信用的高尚品质。

始终不渝——成语的起源与演变

“始终不渝”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汉语,用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自始至终保持不变,忠诚可靠。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

成语的出处

成语“始终不渝”最早见于《晋书·陆晔传》:“格勤贞固,始终不渝。”这里的“渝”指的是改变,违背。因此,“始终不渝”意指自始至终一直不变,守信用。

历史典故

典故一:魏征谏唐太宗

唐太宗时期,谏官魏征以刚直敢言著称。有一次,唐太宗派人以重价四处访求名马和珍宝,魏征上书谏劝,表示:“臣奉侍帷幄十余年,陛下许臣以‘仁义之道,守而不失;俭约朴素,始终弗渝。’”这里的“始终弗渝”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始终不渝”,用以比喻能自始至终,坚持不变。

典故二:谢安东山再起

谢安年轻时,因才华出众而闻名。扬州刺史庾冰曾坚决请他去当官,但谢安只任了一个多月便辞官回家。后来,朝廷多次邀请他出山,他都拒绝了。他住在会稽的东山,向往隐士的清高生活。尽管后来他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但东山之志始终没有放弃。因此,《晋书》称他为“始末不渝”,即“始终不渝”。

典故三: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

蔡东藩在《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九回中提到:“区区之心,唯以始终不渝。”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对信仰和理想的坚定追求,体现了“始终不渝”的精神。

成语的演变与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终不渝”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现代汉语中,它不仅用于形容人的忠诚、坚定,还用于形容事物、制度、政策等方面的稳定性。

应用一:形容人的品质

在形容人的品质时,“始终不渝”常用于赞扬一个人在面临困难和诱惑时,仍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应用二:形容事物的稳定性

在形容事物时,“始终不渝”常用于强调事物的稳定性,如政策、制度、友谊等。

应用三:形容制度的完善

在形容制度时,“始终不渝”常用于赞扬制度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始终如一。

总之,“始终不渝”这个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道德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我们今天仍需传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