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羹冷炙》的典故,残羹冷炙的由来与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17 19:29:09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残羹冷炙》的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在这里讲述了一个故事,用以说明一个人即使地位低下,但只要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就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的大意是:有一个叫做陈仲子的人,他非常注重自己的品德和信仰。他的哥哥陈戴是一个大官,经常请客吃饭,但陈仲子认为这些宴席上的食物和酒都是不道德的,因此他从不参加。他宁愿吃一些残羹冷炙,也不愿意接受哥哥的宴请。陈仲子认为,即使这些食物是残羹冷炙,但它们都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因此是清洁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即使这些原则和信仰与他人的期望或现实不符。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那些坚持自己原则和信仰的人,即使他们的选择与我们的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陈仲子一样,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动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残羹冷炙的由来与典故

残羹冷炙,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背后的典故。

一、成语的起源

残羹冷炙的成语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杂艺》。颜之推是北齐时期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颜氏家训》是一部集儒家思想、家庭教育、文学艺术于一体的著作。在《杂艺》篇中,颜之推提到:“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这里的“残杯冷炙”指的是吃剩下的酒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二、成语的典故

关于残羹冷炙的典故,最著名的故事发生在唐代。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被誉为“诗史”。

杜甫在青年时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四处奔波,寄人篱下。在长安期间,他曾多次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以宾客的身份参加宴会。在这些宴会上,他常常陪著王公大臣诗酒宴游,席间吟诗赋词来助兴。

杜甫的生活并不富裕,他常常只能吃到别人剩下的酒食,即所谓的“残羹冷炙”。在《奉赠韦左丞丈》一诗中,杜甫写道:“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三、成语的演变与含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残羹冷炙的成语含义逐渐演变。最初,它指的是吃剩下的酒食,后来引申为别人施舍的东西。在句子中,残羹冷炙一般作宾语,含贬义,形容吃剩的食物或别人施舍的东西。

残羹冷炙的成语还常常用来比喻那些依靠他人施舍度日的人,或者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受人欺凌的人。它提醒人们要自食其力,不要依赖他人。

四、成语的启示

残羹冷炙这个成语,虽然带有贬义,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首先,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现有的生活,不要浪费食物。其次,它告诫我们要自食其力,不要依赖他人。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不易,要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奋斗。

总之,残羹冷炙这个成语,源于古代,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牢记这个成语的含义,努力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勇敢面对困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