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居易的诗300首

白居易的诗300首(白居易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后宫词》,明白如话为何又那么感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2 02:17:54 浏览5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白居易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后宫词》,明白如话为何又那么感人

唐诗中,有一类题材,是代宫人所作的宫怨词,比如,唐代张祜有一首《宫词》写得很好,诗中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诗人巧用数字,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描写,叙述了一位宫人的悲惨遭遇,她离家数千里,二十多年深居宫中,一声悲歌,不禁热泪盈眶。

王昌龄有一首《春宫曲》,也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宫怨这个主题,他在诗中写道:“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王昌龄此诗的妙处,是全篇没有一句写宫怨的地方,看起来都是在写汉宫旧事,但是仔细品味之下,却有着无限愤怨,既有新欢,必有旧人,新人越是恩宠无限,越突出旧人的冷落孤寂,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

这两首宫怨佳作,是很有名的佳作,也都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白居易也有一首《后宫词》,同样是宫怨中的名作,也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便是下面这首别有韵味的七言绝句。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白居易用了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却突出了好几层怅怨,四句诗明白如下,但是却极有余味。首句说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因此不成,她的梦必然与君王宠幸有关,这从下面几句中可以看出;第二句说前殿歌声嘹亮,可知今晚君王来此无望;第三句写自己青春年少,可是早已经失宠,可见君恩之薄情寡义;第四句写因为失眠、因为失宠,只能斜倚薰笼,坐到天明。

全诗语言虽然简单,但却描述了数层韵味,细腻地表现了妃子失宠时的惆怅心情。这个妃子,以前一定是受宠过的,但现在却一心盼望君王前来,至深夜而不得,于是退而求其次,想要求得一个好梦,但是辗转反侧之间,连梦也难以做好了,只好以泪洗面,这本就够令人惆怅了,然而,前殿欢乐的歌舞声传来,让这位妃子知道,今夜君王在别处寻欢作乐,再也不会来了,这无疑更增惆怅。

倘若人老珠黄,或许事出有因,然而自己正当青春年少,红颜正美的时候,这个时候突然失宠,可知滋味更不好受了,耳边听着前殿的歌舞,心里想着红颜未老恩先断,更加难以入睡了,只能斜倚薰笼,枯坐到天明。诗人只为我们描述事实,不做一句评价,却将这位失宠妃子的无限怅恨,表现地淋漓尽致,其可悲可叹,令读者无限同情。

白居易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全诗由希望起,由绝望结,从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回现实,千回百转之间,失宠者的悲凉处境,表现地淋漓尽致,充满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其实,宫怨词未必只是单纯写失宠,有时候更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白居易这里,大概也有几分这种味道吧!

白居易有哪些经典作品,配的上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称号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易懂,而且形式多种多样,被后世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长篇叙事诗。读后更是脍炙人口,令人叫绝。农夫认为,仅这三篇叙事长诗就足以奠定了白居易配得上为“唐代三大诗人“的地位。正如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在《欧北诗话》中评价其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並认为白居易即使没有全集,而二诗(指长恨歌,和琵琶行)己自不朽。

你喜欢白居易的哪首诗为什么

《卖炭翁》—白居易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社会的普遍状况,描写烧木炭老人谋生的艰难困惑,以及老翁的遭遇,揭露当时统治者的本质,掠夺社会下层老百姓的丑恶行径,抨击统治者的腐败。有着典形的教育意义。
《卖炭翁》的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