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
- 三国时期,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 有人说,历史中的诸葛亮比演义中的诸葛亮更恐怖,是这样吗
- 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人
- 历史人物“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 历史上那些惊人的巧合,诸葛亮真的是汉献帝的替身吗
- 诸葛亮死后,他在出师表里推荐的一位大臣被暗杀,间接导致蜀国灭亡,这个人是谁
- 有人说三国里面的诸葛亮才是汉献帝,那么为什么刘备死之前诸葛亮不说呢
- 有的人觉得诸葛亮名不符实,蜀国真的是被诸葛亮拖垮的吗
- 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最多不过二流,为什么却被神化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
暂且不论诸葛亮厉害与否,在我国古代史中有哪位大臣的祠堂是修建在君王坟前的?恐怕除了成都汉昭烈皇帝墓前的武侯祠,再也没有了吧?光凭这一点就足够说明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卓越能力。
战略家
说诸葛亮是战略家,并不是隆中对里提出的天下三分之策,因为隆中对是否真由诸葛亮自己所想,并不敢肯定,因为鲁肃在江东向孙权提出“江东对”的国策更为早一些,又有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在东吴任职,不敢排除是否诸葛瑾在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告诉过弟弟这一战略设想。而“江东对”提出的以东吴为根基,夺取荆州再图益州的策略与隆中对太过于相似。
但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不局限于隆中对。在刘琮接任刘表家业的时候,诸葛亮是劝刘备夺取荆州的,他向刘备指出了刘琮必保不住荆州,事实情况也是如此,如果此时夺取荆州真的会让刘备少奋斗至少五年,然而赤壁之战也许就不会发生,东吴的势力也许就进不了荆州。
当刘琮投降后,刘备南逃,依旧是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的计划,虽然鲁肃是促成孙刘联盟的重要人物,但诸葛亮对全局形势的判断也是非常准确的,深知东吴的眼光是在于荆州,而刘琦依附于刘备,东吴抗曹的目的在于保境安民,但更远的层次就是进取荆州,这是孙刘能够达成联盟的基础。因此,孙刘联盟就不需要演义里的“舌战群儒”,因利益需求都看的明明白白,联盟是必然的结果。
诸葛亮北伐是被诟病最多的地方,被冠名为穷兵黩武,实际上,我认为这也是诸葛亮战略眼光独特的地方。自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就立马恢复了孙刘两家的关系,为北伐解除东面的威胁。而北伐的目标真的不是中原地区,五万兵力就敢打中原那就是痴人说梦,而诸葛亮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就是吃下关中陇右地区,这一点上是对“隆中对”计划失败的一个补充,既然荆州已失,那么以益州为根本,占领关中地区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年刘邦就是平定三秦以关中为根基才图得天下的,因此蜀汉不愿意偏安一隅,就只能走北伐这条路。
政治家
这一点上的争议并不大,先主征战于外,足兵足食就能够说明诸葛亮的治国之才。诸葛亮治蜀也是很有一套,创建《蜀科》,法为本、德为据,吏治清明;南中蛮荒地区冶炼、制盐、茶业都成为经济支柱。内政治国,在于三国时期,诸葛亮、荀彧应该算最有能耐的人了。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不光在于内政,还在于外交。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以大局为重,重新与吴国结好。孙权称帝时,诸葛亮面临了很大的问题,就是承认不承认孙权称帝的合理性,因为蜀汉以汉立国,意图代表汉朝的正统地位,从而在政治上诋毁魏国的篡逆行为。但孙权称帝就打破了这个局面,如果诸葛亮承认了孙权的帝位,那么就否定了蜀汉的正统性,如果不承认,又无法维护两家的关系。最终,诸葛亮只能委曲求全的承认了孙权的帝位,但作为条件,诸葛亮迎回了被东吴俘虏的蜀国名仕张奕,这种政治博弈中的交换,也体现了诸葛亮在外交上从来不做亏本买卖,如果非要失去一个东西,那就让他失去的更有价值!
军事家
诸葛亮虽然没有像演义里那样用兵如神,但也绝非后世诟病的那样没有一点军事才能,反而我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出类拔萃的。诸葛亮在前期是没有参与过重大战役,平定南中地区也是正规军碾压蛮夷部落,这都没什么好说的。那么北伐期间,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细节中展现的军事谋略,是被司马懿称为“真奇才也”的。
曹真也非演义里那样的无能之辈,反而是夏侯渊阵亡之后,魏国西部战区的顶梁柱,见于正史中其统兵之才不下于张颌,这样的帅才大小战役三败于诸葛亮。而诸葛亮的北伐皆因粮草问题而退军,这也是最后一次北伐,相持渭南时司马懿选择坚守不出的原因,打不过就不打的战略是戳中了诸葛亮的痛处,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而其留下的木流牛马和诸葛连弩都成为当时战场上最先进的装备。
出师表的文笔虽然没有三曹的辞藻华丽,但那是一代名相的鞠躬尽瘁,是诸葛亮一生才智的映照,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留给后世一座忠义的丰碑,屹立在三顾茅庐的君主墓前,继续守护着知遇之恩的主公刘皇叔!
三国时期,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提起诸葛亮,中国民间老百姓都知道他上懂天文、下知低理,能掐会算、有时还能呼风唤雨。诸葛亮能登上神坛,得力于《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故意造神,而是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民众的心里诉求,这得从复杂的历史大环境说起。
其一,《三国演义》是作者以蜀汉割据政权为正统,将曹魏的领导人曹操说成篡汉的奸贼;无视曹操统一国家的大业,而极力歌颂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造成国家在即将统一时重新分裂的一系列活动。
其二,诸葛亮成为民众呼唤的人物。当时,蒙古大军催枯拉朽般地向南奔袭。腐败的南宋小朝廷已没有德高望重、一呼百应的领袖人物,小皇帝是个傀儡。这就是当时南宋王朝的政治形势。
在节节败退之时,中原广大民众呼唤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英雄人物,希望他能顶天立地站出来改变历史!去哪里寻找这样的人物呢?现实中没有,那就只能从“小说”中寻找。既然已选中蜀汉政权为旗帜,诸葛亮当然成了民众中唯一的人选。
以上是《三国演义》里有点神化的诸葛亮,那么现实中真实的诸葛亮呢?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年隐居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即占领荆州、益州,争取西南各族的支持,联合孙权,共同抗击曹操。
后来刘备病死,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政期间励精图治,实行屯田,改善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五次大举出兵伐魏,234年病死五丈原,葬定军山。
诸葛亮一生好学,他分析能力非常的强,言之有物。他能把书上看到的东西,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判断归纳总结出来,就是现在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所以他看问题、判断事物非常的准。
有人说,历史中的诸葛亮比演义中的诸葛亮更恐怖,是这样吗
历史上的诸葛亮,隐居隆中三分计,是真实的,是南阳还是襄阳莫衷一是。当时两阳是一个行政单位。这要史官判定了。
诸葛《前出师表》丶巜后出师表》是真实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可信的。
至于三气周瑜丶空城计丶借草船等是移花接木。周瑜是自己病死,后两项是东吴人的。
历史上诸葛比《演义》上更神奇,而不是恐怖。诸葛创造了古代冲锋枪《连弩箭》丶《木牛流马》(据说是黄夫人画的图纸)丶做了《诸葛肉包子》等很多,有的可惜失传了,后人做《木牛流马》也做不到诸葛巧妙天工。
诸葛亮联吴抗曹显示了古代统一战线,安抚孟获显示了民族团结,精兵简政显示了领导艺术。诸葛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格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一生忠义,是蜀汉的一代贤相,是三国时代智慧忠义的化身!
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位绝顶聪明的智者,素有天地军师之称。刘备三顾茅庐邀其出山之时,就谋划布局“三分天下”。事实上,他也做到了。毋庸置疑,诸葛亮是”三国鼎立”之灵魂人物。
从连吴抗曹、施展了“草船借箭”计策之后,令整个江东将军、谋士刮目相待,足见他的军事谋略远胜周瑜。献计筑坛,为东吴”借来东风”抗击来犯魏军,足见其对天文地理通晓、气候变化拿捏之精准。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出师表》言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了对康复汉室江山秉持义无反顾的决心,也彰显了他对幼主之忠诚度。
诸葛亮不仅发明了“八卦阵法”。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对当时伐魏战争之粮草补给起了关健性的作用。
在无兵可用劣势下,自导自演之“空城妙计”,吓退了司马懿十万大军。由此可见,其之胆色、智慧,在三国历史中之“超凡卓越”。
配图源自网络。
历史人物“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正史中诸葛亮顶尖的全才人物。
演义中诸葛亮全程开挂。
正史中诸葛亮没有演义中厉害,
但三国时代也找不出几个比他厉害的。
历史上那些惊人的巧合,诸葛亮真的是汉献帝的替身吗
我是探索真历史,诸葛亮是汉献帝替身这事,我以正反两方的方式分析如下:
1、空城计
正方:诸葛亮当时弹的是一首宫中的曲子,司马懿感到诧异,抬头一看诸葛亮,他竟是皇上!于是司马懿调转马头走了。
反方:空城计本就是虚构的,当时魏军主帅是张郃,不是司马懿,司马懿当时在洛阳。空城计不在,何来汉献帝弹琴。
2、刘备三顾茅庐,毕恭毕敬,日后,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正方:由此看出刘备知道诸葛亮是汉献帝,并要让位于他。
反方:刘备既没有认为诸葛亮是汉献帝,也并不是言听计从,只需一件事就全能证明,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决定兵发东吴,任何人都劝阻不住,当时诸葛亮说:“若有法孝直在,定能劝阻主公。”诸葛亮若是汉献帝,一句话不就行了,何必需要法正。
3、白帝城托孤,告诉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正方:刘备有意让位诸葛亮,因为他是汉献帝。
反方:当时刘备那句,君可自取。顿时吓得诸葛亮跪地大哭。若诸葛亮是汉献帝,能吗?
4、二人同年生同年死
正方:诸葛亮听说在曹魏皇宫里坐着的那个假汉献帝死了,世间再也没人能证明他的真实身份了,就自杀了所以同年生同年死。
反方:假如诸葛亮是汉献帝,在听说此消息后是不会自杀的。因为对于汉献帝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证明身份而是要攻灭曹魏,恢复大汉江山。所以同年生同年死纯属巧合。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诸葛亮并非汉献帝替身,只是巧合而已。
大家认为还有哪些证据,不妨补充下。
诸葛亮死后,他在出师表里推荐的一位大臣被暗杀,间接导致蜀国灭亡,这个人是谁
首先亮出我的答案,这个人是费祎。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蜀汉举行岁首大会,当时的丞相费祎和一班文武大臣开怀畅饮,人有点微醉,但是为了群臣尽兴,费祎强打精神应付着。
在座的都是蜀国有头有脸的人物,比如大将军姜维、车骑将军夏侯霸等……。
就在酒宴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件突然的事情发生了。
只见左将军郭循用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插丞相费祎的胸膛,费祎顷刻毙命。
事情就在眨眼中发生了,众文武大臣呆住了。那么,郭循是谁?为什么要杀费祎呢?要想解开这些谜团,还需(秉烛读春秋)为亲们从头捋一捋。
事情发生后,刘禅迅速杀了郭循,对凶手的动机官方保持了沉默,同时为费祎匆匆安葬,追谥费祎曰:敬侯。
事情就这样有点诡异,一个国家重臣被刺,众人选择了沉默不语。
就在费祎被杀死过了七个月后,魏国宣布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使其子袭爵。同时全国表彰其视死如归的精神。这时候蜀国大臣方回过神来,纷纷谴责魏国暗杀行为。
费祎被刺是蜀国政坛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蜀国自诸葛亮死后所采取的防御性国家战略再起波澜,自此蜀国鹰派姜维势力抬头。
首先说下郭循这个人来历,延熙十五年的时候,姜维进攻西平,虽然西平没打下来,但抓获了时任魏国中郎将的郭循。后来郭循就追随姜维,因为表现良好,就把他吸收进了蜀汉的阵营,而且官位做到左将军。
这个官职并不低,蜀国大将马超、吴懿、曾经做过这个位置,足见没有人提拔,不可能升迁这么快,他唯一的伯乐就是姜维。
姜维是原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弟子,孔明命丧五丈原的时候,把兵书战策,以及排兵布阵之法交给了姜维,可以说,姜维接过了孔明的未竟事业,成了蜀国北伐中原的鹰派代表,这从他以后九伐中原可窥一斑,姜维一直不辜负孔明之托付。
孔明五丈原把军中事务交给了姜维,同时,把
蜀国后事做了安排。孔明曰:
〖我死之,可任大事者,蒋公琰(蒋婉)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费祎)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死)矣。(引自三国演义)〗在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时间里,蜀国的内政、军事、外交大权先后由蒋琬、费祎二人把持。
蒋琬、费祎、姜维,为蜀汉后期的“三驾马车”。蒋婉、费祎为“鸽派”代表,姜维为“鹰派”代表。前者和后者对蜀国要不要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有不同的理解。
前者认为百姓经过战乱,应该休养生息,有一个安定发展的环境,而姜维要继承诸葛亮的遗志,执意每年都要北伐。因此,双方有所牵制。
在蜀国后期蒋婉死后,费祎接替了丞相之职,费祎的国策和姜维依然相悖,姜维与费祎的不和是众所周知的,前者是主张伐魏的鹰派代表,而后者则是坚持保守战略的鸽派代表。
在费祎当政期间,“(姜维)每欲兴军大举北伐,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可以说姜维被费祎压制的喘不过气来。
反过来看,费祎死之后,能够获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维。事实上也是如此,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里如此记录道:
〖“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费祎死后,姜维是利益直接受益者,没有人来掣肘,他拥有了北伐的主动权,九伐中原,没有一刻消停过。有前两个丞相积聚的家底,被姜维打没了。
在某种方面,费祎被刺,直接影响到了蜀国的命运。也可以说是蜀国灭亡的诱因。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欢迎加关注了解更多内容)
有人说三国里面的诸葛亮才是汉献帝,那么为什么刘备死之前诸葛亮不说呢
这个只是一个脑洞的猜测而已,不能否认他不存在,因为没有证据。我的头条号里面写过一篇关于诸葛亮和汉献帝的文章,你可以去翻一下。
不是刘备死之前诸葛亮不说,而是刘备知道诸葛亮的真实身份。
所以他才回有三顾茅庐,让手下人都听诸葛亮的。
而且刘备死的时候还和诸葛亮说,如果阿斗不行,就让诸葛亮废掉他,自己做国主,这样大汉也算是圆满。这里也能看出来,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都是互相知道的,心照不宣。
有的人觉得诸葛亮名不符实,蜀国真的是被诸葛亮拖垮的吗
抹黑和贬诋诸葛亮,是很多三国爱好者必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大多数人熟知诸葛亮这个人,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认识的。而演义中的诸葛亮又太妖魔了,极其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一个逆反心理——他这么神,可是为什么他没有成功呢?
当很多人逐渐长大,进入所谓的叛逆期,通过对《三国志》正史,或通过其他一些二手三手四五六七八手史料的了解后,会愈发的肯定自己当年的逆反心理是正确的。然后这些人就会在各种场合抹黑贬诋诸葛亮,以显示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但是,这些人反感的诸葛亮,其实反感的是演义小说中的诸葛亮,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因为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不如演义小说中描述的那么夸张,但他也确实是一个人杰。这一点,只要稍微看一下正史的记载,就能明白诸葛亮接手刘备留下的烂摊子时,他的处境到底有有多艰难。他对蜀汉的贡献到底有多伟大了。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 223年)四月,刘备病死于奉节白帝城。他驾崩的时候,蜀汉离亡国也就只差半步路了。
公元 219年十二月,关羽兵败被杀,至少三万精兵被团灭。
一个月后,驻守上庸的孟达投魏,并带着魏军夺取了上庸三郡。汉军守将刘封不敌,连人带城全丢了。这一战,又有至少两万精兵被消灭了。
到了刘备临征东吴的前夕,张飞在阆中被下人所杀,黄忠在成都病死;刘备征东吴期间,马超也病死了。短短一年多时间,蜀汉损失了三员大将。
公元 222年八月,刘备兵败夷陵。四万汉军精锐被灭,一万精锐投降了魏国。顺带着还折损了一票蜀汉的精英。
从公元219年—222年,刘备在这三年期间的兵力损失,起码在十万人以上。汉末三国时期的十万精兵是什么概念?
蜀汉本身就是个小国,哪里经得住这种连环打击的折腾?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还没呢。当蜀汉国内听说刘备惨败的消息后,离成都只有百里的汉嘉郡太守黄元造反,益州南部的越嶲、牂柯和益州三郡在土著雍闿的策动下造反。叛军呼应东吴,几乎半个蜀国都造反了。
总之就是:刘备临死前,丢下的就是一副濒临亡国的烂摊子给刘禅。
当年,袁绍在官渡惨败,留下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给儿子,结果河北四州就被曹操吞并了。
当年,刘表在曹操南征前夕去世,给刘琮留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结果荆州被曹操吞并了。
后来,刘备临死前给刘禅留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但是,诸葛亮把这个烂摊子给收拾干净了。避免了蜀汉雪崩。并且他又给蜀汉政权续了三十九年的命。这就是诸葛亮的本事,你还认为他名不符实?
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说:“此乃危急存亡之秋矣”。这并不是他在胡扯,他只是客观的陈述了事实而已。
至于说“诸葛亮北伐穷兵黩武”,“诸葛亮拖垮了蜀汉经济”的观点,这完全就是谬论。正史上可没有这些奇怪的记载。
首先、诸葛亮并没有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坚持北伐。而是消除了威胁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后才开始北伐。他的军事行动,是等到蜀汉恢复元气之后才开始的。
刘备病逝后,南中大叛。蜀汉在失去了荆州之后,本来就只剩一个益州。现在益州也丢了一部分!对于这种危急情况,诸葛亮的选择是赶紧带兵平叛么?
不,他的选择是:休养生息!
一直到公元 225年三月,也就是叛乱已经过去了近两年之久,诸葛亮足足憋了两年,他才开始平叛行动。而此时,距离夷陵大败已经过去了三年。
一个为了休养生息,可以把平叛都能延缓两年的人,你认为他是穷兵黩武之人?
诸葛亮南征之后,得到了大量的资源,蜀汉的国力因此大增。然后,诸葛亮有因此而急着去北伐吗?
不,他选择是:继续休养生息!
一直到公元 227年,也就是平定南中叛乱两年后,诸葛亮才上《出师表》进驻汉中。而他上表出征的前提是:曹丕去世了,魏国的国内有可能会产生动荡。
可是,当诸葛亮到汉中后,他发现魏国并没有因为曹丕的死,给蜀汉可乘之机。于是诸葛亮在汉中又休整了一年。一直到公元 228年春天才开始第一次北伐。
而此时,距离南中平叛已经过去了三年,距离夷陵大败已经过去了五年。
陈寿在《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出兵北伐前,他在蜀汉的政绩表现的: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三国志·诸葛亮传》很显然,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他并没有急于北伐。甚至面对南中的叛乱,他都能忍着两年不发兵。在这五年期间,诸葛亮积极种田,休养生息,整顿军队,并且还花了大力气搞基础设施建设。把蜀汉政权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力稳步恢复,补上了刘备去世时,留给他的巨大窟窿。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的一个力挽狂澜的奇才,说他是一个名不符实,穷兵黩武的人,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其次、诸葛亮并没有六出祁山,他真正大规模的北伐只有三次,而且每一次间隔时间都有数年。并且,诸葛亮北伐的策略非常求稳,绝对不搞激进的军事冒险行动。
诸葛亮第一次大规模北伐是在228 年春。当时北伐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三点优势,打了魏国一个措手不及。只不过马谡没有守住街亭要道,诸葛亮认为没把握,耗不起,便主动的撤了。
关于这一次北伐,如果换一个名将,说不定就有可能不撤退,选择跟魏军硬抗。但是硬抗显然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大胜,缩小蜀魏力量对比的可能;但也有可能大败,死伤惨重,被魏国乘虚灭国。
蜀汉在刘备手上已经折腾了十万兵马,诸葛亮好不容易攒了十几万人,他怎么可能会去硬扛呢?所以这一次北伐,不仅很符合诸葛亮的性格,也符合蜀汉当时的实际情况。
因为蜀汉再也经受不了失败的打击了,他要负责任。而他的这种负责任,正是他没有穷兵黩武,很清醒自己定位的表现。
而同年冬天围陈仓的行动,名义上虽然是第二次北伐,但实际上根本算不上二伐。因为这次出兵的起因是诸葛亮收到东吴在石亭大胜的消息,想趁机骚扰一下魏国。
之所以说这一次是骚扰,是因为诸葛亮在出征前,他连粮食都没带够。如果打仗连粮草都不带够,这很显然就只是去骚扰一下而已。
到了公元 229年春天,诸葛亮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也只是一场小规模行动,目的仅在于夺取两郡,没有进一步的行动。
以上便是历史上诸葛亮的前三次北伐。从228—229,一年之内连伐三次。但是这三次中,只有第一次才是真正的北伐,另外两次都只是骚扰而已。
诸葛亮真正的第二次大规模北伐,已经是两年后的事情了。这一次北伐,诸葛亮是拉拢了鲜卑柯比能之后才誓师出征的。并非以一己之力单独攻魏。
公元 231年春,诸葛亮养精蓄锐后,再次出征北伐。这一次,诸葛亮打急眼了,他不再像第一次北伐那样,小心谨慎,而是大胆的放弃了后方,以自己和粮草做诱饵,引诱了司马懿上钩,并在卤城大败司马懿。
这一次大胜后,司马懿再也不敢跟诸葛亮正面交战。
后来因为粮草不济,诸葛亮被迫退兵。但是在退兵中,还是射杀了张郃。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没有急着北伐。他在国内还是干着老本行——休养生息,继续鼓励耕织。
(建兴)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三国志·诸葛亮传》一直到公元 234年,诸葛亮才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北伐,也就是他最后一次北伐。此时离上一次北伐又过去了三年。这一次,诸葛亮是在联络东吴出兵夹击之后才出兵的。也不是不知深浅的单独出兵。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真正的大规模北伐只有三次。从公元228年—234年,六年期间,三次大规模用兵。每次大举出兵之前,诸葛亮都会进行了数年的充分准备。战略战术上也十分稳健,不搞赌国运式的军事冒险。如此从容,按部就班的样子,实在看不出诸葛亮哪里穷兵黩武了?这分明就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北伐。
至于史书上记载蜀汉百姓“农夫废业,民有饥色”,这是在诸葛亮死了25年后,因为姜维连连北伐,庞大的军事开支严重影响了农业,从而导致的结果。与诸葛亮没有关系。
其实在诸葛亮时期,他一直都在尽可能的节省民力:
“一蜀之大,其兵多不过十二万,孔明所用八万,常留四万,以为更代。蜀之所以强者,以孔明不尽用之。”“蜀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于二十八万户中,二家零三分之余出一人,于五十六万四千男女口中,四丁零四分发一人,其不忍尽民之力如此。”
对比当时曹魏和东吴对百姓的压迫,诸葛亮北伐对于蜀汉国力的损耗,几乎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甚至于,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他在曹魏境内屯田,以战养战,也更进一步削减北伐对于国内的负担和长途运输的损耗。
这么一个精打细算,重视节省民力的人。居然说他拖垮了蜀汉,良心不会痛么?
至于说诸葛亮为什么要急着北伐,这个道理在正史上说的很清楚了: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诸葛亮本身就有着远大的志向。同时,他认为自己死后,国内就再没有能跟曹魏抗衡的人了。所以他要趁自己还活着,尽可能给曹魏施压军事压力。并且在实际上,他也确实给曹魏带去了很大的财政压力!
综合前面的内容(曹魏的滥用民力,诸葛亮的科学利用民力)来看,诸葛亮北伐,吃亏的都是曹魏。魏国为了对付诸葛亮,每次都要调中央军支援长安。因为魏国的边兵根本挡不住蜀军。而若是调中央军,魏国必然要开支大量的钱粮。
这到底是谁更吃亏?一目了然了。
当诸葛亮死后,魏国的压力锐减。曹叡就开始盖宫殿,搞腐化堕落。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诸葛亮去世了,战争没有了,曹叡手上也有钱了。
由次来看,你还会认为诸葛亮北伐是没有必要的么?
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最多不过二流,为什么却被神化
说诸葛亮当军师只算二流,过分了!武侯是入了武庙之人,题主这么黑他,是无知还是坏?
先说所谓文不及三曹。写诗词歌赋,本就不是谋士和军师的职责,试问一下,三大集团中,又有哪个谋士是因为“诗名”而入职的?又有哪个谋士能及三曹的文学成就?出征或敌军来犯,谋士们各献一首诗词就可获胜或退敌?这种莫名其妙的说法,也只有莫名其妙的人才想得出!所谓文臣,就是写诗弄赋?把历史曲解成如此,题主是所见的第一人,无知至极!
诸葛亮虽没写什么《龟虽寿》、《长歌行》、《洛神赋》,可《隆中对》不失千古名对,前后《出师表》亦是千古名表,天下文章。躹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千古名句。这些才是战略文章,治国名篇,方显军师、谋士、忠臣之责、之能,不是无知之人能明白的,不是无耻小人能体会的。
再说“智不及周瑜”,何来此武断之语?周瑜指挥了东吴军的赤壁之战,以火攻败曹军,以弱胜强不假,可诸葛亮主政蜀汉几十年,那里就比周瑜差了?特别是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病逝,刘禅孱弱,那时把蜀汉政权稳定下来就不易,后来诸葛亮又很好解决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问题,至今云贵川人民还记着诸葛亮的好,无数传说在民间流传,怎么就不及周瑜、司马懿了?说个“一时瑜亮”,客观得多。
最后说“谋不敌司马懿”。不看历史信口开河!司马懿最后谋的是什么?谋权倾朝野,谋司马家私利,如果从这个角度讲,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确实不及,题主想说的是这个吗?
若说诸葛亮的北伐,不是看演义看到历史与历实分不清楚的话,就该知道,与诸葛亮相抗衡的,是魏之全体,第一次北伐,最终对手是曹叡,第二次是郝昭,曹真在世时,主要是对曹真所掌雍凉军,此后才是司马懿。北伐失败的原因是蜀之国力不济,司马懿战略上防守是对的,仅此而已。
自媒体年代,催生了一批靠胡解历史,胡说八道的人,靠奇葩言论吸眼球、搏出位、骗流量,这些人不仅无知还无耻,人品就有问题,回答这类脑残问题,只为以正视听,顺便鄙视一下这类人,厚颜无耻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