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什么是知己知己会一辈子吗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觉得谁的心更温暖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话你现在还提吗
- 管仲与鲍叔牙,是真正的知己吗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在诗中表达了对友情怎样的态度
- 你怎么理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莫愁前路无知己”这句诗为什么成为了名句
- 你觉得知音难觅还是知己难求
什么是知己知己会一辈子吗
何为知己?知己是知你、疼你、想你、爱你、懂你、理解你、包容你、牵挂你的那个人。你快乐他高兴;你苦恼他忧愁;你生病他担心;你困难他第一时间帮你。他时时刻刻都在关注你,牵挂你。他不一定在你身边,但时常在关心着你。知己可遇不可求,人这一辈子能交上一个知己足矣。知己是永远不离不弃一辈子兄弟。
我们能真正遇上这样的知己,一定要好好珍惜,千万不要错过。若能遇到异性知己,那是你前世修来的福气。如果知己是女人称为红颜知己,反之称为蓝颜知己。无论红颜知己还是蓝颜知己他们都是在精神上独立,灵魂上平等,并能在思想上发生共鸣的人,又介于妻子(丈夫)和情人之间的那种关系,很高尚,他们时刻关心着对方,永远惦记牵挂着对方。这种不是情人胜似情人的友情是人生情感的最高境界。希望遇到的朋友好好珍惜!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觉得谁的心更温暖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这两首诗,比较起来那一首,让人觉得更暖心呢?既然要分个温度高低,那我们就来详细的作个分析对比。
先来看前者,这首诗出自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二首》,这是其中之一,也是比较出名的一首诗。原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满天的黄云遮天蔽日,天色一片阴沉,北风吹着归巢的大雁雪花纷飞。不要担心路上没有交心的朋友,这世上有谁不认识你董大啊?
董大何许人也?唐朝闻名的音乐家,本命董庭兰,家里排行老大,所以简称董大。因仕途受阻,在离开长安的途中与高适相遇。二人久别重逢,都是人生遭遇困顿,感慨中难免深沉。
这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来,但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情感,给予朋友温暖热忱的宽慰。让朋友充满信心与力量,拍去身上的尘土,振作疲惫的精神,去勇敢的面对和挑战前方的路。
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高适自己的心情也是黄云千里,却能在同样的忧郁下,为朋友董大,带去热血沸腾的精神慰藉,而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两人相逢的环境,是北方的大雪纷飞,而内心又遭遇人生中的凄凉,寒冷自是无法形容的。但高适用豪迈诚挚的诗句,为朋友在冰天雪地中的人生路上,用豁达客观积极向上的柴薪,燃起了一堆炽热的火焰。
褪去严寒相亲的内心,心要是暖了,任北风呼啸大雪弥漫也无所畏惧了。
再来看后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别元二使安西》。原诗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早晨的雨湿润了渭城的灰尘,空气格外的清新,旅舍更加青翠。真诚地奉劝朋友再饮一杯美酒,等出了这阳关就再难遇到故友亲人了。
诗人王维在渭城的客栈,送别即将去边疆赴任的故友。以一杯酒,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离别的雨又为送别增添了浓郁的离愁气氛。
对朋友惜别的不舍之情,在诗中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路途遥远他乡非故乡,这时实情无疑。可诗人在表达离别之时,却为心情无法诉说的朋友,更添了一份惆怅,一份远赴边疆阔别亲人的孤独与凄凉。
这样对比下来,两首诗的温度,孰高孰低就显而易见了。
一个是别董大,一个是送元二,一个大雪纷飞,一个微雨清晨。前者在内外世界遭遇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为朋友燃起了驱寒暖心的安慰焰火。后者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用一杯离别的酒,为朋友凭添了一份凄凉。
所以,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VS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进,西出阳关无故人,前者是让人暖心的。
这是云中的看法,大家说呢?
大家好,我是云中。欢迎朋友们畅所欲言的评论,一起交流学习。我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话你现在还提吗
这是高适的诗句。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现在会经常用到。用来激励亲朋好友在前进路上不用担心成败,只要努力拼搏。一定会成的,一定会让众人刮目相看的!
管仲与鲍叔牙,是真正的知己吗
答:管仲和鲍叔牙是正真的知己。他们同时辅佐齐国两公子,属于敌对状态,到了最后,鲍叔牙还举荐管仲给齐桓公姜小白,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五霸的霸业。
管仲和和鲍叔牙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师傅。齐国国王齐僖公姜禄甫死后,齐国陷入内乱。齐襄公继位,后来齐前废公姜无知继位,不到两个月,发生内乱被杀。公元前685年,齐国在在外的姜小白和姜纠都在国外,但是小白离得远,公子纠离得近,小白和师傅快马加鞭,不停赶路,姜纠却慢慢吞吞赶路。不管管仲怎么催促,姜纠就是不听。没办法,管仲只好自己提前出发跑到小白必经之路,埋伏好等小白车马一到,瞄准就是一箭,小白受到袭击假装中箭,并安排下人大叫,公子白不行了。于是快马加鞭,提前三天到达国都,登基为王,到了第三天公子纠,也到了,但是晚了,小白就把公子纠杀了,准备杀管仲时,鲍叔牙出来说:“主公不能杀他”,小白问这是为何,他差点杀了我?鲍叔牙说:“前面是各为其主”,现在他的主人死了,事就完了,陛下一定要重用此人。小白文问:他的才能如何,鲍叔牙说:“他的才能胜我十倍”。最终小白就信了鲍叔牙的话,重用管仲,最终开创了齐桓公的霸业。
管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六大政治家之一。他在春秋时期就开创了,烟酒、盐铁专卖制度,开创了齐国商业。
文|玉之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王勃送别朋友时写的诗句。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致意思为: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满是不舍;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你,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在分别的岔路口,莫要像那多情的少年男女,伤心痛哭,沾湿衣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达着“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谊,被后人一直沿用,比喻坚不可摧的友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这是初唐文坛四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作文题目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时候我大约写了300多字吧……
这句诗意思其实就是说四海之内只要有自己的知心好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本首诗是来称颂两位诗人的真挚友谊!我赞同这它种的说法,就像我现在,如果心里烦闷的时候,我会给远方的朋友打个电话呀,或者开视频聊一下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在诗中表达了对友情怎样的态度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的诗句: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王勃诗句比曹植的更精炼,更概括。
四海之内还有知心朋友存在,彼此虽然天各一方,也好象近在咫尺。我们志向一致,心意相通,友谊忠贞,所以我们不孤单不寂寞。
你怎么理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想到经此一别,送行的人日益名盛直至封侯,被送的人隐居山林,一曲别红尘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别董大》中的末句,其全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云千里,暮色昏暗;北风吹雁,大雪纷纷。不要为前路没有知己而发愁,普天之下谁不想结识你呢?
前句是别离场景:黄云、北风、归雁、雪纷纷,道不尽的凄凉悲壮;而后句笔锋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只期前途,不诉离殇,说不出的豁达豪迈。和王维对元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黯然神伤不同,和李白对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依依惜别不同,这首送别诗别出新意、另有心意;质朴豪爽、郁积勃发,悲凉的离别情意里更充满了希望和勉励。纵观离别诗,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能与之相媲美。
作者高适简介:从纸上诗人到沙场战士,唐朝以军功封侯的唯一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高适,是盛唐那么多明星诗人里的异类、牛人,别的诗人都是以诗入仕,唯独他是以军功受封;别人是宦海沉浮,几经谪贬,九死一生,或者直接被杀或抑郁而亡。他却后半生才一路开挂,建功立业,只有一次被小小惩戒了一下,降了官职,却还是在朝堂之上;死后还有追封,有谥号。
高适(704—765),字仲武,号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而且是边塞诗里程碑式的人物)、大臣(这个必须得说,他到死还是个官,是大臣),他和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四大边塞诗人”。其诗风雄浑悲壮,用词简净,不加修饰;题材广泛,现实性较强,多歌颂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有一些表达从军生活的艰苦和向往和平安稳的愿望,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有《高常侍集》20卷流传于世。
高适本是将门之后,祖父是左武卫大将军高侃,是曾生擒突厥东鼻可汗,屡破突厥、高丽,安疆拓土的名将,死后获陪葬乾陵的殊荣。其父高崇文,是韶州长史,可惜早故,所以高适“少孤寒”,但血脉中的尚武精神一直跟随了他一生。少年的高适颇多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己;亦纵酒驰猎,以古之大将军而自诩。“一朝事将至,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二十八岁到三十一岁期间,怀揣将军梦的高适北游燕赵,想投奔朔方节度使副大使信安王李褘和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均未果。却留下了《塞上》、《蕲门五首》等诗篇;开元二十三年(735),高适已经三十二岁了,赴长安赶考,他是很自信的,“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有些过份的狷狂,结果却落第了。这,是他失意不得志的前半生。
董大是谁?“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窃听来妖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董大,就是董庭兰(695—765),因为家族中排行老大,故称董大(和元二、刘十九一样),是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的琴师、音乐家,陇西人。早年从凤州(今山西境内)参军陈怀古处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并且很快青出于蓝胜于蓝,声望超过了沈祝两家。他擅长吹西域乐器、筚篥和弹奏古弦琴;并把其擅长的《胡茄》整理为琴谱,现存的大、小胡茄相传是他的作品。他也写诗,不过音乐方面的名气远远大于诗名,所以世人只记住了他的乐曲而未能领略其诗作。
对后世人来说,董大是因为这首诗而出名,但在历史上的唐朝,董大当时也是名人,相当于现在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诗人崔珏曾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另一个诗人李颀也有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戚戚。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窃听来妖精。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可见其技艺之高超精湛,也从侧面反映出董大也是个社会名流。
高适与董大的交集:此去经年,送人的日益腾达,被送的归隐山林;留下这首诗滋养后人
这首诗写于天宝六年(747),离高适第一次科考落榜已经十二年,这十来年,于高适是穷困潦倒的人生灰暗时光。而董大,以前是“庭兰不侍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一直颠沛流离,五十来岁了才投到当时宰相房琯门下做了清客;房宰相的大伞加上因其技艺出色,很快成了京城的名人,很多达官贵人以与其交往为时尚,这当中包括许多诗人,这些诗人当中包括高适。董大写诗,也多反映边塞战场和征夫疾苦以及多年漂泊不定的家愁,在这点上,和高适的境遇及志趣相投,所以可能感情上更亲近一些;所以才有了这首诗的诞生。当时房琯因事被贬出京,董大这只栖息在这棵大树上的鸟也只好离开长安自谋生路,在这种情形之下,高适创作了这首诗。
没有别离的凄切和哀怨,有的是鼓励和劝慰,哥哥你大胆地往前走吧,天下的人都会想结交你认识你的!其实当时他们两个都是挺惨的,从《其二》中就可以看出来,“六翮飘飘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一个已经落魄了几十年,一个也即将落魄,一对困顿不达人,见面居然拿不出喝酒钱!但是这诗比酒值钱,你看,高适没有悲观消沉,反而鼓励他勇往直前,要象鸟儿那样振动“六翮”(主羽)展翅高飞。倒是符合高适“直抒胸臆,拓落有气骨”的性格;可是也许是年纪大了,董大在此别过后,除了有一首反映隐居山林道家生活的《颐真》曲,再无声息。
而高适,还是一如既往地过着困顿却充满希望和豪情的生活,这点只要从他的送别诗里就可窥一二:《送李侍御赴西安》“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英惆怅,看取宝刀雄”;《送裴别将之安西》“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风尘经跋涉,摇落怨睽携。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酉。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把别离诗写得如此激励加劝勉,也是没谁了。
高适这样鼓励别人,别人未必做得到,他却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到了:写这首诗两年之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高适46岁,得到了睢阳太守张九皋的推荐,应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大器晚成当了个小官,但高适驰骋沙场的将军梦却一直未曾破灭,他还在找机会,天宝九年(750)年秋天的时候他出使了一次青夷军送兵,写下了《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失意中不乏豪迈,落拓中仍有激情;在天宝十一年(752),49岁的高适辞了职,转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了掌书记(相当于参谋),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哥舒翰把守潼关。
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高适个人而言,却是他人生由衰转盛的好机会:756年潼关失守,高适连夜出城,抄近道追上了逃往成都的玄宗皇帝,向皇帝报告这次城破的原因并一路互送玄宗入川,皇上一高兴,擢谏议大夫。再后来,高适抓住每一个机会,顺风顺水,一路青云:出任淮南节度使时讨伐永王李璘叛乱;后又解救睢阳之围。官职一直上升(除了因一次说错话被贬为太子詹事外),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直至入刑部尚书、左散骑常侍,最后册封渤海县侯!高适62岁时逝,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高适不只把纸上的金戈铁马转换到了现实中,并以五十岁左右高龄上阵杀敌,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荣光了。而且官也做得好,善始善终,《旧唐书》里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是剑光笼罩的诗人,亦是诗情洋溢的侠客,也算是唐代诗人中的一朵奇葩了。
结语:如果朋友要远行,把这句诗送给他;如果你也身在异乡,把这句诗送给自己!这句诗足可以当我们的座右铭,激励我们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了解了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背后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会有很深的感触。如果有朋友要远行,就送给朋友;如果自己身处异乡,就送给自己:不要因为人生地疏而发愁,“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他们不认识你,你要自己让他们,让这个世界认识你!
除了努力,除了机遇,别无他法!
留言
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理解,十分感谢您的阅读!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莫愁前路无知己”这句诗为什么成为了名句
这句诗因何成为名句?这是后话。整首诗名《别董大》,出自“唐朝诗人,高适”之手。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董大”,兄弟排行老大。
当时著名琴师董庭兰,落魄后与高适相遇。正是北国黄沙遮日,天昏弥漫。寒冷的北风,吹着南归飞雁,漫天大雪纷纷飘落。高适劝慰董大,你不要担心,你去的地方没有朋友,这天下有谁不认识,你这技艺超群的人呢?
人;在落魄,穷困撩倒时,总希望有人同情,安慰鼓励,有人伸出援手。一般人可视而不见,视力眼人或许还嘲讽你两句,小人或许还踹你两脚。那么“高适”恰是尽人意,得人心,劝慰和鼓励朋友。
所以;是“高适”赢得了民心,朋友之心。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称赞,才能成为名句,就如同,你在头条获得了,爆款认证意思雷同。谢邀!
你觉得知音难觅还是知己难求
觅是寻找,说明还没有知音。
求是追求,说明找到了,但知己尚未认可你,你必须通过语言、行动,让别人了解你、熟悉你,认可你,再引以为知己。
我觉得知音难觅和知己难求,都像大海里面捞针。
知音难觅:人海茫茫,“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人们常说:我有几个知心知音,其实充其量是好朋友而已,根本算不得知音或知己。
所谓“知音与知己”,没有性别之分,没有年龄之分,没有贵贱之分,没有地域之分。她的最高层面在精神而不是物质,她在于相见恨晚,心有灵犀,心心相印,三观一致,志同道合。她在于天涯咫尺,在于天长地久,直至终老。
按照上述标准,你觅到了吗?你求到了吗?
知音和知己,是人生追求的理想而已,你是觅不到、求不到的。缘来自然有,有缘千里相聚,无缘对面擦肩而过。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相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