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人没有普及普通话,为什么诗词韵律能达到一致
- 普通话读一些古诗词会不押韵,有没有可能是作者作诗用的是自己母语方言呢
- 中国古诗词是普通话还是方言念出来好听有韵味
- 有哪些古诗句子普通话读不押韵,方言读才押韵
- 古人说话写诗是用方言还是普通话为什么那些古诗词用普通话读出来很押韵
- 古人没有普通话,如何作出规范严格的律诗的呢
- 现在的四声是普通话的调值,能解释古诗的平仄吗
古人没有普及普通话,为什么诗词韵律能达到一致
首先,要让大家明确的是,我们的普通话是1956年开始规范称呼为“普通话”的,而她的前身,与古代的官话有很大联系。古代有统一的语言,叫做“官话”,最早是官方标准语,早期被称作“雅言”,到到明清时候才被称作“官话”,1909年的时候,被规范为“国语”,再到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所以,普通话的前身其实就是古时候的雅言或者官话或者国语。
虽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话有一定继承性,又因政权变迁、定都不同、人口迁移等因素影响在不断变化,但总的说来,中原洛阳的读音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国语也是在古中原洛阳读书音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洛阳雅音)一直为标准音。
其次,因为我们接触到的古诗词并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是范文式的诗词,所以总觉得所有诗词韵律都是一致的。古诗是不太讲究韵律,只是后来的律诗才强调了韵律。还有就是,即使我们想句句押韵,但是我们出门在外,面对此情此景,突然诗兴大发,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却一直找不到押韵的字,能再去翻看新华字典,找韵母相同或相似的字吗?那肯定是会影响自己的灵感的,所以也就随兴而写,也不管押韵不押韵了,寻个相近或者字意即好的便可以。
第三,古人作诗词,都是有韵书的。比如《广韵》、《洪武正韵》等等,作诗词的只要按照韵书给定的同一韵里的字拿来押韵就行,不受自己是哪里人、说哪里方言影响。举个例子,我们现代人读书,尽管各地方言不一样,但是读书我们看到的字是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再者,我们现代人只懂韵母相同或相似的字写出来就放在一个句子结尾就叫押韵了,但真正地是不懂古代官话的,如果要达到古人那种押韵的水平,去翻看以前的韵书,也是可以写出押韵的句子来。
另外,诗词除了押韵外,还有平仄的规定,起首字该平还是该仄,还有“平平仄仄平”之类的,包括什么五言、七言,还有所有曲目的词的填写,都是有字数这些繁琐规定的。所以古代的诗词,创造了那个时代的文学高峰,但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承,被运用在各类文学体裁中了,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受不了古诗词的束缚的(哈哈,胡言)。
我是青鸾惊鸿,感谢喜欢。
普通话读一些古诗词会不押韵,有没有可能是作者作诗用的是自己母语方言呢
在音韵学上,将汉语的古音分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
上古音是指隋朝以前的古音。此时期的诗,基本上都是配乐演唱的,所以称为诗歌。而这些歌曲又多源自民间,如诗经中的国风,便是十五国的民歌,楚辞源于越调。所以有理由认为当时的作者是依自己的方言本语创作的。
中古音以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的《切韵》为标志,涵盖唐宋时期,我们现在读到的唐诗宋词大都是依中古音体系。那唐诗的作者是否依自己的方言创作呢?那还得从《切韵》的定音方式说起。
《切韵》是由陆法言、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当时的著名学者集体编写的。陆法言在《切韵序》中说: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这里说的萧该是兰陵人,魏彦渊也是山东人,而陆法言是河北人。而《切韵》的定音方式则是由来自南北各地的众人集体讨论决定的。所以其实际是折衷了南北方言的结果,是一套拟音体系。所谓拟音,就是并非根据某一地方口音或官话而定音。如这样,根本不需讨论,直接记录就好了。而正因为其能适应各地口音,《切韵》在唐初时被定为官韵,而后来的《唐韵》、《广韵》都是以《切韵》为基础进行增补重编,属同一个音系。
所以,唐宋诗人写诗依的既不是方言,也不是雅语,依的是《切韵》音系。
近代音是指由宋末至近代的语音,这阶段的汉语语音,因受外族语言的影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诗词创作,依的仍是《切韵》音系,但已有所简化,如用韵从《切韵》的193韵减至《平水韵》的106韵,“四声”也简化为平仄两声,此一简化虽然缺点很多,但尚可满足诗词的创作、朗读的需要,所以一直延用。
今日的普通话与中古音相比,不论在汉字的调值上,还是发音口型而至发音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是入声字和闭口音字的消失。这使我们用普通话朗读唐宋诗词时,有一些汉字已显得不押韵。
深层的原因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中断了汉语音韵学的研究。也没有依《切韵》音系,发展出新的拟音系统。更使当代音韵学的研究人才出现断层,而一些学者在自身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干脆将《切韵》音系推倒,重编“新韵”,使用韵情况变得复杂混乱。
而我则坚持个人的观点,应该在诗词创作、朗读的层面,以《切韵》音系为基础,为一些已变得不押韵的汉字重新拟音。在实践中,已有切实可行的先例,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汉语标准读音是,这便是一种拟音方式,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那为什么不将那一百几十个变得不合韵的汉字重新拟音呢?既能传承传统文化,适应唐宋诗词的朗读,也解决了诗词创作者的困感,更不会出现新、旧韵的混乱。至于在律上的困惑,其实自将“四声”简化为“平仄”起,就仅剩“节奏”的作用了,所以也不用太顾虑。这总比重编新韵好得多。
当然,这也只是一己之念,大家也不妨说说自己的看法。
中国古诗词是普通话还是方言念出来好听有韵味
问:中国古诗词是普通话还是方言念出来好听有韵味?
答:当然是普通话念出来好听有韵味了了。
古时候诗词讲究的是四声,是吟唱。是以似歌曲的形式吟唱出来的,但是不像现在我们唱歌好听!
现在我们唱歌音律,嗓音都很好听。歌唱从古代到今天传承了几千年,肯定是越来越经典。因为人们把歌曲进化完美,发扬光大了,所以好听!诗词也是如此。
人们把古代的吟唱演变到今天是朗诵,独白,有一种阴阳顿挫,气壮山河之美;有一种柔情似水,倾诉衷肠的情怀;有一种群山巍峨,荡气回肠的大气。
所以诗词还是今天的普通话最好!
有哪些古诗句子普通话读不押韵,方言读才押韵
大部分古诗词用普通话朗诵都是押韵的,但也有一些并不押韵,比如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中的“者”和“下”普通话的韵母不同,分别是“e”和复韵母“ia”,按中华新韵分属二波和一麻,也不算押韵,但按平水韵这两个字则都属于上声二十一马,当然算押韵。而用潮州话朗诵,这首诗也是很有韵味的,其中“者”读为“zia2”,“下”读为“hia6”,韵脚相同。
再如以格律严谨著称的杜甫,他有一首五律《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按平水韵这首诗用韵平声十一尤,但按中华新韵则是七尤,其中第四句的“浮”是十四姑,不押韵,而如果用广府白话来读第二、四、六、八句的尾字,“楼”读“lau4”,“浮”读“fau4”,“舟”读“zau1”,“流”读“lau4”,韵脚也是相同的。
而中华新韵十一庚中很多字虽算押韵,但以普通话读起来韵味却很淡,比如白居易的这首《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这首诗用韵平水韵八庚,如以闽南话朗诵押韵是没有问题的,“成”、“声”和“明”分别读为“sing2”、“sing1”和“ming2”。
以上三首唐诗,不知您的家乡话朗诵起来是否押韵?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古人说话写诗是用方言还是普通话为什么那些古诗词用普通话读出来很押韵
古人做诗也是不拘一格的,有普通话的名篇,也有运用方言的佳作。元代赵孟覜的妻子管道升,就是用方言写出了名篇《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俩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就是因为这首方言诗,人们把赵孟頫和管道升的爱情故事传为佳话。
古人没有普通话,如何作出规范严格的律诗的呢
古人没有普通话,其古典诗词的押韵,是根据“诗韵”的各个韵目中的同韵字而选用的。如【佩文韵府】就有106个韵目,分为十九部。估计有五六千韵字,足够编撰。如一东:东虫葱冲工功共红恭宏洪空龙弄隆---
现在的四声是普通话的调值,能解释古诗的平仄吗
古汉语读音即南方读音,与现在的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现在的普通话的四声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入声(四声)。而古汉语的四声为平、上(读三声)、去、入。平就是平的意思,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古汉语除了平声,其余都是仄声。如:想、伞、产、反等为上声,去、句、出等为去声,一、七、石等为入声。去声字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都变成了入声。一些入声字现在却变成了平声,如上面说的一、七、十等等。
虽然普通音与古代读音有不小的区别,但多数字的读音还是相同的。如果用普通音去审古人诗词的平仄,可能有一定的误差。研究古人的诗词,就得了解古汉语的读音,可以买本《康熙字典》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