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14亿人的成功观后感
下面的观后感主要从全面小康的伟大创举背后所付出的贡献和意义方面进行谈论,具体如下:
今年我们将实现全面小康,这是14亿人的成功,意味着大约100个普通欧洲国家的人口总和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准的生活水平,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闻的创举。
中国是世界上中产阶级增加最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机构有疑问,因为所有的统计数据告诉都是这样。中国在过去10年、20年里面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降低不平等,第二件事是降低不安全。
一个如此巨量的人口大国,凭自己的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吃苦耐劳,没有仰仗别人施舍救济,更不靠战争掠夺,白手起家,创业成功,这一切必然会给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起到示范效应。中国14亿人的成功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扩展资料:
实现全面小康、解决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突出困难问题,不仅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而且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在双联行动中,各级联村单位、双联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呼声。
全面掌握群众就学、就医、就业和用水、用电、行路、住房等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诉求,认真分析和梳理汇总群众的诉求建议,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群众关切问题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参考资料来源:
观察者网-《这就是中国》第44期:全面小康,14亿人的成功
中国古代“小康”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从贫穷落后迈向现代化的一个过渡时期,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中国的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历史地位及其重大意义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着重就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一探讨。从总体上看,我国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经济标志性小康社会首先是一个社会经济概念,主要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到中国,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消灭贫困,使中国人民过上比较富裕、比较体面的生活。比较富裕是小康社会的代名词。邓小平在把小康社会创造性地引入中国现代化进程时是这样一个情形:1979年12月6日,在中国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问邓小平:中国的现代化蓝图究竟是如何构想的?中国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邓小平回答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这是我们党的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并把它与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根据邓小平的这个战略考虑,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调整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可见,小康社会的提出,主要着眼于尽可能快地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此,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这条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全力拼搏,取得了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显著地提高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一个百年目标是什么
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