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意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谁能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9 09:08:31 浏览6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谁能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谢谢卢千言好友的邀请。李商隐是中国历史上最多情的诗人,他的诗和纳兰容若的词以及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诗是中国历史上最美,最深情,最刻骨铭心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用拟人和谐音的方式,把蚕丝比作情思,把烛泪比作情泪,描写了,情思就像蚕丝一样,只要人的生命存在一天,就会缠绵不绝,永不消失,直到生命的结束,情泪,就像烛泪一样,只有生命燃烧殆尽才能洒完。描述了爱情的缠绵悱恻,爱情的凄美,爱情的执着,爱情的无奈与心酸。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哪里诗中之意是什么

一、诗句的出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七律《无题》,全诗如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相思和思念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炙热的渴望和坚守的执着精神,感情世界丝微深远,极为丰富,诗意柔苦绵长,回味无穷。

开头两句,一句写离别之痛和相聚之难,一句以暮春之伤感来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情景交融。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细致和入微。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心里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这首诗,从头至尾围绕着"相见时难"而展开,始终充满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苦闷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缠绵往复,细致入微,形象生动。

二、诗句的原本之意和所表达的感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按现在白话文是说:春蚕结茧到死时,缠绵的丝才会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蜡油才能像眼泪一样的滴干。

联系全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念远方情人(爱人)这一主题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和体会,这两句诗是以物寄情,也就是以"春蚕"和"蜡烛"这两种东西来寄托相思之人的感情。

一是用"春蚕吐丝"比喻相思之人的内在情感变化。"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所以把"春蚕"的丝比作内心的缠绵悱恻和思念远方爱人的情丝和情网,思念中的痛苦和无期,就像这蚕吐丝那样,越念越多,越想越浓,越思越满,以至心里装不下其他任何东西。这样的浓和满在有限的心中,就会像蚕裹丝一样,越缠绕越紧迫,甚至会造成呼吸困难。也就是相思之人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二是用"蜡炬成灰“比喻相思之人的外在情感变化。“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是比喻自己不能与心爱之人相聚而痛苦,整夜望着烛灯发呆犯傻,以泪洗面,无尽无休,仿佛眼前的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停,流泪不止,表现出感情之真,爱恋至深,相思之苦,把自己的眼泪、生命与眼前蜡烛的蜡泪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自然而然的叫触景生情,以烛寄情。

所以,在这两句诗里,既有无尽残酷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坚守。这样的煎熬也许日复一日,也许年复一年,也许到生命的终点。因为远方的心爱之人,从诗中可以看出一定隔着千山万水,远在万里之遥的偏僻地方。心爱之人也不知道是什么身份,因何远走他乡?或许是奔赴他乡的上任官员,或者是遭贬流放远乡的"有罪之人",也或许是戒边守疆征战的将士……

一首千古名诗总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留白,李商隐的诗句也是如此,这就是诗人的高名之处和名诗名句的魅力所在。

三、诗句的进一步引伸含义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七言律诗,可谓写尽了人间男女的相思之苦,写绝了分别男女的思念之情,每每读来感人至深,感慨万千,特别是前四句可以说句句经典,联联绝唱成名,也流芳百世。

名诗中的名句,之所以被千百年来的人们所传颂和赞扬,除了诗句本身朗朗上口,看似连三岁小孩和七八十岁老者都能直白明了、浅显易懂外,实质其意境深远,内涵丰富,有些还富含着哲理性和思想性,如玉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自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都含有诗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之外的自然或人生哲理。

同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名句,除了上述所表达的基本含义和引伸之意外,也被我们后人用此诗来赞美歌颂那些无私奉献和无怨无悔的人或事。

记得笔者自己几十年前,上小学之时,由于条件受限,学校老师为了教育学生尊师重教,就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话,通过作文、演讲和典型宣传等形式,反复教导我们学生。

我们孩子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人民教师就像春蚕与蜡烛,春蚕和蜡炬两句诗的诗意就是赞美人民教师的。

后来慢慢地接触了古诗词,原来这两句"名言"原来是二句名诗,其本意跟人民教师没有任何关系。但无论如何,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以前,我所接触的和所知道的老师们,也都是把自己比作名句中的春蚕和蜡烛,也确实像春蚕那样毫不保留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生如何立德做人,像蜡烛那样尽情燃烧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现如今人民教师队伍越来越庞大,学历水平越来越高了,社会的地位越来越好了,但少数老师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却不近人意,个人认为这与老师倡导"春蚕和蜡烛精神"不够有很大关系,也就是无私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作贡献和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树的不牢有很大关系。

结语

总之,李商隐用"春蚕"和"蜡炬"这一普遍景物,写出了古代得相思病女子的内在和外在情感上的最高表达形式,虽然没有特定的所指之人,但画面感真实性超强,打动了古今多少有情人。

名诗名句的另一方面价值,还在于人们可以用另一种不同的意境和思想去解读和解释,让原诗得到进一步升华和重生。

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意是赞美勤劳吗有何依据

谢谢邀请!对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含义,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赞美献身人类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他们像春蚕,直到丝吐尽才死;他们像蜡烛,直到腊汁燃完才结束自己的生命,作者为他们这种忘我精神而肃然起敬。这正是这首诗生命力最强盛的地方。第二,这是作者的自比,至少也反映出作者立志要做像春蚕、蜡烛那样的人,为人类献出自己的一切,这种思想是非常可贵的。这正是后人对他敬佩的地方。第三是双关隐含,从“丝方尽”、“泪始干”中可以看到作者在默默的思念、流泪,隐含着对情人的相见而不能相即的无奈……除非死了才不思念,除非死了才不流泪。这正是作者双关运用高明的地方。

我们从他的标题看,用无题来代替标题,明显的看出作者是不好定标题的,以上这三个方面是并重的,不好以哪个方面为基准,若以春蚕、蜡烛定标题,又忽落了情思,以情思为题直露了,赞美自己更不妥……那就只有用无题来代替标题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明是情诗,为什么屡屡被用来歌颂老师

这属于借古人成句引申使用,此类例子很多。比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用来比喻新事物取代旧的、腐朽的事物。再有许浑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以用来比喻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还有王国维讲的“三种境界”借用了三首宋词中的句子,而这三首词也是写爱情的。此类例子还有很多。

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烛灰尽泪始干怎么理解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一成灰泪始干中的“炬“不是“烛“。

这首诗出于李商隐的七绝《无题》。

李商隐出生在唐朝中期以后,当时,唐朝逐渐衰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也日益激烈。皇帝昏庸,官宦专权,各地藩镇飞扬跋扈,宗派林立,互相争斗。作者长期在外地作幕僚,实际上思想深受压抑。

李商隐在唐朝诗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关心。抒发了忧虑国事,希望有所作为的积极情怀。然而幕僚只是一个小官,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在他的诗中,除了关心国事外,也展现出唐朝中后期农民苦难生活的画面。他写了较多的无题诗,但他的无题诗,后人解釋也不尽同。他的诗富于独特性,想象丰富,形象优美,而且有很多清词丽句。他用含蓄的手法,把深厚的感情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他的诗对仗工整,语言绮丽,含有独特的思想感情,留下独特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诗里有很多的警句。但是有些诗哀伤过度,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用典太多,因而有些隐晦难懂之感,是其美中之不足。

《无题》全诗如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作者用比、兴手法、词采妍华绵密,寄思微婉,是无题诗的力作。这首诗其实是一首暮春伤别的爱情诗。“别“是这首诗的主题。其中,诗中的颔联是千古警句,也是诗人笔力所聚。以“春蚕“蜡炬“设喻,象征刻骨铭心的爱情。“丝“重点在“思“,即是想念。也就是象春蚕一样作茧自缚,直到死后丝才吐完。下句的“泪“字作者明自是自我煎熬,如烛之烧成灰。这种“痴“情精诚之至,真是感鬼神,泣天地。誓言终身痛苦执着追求的殉情精神,实为千古绝唱。试想,如果没有痴情苦恋的人怎么能写出如此的惊人奇语呢!

这就是我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的理解。一一怡笑大方,请高者斧正。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句,常用来形容老师,是否真的合适

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来形容教师的辛苦与教书育人的初心,也并无不可。

现代人借古诗来比喻现在的人物或者事物,有许多例子的。比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人们,尤其是孩子们要珍惜、爱惜粮食,要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

又如:“家书抵万金“,即可作为远行在外或工作或旅游等对家人的思念,也可作为国守边的战士们对亲人的眷念。

书归正传,“春蚕……“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一诗中: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这个无题,其实即为本诗的题目。作者要写的主题,因为在当时有顾虑,不愿意明白说出,所以当时许多诗人均用“无题“来做题目的。

这是一首写封建社会里恋爱不自由的诗歌。前边四句叙述了一对情人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得以会面,可是又不得不在一个困难的情况下被迫分离,时值暮春季节,春风无力,百花雕谢,更加令人伤感,他们只能是暗地里表示永远相爱相亲的决心。

“相见时难别亦难“,前一个“难“是“难得“,后一个“难“是“难舍难分“。

“东风无力百花残“,写的是离别的时节,同时也写出当时失意的情绪。

“春蚕……“这两句的意思是,坚贞的爱情是到死的时候才能画上句号的,生前自是难舍难分。

诗歌的后四句,则描绘了别后思念的苦况和心情,也表达了力求克服障碍,继续取得相见欢会的愿望。

“云鬓“象乌云似的头发,这两句指的是妻子早上照镜子梳妆时,只愁头发改变了原来乌黑的光泽,而诗人也是如此,双方都是从早到晚在为爱情而苦恼。

“蓬莱“,古代的人想象的东海里的仙山。

“青鸟“,神话中的三足鸟,它能够传递东西,借鸟来说传递信息的人。

这两句把自己相爱的人比作仙人,说她住在仙山上,而两人之间并没有多么远的路程(自是对于仙人而言)!

提醒一下,对于古代诗词的引用,或用作比喻,一定要先弄清楚其中的含义,以免引用错误,恐贻笑大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