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除中国外其他文明古国都已灭亡,我们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大文明古国这个概念首次提出是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太平洋战歌》,他指出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虽然这个概念提出之后有诸多的反对意见,但事实上这四大文明古国相对应的的确是四大文明发源地。
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约公元前3150年南北埃及完成统一,并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大一统国家,其朝代延续长达三千年之久,古埃及依靠尼罗河泛滥带来的富饶土地,在农业上十分发达,同时拥有完整的文字和宗教信仰。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国占领古埃及,开始在埃及推行伊斯兰统治,古埃及文明就此中断,宗教信仰从根本上被斩断,古埃及也就不复存在了。
古印度
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直到1922年才被发掘,因其遗址最先是在哈拉巴地区被发现,因此又称之为哈拉巴文明。从考古挖掘中看,哈拉巴文明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城市群,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然而文明就中断在18世纪,古印度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哈拉巴文明衰弱之后雅利安人种趁机侵入古印度,雅利安人有精致的武器和优秀的骑兵,农耕文明自然难敌铁骑,从此雅利安人就占据了印度,开始在印度大肆宣传种姓制度,现在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依然存在,可是跟古印度文明已经大相径庭。
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公元前18世纪初古巴比伦王国崛起,在汉谟拉比领导下,古巴比伦一跃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帝国。为了强化统治,汉谟拉比制订了世界上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相传汉谟拉比为了取悦自己的王妃为其建造了空中花园,可惜的是至今也没有发现空中花园的遗址。古巴比伦在当时世界上属于比较先进的国家,为了扩大城市规模,居民开始大肆砍伐树木,最后导致土地沙化逐渐严重,土地减少粮食严重不足,国家内部出现矛盾,内乱严重,再加上外部势力虎视眈眈,古巴比伦王国也就消失了。
中国文明生生不息的原因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有三个已经消失或被取代,而中国文明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遭到了众多打击,为何一直流传至今从未中断呢?
其实我们可以很简单的从其他三大文明的兴衰中获取一些思路。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都遭到了其他文明的冲击,宗教信仰都被完全改变,这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中国上下五千年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时间不少,但是为什么华夏文明没有中断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虽然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但是他们积极吸收学习华夏文明,主动推进民族融合,因此多少年来我们学习的文化一直没变。
古印度虽然大部分土地都是平原适合耕种,这也导致了国家周边没有可以抵御外敌的天然条件,属于易攻难守。而中国西北沙漠,西南高山,东部南部靠海,北方虽有威胁但古代统治者一直沉迷修长城,用来抵御外来侵略,国家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唯一的以延续的文明,作为中国人对此感到十分自豪。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华夏儿女只有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我才能不断发扬中华文明,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角落。
中国文化为什么生生不息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她就是中华三皇五帝以来不断传承的道学体系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后在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都是在道学体系的框架内进行的,三皇五帝之学是百家争鸣的基础之学,是中华文化哲学的根脉之学;早期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就是三皇五帝以来的学说和理论,之后儒家学说的发挥,比如人伦道德理论等都没有脱离道学理论体系的范畴,其最高的哲学理论典籍就是易经;虽然儒家在中华历史进程中多数时间内占据主流地位,但是不能让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因为儒学具有中华道学体系的经典之学易经的作用,在有形世界的应用范围里具有相对的适用性,所以一直延续到西学东渐的五四之前的所有历史阶段,之后历史变迁,西学东渐,儒学也失去了往日风采,之后的多数时间里儒学都是成为了鸡肋,成为了专家学者办公室中的研究之物,只有部分学说和篇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点在学校和书本中进行学习;至今建国几十年来都没有新突破,说起中华文化的精髓来,至今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就是例证。
那么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在新的社会形态下还能生生不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呢?那就要问我们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是否忽略了什么没有呢。其实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来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确是一个大局观,因为文章的开头就说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是三皇五帝以来的道学文化体系,它除了应用之学儒学以外还有传承至今的道家文化哲学思想,其最高的经典之学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老子以卓越的修道实践,本身优厚的文化素养和在国家最高机关的工作经历,在偶然的情况下写成了千古名著道德经。
中华传统文化的典籍有千千万,在塔尖之上的哲学著作就是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华道学体系的集大成者,它是中华先人们修道实践的集中总结,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因为在它那里完成了形而上学的理论论述,完成了形而上连接形而下的桥梁和纽带的建树;使形而上之学没有成为空中楼阁,而是成为了客观原则和标准,超越了人性感情的羁绊,因而也就没有将形而上学的最高和最终的原则标准交给神学,而认为形而上学也是人所能认识的自然之学、实践之学;所以依此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应该是道德经中反复论述的大道大德的原则和标准。
中华文化有了这样的形而上之学,才会在任何历史时期内持续的具有超越性,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人性的感性范畴,具有客观的超然性,摆脱了人性的羁绊,因而在任何历史阶段,在任何民族的文化之上都具有统领性,因为它是天地道的自然原则,天地对谁有不公吗?没有,万物都是她的孩子。这样的文化底蕴,不就是人类的全部民族都能受益的文化哲学吗?中华因有如此的学说,所以不管社会历史如何变迁,文化宗旨不会变,不变的原因就是它是具有客观标准的连结着实践的理论学说。
如此说不是神话中华传统文化,因为道德经就在哪摆着,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质疑,也可以进行解读,更可以以现代科学进行求证,求证道德经的理论模式的正确性。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文化经典而自豪,她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动力。我们应该发扬发掘这个不竭井泉的宝藏,造福于全人类,为人类的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