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扶不扶老人的社会话题作文600字左右
关于扶不扶老人的社会话题作文600字左右
近年来,在助人方面出现的个别现象,让不少人一时间产生了一种道德恐惧,并发出“好人难做”的感慨。于是,面对摔倒的老人,有的人望而却步了。
众所周知,“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社会上也在不断演绎著这样的动人故事。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出现了个别偏离道德标准的现象。比如,有时候,路边摔倒的老人没人搀扶;有人与歹徒搏斗,没人相帮;有人不幸落水,无人搭救……
于是,有人感叹:“道德滑坡,好人难寻。”
道德领域出现的一些现象,也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早在2011年9月27日上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举行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新闻释出会,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在谈及“老人倒地无人搀扶”现象时表示,这绝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扶老携幼、扶危济困是中国人不容置疑的价值判断。
会上,王世明也对中国人“道德滑坡”一说作出回应。
他认为,评价中国人的道德,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从事实当中得出结论。从主流上看,中国人呈现了良好道德风貌。他对三个方面的事实进行分析后说:“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有道德、讲道德的民族,文明古国就是文明古国。这是主流,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的基本面貌。”
王世明称,扶老携幼这种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来说,我们的态度就是应该去做,不能不做,没有二话可说。事实也印证了王世明的观点。
“好人好报”需要制度撑腰
一边是“好人难做”的感叹,一边是有很多人仍无怨无悔地践行着公民道德。
有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有个别好人受到了伤害,另一个方面是因为不少人仍相信“好人有好报”的亘古道理,并坚守着自己的良知。
基于此,有人建议“要保护好人,让好人有好报”。
央视《道德观察》主持人路一鸣在其微博中说:“道德本身相当脆弱,没有强硬的制度作支撑,道德自己是挺不起腰杆的。几个判例,就可以改变我们从小受了十几年的‘助人为乐’理念,击垮人心中的善意。那些站在武汉88岁老人身边围观的人,未必都是铁石心肠的看客,但让良心去对抗可能的恶意,谁为他们撑腰?”
一位网友发帖说:“在处理类似的案件中,司法机关究竟该保护什么?值得思考。别忘了,法院的一纸判决能推动道德的进步,也能促使道德的退化。”
其实,理性地看,做不做好事,已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也成了一个法律方面的问题。
因此,有观察家指出:“相关部门应当建立保护好人的机制,降低做好人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比如,免除善意救助者的责任。”
《半月谈内部版》执行主编王新亚为此曾撰文说:“面对‘老人倒了无人扶’、‘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等现实问题时,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向道德模范学习,做一个维护社会公德、坚守私德底线的人?无疑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大多都不具备足够的勇气,我们还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保障,尤其是坚实的制度保障。”
王新亚说:“ 说到制度保障,当务之急就是司法保障的完善,一定要让公德行为者免受利欲薰心者的反噬,再者就是行政法规的完善,让公德行为者能够享受应有的人身、利益保障。”
王新亚还建议:“ 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不仅要保护有德者,还要惩罚失德者。必须建立对失德行为的有效惩罚制度,让失德者遭到人人鄙夷、人人反对,而不是人人羡慕、人人效仿。当每一个有德者都受到尊崇,每一个失德者都遭到唾弃,道德自然会成为人们向往的追求,道德之风也自然将回归社会的主流。值得欣慰的是,公民道德的体制机制保障建设已经引起国家重视,相关工作正轿乎贺在稳步开展。”
让道德之光温暖全社会
近日,江苏镇江一位75岁老人病发昏倒路边,一位女孩和三位保安果断进行救援。在“彭宇案”逐渐产生“晕轮反应”的背景下,在“救人有风险,救前需思量”的流行语境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了人们关于“扶与不扶”的争论闭派。这种正面的回应,剥离了个人利益的算计,纯粹而温暖,值得我们学习。
尽管曾经发生过个别“救人被告”的事件,尽管这些事件的主角以及他们的“悲情”让人心生寒意,但这不能成为“麻木不仁”和“见死不救”的借口。武汉一老人摔倒后因无人救助而死亡的事件,深深地刺痛了人们的心。不少人暗自思量:如果当时伸手去扶一把,老人也许就能得救。然而彼时路人却都“害怕惹麻烦”,避之唯恐不顷橘及。而镇江的这位女孩和三位保安遇到相似情况,却能够勇敢地上前救援。这里面除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社会和他人起码的信任外,更多的是对人性和良知的坚守,而这恰恰是当今社会需要倡扬的精神元素。
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社会弊病并不能代表社会全貌。就在各种关于“人性冷漠”、“道德滑坡”的提法甚嚣尘上之时,许许多多温暖的故事也在不断发生。在赣州南门文化广场,一位交警俯身背起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最美奶奶”柴小女奋力救起落水孩子不幸牺牲;“板凳妈妈”许月华37年带大138个孤儿……听着这些柔软的故事,我们还能断定当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吗?拿“搀扶老人”来说,尽管一些地方出现了“讹诈”现象,但终究难以掩盖“救人受称颂”的光芒。
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审视一下社会、人心。如果用心去品味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就不会对少数人“因行善被讹诈”的个例太过敏感,就可能在该出手时,勇敢地伸出手。此外,不妨做一些换位思考。如果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审视一下“摔倒不扶”与“见死不救”,不免会黯然神伤。青丝变白发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今天因为“有人被讹”就放弃“尊老爱老”、“见义勇为”的良知坚守,我们能以什么资格要求下一辈“搀扶我们”?
基于道德层面的救赎,归根到底离不开对人性和良知的坚守,离不开道德的自觉,镇江女孩、保安不怕惹是非果断救人是个典型案例。对于他们的义举,我们理应去学习和践行,见贤思齐有助于形成全民的道德自觉。培根说,“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全社会都奉行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正是我们要追求的道德理想。
(如能帮到您,望您采纳!谢谢~~)
关于扶不扶老人的英语作文
他们就是既得利益者其实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就像行人可以肆无忌惮的穿过马路,即使最终被证实他们错了,就因为这样,也不外乎赔礼道歉了事,出事了。因为被扶者或其家属无论讹诈或者只是判断错误不会受到制裁与惩罚,这是一个法律问题,所以就可以放心大胆去做,不需要负责任,无论行人是否有错。满意请采纳,一旦不能证明,计程车肆无忌惮横行一样,他们是弱势群体,才车祸频频
关于扶不扶老人的作文 不少于800字
扶不扶老人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在传统道德氛围里,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然而,在今天却成为一个道德选择难题。从2006年“彭宇案”,到今年“殷红彬案”、“许云鹤案”,这一难题由于执法因素的介入,变得使人更加困惑。不久前,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专业技术指导也无助于破解社会道德难题。 由此,我们更联想到:信任,本是一个和谐社会里最基本的要求—— 不是吗?当你开启水龙头,要相信里头流出来的水没有毒;过马路,要相信所有汽车都会在亮红灯的时候停下来;坐高铁、地铁,要相信它不会突然追尾;就是你睡觉,也要相信这屋不是“楼脆脆”;遇事报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盗贼的同伙……如果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喝白水也怕有害元素,我们还能吃什么? 讲小道理,如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所说:“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时,早上甚至会没办法从床上爬起来。”讲大道理,一个缺乏信任的民族没有希望,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家没有未来。大到社会,小到个人,没有信任,便如大海里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标识。 也许这个话题并不那么简单。如果正如学者们尖锐指出的:社会信任远不是靠一个时期的舆论引导或政治动员就能建立的。那么,我们该如何重建中国的社会信任?《思想者》特邀3位学者就此发表看法,以飨读者。 毕竟,我们是“老百姓”,不要变成“老不信”。十人中有九人缺德,不是德不好;十人中一人有德,就是德尚在。总得使有德的人多起来,总得让道德的土壤厚起来。古人说“厚德载物”,其实“厚德”,才能承载市场经济。 重建信任:“原汤化原食” “信任危机”来自“信仰危机”。毋庸讳言,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存在信仰危机,其形成主要肇始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过度追逐物质利益,人的发展片面化,忽视或无视信仰和人生价值。加上中国传统信仰的世俗性与西方信仰的崇高性简单对接,有些人便会远离崇高,随顺世俗;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和社会问题,一时间是非难分,荣辱莫辨;而信仰、道德教育虽有好的顶层设计却难接地气,在耀眼的金钱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当前信任危机的蔓延,主因是传统的信任在市场经济面前遭遇了尴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字当头,“信”也低头,熙熙攘攘,信任没了!
月6日,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识清楚,救助者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人到医院或打急救电话。(9月7日《扬子晚报
》)
老人家跌倒,怎么扶、需要哪些医学知识,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并实践的过程,不是一篇报道就能够保证所有人在遇到老人跌倒的时候,就能够按照“技术指南”中的每一步进行操作。而目前,争议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扶”,而是“扶不扶”!
看到老人跌倒在地,人们通常的第一个想法是:哎呀,真可怜,岁数那么大了,不知道这一摔会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但是,随着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案,再到最近的南通长途司机好心救人却被诬陷肇事,人们的情感逐渐偏移,从最初对跌倒人的同情、对助人者的尊敬,转移到对助人者的同情、对跌到人的无视。才有了老太被活活卡死在护栏上、摔倒的老大爷隔了一个小时才被送进医院这些令人寒心的后续事件发生。
作为路人,你是否问过自己:当我遇到跌倒的老人时,扶还是不扶?如果当时没有摄像头、没有录影、甚至没有来往的行人作证的时候,我敢向他/她伸出援手吗?
作为受害人,你是否问过自己:当别人来帮助我的时候,我应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对待这些陌生的好心人?以后别人摔倒,我会像别人帮助我一样帮助别人吗?
作为受害人家属,你说是否问过自己:我的亲人是如何脱离危险的?谁在他/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
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如果那个跌倒的、被夹住的、急需帮助的人是自己,你希望别人怎么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都会遇到路滑摔跤,往大了说,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老人跌倒扶不扶”拷问的不仅仅是几个当事人,更考验整个社会的公德心,考验每个人的良心!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如果我们能少一点私心,如果国家法制再细致一点……也许就会大量出现“金发女孩给晕倒老人喂水”这样的情景,也就不会出现“老人被护栏夹死,众人围观”的惨剧。
扶不扶话题作文800字
该怎么扶起跌倒的道德?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的辉煌!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拾荒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小悦悦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在网诺上引起轩然 *** 。或许你可以愤怒声讨,甚至人肉冷血路人,但当你挥舞道德大棒的时候,底气是否真的很足?小悦悦的死亡,看似个意外,实则是一道关于“道德”的考题。如果自己身临现场,又会作何抉择?是马上救人、报警,还是假装看不见、绕路而过呢?我想,当很多人面对这样的考题时,会无从下手。
十八,并不单纯只是一个数字,而是折射出我们现在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扪心自问,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扭曲的价值导向譬如金钱至上、为了成功甚至可以不择手段等等,导致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异化。而一些本应该坚守、珍视和传承的传统价值、道德观念,却在急速丢失,究竟是谁的错?当骗子一次又一次得逞而又逃脱责任时,我们变得敏感而脆弱。于是,我们将冷漠当成了人生的必修课;于是,这个世界就少了温情。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否太过于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呢?
在一件又一件的“意外”发生之后,我们开始反思,这似乎是对的。但是,我们知道亡羊补牢,可以改正错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会未雨绸缪,避免错误呢?难道犯错之后,才可以解决问题吗?每一次的“意外”发生之后,并不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去补救就可以的,那可是人命啊!当我们在面对鲜活的人命、跳动的心时,怎么能选择漠视呢? 我们不能屈从于这些现象,更不能长叹甚至承认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我们的道德底线。有时候我也觉得:社会就相当于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好与坏交织在一起,令人辨不清方向。而当“道德”这根“网丝”被抽断,人们的生活就将面临着无尽的黑暗。 从毒奶粉、地沟油到小悦悦事件,中国人是否真的到了最缺德的时候了呢?是不是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可以重新出发去寻找曾经的那个礼仪之邦呢?当今时代的中国之所以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人性的泯灭,道德的缺失!而现在的我们,又该怎么扶起跌倒的道德?
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社会话题搬上春晚舞台
去年春晚有一个小品,就是说这个事。希望回答,让你满意。
关于买不买“扶不扶老人险”作文
我们大家应该还记得春晚上《扶不扶》的小品吧?好人郝建扶了一个摔倒的老太太,却被当成了撞人者。现实生活中,也有小品情景再现。
一个热心小伙儿看见一位老人在商店门前摔倒了,赶紧上前将其扶起,不料,老人来了一句:“你害 *** 啥?”后来,警方调取了监控录影,还原了老人自己摔倒的真相。这是近日发生在洛阳的一个真事。
有了“被讹”的先例,好心的人们苦恼起来:老人摔倒,扶不扶?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给了我答案。
最近,爷爷身体不适,要在医院动手术,爸爸和姑姑上班很忙,妈妈只好请假去照顾爷爷,家里只剩下奶奶一人。
一天中午放学后,妈妈接着我就往家赶,突然接到了奶奶的电话。妈妈一接电话,却是一个陌生人在说话:“哦,大姐,您妈刚才在路上摔倒了,我把她扶了起来,又问了她家在哪,把她扶回了家,我在她的手机里找到了您的手机号……”“好的,好,我这就回去!”妈妈加快了回家的速度。
到了家,只见奶奶在床上躺着,一位二三十岁的叔叔站在奶奶旁边。“我饿了,冰箱里没有现成的,我只好自己出去买,一不小心摔倒了,多亏了这个小伙子!”“大娘,这是应该的!”被奶奶一夸,那个叔叔害羞地挠了挠头。
奶奶只是腿上擦破了点皮,没有大碍。知道奶奶没事,那个叔叔才放心离开。
现在,我有了答案:老人摔倒了应该扶!让我们都争做“活雷锋”!
扶不扶老人作文
老人摔倒扶不扶作文 第一篇
老人跌倒到底我们该不该扶起来?
这个讨论我觉得很有必要。尊老爱幼、救死扶伤历来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谁家没有老人,谁人不会变老?
由于媒体曝光出诸多诸如彭宇案之类的扶助跌倒老人做好事反被老人诬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理判断”等逻辑推理的理由判决钜额赔款等案例,越来越多的人对搀扶跌倒老人心存忌惮。
简单不过的举手之劳,有可能惹来无尽的麻烦。社会公德,传统道德,在我们犹豫的目光中渐渐丧失。
当跌倒老人该不该扶作为问题,被全社会、被公众、被媒体热烈讨论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某种程度上这个社会的公德已经破产了。显然,似乎作为社会人,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无良的南京法官、天津法官,以及制裁那些诬赖彭宇们的老人,理应受到谴责,但见死不救的围观者,是否也会受到道德、公义和良心的谴责?
武汉市88岁的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摔倒后,众多围观者无人敢伸出援手,最终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件让整个社会震惊。公众对老人跌倒出现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整个社会都应该检讨,甚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检讨。以前一直觉得类似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应该怎么扶这些事情不是个问题,但现在还真成了一个大问题。类似南京法官、武汉老人这样的案例,虽然不能说是普遍的现象,但其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却是很严峻的。
我们对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讨论,这绝非故意夸大问题的严重性,而是针对目前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滑坡出现的现象提出质疑,因为类似人情冷漠、麻木不仁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跌倒老人身上,还有其它的案例,比如见义勇为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故事,比如围观跳楼自杀时出现一片幸灾乐祸的“快跳”的喊声,比如公车上乘客对小偷熟视无睹的常态等等,不一而足,这都早已成了全社会反思的问题,完全是一个社会问题。
自从南京徐老太事件开始,中国就开始进入国民道德沦丧期,开始瓦解中国人民的道德,想徐老太这种人开始肆意妄为,有法律支援,又可以获取钜额的回报,而且没有任何成本。而彭宇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从而开始冷漠国人的同情心,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尔后如钓鱼执法等一系列事件,彻底麻木人们的怜悯之心,造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导致八旬老人倒地1个多小时而无人敢伸出援助之手。我可以肯定,大多数围观昔都是善良的人,可是谁也承担不起那巨大的代价。你能说人们冷漠?
苍蝇多的地方,是垃圾的原因还是苍蝇的原因?
扶与不扶话题作文700字
老人跌倒到底我们该不该扶起来?
这个讨论我觉得很有必要。尊老爱幼、救死扶伤历来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谁家没有老人,谁人不会变老?
由于媒体曝光出诸多诸如彭宇案之类的扶助跌倒老人做好事反被老人诬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理判断”等逻辑推理的理由判决钜额赔款等案例,越来越多的人对搀扶跌倒老人心存忌惮。
简单不过的举手之劳,有可能惹来无尽的麻烦。社会公德,传统道德,在我们犹豫的目光中渐渐丧失。
当跌倒老人该不该扶作为问题,被全社会、被公众、被媒体热烈讨论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某种程度上这个社会的公德已经破产了。显然,似乎作为社会人,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无良的南京法官、天津法官,以及制裁那些诬赖彭宇们的老人,理应受到谴责,但见死不救的围观者,是否也会受到道德、公义和良心的谴责?
武汉市88岁的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摔倒后,众多围观者无人敢伸出援手,最终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件让整个社会震惊。公众对老人跌倒出现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整个社会都应该检讨,甚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检讨。以前一直觉得类似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应该怎么扶这些事情不是个问题,但现在还真成了一个大问题。类似南京法官、武汉老人这样的案例,虽然不能说是普遍的现象,但其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却是很严峻的。
我们对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讨论,这绝非故意夸大问题的严重性,而是针对目前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滑坡出现的现象提出质疑,因为类似人情冷漠、麻木不仁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跌倒老人身上,还有其它的案例,比如见义勇为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故事,比如围观跳楼自杀时出现一片幸灾乐祸的“快跳”的喊声,比如公车上乘客对小偷熟视无睹的常态等等,不一而足,这都早已成了全社会反思的问题,完全是一个社会问题。
自从南京徐老太事件开始,中国就开始进入国民道德沦丧期,开始瓦解中国人民的道德,想徐老太这种人开始肆意妄为,有法律支援,又可以获取钜额的回报,而且没有任何成本。而彭宇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从而开始冷漠国人的同情心,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尔后如钓鱼执法等一系列事件,彻底麻木人们的怜悯之心,造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导致八旬老人倒地1个多小时而无人敢伸出援助之手。我可以肯定,大多数围观昔都是善良的人,可是谁也承担不起那巨大的代价。你能说人们冷漠?
苍蝇多的地方,是垃圾的原因还是苍蝇的原因?
和谐社会话题作文
建设和谐社会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所以生在21世纪的我们更要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而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础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和谐就是和平,和谐就是友好地相处。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是人与人的和谐;尊老爱幼、乐于奉献,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总之,我们身边处处都有和谐,处处都能发现和谐。我眼里的和谐是这样的:
一个香蕉皮在路边孤零零地躺着,没有人注意,没人把它扔进它该去的地方——垃圾桶。人们对它熟视无睹。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妈妈,老师说要保护环境,那里有个香蕉皮,我们去把它捡起来吧!”在人群的吵闹声中,这个稚嫩的声音打动了我,在人群的嘈杂声中,谁的话比这个稚嫩的声音更有分量呢?
平时我是坐车去上学。车来车去,一日又一日,甚是平常。但是有一天早晨,却很不平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车跟往常一样,发动引擎,开出了车站。当一位老奶奶上车时,一位同学忽然起身离座,说:“老奶奶您坐!”我又被这一幕感动了,尊老爱幼,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他身上展现著!
播下一颗种子,收获一片希望;播下良好的行为,收获人生的精彩。让和谐的影子跟随我们真诚的步伐,风吹不去,雨打不散,如影随形,让我们携手同行,从你做起,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建设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