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德里安名言

古德里安名言(巴巴罗萨计划古德里安提出的直捣莫斯科的方法是否是异想天开)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3 06:42:44 浏览8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巴巴罗萨计划古德里安提出的直捣莫斯科的方法是否是异想天开

古德里安并没有在巴巴罗萨计划里面提出直捣莫斯科的方案。提出这个方案的是当时德军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契。而且,巴巴罗萨计划里,对莫斯科在战争中的作用定义含混,处置方法模棱两可,这都严重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由于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军统帅部制订的对苏作战方案,这个方案具有战略性质,所以它对战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制订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就莫斯科的地位,统帅部进行了争论。希特勒要求先拿下列宁格勒和乌克兰后再进攻莫斯科。而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契提出,只要在中央集团军群两翼配置强大的装甲兵团,就可以直取莫斯科。

但是,希特勒拒绝了这个建议。所以会议定下的最初计划是,中央集团军群推进到斯摩棱斯克----奥尔沙陆桥,就不再向莫斯科前进,而是将主力投入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战。

因此,在巴巴罗萨计划里面,对莫斯科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处置就处于了一种矛盾混乱的状态。

对于莫斯科的重要性,希特勒始终是摇摆不定的。就在12月5日参课总部的汇报会议上,他还对哈尔德说,莫斯科“是不要的”,重要的是消灭苏联的有生力量。

但两周后在“巴巴罗萨”计划中,他则认为莫斯科具有较大的重要性了:“占领这个城市除了意味着这个国家最重要的铁路交叉点陷落以外,还意味着政上和经济上的一个决定性的胜利。”他指出,莫斯科不仅是苏联支通要道,而且还是它生产军备的主要地点。

对苏战争开始后,希特勒再度将莫斯科放到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并因此同前线指挥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本来能为德军轻易攻下的莫斯科,却因为希特勒的固执而失之交臂。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希特勒指导对苏争中的最大失误。

这样摇摆不定的指挥,使得前线指挥官们无所适从。这个前线指挥官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人就是古德里安。由于中央集团军群采取了有效的闪电战战术,而当面的苏联西方方面军指挥错误,中央集团军群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远远突出于左右两翼之前。在拿下斯摩棱斯克后,中央集团军群强烈要求直取莫斯科。

作为装甲部队的代表古德里安,是这个提议的忠实支持者。但是,按照计划,还有当时的态势,希特勒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分兵两翼,古德里安要南下乌克兰。

为此,古德里安两次面见希特勒,要求进攻莫斯科。但是,最终古德里安让大家大失所望。他不但没有说服希特勒,反而被希特勒说服,南下乌克兰。

当古德里安向参谋总长哈尔德汇报后,哈尔德勃然大怒。他为古德里安轻易放弃原定主张,而感到大为震惊和痛心。

哈尔德在他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古德里安为希特勒的论点所完全说服,并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他看来决心要做给元首看看,他是个能为他人所不能为的英雄好汉。

就这样,古德里安南下乌克兰,取得了基辅会战的胜利。但是,也因此延误了攻打莫斯科的时间,使得德军功败垂成。

我们可以从历史看出,古德里安在制订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没有参与攻打莫斯科的方案,在战争中,在关键的时刻,他又破坏了攻打莫斯科的提议。

这样一来,古德里安被德军内部视为叛徒。当莫斯科会战失败,他被迫辞职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同情他。

至于说拿下莫斯科是否可以解决苏德战争,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有一个情况是肯定的,那就是,德国的处境肯定要比后来的情况好得多。

苏联的残余力量会被驱逐到亚洲部分,这样,苏联的实力会被严重削弱。即便是有远东的基地和美国的援助,至少苏联的反攻会推迟几年,这样德国就会有更多战争胜利的机会。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和朋友们共享历史的乐趣。请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曼施坦因为何坚决的反对希特勒的‘’阵地战‘’式的防御战术

1943年的东线战场,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依靠步兵、工兵、炮兵和坚固的防线阻止了苏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让其头破血流。而曼施坦因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则是依靠装甲部队大胆、灵活的机动防御来挡住了苏军的进攻,即使是步兵、炮兵单位也是时刻处于机动的状态,他们不像北方和中央防线那样存在着固定的主防线,他们的兵力不足以用来做那样的防御。

这就是曼施坦因反对“硬性”的防御战术的根本原因,兵力不足,至少在南方集团军群的地域内行不通,该集团军群的战线长达760公里,而只有32个师,即使是齐装满员的情况下守住如此长的战线也难以做到,更不用说还要留出相当的预备队布置于战线的后方。加上从1942年开始南翼的战斗就处于不断的变换中,双方互有攻防,持续的变换的战线使得曼施坦因无法像其他战线那样构建并经营一条固定的完备的防线,加上希特勒禁止在战线后方提前预构工事,所以至少在南翼德军是无法做到进行“阵地战”式的纯粹防御的。

曼施坦因主张使用他在南翼获得成功的“机动作战”方式,在战略防御的框架内,德军仍旧以机动作战为主要方式,在局部地区发起强大的反击,打歼灭战为主。经验表明,在机动作战时,苏军的伤亡和德军几乎是不成比例的,远远高于德军,甚至可以达到几十比一的差距,而且还可以解决德军步兵不足的问题。

关于纯粹防御不可取最好的例证就是1944年发生在中央集团军群的灾难,该集团军群完全是遵照希特勒的硬性防御意图而布置的,即使在侧翼被突破的情况下不准撤退,结果20多个师被歼灭,损失了50万人,整个集团军群垮掉了。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兵力不足,苏军可以轻易的达成突破并纵深发展,德军大量的被合围歼灭,使得后方重建防线的可能也丧失,苏军一直打到了德国境内才停止。之前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一直打的都挺好,但是为了加强南翼的防御,原隶属中央集团军群的大量的部队调往了南翼,直接造成了该集团军群防御的薄弱。这里就证明了德军兵力不足以实施全线防御的作战,只能顾此失彼,所以对于东线德军来说,机动作战是更好的选择!

在集团军及以上规模的装甲部队指挥、战术能力方面,巴顿和古德里安、曼斯坦因谁更厉害

比较下军衔就清楚了,古德里安的最终军衔是德国陆军一级上将(大将),巴顿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与一级上将类似),而曼施坦因是德国陆军元帅,重要的事情说二遍,陆军元帅!那是可以独挡一面、担负战略方向上作战指挥的军事家,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将帅之别”。

(古德里安)

就职务而言,古德里安指挥的最大战役兵团时中央集团军群下辖的第2装甲集群,后来升格为坦克集团军;巴顿指挥过美军第7、第3和第15集团军,诺曼底登陆前那个“第一集团军群”总司令的职务是假的;而曼施坦因被解职的1944年,已经出任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比古巴两人高一个段位。

就年龄来看,1939年二战爆发时巴顿将军44岁,曼施坦因42岁,古德里安41岁,都属于年富力强的时间段。但是曼施坦因在战场上整整厮杀了五年,直到1944年去职。而古德里安只打了三年,被重新起用后再没上过战场,巴顿将军1942年底才到达北非真刀真枪参战,战争参与时间大约二年半,因此战场经验也是曼施坦因最是丰富。

(曼施坦因)

就资历来看,在二战爆发初期的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期间,曼施坦因先后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中将参谋长,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主张用装甲部队突破阿登森林就是他的想法,所以称为《曼施坦因计划》。此时古德里安担任第19装甲军的中将军长,从指挥序列上来说,得算是曼施坦因的下级。

而号称“血胆老将”的巴顿,二战爆发时刚刚晋升美军第一个装甲旅的准将旅长,1942年受命组建第1装甲军。这个时候,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已经在苏联战场上进行大规模装甲作战了。古德里安1941年底被解职后再没有掌握兵权,后面担任的什么装甲兵总监和“代总参谋长”都没有实际指挥作战之责,小胡子一个人包办了。

(巴顿将军)

古德里安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主要是因为他在早期便开始鼓吹坦克的集中使用和机械化“闪击战”,但这都属于战术思想和理念范畴,不代表实际的作战指挥能力。当然,古德里安在波兰、在法国和在苏德战争的前期也曾经势如破竹,可问题是,当时的四个装甲集群中,另外三个将军克莱斯特、霍普纳和霍特的部队,哪个不是一路顺风?那是德军的整体优势期。

巴顿的情况也差不许多,他也是美军在二战中最早接受坦克快速突破作战理念的人物,并且亲自组建了美军最早的装甲部队,擅长机动作战和远距奔袭。其实德国人的评价已经给出定位,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参谋长指出:“我们对巴顿将军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盟军中最敢作敢为的装甲兵将军,他和我们的装甲兵将军古德里安很相似,讲究兵贵神速”。

(小胡子和古德里安)

所以说,古德里安和巴顿基本在一个段位上,善用坦克集群,主张装甲突击,但是装甲兵团的应用需要充足的后勤补给和强大的空中支持,有关这两项,美国人从来都不缺乏,所以巴顿没有后顾之忧(当补给优先保障蒙哥马利时,巴顿也得趴窝)。同样,德军一旦在莫斯科城下陷于困境,古德里安也没什么好办法,“古巴偏猛,战术上未必如何高明”。

但是曼施坦因就不同了,“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时他已经转任第56装甲军军长,在北方集团军群的编成内快速前进,创造过四天深入200多公里的战绩,坦克战术的运用并不弱于古德里安。而后在克里木、在列宁格勒,他都能够以少胜多重创苏军,这是古德里安和巴顿都不具备的能力。

(古德里安和霍特)

尤其是曼施坦因与1943年接手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职务以后,在德军完全处于战场劣势的情况下,曼施坦因仍然能够维持东方战线。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继续打败了苏军,期间对两个装甲集团军的使用非常到位,至少将纳粹德国的覆亡拖延了一年以上,所以说,在大兵团作战和装甲集团军的使用能力上,曼施坦因要高于“古巴组合”。

若非小胡子紧紧抓住军权不放,曼施坦因最应该出任东线德军总司令,果真如此的话,二战胜利的时间恐怕还要推迟一些时间。同一时间,古德里安已经沦为小胡子的传令兵,巴顿甚至没能指挥上一个“集团军群”,意外身亡时的职务仍然是第15集团军司令,因此,战略眼光和战术能力,三人二区间, 泾渭分明。

(四星上将巴顿)

古德里安上将,德国帝国之鹰、闪电战之父,二战后结局如何

常见的笔者就不重复了,以古德里安的名气,战争中的建树大家很容易找到资料。


(古德里安的儿子小古德里安在父亲墓前的照片)

(从幼年到老年的古德里安照片)

时间回到1945年3月28日,战败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德国人头顶,即便是古德里安本人也无法阻止苏军潮水般的推进。

而古德里安的妻子玛格丽特比他人更为焦急,天色已晚,丈夫被召去一整天了还没有音信。720事件过后人心惶惶,谁也说不清什么时候会突然消失。玛格丽特并不知道古德里安又一次被解除职务,希特勒对这位爱将也失去了信心,给他6个星期病假做健康疗养,算是体面的去职。其实,如今两线作战的绝望境地换了谁也无法挽救,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外面传来汽车引擎的声响,玛格丽特赶忙去迎接。她惊喜的看到古德里安站在走道里,头发一根没少,只是一脸倦容。

“今天你出去的时间真长得可怕......”

“是的,而这也就是最后一次,我已经被免职了。”

夫妻两人拥抱在一起,古德里安心里如释重负。

(古德里安和妻子玛格丽特,摄于战后)


离职与投降:

(古德里安所获的全部勋章,最高为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第二排第一枚 )

第二天,古德里安和同僚们一一告别,照例移交了工作。他并不是第一次这样做,正如莫斯科城下那次同样,流程上的手续总是轻车熟路。收拾起仅有的行李,他和妻子两人于翌日坐火车离开了他们居住的左森,向南面旅行。他俩原计划去偏僻的杜林根(Tuttlingen)山地疗养,那里远离大城市,森林附近空气也很好。可由于西方来的美军推进很快,夫妻不得不去慕尼黑附近的艾本霍森疗养院。

尽管这里环境不比乡间,但古德里安的心脏病在疗养院里得到了细心治疗。正当他感到放松一些的时候,有朋友来了消息,盖世太保可能随时会准备监视自己。听到这个名字从来都会让人糟心,古德里安很快以自己的面子请了两位宪兵来保护自己,总算避免了遭殃的可能。

(被希特勒授勋的古德里安,左二)

5月1日,柏林的战斗接近尾声。身处疗养院的古德里安带着妻子前往巴伐利亚的迪特拉姆斯策尔(Dietramszell),他把妻子托付在友人家中之后,自己前往蒂罗尔(Tyrol)和装甲兵总监本部人员会和,毕竟自己过去曾呆过不短时间。和老同事们等来了5月10日德国投降的消息之后,他们也一起被美军拘留了。

(战时,古德里安和坦克王牌魏特曼的合照,左为古德里安)


被拘押的日子:

作为战俘,古德里安被美军拘押了三年。期间他和其他将军一起,被盟军详细调查了战争中的经历。由于古德里安是个纯粹的军人,没有虐待战俘也没有屠杀平民,因此没有认定为战犯。在拘押所的日子显得比战争时期轻松许多。他和前空军元帅施佩勒,空军将军于尔根·施通普夫,以及另一位空军元帅米尔希几人时常一同聊天,有时还会打牌来消磨时间。

(监狱中的众将领,左二为古德里安)

直到古德里安和将军们被召集起来上纽伦堡国际审判法庭,当然,是作为证人出席。那里有许多熟悉的面孔,比如依然傲气还胖胖的戈林,能说会道的李宾特洛甫,还有听话的参谋总长凯特尔和副手约德尔。听闻这些旧人上了绞架,古德里安还算是保持了他惯有的良好心态。


获释以后:

被关押三年以后,1948年6月17日,古德里安获释出狱。他因为身体原因在家休养,正好有大把时间来编写自己的回忆录《一个士兵的回忆》以及整理其他著作。他还经常受邀去参加英国退伍老兵的聚会,在那里大家一笑泯恩仇,他像战争时期一样,仔仔细细分析了过去和老对手的战斗。他敏锐的思维依旧让人感叹。

(1952年时的古德里安)

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个新的超级大国开始了冷战。德国也被分割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在意识形态和军事政治上全都针锋相对。西欧国家将要面对苏联坦克洪流的预期让西德政府很快找上了大名鼎鼎的装甲行家古德里安。专门聘请他为顾问,帮助西德建立军事防御部队,也就是后来的联邦国防军。古德里安用他的经验给新德国军队作了良好的奠基,算是发挥了自己赋闲过后的余热。

1954年5月14日,65岁的古德里安因病去世。随后他被安葬在巴伐利亚州的施万高(Schwangau)。1972年,78岁的妻子玛格丽特也离开人世,和古德里安呆在了一处。至今人们还时常给这座绿草中的墓地静静献上鲜花。

(古德里安和妻子玛格丽特的合葬墓)


古德里安名言:

作为一位纯粹的军人,古德里安发扬了富勒,利尔特哈德的先进坦克战思想,并把这种构想第一次投入实战并大获成功。除此以外,他还留下了一些广为传播的经典话语。

当情况混沌不明时,进攻!

When the situation is obscure, attack!

没有绝望的情况,只有绝望的人。

There are no desperate situations, there are only desperate people.

有时候,跟上级打架比跟法国人打仗还艰难。

It is sometimes tougher to fight my superiors than the French.

坦克的发动机就像主炮一样也是武器。

The engine of the tank is a weapon just as the main-gun.

事实胜于雄辩,在未来的日子里,胜利女神只会给那些准备大胆行动的人颁发荣誉。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In the days to come the Goddess of Victory will bestow her laurels only on those who prepared to act with daring。

我们的后代宁肯原谅错误的行动,也不会赞成无所作为。

Our descendants would rather forgive wrong actions than for inaction.

(谢谢观看,图片来自网络,侵删除,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古德里安有许多著作,以坦克前进,闪击英雄最为著名)

参考文献:坦克前进!,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大战回忆录,Guderian,Heinz Wilhelm“Schneller Heinz”“Fast Heinz”。

古德里安为什么会看不起希特勒

古德里安表示,老子只是鄙视元首的几个老同志就被撸了个死去活来,要是鄙视元首本人岂还有命在?其实我们看的古德里安回忆录是有删减的,在国内出版似乎叫《闪击英雄》之类的恶俗名字。他回忆录的正确名字是《一个士兵的回忆》,虽然老朽很想风轻云淡的说我看的是德文原版来提升一下逼格,但考虑到不会有人相信一个逗逼看得懂德语只好放弃了,连我自己都不相信。

好吧,其实我看的是港译和台译版,在内容上删减的少了一些,但其实这本回忆录从原文出版就是被删过的,因为里面宣扬了纳粹思想。不管给删成什么德行吧,总之古大将并没有鄙视希特勒,即使他写书的时候元首已经挂了有几年了,相对于“甩锅王”曼斯坦因,他对希特勒的评价可以认为公正。

这其实和个性有关系,技术军人出身的古大将身上有典型的工程师性格,更确切的说是底层技术工人性格。为人方正、对业务执着,且在业务范围内无比清高,不容质疑。业务范围外相对随和,却给自己划了不可逾越的底线。所谓底线是对自己有道德要求,不盲从,不捧臭脚,也不落井下石。用现代鸡汤文来说是个智商高,情商低的人。这样的人走哪都不受待见,却因为他是技术大拿而离不开他。我要反鸡汤文的就是偏偏这样的人会得一个善终,走捷径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赫尔曼·戈林。

他对希特勒的优点有生动描写,比如头脑聪明,记忆力极强,对历史、技术。经济数字过目不忘。没人敢在希特勒面前随便说话,因为他会告诉你“六个星期前,你说的和今天完全不同”,且不必质疑希特勒记错,他随时可以找出当时的会议速记证明。

再比如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和演说能力,能用平易近人的话把观点表达出来,且让各个阶层完全接受,心甘情愿的跟着他走。

在对希特勒的私人品德方面,古德里安也没有鄙视之意,“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是一个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烟。所以从个人生活来说,他的生活方式很高尚纯洁,很值得人敬佩”。甚至古大将认为希特勒的独裁也没有带来坏处,毕竟失业减少了,经济也复苏,人民充满希望,民族自豪感回归。

当然,以古大将的个性,对希特勒的缺点同样毫不留情的批判。比如古大将的逆鳞,军事上越级瞎JB指挥,政治上一刚到底,军事上该缩不缩,不该缩的时候准痿。再比如无限宠信“老同志”,古大将甚至刻薄的挖苦希特勒是对“老同志们”无比忠诚,虽然挖苦的对象是戈林那帮逗逼,他称之为“党老爷”。并且他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已经有严重的疾病,“他的右手发抖,他的腰弯曲了,他的眼光已有呆木之感,脸上出现病态的红斑。他要比从前更容易冲动。一发脾气之后,他就丧失了一切自制力”。

所以古大将其实是个公道人,他是优点和缺点全说,并没有鄙视希特勒。虽然他和活着的希特勒经常争吵,也没有成为元帅,但没对死去的希特勒落井下石再踏上一万只脚。他的名字里没有代表贵族的“冯”字,品格却比许多贵族高尚,这也是他作为纳粹主将却没有被军事审判的原因之一,做人有底线不会在平常时对你有帮助,却能在绝境时成为救命稻草。

二战中,市场花园行动让盟军遗恨不已吗为什么

让盟军悔恨不已的不是部队遭受了多少伤亡,而是失去了一个可以更快打败德国从而结束战争的机会,使得战争的时间多延续了至少几个月,盟军的伤亡了多增加了几十万。

当时西线的战略态势是这样的,盟军突破了德军在诺曼底的封锁线并对德军主力形成了合围之势,即著名的法莱斯口袋,尽管德军西线总司令(兼B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拼命阻止盟军的合围企图救出很多的步兵单位,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德军在西线的两个主力野战集团军都遭到重创,全面向东撤退中。德军已经没有多余的战略预备队了,无法短期内向西线投入大量部队以恢复崩溃的防线,只能是待前线各残部撤回来后,加以重新整顿和补充。这就给了盟军一个极好的机会,那就是利用德军当前的混乱局面,全力追击甚至越过撤退中的德军一举突入德国纵深,尤其是要突破德军关键的“西方壁垒”和莱茵河这两个军事障碍,不给德军重建防线和重组部队的时间。

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下,蒙哥马利提出了发起“市场花园”行动,基本思想就是利用空降部队绝对的速度优势迅速降落在荷兰东部的从埃斯科运河到阿纳姆之间的关键桥梁和交通枢纽,从而切断在荷兰境内30万德军的后路。与此同时盟军地面部队全力向空降地点推进,和沿途的空降部队汇合并保持这条通道的畅通。阿纳姆位于莱茵河的北端,如果盟军成功的推进到这里,就意味着盟军已经绕过了德军的两大防线,直接进去了德国的北部平原地带,介时已经全部机械化的盟军可以直接上柏林推进,而西线的德军还远在法国境内,他们的机械化程度不如盟军,无法及时回防,防御薄弱柏林极有可能被盟军攻下从而迅速的结束战争。即便无法攻克柏林,盟军到达阿纳姆已经对法国境内的德军形成了严重的侧翼威胁,全面的撤退也是不可避免了,德军将失去大部分的西线缓冲区,包括鲁尔工业区。

这个计划非常大胆,但是可行性也非常高,它需要盟军将全部的资源都投入到这一行动中,可惜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没有这么做,他将资源同时分给北面的英军和南面的美军进行一场全面的进攻,这导致蒙哥马利的地面部队无法按照计划中那样迅速和空降部队汇合,坚守在阿纳姆的空降部队遭到德军装甲部队的重创,被迫撤退,盟军没能突破这条天险。如果将南面美军的装甲部队也投入到市场花园行动,加强地面部队的突击能力,这场进攻极有可能以盟军的巨大胜利而告终,将成为西线最具决定性的胜利。

二战“步兵支援坦克”被人认为是落后思想的产物,美军步兵坦克真实表现如何

“步兵支援坦克”在二战中并不是思想落后的产物,事实上到战争中、后期已经很少出现单纯有坦克执行作战任务的现象了,绝大多数情况下,坦克无论在执行进攻还是防御都需要步兵的伴随支援,没有步兵支援的坦克往往很容易被击毁,而且其获取的优势毫无意义。

这主要是由于步兵反坦克能力的提高,即便坦克已经突破敌方阵地,敌方士兵也不会再像初期那样表现的惊慌失措,他们仍旧会据守现有阵地,对坦克后方的步兵部队形成杀伤和压制。而那些突入后方的坦克也绝非安全可言,纵深处经常部署有强大的反坦克阵地和障碍,它将阻止住坦克任何纵深挺进的企图。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苏军的步兵阵地即便被德军坦克达成突破也不选择撤退,他们残存的火力将打击后方跟进的德军步兵,德军坦克的突破变得毫无意义,不得不折返回来支援德军步兵,来回的奔波消耗了宝贵的时间,也使得德军的进攻变得愈加缓慢。胜利将取决于坦克和步兵密切协同作战的一方。

在战争初期将坦克分散编入到步兵部队中确实是非常错误的思想,将坦克集中起来发起决定性的突击成为更好的选择,德军正是依靠大编制的装甲集群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是当时是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坦克的集中使用使得军队具备了纵深的进攻能力,可以迅速的威胁到对方的大后方,从而瓦解其抵抗的意志。军队在拥有更强大的进攻能力时,防御能力却没有明显的提升,尤其在反坦克方面,初期的军队防御纵深都过浅,一旦被坦克突破防线,依靠步兵无法赶在敌人坦克到达之前重建防线,而且各国步兵的反坦克能力普遍较弱,几乎无力阻止大量坦克的集中突破。后方的战役预备队也实力太弱,而且大部分是非摩托化的步兵部队,机动能力太差,根本赶不上敌方装甲部队的进攻节奏,自然也无力阻止他们的前进。

随着阵地防御纵深的极大拓展,和部队反坦克训练的不断重视以及反坦克武器的迅速发展,坦克在作战中遭遇的“天敌”越来越多,经常被步兵从侧翼击毁或击伤,所以仅靠坦克已经无法完成主要作战任务。坦克必须得到步兵的有效支援,也确保薄弱的两翼和后方不会遭到袭击,坦克的进攻速度变的慢了起来,只有在突破对方的战术防御地幅后才能展开迅猛的追击。美国的步、坦协同作战能力较为一般,他们的坦克防护太弱,很容易被德军反坦克炮从正面击毁,所以一般来说美军坦克不愿意实施冒险的进攻,他们更愿意使用空军来摧毁德军的防御体系,坦克和步兵更多是执行战斗侦查任务,一旦遭遇德军猛烈的火力,美军会立刻停止进攻,召唤空军和炮兵进行打击,直到德军被大大削弱时,美军坦克和步兵才会再次发起进攻。除了巴顿将军外,其他美军很少实施这种快速突袭的战术,他们更喜欢“稳扎稳打”的战术,美军坦克更多的是被当做“自行火炮”来使用,而不是“攻坚武器”。

希特勒为什么不信任古德里安

希特勒还是非常信任古德里安的,无论在前期担任前线指挥官时,还是后期出任装甲兵总监和陆军总参谋长,都是如此。早在战争爆发前,古德里安就受到了希特勒极大的关注,高度重视古德里安的装甲作战理论和德军装甲部队的建设,不然古德里安也不会那么快得到提到提升。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38年陆军总司令部决定委任古德里安为快速部队(摩托化兵和骑兵)司令,当时古德里安是德军唯一一个装甲军的军长,由于这个新的职务并没有作战指挥权和人事任免权,古德里安认为这是对他的明升暗降,实际削弱了他对装甲兵发展的影响。古德里安不愿意担任这一新的职务,为此希特勒召见了古德里安询问详情,得知原委后希特勒请求古德里安出任这一职务,并答应一旦古德里安认为他受到故意干扰时,可以直接向希特勒本人报告,这足以体现希特勒对古德里安的宠信。

1941年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即将结束之际,希特勒突然决定暂时放弃对莫斯科的进攻,转而将中路的中央集团军群分兵两翼,协助南、北集团军群进攻基辅和列宁格勒,尽管包括陆军总司令、总参谋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等多位高级将领都劝说希特勒放弃这一命令,但是全然无果。陆军总司令部最后一次劝说希特勒的尝试就是派出了古德里安,当时古德里安只是第2装甲集群司令,比集团军司令还要差一级,那么多集团军司令都没叫,单独让古德里安去,这就说明在陆军总司令部眼里,古德里安显然和希特勒的关系更加亲密,他们希望这位“红人”可以劝说希特勒回心转意。

到后来古德里安再度出山出任装甲兵总监时,希特勒再次给予了他许多的特权,古德里安的职务和集团军司令是一个级别,但是他的某些权力甚至超过了陆军总参谋长,如对某支部队的视察权,其他兵种司令去某一部队视察都要经过希特勒的批准才可以。但是希特勒仍旧两度将古德里安解职并没有将古德里安晋升元帅,究其原因,希特勒信任的是古德里安的能力,在某些方面他离不开古德里安。如果是单纯的从个人角度来看,希特勒并不喜欢古德里安,因为古德里安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国防军,为了德国,而不是希特勒个人,古德里安会毫不犹豫的指出希特勒的错误,甚至是在不恰当的时候,如1941年冬季那样,希特勒解职陆军总司令等一大批高级将领,直接接管了前线指挥权,此时他最需要的就是前线将领的支持,无条件的支持,但是古德里安却一直在“唱反调”,尽管这完全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但是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希特勒显然难以承受任何质疑,最终将古德里安解职。

苏德战争如果按照古德里安策略先攻莫斯科会怎样

想攻打莫斯科,总要一步步来,到处是俄军队,都在防预德国,不可能一下子,就打到莫斯科,多层防预体系,阻止德国进军,等到兵临城下,严冬季节到来,德军没御寒服,疼死了很多人,军力不如以前,而俄国人军队,养精蓄锐待发,斯大林领导下,趁势进行反击,击败德侵略者,取得二战胜利,莫斯科保卫战,青史留名伟大。

二战,如果希特勒不攻打基辅,而是直接拿下莫斯科,结果会如何

关于古德里安分兵南下基辅是一笔糊涂帐。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完全得不偿失的一场行动,在基辅迫降了大概30万人,但都是乌合之众,而浪费了6周的时间使得莫斯科战役受阻,并最终没有攻下莫斯科。

而德方的军事专家认为,南向迂回是必然结果,因为收缴的物资相当于德军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之初的全部物资的一半,并占领了乌克兰的粮仓和油田。

当然无论如何,古德里安确实是南下了,而莫斯科也没有攻下。

如果古德里安不南下,那么我认为在1941年10月德军必然攻占莫斯科。

至于后果,我认为那将是德国与苏联的一个新的布列斯克条约。

在德军逼近莫斯科时,所有的官僚、外国使团、军政要人都纷纷逃离,甚至有说法是斯大林都选择了离开,随后又回来。当时苏联计划将行政中心移到古比雪夫。而占领莫斯科的意义在于,不管是不是一座空城,毕竟是苏联的心脏,而那时的苏联几乎弹尽粮绝了,首都的失陷,会带给苏联高层难以克服的巨大困难,等不到美国的租借物资,苏联很有可能会和德国议和,这样德国稳住彼得堡、伏尔加河、黑海一线,占据了苏联的欧洲部分,二战可以说就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