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对3岁以下的孩子,你说的话他不听的时候,你们是继续耐心的循循善诱呢,还是吼起来
对3岁以下的孩子,你说的话他不听的时候,你们是继续耐心的循循善诱呢,还是吼起来?
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如何与3岁的孩子顺利沟通,这就要求父母了解3岁左右孩子的生长发育能力,包括语言发育、认知发育、社交能力发育和情感发育等等。
对3岁以下的孩子,你说的话他不听是很正常的,聪明的爸爸妈妈都不吼不叫,也不必让孩子对成人的话言听计从,那样跟一个没有思考能力的机器人有什么区别呢。作为父母,应该做的是,用一种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来争取得到孩子的合作。
孩子在1岁、2岁、3岁这些关键年龄段各有什么特点?
1岁的孩子
1岁的孩子开始迈入人生的第二个年头,已经从婴儿期进入幼儿期,他们爬的很快,有些孩子已经可以走路和说一些简单的话。这是一个孩子自立的开始,过去那种无条件崇拜你、依赖你的日子已经变得屈指可数了。
自立表示什么?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并且有能力通过简单的行动去支持和实现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开始出现。例如,从他手里拿走什么东西时,他可能会用大声尖叫的方式来抵抗;你将他从一个危险的地方拉开时,他会很快跑回去,不理会你的警告;给他吃他一直以来喜欢的东西时,他却出乎意料地突然拒绝……这些都是孩子对控制的早期试验——试探你的底线,也探索他自己有多大控制力。
作为一个刚刚学会走路,每天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即使是很简单的东西,大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他来说可是天大的事情),他的好奇心会让他不听地探索。要记住,孩子不是故意跟妈妈对着干,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你来示范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孩子会经常依赖妈妈以获得安慰和安全感。
随着孩子越来越自信,他会开始显示出叛逆的迹象。到1岁半时,他可能把“不”当成最喜欢的词;接近2岁时,如果妈妈强迫他做不想做的事,他可能大发脾气。
乐乐1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在医院里,那时他因为肺炎住院。奶奶说给他加一件外套,他说不冷。乐乐奶奶是那种非常强势的人,乐乐妈不想因为给孩子加一件衣服这样的小事引起大家不快乐。于是给乐乐加衣服,乐乐一直不同意。乐乐妈用蛮力强行帮忙乐乐穿衣服,结果乐乐哭到崩溃,哭也就罢了,他脱下所有的衣服扔在地板上,妈妈要捡起来他也哭闹着不让。乐乐哭到抓狂,从一层楼的这一头病房狂奔到那一头的病房。那一次,着实把乐妈给吓坏了,她从来没见过他儿子发这么大的脾气。看着痛苦的儿子,乐妈很后悔,奶奶一句话,让她头脑发晕如此对待乐乐,实在不应该。
有时候孩子本没有脾气,都是大人把孩子惹急了,焦虑的大人总是担心这样不好那样不行,控制孩子遵从大人的意愿来行事。控制欲让一切事情变得更糟糕,用在妈妈对待幼儿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只能尊重他,不可以企图控制他。
2岁的孩子
2岁的孩子比如学龄前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和运动能力发育速度开始减慢,但智力、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变法会很大。这个时期的时候,慢慢意识到社会或者妈妈希望他遵循某些规则之后,他会开始培养起一定程度的自控力。
这些变化对孩子和家长的情绪都是一种挑战。国外有一种说法叫“恐怖的2岁”。“不”简直车呢够了孩子的口头禅。不要觉得孩子是在故意不听话,实际上孩子在这一件短的成才非常艰难,一方面他还要依赖妈妈,一方面他又着急着宣示自己的独立。孩子会在两种极端情绪之间来回摇摆,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痛苦的成长过程。
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表现出让妈妈抓狂的叛逆行为。比如,你要他干嘛他偏不干,你不要他干嘛他就是要干。实际上,妈妈对孩子在这一阶段的要求也是比较矛盾,一方面怀念孩子以前那样乖巧听话,行动上又敦促孩子像个“大孩子”一样。这样的情况下,也难怪妈妈会对孩子失去耐心。但是,请妈妈换位思考,你也没有按照孩子的要去满足孩子呀,所以,孩子没有生你的气,你就没有理由生孩子的气。
从另一方面来说,2岁是孩子感到快乐和获得独立的时期。他语言表达能力更强了,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能力迅猛提升。他有能力参与更多的游戏,比起早先自娱自乐的时间更长,通过讲故事和参与到周围的人群里,孩子的现象力也拓展得更加丰富了。
3岁的孩子
3岁到了,传说中“神奇年龄段”即将开始。在这一阶段,孩子很多独立自理能力趋于成熟。比如自己上厕所、自己独立吃饭等。因为已经可以控制好自己的动作。
在情感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希望取悦妈妈,而且明白必须要做某些事或某些行为表现才会当妈妈感到特别开心。可是,孩子现在也很想让自己快乐,所以常常会试着跟你讨价还价:“要是我为你做这件事,你能为我做那件事吗?”
当你只希望孩子乖乖按你的要去去做时,这种讨价还价的行为会让你感到很恼火,但这是孩子独立意识的正常表现,而且显示出他已经有明确的“公平”概念。
如何教育3岁前的孩子
有时候,无论你有多么焦虑,有多么生气,但是请想让自己冷静下来。请记住,2、3岁左右的孩子正忙着学习规则,他们并不想要当个坏孩子。
1.奖励、鼓励好的习惯,惩治坏的习惯。
2.制定详细的规则,并从一而终地坚持执行。
3.为孩子设定行为限制时要考虑到孩子现在的发育水平。
4.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惩罚。
5.不要改变原则或者惩罚太过随意,那样会让孩子感到混乱。
6.确保家里每一个人都遵从管教孩子立下的规则和限制。
7.对于孩子来说,妈妈是榜样,所以妈妈首先要行为端正公平可控。因为孩子会模仿大人。
不想要孩子做什么,2岁以前的孩子可以用转移注意力法,2岁之后你无法阻止孩子不去做什么,当孩子犯错时,可用平静中断法、消退法。其中,消退法是一种对2~3岁的孩子最为有效的惩戒方法,对上小学的孩子也同样有效。
当然,还有其它很多办法,任何办法都离不开父母的耐心,同时要记住以身作则。不要吼孩子,他也会学会吼你,不要讲大道理,他会听不懂。你可以做个正确的示范,他会很乐意去模仿。
教育孩子循循善诱和简单粗暴结果差距会有多大
谢邀。
说实话,不管是循循善诱,还是简单粗暴,教育孩子仅用一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其教育结果也不见得好。
随着家庭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教育孩子不应该简单粗暴。这是件好事,说明了家长对教育的重视。
但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天性各不相同,我们家长能做的,从来只是发现真实的孩子,再运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而不是专注于使用某种方法。
我们70、80后家长,其实都有一个“童年阴影”。小时候不听话了、做错事了、考砸了,轻则被骂被批评,重则棍棒伺候,要说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我们最能感同身受。但有多少人是真的因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变坏了?(这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指孩子犯错了被打骂,而不是随意地打骂孩子,“虐待儿童”是犯罪行为,另当别论。)
在来说个生活中的例子,朋友A的儿子7岁了,虽说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但依旧缺乏规则意识。有次,我们一同外出乘坐地铁,小A儿子上了地铁就抓着车厢立柱,往上爬,小A见状立刻阻止:“这里是公共场所,不能这样爬栏杆哦。”小A儿子停住了攀爬,但没一会儿,又抓着栏杆上窜下跳,小A又说:“不能这样,会影响周围人的”,小A也向周围的人表示了歉意,但儿子却不买账,见妈妈这么温柔,他继续上蹿下跳。最后,几番劝说无果,小A只能拉着儿子匆忙下车。
小A的做法够循循善诱了吧?但她儿子的反应却是“变本加厉”。
这也是生活中许多采用循循善诱教育方式的家长,所面临的困境:不管怎么好好说,孩子就是不听。
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地管教我们的孩子呢?我建议,恩威并施,既要有循循善诱的能力,也要有简单粗暴的手段。
从小就给孩子立好规矩,规范孩子的行为,让他们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孩子不听话了,我们应先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尽可能地引导孩子改正行为;当然,我们也要做好预防,若孩子在同一件事上多次犯错,我们也因适当的给予惩罚,让孩子体会犯错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