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德报怨

你怎么看待“以德报怨”这四个字?人为什么要以德报怨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0 11:09:30 浏览19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你怎么看待“以德报怨”这四个字

回答:《以德报怨》这四个字,是一种生活中的境界。

生活中,当别人对我们有不好的表现和态度对待我们时;我们会用善良的、友好的心情和善举回馈别人,这就是《以德报怨》的表现。曾经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做的:年轻的时候,她那年结婚不久就怀孕了!有一天,邻居有一人因为《一件事》误解了她;那人就对她“动了粗”动手把她打了。真的很可恶,一辈子都不能原谅的。可她在过去很多年以后,还是去看了他。她的这种做法就是《以德报怨》,不和别人斤斤计较就是好样的!

“人有德、必有福”,人有好《品德》就有好福报!能明白这个道理,做人就不会很差。能注重自己《品德》修养的人,是一个在生活中受欢迎的人。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很重要,能做到《以德报怨》的人更是很难的。

人为什么要以德报怨

这个问题还是从佛法方面解释一下吧,比较容易理解一些点。

佛说人生酬业,每个人生到这个世间,都是来偿还业报的。你今生所受的所有磨难、抱怨、欺骗、不公、仇恨,都是在偿还你前世的业债。如果你泰然接受了,这个债就算还了。
如果你以恶制恶,旧债未偿,又造新业,怨越积越深,生生世世纠缠不清,没完没了。

如果你以德报怨,既偿还了业债,又结了善缘,重债变轻债,恶缘变善缘,何乐而不为。
所以,不论为人为己,以德报怨,都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处世方法。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

这句话出自《论语 宪问》:‘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类似的问题,在同时代另一位伟人论著中也有提及。《老子》第七十九章亦有类似说法,“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孔夫子的以直抱怨,后世一般有两种解释。

1:以直报怨的直指的是正直,是道理。别人对我好,我要同样对人好。别人对我恶,我要用道理回应。类似于现在别人伤害了我,我要报警抓他,法律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2:直是对等的执行,别人敢伤害我,就同样打回去。

孔夫子的儒是一个很激烈儒,非常具有早期的社会的刚烈作风。只是后世的儒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停的曲解夫子的原话原意而已。

被渣男用无耻的方式伤害,可以报复却没有,选择用不解释不纠缠结束这一切,我这样算以德报怨吗

可以说是以德报怨,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你放过了你自己!

仇恨是把双刃剑,你可以把它高高举起,向着那个渣男用力砍去,那样,你的内心就会得到一次释放,得到一次短暂的满足。

然而,当你选择报复的时候,你已经在不经意之间,再一次伤害了自己!仇恨越深,伤得越深,留下的伤疤也会久久不能消退……

人其实是一种很容易记仇的动物,很容易产生一种东西,叫做执念!

有了执念,人就会变得固执,变得迷茫;有了执念,就会对过往不能忘记,不能放下;有了执念,就会伤害自己,伤害身边的人……

所以,我非常赞同你的这种做法。面对一个伤害你的渣男,你能够选择不报复、不纠缠,证明你的心理是非常强大的。

放过了他,其实也是放过了你自己!你也一定能够在未来,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幸福!

一般情况下,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有区别吗

我个人的想法,不代表别人,

这几年的故乡,路修在危房边上,

推了麦子一片,没人管,

路上没能走大车,

他们欺负老人。

我真的没理他,只有一句话,

人在做,天在看。

他们家里家外都出事了,

每个人相遇是缘,

应该好好争惜,

来自不易的友谊。

人生有时是逆境,

过了这个坎,

柳暗花明又一村。

懂的了争惜。

逆境能使人更好的成熟,

对于一种能够促使我们成熟的境况,

我们为什么不争惜呢?

逆境有如逆水行舟。

当划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河道

之后,

我们常能感到一种放舟千里,

直奔大海的气势与喜悦。

你做过什么以德报怨的事

以德报怨确实让难以做到,但想想去感化一人是多么伟大事。那是2002年本村的来店消费,走时他的自行车不见了,当时也没监控,他随说不要了,但作为店主哪能算了。于是我开三轮去寻找,最后得知本村三个小孩骑走了,去费旧哪卖。我去费旧的路上,碰见本村三个小孩拿着雪糕正有滋有味吃着,他们一见到我就知道坏了,我让他们坐上车,到费旧领回了自行车。批评了他们一顿,把们送回了家并说明情况,自然家长也不会给他们好声。感化一个人是最难的,但功德是最高的。

你能真正的做到以德报怨吗

感谢邀请,你真的能做到以德报怨吗?我的观点就是,在慢慢人生路,自己直来直去的性格,善良大度,喜欢帮助别人,但是,却被别人恩将仇报,坑的几乎倾家荡产,痛不欲生,小的事,很多借出去的钱要不回来的,花出去不该花的钱,这些人如果有急事困难,还可以小助一下,但是,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实话实说,永不原谅!这是我做人做事的底线!

你被人无故在网上谩骂后,会怎么做反唇相讥,还是以德报怨

无论怎么做都没有关系

重点是做了之后,你却并不放在心上,若你和对方争执战斗,那和疯狗互咬有什么区别?

若你忍气吞声,自己心中不快,郁郁寡欢,定会生病,对自己也不好;

所以不论怎么做,都不要放在心上,看淡,就是个P,

其实风没有动,旗也没有动,动的是你的心。

“以德报怨”是否是正宗的儒家文化怎么评价

题主好,首先“以德报怨”不属于儒家的思想,这句话出自于《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是儒家的思想。后世“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思想,也是不出这一范畴。“以德报怨”是从“报怨以德”变来的,这出自《老子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德报怨”就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伤害了自己,自己反过来还要对别人友好,去感动他,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这种处事方式有利减少社会矛盾,统治阶级当然会提倡这种做法,很多人也认同这种处事方式。人们习惯上把“以德报怨”当作儒家做人处事的观点,是因为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更接近儒家“温柔敦厚”的做人原则。儒家反对暴力,不赞成以暴易暴,提倡宽厚温和的处事方式,这也容易让人把这句话误认为儒家的思想。

这句话虽然出自老子,但这是老子的意思吗,是道家的思想吗?道家可没有儒家这样仁慈宽厚,要不何以能孕育出法家和兵家来。每次改朝换代,都是黄老的思想出来拨乱反正,等一切就绪了,儒家才能粉墨登场。显然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样,我们只是断章取义的用这句话,那“报怨以德”到底是什么意思?

要理解这句话,要从这一章整个来看,要结合老子的思想理解。这一章前面几句也是常常被错解,我们一并在此说清楚,以利于理解“报怨以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心态做事,通俗说就是不要抱着很强的功利心去做事。

“事无事”常被解释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是很不准确的,这句的字面意思是说:以无事的心态来做事。因为一般的人遇到事情会着急错乱,会迷失心性,方寸大乱,自然做不好事情。所以老子说要保持无事的平和状态,这样才会理智清醒,判断准确,方法得当,免于差错。

“味无味”这句常被解释为“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貌似正确,实则理解偏了。“味无味”是个比喻的说法,和“事无事”一起进一步阐释老子“无为”的思想。我们吃东西尝味道的时候,如果嘴里有味道,那就不能准确的品出所吃的东西的味道。举几个例子就清楚了,吃过糖再吃西瓜,西瓜就都不甜了,要品出西瓜的味道,就先让嘴里保持无味的状态。品酒师评酒的时候,会放一杯清水在面前,品完一种酒,再品下一个酒,必须要用清水漱口,这就是要让口里无味,美食家品评菜的时候也是如此。只有“无味”才能尝出来真实的味道。

“无为”、“无事”是心态,“无味”是状态,以状态比喻来说心态。老子强调的是“虚”和“弱”,以虚求实,以弱胜强。

“大小多少”好理解,讲的是由量到质的变化,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积累、蓄势,最后是时机的把握。“报怨以德”在老子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是真的有这样好。这是一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主动示弱行为,最终的目的在于消灭对手。刘备种菜,韬光养晦就是如此。电视剧《大宅门》中詹王府因为白家老二号出了大格格有喜脉,砸了车,杀了马,白老太爷上门道歉,亲自给大格格把脉看病,表面是报怨以德,实则暗藏杀机,结果让大格格生出了双胞胎,让詹王府颜面扫地,赔了白家的车马。这种报怨以德,委曲求全,主动示弱的方法是老子的一种战术思想,勾践卧薪尝胆就是此方法的最成功案例。历史也好,现实也好,这中“报怨以德”,蓄势待发的成功事例举不胜举。

孟子讲读书不可死于句下,“报怨以德”、“以德报怨”是老子的话,但不是老子的思想,是老子成事的一种手段;孔子恩怨是非分明,也不赞同如此的处事方式;后世统治者乐于提倡“报怨以德”,是有他的目的。温柔敦厚的儒家和“报怨以德”最接近,后世腐儒大都乐于接受“以德报怨”,息事宁人,这就导致后世读书人对“报怨以德”理解的错误。

你如何看待“以德报怨”你认为动不动拿这个说法要求别人正确吗

“以德报怨“是人间美德。具有这个素质并实施于现实的人,无疑值得期待。但用这个说法,时时去要求别人无疑也过份了。

怨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辱父夺妻之怨,请问如何能“以德报怨“?应该是时刻牢记在心,伺机而动。

还有民族的,比方八年抗战,日本残害了我三千万军民,光南京就达三十万人。犯下了滔天罪行,难道我们也要“以德报怨“?

因此“以德报怨“这件事情,还是要有所区别,应该是小事不计较,大事讲原则。不能生搬硬套,以免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