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人在临死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 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 最能代表王阳明心学的一句话是什么
- 知行合一,能用一段话描述吗
-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一句话概括
-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如何看待这句话
人在临死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人在临终前,要头脑清醒的人真的不多,我所知道就是我岳父,他断气前一直都头脑清楚,基本上大多数临走前都不能说话了。人临走前就是忏悔,对不起子孙后。人到临走言也善,总希望子孙后代兴旺发达,代代繁荣昌盛,这就是做人的愿望。祝广大网友们平安健康度过每一天,幸福快乐安度晚年!
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我们单位领导上任第一天抓廉洁,每天一个廉洁感言,四年之后上千感言感动了单位所有别人,结果调任几天就进去了,可能上亿,所以,王阳明的思想精髓是“知行合一”。!!!!!
最能代表王阳明心学的一句话是什么
最能代表王阳明心学的一句话就是在“龙场顿悟”之后,所说的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这句话就是他“立言”的基点,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点,所以也就成为他“立言”的誓言,而且他也做到了一个真正的“圣人”。
“龙场顿悟”是王阳明研究《心学》学术的转折点。大悟了格物致知之旨与五经相印证,并很吻合。于是他下写了《五经臆说》“求理于吾心”。否定了朱子格物以穷理的认识论。从而奠定了他自己的“心学”基点,也是他“立言”的基点。
“龙场顿悟”使得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一个大飞跃。首先是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并发明了自己的《大学》宗旨: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教导学者诚意息虑,默坐澄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王阳明就是因为有了自己“立言”基点,才使得他的人生事业走向了历史的颠峰。在平定宁王之乱后更是有着广泛的致良知之教。
“致知者,诚意之本,格物者,致知之实。”,“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
从这一段王阳明心学说教的言语中便知,他已成为了一个狂人圣。主张要成圣,首先就要成为狂者,然后才能悟道而人圣。所以他成功立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也是成了他的心学代表!
最后,王阳明成为《心学》讲学书院圣人,并已狂圣人作诗一首狂诗,于以告知学生们: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知行合一,能用一段话描述吗
有人说,我最喜欢吃豆腐了,豆腐是我的命。等去人家作客的时候,人家既上了豆腐又上了肉。旁人见他歪着嘴,光吃肉不吃豆腐,好奇地问道,你不是最喜欢吃豆腐,豆腐是你的命吗?他说我看见肉,连命都不要了!
所谓“”知”,就是人家都知道你最喜欢吃豆腐。所谓“行”,就是你一定要多吃豆腐,即便把豆腐吃光了也没事。所谓“知行合一”就是你说话要算话,光吃豆腐不吃肉,以后大家就信任你,再不会撇嘴了。
可以这样理解吗?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一句话概括
首先要知道王阳明心学其实就是儒学思想文化形成的学说。而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大学》“致知”和《孟子》“良知”相结合而形成了王阳明心学核心“致良知”。
良知是天理之昭然明觉,良知就是天理。天理也就是仁义礼智,忠孝悌信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
良知也就是通过自我道德修养,从而来合乎天理来体现良知。
上面这些都是书面语的解释。而现实社会中,在广大老百姓的心目中真实的“良知”,就是做人应该要“诚实”和“本分”,这实际上就是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如何看待这句话
一位茶叶店女老板,和我聊心的美妙奇妙奥妙。说的颇有几分道理,我又买了她三饼普洱。
这位茶叶店的女老板清姿卓越,逸雅宁馨,兰心蕙质。除了生意做的并不好,其他都挺好。
我常常去帮她买茶叶,与她常有交谈,发现她说话挺有意思。
有一次我看到她捡了一朵鸡蛋花放在她的茶桌上。
我就问:王阳明的那一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
她说:你要搞懂这个,从字面上永远都无法真正理解,即使别人说的清清楚楚也没有用。
至于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之后又有什么用,能对你的智慧或者生活能起到什么作用,这就更难说了。
有许多人对王阳明心学非常感兴趣,把他推崇的很高,但是具体是拿来干嘛的,却众说纷纭,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最后其实大多数都是拿来充谈资了。
可是这句话对我们现实生活中或者说日常的修行中,还是有点帮助。
我说:那有什么好处呢?
她说:一个人如果真正洞察了生灭这两个字,可能会拥有一个比较自在和清静智慧的人生。
有许多事情的生灭我们比较熟悉,比如说一个肥皂泡刚吹起来,大概几秒钟就破灭。
天空中的一朵乌云,也可能就几个小时就消散了。
一朵花长得再娇艳,它最终还是会凋谢,这种生灭的现象谁都能够观察到,并且都能够理解。
因为这种生命的生灭现象非常短暂和明显,我们能够居高临下的随意的看到。
可是还有许多生灭的现象,因为过于快速或慢速,我们反而无法全部观察到或者体会到。
比如自己这一生从生到死这一场生灭,又比如一段亲情和爱情,一场事业,因为这些东西的聚和散从生到灭的过程稍微长一点。
就因为这个长短的区别,让我们对他产生了很多执着。
还有些生灭过于快速以至于表面上我们看不到,如大海大江,我们只看到波涛汹涌澎湃,却不知道微细的生灭其实在里面包涵。
庄子讲故事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在一天之内就经历了生死,所以它根本理解不了日夜分别。
我们有时候活得挺像庄子口里面的朝菌和蟪蛄,眼光格局就是卡在那一个范围出不来。因为这些聚散分离得失而产生很多的烦恼痛苦。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灭呢?生灭是一切事物的自然规律。在佛法里面有4个字形容所有事物的这一过程叫做:成住坏空。
成住坏空这4个阶段是连续不断的。这个连续不断就是道家讲的,生生不息。
实际上生命的过程就是生生不息。就如我们的欲望,念头,思想,都在生生不息的轮转。
如果你看看我们自己的呼吸就是这样。一吸一呼,这就是生灭。
在面对呼吸这样的生灭的时候,我们根本不会去在意你吸进来呼出去有什么特别的大不了。可是这个呼吸一旦停止,生命就完结了。
那么又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这样的一呼一吸呢?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在支撑着这样的生命动能呢?
换句话说是什么样的大造化能体,能够实现,当我走到花面前看这朵花的时候,
我能看到花的颜色,闻到花的香味,感受到花带给我的精神愉悦并且同时体验到我和花的存在。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生一生二三四万物的道。就恰恰是这生生不息的万物演变的本质之体。
可是一个人如果不去修行,也没有去体会观察这样的事情和逻辑 ,会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这个生命功能这么奇妙。
我们为什么能够吃东西这么香,看得到这个世界的五颜六色,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
所以我们要来做抽丝剥茧,去剥开无明,看到本来的真相。
王阳明给出一个答案是心。六祖慧能给出的答案也是,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心动。
我说:那到底什么是心呢?
她说:走到这里应该暂停了,不要去执着问什么是心了?
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里面。用七个处位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都无法确切的回答认同,
你用思维去思考这个,永远都得不到精准的答案。
所以古人常说心需要去悟。王阳明说心需要去磨,去哪里悟?去哪里磨?
当然是去你生命当中。
或许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吧,因为我们有一场大概七八十年的生灭过程。
我们携带着天然的灵性赋予我们的生命功能。敏锐的感官感受和觉察力和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际遇。
可以说我们绝对不是来吃喝玩乐的,我们也不是来争夺名利享受豪奢生活的。我们是来体验生命的美妙奇妙奥妙的。
我们是来抽丝剥茧完成蜕变的。
我说:为什么有美妙奇妙和奥妙呢?
她说,当你品尝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享受着感官带来快乐的时候,这些都是很美妙的。你能活着感受世界和自己存在,不论苦乐,其实都是一种美妙。
只要你不执着不紧紧抓住不放,你就能在苦与乐美与丑之间。在这些分别的影尘环境里面感受到生命的美妙。
要知道这些东西不容忽视。有许多人说要修行,要丢开一切感知的东西,这是错误的观点。
感知的东西并没有错,是你内心的分别导致了它们影响和左右了你。
人作为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灵长类动物,拥有极其丰富的感官感知和灵魂感知。
这些绝不是凑巧的,不是买1送1附赠给你的,这是天地的造化。
我们要正确的去面对这样的状况,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的时候。
我们的灵性能够让我们充分的感知这朵花的颜色和这朵花的香气,以及他花开花落和他周遭环境景致不同所带来的种种心理反应。
你仔细的想想这一个事情,难道不觉得这很奇妙吗?
如果你不去看这朵花,它到底存在吗?它是不是在一个空的境界中才能呈现出来。
而我们又是不是在一个空的境界中才能去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凋谢。
也就是说所有东西的成住坏空都是在这个本来不生不灭的空的境界里,这个镜子里面去显现出来的。
如果你能够细细的体会到这个逻辑,你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非常奇妙,你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感官反应都很奇妙。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存在是因为你存在。你存在是因为你的心存在,你的心在运作,
而你才能有生命力在运作,你才能感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因此而存在,除此无他了。
这就是奥妙。所以美妙奇妙奥妙。都在你和这朵花上面。
我说:原来是这样的,可能平时我们一般人也不会去细想为什么我们还活着,
她说:是,我们活着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需要依靠我们吃什么赚了多少钱,获得了多少社会名声,名片上印了多少头衔,
穿了一些什么品牌的衣服,开了一台什么类型的车,或与某人的一种关系,都用这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可是我们真的存在过吗?用这些都能真的证明自己的存在吗?不一定。
真正深入很平静的,很理智的去体会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存在,是怎么样的存在,本来就是很傻的事情,谁会去做这种体验?
但是只要你肯去体验,你就会慢慢的搞清楚你的烦恼,你的痛苦,你的妄念,你所执着的东西,其实无非也和你看到的这朵花一样,它总是在生和灭当中。
而这个生和灭,却是因为你有一颗心去感知才能够存在。
也就是说,你的一切都因为你的感知而存在,那么你为什么要去执着你自己感知才有意义,这些本来并不真实的生灭呢?
你不去感知它,你的心没动的时候,它本来就和你一样,是归于万法俱寂的本体。
正是因为你在动心,你在动念,你在感知,你在努力,它才存在。
而恰恰是因为你还更进一步去执着,它才影响你,它才左右你,它才控制你。
学佛的人说(对境不生心)就是很有功夫境界了。实际上真正对境可以不生心,是因为洞察了外境的生命无常,洞察了外境如梦如幻的本质。
我向她作揖说:你别再说了,我下次再慢慢听,现在我要帮你买茶叶,滞销的普洱茶来三饼。
她开心地递上了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