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天价“谢师宴”何以成为学生的苦恼
- 明天中考结束后谢师宴,群里报名接龙,孩子不去怎么办
- 天价谢师宴,家长该如何分担
- 唐宋时期是如何办“升学宴”、“谢师宴”的
- 你们觉得大学毕业谢师宴,有必要去高档酒店吗谢师宴平均一个同学交多少钱合适
- 高考后的谢师宴你准备怎么摆预算是多少
- 谢师宴如何办才有意义
- 高考结束了,随之而来的谢师宴、聚会宴、圆梦宴等等你怎么看
- 又是一年毕业季,小女儿的初三家委会发起谢师宴,可以不去吗
- 单位同事有事我随礼10几份,我孩子上大学不办升学宴,就一个随礼的都没有,这应该吗
天价“谢师宴”何以成为学生的苦恼
以前高三毕业时,学生们就用余下的班费聚餐,再喊上班主任丶任课教师,这就是谢师宴。后来改革开放了有钱了,先富起来的就搞豪华的,名义谢师,实则炫富,变味了; 搞得大家不跟风还不行,学生很反感的。 所以近几年中央下文严禁老师参加此类活动。
明天中考结束后谢师宴,群里报名接龙,孩子不去怎么办
谢师宴,实际上是家长们搞形式化的活动,从表面看好像是感谢老师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实际上有一些家长并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真正的谢师恩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场谢师宴能达到让孩子感恩于老师,并永远铭记的目的吗?
部分家长在班级群里组织的谢师宴,如果孩子不愿意参与,家长不要强迫孩子。
真正的感恩,是孩子和家长从心里默默地记住老师的辛苦培育,一场谢师宴并不能表达学生对师恩的难忘。相反,对于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不愿意和家长一起参与谢师宴,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或许这些孩子还有可能相约一起去。如此说来,题主就需要明白一点,你孩子不愿意去,那她内心是怎样看谢师宴的呢?如果给孩子发言权,相信她就能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必须去,尊重孩子的选择吧。
有些青春期孩子会把老师曾经对他们的种种记在心里,但不会参加谢师宴。
青春期孩子个性十足,有些孩子外向活泼,有些则内敛沉静,有些则喜欢和脾气相投的同学一起交往。但是对于绝大多数青春期孩子来说,却会对不同学科老师有不同的评价或印象。如有些老师在过去初中三年里,可能因为在管理和教育个别学生时不注意方式方法,不曾意间就伤了这个学生的自尊心。而恰是那么一次或几次,就足以让一个青春期孩子把老师给否定了,因而不愿意参加谢师宴。但是这种现象,待孩子高中或大学毕业后,随着社会阅历的积累,慢慢就改变以前对老师的态度了。
家长应谨记:谢师宴绝不要流于形式,真正的感恩老师应是从老师教你孩子的第一天开始。
老师之于学生,两者的关系很微妙,尤其是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仅拿初中三年来说,如果家长真正懂家庭教育,从孩子初一报到开始,就应该进行感恩教育。也唯有让孩子知道感激老师的辛勤培育,知道尊重老师,自觉遵守老师的管理和教育,才能让孩子从心里真正接受老师。但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很多家长压根就没有搞过像模像样的感恩教育,反而是多年溺爱孩子才致使孩子特别自我。在一些孩子眼里连父母都不知道尊重,更不知道感恩于父母,哪会感恩于教过他们的老师呢?
结束语:谢师宴已经成为过去时,现在已经不允许在职学校教师随意参加谢师宴,如果家长真正体谅老师,就不要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形式。平时做好家庭教育,让孩子学会感恩所有在他们成长中对他们付出过劳动的人,才是家长最应该做的事。说到这里,题主对女儿不愿意参加谢师宴还纠结吗?如果你不是盲从之人,并且内心豁达,你一定会非常坦然,你现在完全可以叮嘱孩子,这次不去爸爸妈妈完全理解,那不妨以后抽机会去老师家里串串门,或者过年过节让孩子打个电话问候老师,那才是真正要做的事。
天价谢师宴,家长该如何分担
天价谢师宴,已经没有了“谢师”影子,完全失去了其实质性的东西,只不过是某个人打着“谢师”的幌子,而做一些不光彩的事罢了。
对于天价谢师宴,只是某个家长,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别的家长,在没有集体商议和表决的情况下,违背民意,以为靠着“谢师”的理由,就可以冠冕堂皇了,其实别的家长根本不知情,甚至不支持。组织者就自以为是地晒菜单,下通知,分摊宴席钱,自以为木已成舟,别的家长为了孩子、为了面子,虽有不愿意,但也会掏钱。
对于天价谢师宴,家长可以拒绝分担。老师不会因为家长没有宴请,而慢待你的孩子,对你孩子更不会“另眼相待”。
对于谢师宴,绝大部分老师不会赴宴,老师不会在乎吃怎样的饭局,天价也只是吃饱肚子而已。即使有几个别老师,感觉以为家长的盛情难却,看到天价谢师宴也会望而却步的。我相信,没有老师会去这样的天价谢师宴。
家长要表达对老师的感谢,要想老师注意到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是家长与老师多沟通,多向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对于老师的工作给予全力的配合、支持,才是对老师最好的感谢。
唐宋时期是如何办“升学宴”、“谢师宴”的
自隋唐时科举制确立,读书人要实现阶层跃升、获得入仕机会,基本就靠参加科举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从无业游民到国家公务员,要实现命运大转折,没有什么是几场考试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行,那就再多考几次。因此,对于那些通过了考试,拿到了仕途入场券的学子们来说,自然要好好庆祝一番,各种宴会也就随之产生,如同今天的“升学宴”“谢师宴”。唐宋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朝代,在各种“升学宴”“谢师宴”的举办上就更具有代表性了。
先说说唐代,唐代的“升学宴”,被称作“闻喜宴”,顾名思义就是听到了喜事之后而办的宴会,因为在首都长安城东南角的曲江园林举行,也叫做“曲江宴”,又因为园林西边有个杏园,也叫“杏园宴”。
曲江园林,位于长安城东南,早在秦汉时这里就是上林苑中的“宜春苑”、“宜春宫”,园林内有片曲折的水域称为曲江池,隋文帝杨坚时将曲江池改名为“芙蓉池”,周围园林也被称作“芙蓉园”。唐玄宗开元初年,对曲江园林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在池南建造了专供皇帝和嫔妃登临观赏的“紫云楼”、“彩霞亭”,池西则建了一座“杏园”,池中有画船,池周围建有许多皇亲国戚们的楼台亭榭,从而使得曲江园林成为京城人们游赏饮宴的胜地,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常常在这里举行各种宴会。
哪些人可以参加“闻喜宴”呢?这还要从唐代的科举制度说起。唐代的科举制其实是一个总称,实际上包括了常举、制举、武举几种形式。
首先是常举,也叫“贡举”,这种考试就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科举考试,每年考一次,在中央的尚书省,称为“省试”。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两种来源,第一种是“生徒”,相当于公立学校毕业的学生,包括国子六学、弘文馆、崇文馆、州学和县学的学生,他们直接就可以参加省试。另一种就是“乡贡”,有点私立学校毕业的意思,他们通过自主报名参加所在州、县组织的考试,通过了考试后,由州政府送到京城参加省试。
再一个就是制举,也称为诏举,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种不定期的考试,考试日期、考试内容都由皇帝自己决定,而且应届毕业生和在职的公务员都可以报考,实质上就是皇帝强化权力的一种方式,并非制度化的考试,一般来说含金量并不如常举。
还有就是武举了,始创于武则天时期,顾名思义,就是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马射、步射、负重等等,这些自然不是读书人的强项,受重视程度也不如前两类考试。
你们觉得大学毕业谢师宴,有必要去高档酒店吗谢师宴平均一个同学交多少钱合适
我觉得这个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已有赚钱能力且与老师关系很好的同学们,高档餐厅在自己消费能力范围内,可以选择高档餐厅无可厚非。
二是,目前经济能力一般,不能承受高档餐厅消费水平,不建议非要为了面子选择高档餐厅,适当选择温馨且用心的餐厅一样可以。
好的老师不会用你选择餐厅的标准来衡量你在他心目中的位置。老师是很无私的职业,其实,只要是你选的,无论在哪,都是最好的。
高考后的谢师宴你准备怎么摆预算是多少
其实谢师宴,这个社会风气应该,取消。这也不是老师的初衷。老师的目的。也会引起社会的不良风气。更会造成家庭贫困学生的负担。和他的心理压力。而且产生内心的自卑。如果你的谢师宴要摆的阔气一点。恰巧你与马云的儿子在一个班里。你会羞得无地自容。你那两个小钱儿,怎么拿得出手?可以产生深深的自卑和压抑。恰巧你班里有一个特别贫困的孩子。你摆了豪华的,谢师宴。你会想到你这个同学吗?你有心理负担吗?你是产生了趾高气扬的自豪。而是有一点点内疚哎,把这个钱给我的贫困的同学吧。这种社会风气不以提倡。应该坚决的杜绝。老师应该在,高考后好好的修养自己的身心。怎么会了?学生的学习付出了许多的精力。让他安静的度一个暑假吧。因为新的学期,他将迎来更光荣而伟大的任务。
谢师宴如何办才有意义
怎么办其实并不重要,感恩的心才最重要。
谢师宴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可能是历代学子想不出其他方法,才举行的一次大型聚餐活动,美其名曰谢师宴,但是谢师宴越来越偏离了原有的方向,只是成了吃一顿大餐,而忽略了他本身的意义。毕业后师生聚到一起,聊的不是曾经过往的点滴,而是一起讨论如何吃好,如何更享受的话完全没必要。
心怀感恩之心,和老师敞开心扉,聊聊过往聊聊未来。又何必在意是何种形式,谢师宴可能是一次从师生关系到朋友关系的转换,而这顿饭你们谈的,你们感悟到的才是谢师宴的意义。通过这次饭对老师有一个新的认识,把他当成朋友一样,用心交流,哪怕在街上撸串又如何。我们不能被传统观念束缚,也不能搞形式主义。毕竟谢师宴可能也就这一次。把你想说的想问的都说了,做一次最真实的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交流。
高考结束了,随之而来的谢师宴、聚会宴、圆梦宴等等你怎么看
寒窗苦读十二载,陪伴身边的是老师、家长还有一起战斗的同学们,这是一场战役不仅仅是自己在战斗。因此我觉得谢师宴、聚会宴是有必要的,这不仅仅是为这场战役画上了句点,更是去感恩感谢身边的人,以后,不再会有这样的日子,也不会有这群人能一直陪在你的身边。
生活是残酷的,但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是对生活的释怀。
又是一年毕业季,小女儿的初三家委会发起谢师宴,可以不去吗
我家也初三,我也是家委。在这个时候,我是不会发起谢师宴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来,毕业了,人心散了,就算是好心的计划,也会有大部分的人不赞成,那就办不起来。二来,谢师宴这事儿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想参加,他们对老师的看法和喜爱程度不是我们家长的角度可以理解的。
我跟同班的家长伙伴们说了,大家有想给老师送礼的毕业礼的可以私下送,要办谢师宴的可以私下办。但是家委就不组织了。
至于题主,我的个人看法是。可去可不去。这个要看你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觉得应该去,那就去吧。也花不了几个钱。去了,找相熟的家长一起坐坐,吃完就回来。就当跟相熟的家长约个饭一样。如果孩子觉得没啥必要,不去也行。真的要感谢老师也不在于这一顿谢师宴。
如果真有孩子喜欢的老师,可以私下约几个相熟的家长,一起请请。大家找个环境不错的包间,吃吃饭,喝喝酒。约等于朋友间的往来这种。孩子也愿意,家长也愿意。心意也到了。我觉得是比较理想的处理方式。
作为家委的一员,我不想发起谢师宴,也不想在毕业的时候过多的花班费。是不想在初中的最后时刻,让家长们认为家委贪污或是以公谋私。进而把这种想法传递自己孩子,进而影响到孩子们对我家孩子的看法。
单位同事有事我随礼10几份,我孩子上大学不办升学宴,就一个随礼的都没有,这应该吗
我每年七月都列个单子,同学、同事、亲友家孩子升学名单,提前准备好红包,然后看见谁就赶紧给了,不管办不办,这是人情来往,一是图个混和人气,二是大家互相都给的差不多,也就是左兜倒右兜的事。有一年同学家孩子升学宴,开学到学校一看不喜欢,后来就回来复读了,那第二年考学同学肯定不会办升学宴的,可是特别要好的几个同学虽然不随礼,但还是有人攒局一起吃个饭庆祝一下,有时候真不是钱的问题,就是个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