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总感觉育儿的内容看的人很少,是大众不重视教育还是写的不实用
- 头条育儿领域和教育领域有什么区别
- 自媒体申请认证,教育,育儿,儿童三个领域有何不同
- 头条的育儿,教育,儿童领域到底有啥区别
- 家庭教育要如何避免“丧偶式育儿”
- 育儿专家会怎么教育孩子
- 传统育儿教育or西式育儿教育,只能二者择其一吗
- 隔代教育中,我们该怎样告诉老人更科学的育儿方式
- 学习了那么多育儿的知识,为什么在教育孩子上还不见起色
- 孩子的教育光靠书本上的育儿知识可以吗
总感觉育儿的内容看的人很少,是大众不重视教育还是写的不实用
暖暖书房| 文
截止目前为止,从我身边的人来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儿童教育问题,但是为什么给你一种很少有人看的状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条:
理论繁多,各家都有所长,均衡了需求人群
我们如果仔细研究,就发现目前的育儿领域各种理论繁多,而且平台也非常多,就儿童养育问题,就能够找到N多种专家理论,而人群们对各种理论进行了分流,所以对于一些新兴的理论,如果没有好的运作,是很难让人接受的。资源的丰富并没有人们带来福利,而是处于无从选择的困境,今天感觉这个好,明天感觉那个好,没有坚持下去的理论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需求人群有局限性,而真正能够接受先进育儿理论缺乏
真正对育儿理论关注的人群,通常有自己的孩子,同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某一些问题,为了能够寻求解决方案,就开始在比较热门的理论中寻找答案。这个探索的过程也让很多的人获得了更多的育儿经验,但是并不是很多人愿意去探索,也不愿意解决,或者说根本不想解决,认为很多事情都是注定的,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其中才能让育儿领域得到更好的重视。
例如:一些政府机构在孩子出生前都会为孕妇提供为期几天的育儿养育课程,大量的绘本馆都会为会员提供线下的绘本课程,很多的出版社会组织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动。这些的方式都帮助受众获得最新的理论知识。
更多的家长都是成长型的家长,不要停留在自己的育儿理论,借鉴别人的知识为我所用。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如果说都一刀齐的运用某一理论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应该不断学习,不应该抱着某一观点一直走下去,这样的方式并不可取。取众家所长为自己孩子所用。这也是为什么育儿理论没有被关注的主要原因。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璀璨的星,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模板复制出来,个性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也让育儿领域有更多的话题可以讨论,不要局限于自己理论中,多吸收多家观点取其长,在探索中给孩子最合适的育儿理论,让孩子在自由的氛围中长大。
暖暖书房的平妈希望结实更多的妈妈们,我们一起来探讨育儿的未来,一起解决存在我们孩子身上的不足。期待的你的关注。
头条育儿领域和教育领域有什么区别
育儿领域和教育领域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育儿和教育都属于教育的范畴,但是育儿和教育的教育对象不同、教育的方式不同、教育的过程不同、教育的目的也不同。
育儿主要指的是0到六岁的婴幼儿养育,包括胎教、早教、发育、营养、健康、防疫、游戏等方面。
育儿主要是通过年轻的父母自学、上早教机构和与亲朋好友的交流获取知识,不具有强制性。宝贝长到哪个阶段,就着重学哪个阶段的知识和经验,主要是达到自己的宝宝身体健健康和心理健康,宝宝学到与年龄相关的发音、字词句、正确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正常的与人交往及安全知识等。
教育不仅包括婴幼儿,还包括成年人和老年人。教育领域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而且还包括各种培训,比如,各种考证培训、技术技能培训等。
九年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事通过考试选拔择优录取进行其教育。各类培训主要是根据工作的需要,进行学习考证的过程。
总之,无论是育儿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是国家为了提高全民素质,设立的 一系列问题机构。
自媒体申请认证,教育,育儿,儿童三个领域有何不同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弄明白他们针对的不同人群用户,这三个领域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
第一,教育领域
它针对的人群比较广泛,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成年人。传播的知识面更宽。选择这个领域的,可以是小学、中学、大学老师,也可以职业或成人培训讲师。
第二,育儿领域
针对的人群主要是一些有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传播的知识主要是0-12岁孩子的养育或者教育的知识,也可以是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选择这个领域的,主要是对养育孩子有一些心得宝妈宝爸,或者是一些幼师,甚至是育儿专家!
第三,儿童领域
针对的人群主要是儿童,也有可能是这些儿童的家长,3到14岁的孩子居多。传播的内容可以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动画片,漫画,也可以是一些学习方法,解题技巧。选择这些领域的,主要以小学阶段的老师,或者是能给这些孩子们带来快乐和知识的人。
所以说,第一个领域覆盖面更宽一些,但是也要求更专业一些,下面的两个领域更有针对性,但是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做自媒体一定要持之以恒!不管哪个领域,如果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创作者,一定要能够持续的提供领域内的优质内容!
头条的育儿,教育,儿童领域到底有啥区别
于我个人来讲,育儿和教育的本质都在于育,不在于教。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养育者和观察者;作为老师,他是孩子的引导者和观察者,不是不在于教,而在于育。
教育是一棵大树,育儿就是一个枝杈。
教育领域范围很宽广,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等都属于教育领域范畴。育儿只是指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一系列的问题。
儿童领域是教育孩子阶段性。年龄范围在0到14岁之间 关于儿童的吃住用行教育兴趣等等
育儿领域的年龄范围在0到3岁之间 关于儿童的吃住用行的教育兴趣方法等等,三者都是教育孩子,在分类上更细致一些。三者不管怎么教一切围绕着孩子的话题。
家庭教育要如何避免“丧偶式育儿”
对于避免“丧偶式育儿”,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夫妻二人应该是和睦相爱的,而且两个人都是非常爱孩子的。这是可以战胜一切家庭困难重要前提。
基于这个前提,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知道,出现“丧偶式育儿”的现象往往不是一方的问题,很多时候夫妻双方都有责任。
以大多数情况为例,现在的“丧偶式育儿”一般都是指爸爸在孩子养育过程中的角色缺失。其实多于多数家庭而言,最初爸爸们也努力想融入其中,可是女性之于妈妈这个角色,更细致周到是无疑的。尤其在宝宝刚出生的时候,本来一家人都是手忙脚乱的照顾孩子,大家都没有过多的专业经验,妈妈们看到爸爸们笨手笨脚的照顾孩子,往往会很着急,有时候孩子一哭闹妈妈们立刻自己抱过孩子安抚,情况好一点的会把爸爸晾在一边,情况差一点的还会横加指责。这无疑让爸爸们非常的受挫。
所以为了避免“丧偶式育儿”妈妈们一定要克服这一点,尽量采取这个原则“做的好夸结果,做的不好夸初衷”,不光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老公好爸爸也是夸出来的哦。
其次,我们要明确一个重要的观点“在亲密关系中,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这一点不光是避免“丧偶式育儿”的关键,也是家庭和美的关键。
很多家庭有了孩子以后都以孩子为中心,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给孩子的最好的爱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所以,有了孩子以后爸爸妈妈们就要多辛苦一点了,照顾好孩子的同时也好关心好枕边人。自己心里有什么需求及时跟对方沟通,千万不要自己生闷气让别人猜,认为他应该知道我为什么生气。男人大多都是直线思维,有什么需求尽管说清楚就好。所以你觉得爸爸参与度低的时候可以温柔的说“宝宝最喜欢和爸爸玩了,尤其喜欢爸爸飞机抱,妈妈力气太小了,宝宝玩的不开心,还算爸爸厉害”,再或者“还真很盼望爸爸能去接他放学,他经常在学校跟同学说爸爸有多棒,他多喜欢爸爸,宝贝想炫耀一下呢”相信爸爸们听到这样的话会很乐意参与进来哦。
最后要注意的是,夫妻两个人可以提前做好分工。比如一个负责洗衣服另一个负责收玩具,一个负责哄睡那么另一个负责喂饭,一个负责辅导功课另一个负责接送兴趣班。当然这种分工也要根据家庭情况来,不过不论什么情况都能通过良好沟通解决,谨记相互指责抱怨。
希望孩子们都在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育儿专家会怎么教育孩子
育儿专家也跟我们一样,在每日琐碎的生活中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也会在育儿的问题上犯错误,他们的子女有的成为杰出的人物,有的可能也会比较平庸。但是我并不认为把孩子培养成人中龙人中凤就是父母教育的成功。教育子女是否成功应该看子女的性格、人格、三观、遇到问题结局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很多方面。
看到您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作者在书中也提到自己在育儿过程中曾经犯过的一些错误。我很理解您提出这样的疑问,我曾经也有这样的疑问。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在育儿过程中不犯一点点的错误。因为我们每个人本身就不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做一个不焦虑的父母,这样才能教育出不焦虑的孩子,您说对吗?
传统育儿教育or西式育儿教育,只能二者择其一吗
谢邀。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华裔母亲,哈佛毕业,现任耶鲁教授,出过畅销书,并经常作为节目嘉宾出现在电视上,她的犹太人老公也同样优秀。
夫妻二人有两个女儿,家里的教育母亲说了算。这位母亲从小受到严厉苛刻的东方传统式教育,成人乃至为人父母后,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极为推崇,并在自己女儿的教育中,一丝不苟地践行,甚至比之前要求标准更高。
华裔母亲的要求严厉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从她定的家规中了解一二:
1、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
2、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3、不准有科目低于A;
……
这个令人瑟瑟发抖的家规以及母亲的严格高效的执行力,在她两个女儿年少时,的确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两个女儿不仅门门功课都是优秀,还各自精通钢琴和小提琴,所到之处都收获了无数夸赞和羡慕。
但随着女儿逐渐长大,矛盾逐渐显现。先是小女儿反抗母亲,并决定与小提琴一刀两断;然后是温顺的大女儿罕见发飙,控诉自己对母亲教育方式的不满!
华裔母亲在女儿和丈夫的“轮番轰炸”下,也对自己原来坚定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动摇和疑惑,并直率坦然地将这些问题和事情都写在了书里,这就是在美国甚至世界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的《虎妈战歌》,华裔母亲名叫蔡美儿。
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无论是自身多么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会遇到难关和问题。蔡美儿起初完全排斥西方自由、散漫的教育方式,并认为西方就是过分强调个体、个性、自尊,才造成了无数家庭的崩盘,父母和子女之间太生分,太有界限,完全比不上中国血脉相承的紧密。
但到后来,蔡美儿却因为教育的严苛与女儿关系疏远,甚至成为“仇人”,她也不禁自问,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
其实,哪有百分之百正确的事情呢?在人类文明诞生至今的几千年,我们提出了多少理论?又推翻了多少理论和所谓的真理呢?数不胜数。
不断的“提出—推翻—重建”才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育儿也是如此。
与其去询问“传统育儿教育”好,还是“西式育儿教育”好,不如回归问题的本源: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孩子的教育?这个孩子,不是指明星的孩子,不是指你邻居的孩子,而是你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性格千差万别,作为父母,与其在充斥着各种育儿理论的书堆里“挑挑拣拣”,不如抬起头看看你家里的这个小人儿。
认真看看他/她,性格如何,优点是什么,需要完善的又是什么。通过客观的评估,寻找适合自己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方法,并用一颗不带功利性的心去坚持,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从来不是二选一,顺势而为才是黄金法则。
隔代教育中,我们该怎样告诉老人更科学的育儿方式
隔代教育是比较常见的家庭育儿方式,在早教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案例,同时,也能发现其实隔代教其实更是亲情的体现和对孩子的爱。
那么,告诉老人更加科学发的育儿方式,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学习早教指导老师或者育儿专家的方式
很多老人不是不想接触更加科学的育儿方式,反而是担心孩子接触到的育儿方式,伤害到孩子,或许孩子的哭闹在老人看来都是很心疼的,除了思想观念和时代不同的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没有科学化的指导,特别是现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因此,早教指导老师和育儿专家的方法,更容易让老人接受,同时观看一些科教育儿的电视节目,也是有帮助的。
第二,要学会和老人沟通
在隔代教育中,我们如果能够站在老人的角度解决问题,那么沟通起来就是很简单了。毕竟不同的年代,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面对同样的事情,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经常和老人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孩子的育儿之路,让孩子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老人都是很心疼孩子的,对于孩子的爱胜过自己,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对于自己的呵护和陪伴,如果有科学的方法,那么育儿之路会更加完美。
以上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欢迎大家留言区评论互动,喜欢别忘记转发关注哦。更多关于早教和育儿方面的知识,我会持续给大家分享。
学习了那么多育儿的知识,为什么在教育孩子上还不见起色
就像韩寒《后会无期》电影中的那句“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我们的确知道很多道理,但是就是还会做傻事,做不好事情。养育孩子也一样,学过很多育儿术,不代表就能养好孩子。那么,这是为什么?
首先,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他们独立且完整地存在着。市场上的育儿术层出不穷,不一定每一种育儿术都适合自己家的孩子。也就是说题主学了那么多的育儿术,可能并不符合孩子的生性特征,且不适用于自家孩子的成长历程。
再者就是随着市场的夸大宣传以及权威背书,使得大家在学习育儿术的时候,忽略了去了解这其中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孩子的健康发展。不排除楼主学的育儿术的客观性是否存在。
其次,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许你学习了很多的育儿术,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并没有实际地应用上。比如说,你知道了孩子哭闹的时候,应该去接纳与理解孩子的情绪,再去教孩子正确认识与表达出自己的情绪;但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你就是不耐烦了,就是忍不住对TA发脾气了。如此一来,又怎么能说学了那么多的育儿术,却养不好孩子呢?关键还在于养育者的实际应用。
最后想说的是,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有或大或小的惊喜与惊吓发生,谁都曾经是个孩子,却不是谁都做过父母,尤其是第一次为人父母的人。在面对孩子的各种状况,未曾经历过的父母自然也没有前例可以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去向前辈们学习,更需要系统地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认知。祝好!
以上内容为每日谈心(瀚思专栏·心理笔记侠·郑燕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联系。每日谈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学媒体,欢迎关注。孩子的教育光靠书本上的育儿知识可以吗
孩子照书养不靠谱,因材施教才是正道
很多新手父母,在迎来生命中第一个孩子时,总感觉没有准备好。面对那个柔软娇小的宝宝,心中有许多猝不及防,生怕无法照顾好宝宝,他们更习惯从“书”中或别人的经验里寻求答案。
演员马伊琍就曾分享过她的育儿故事:
在她大女儿小时候,她习惯照书养孩子,孩子一岁左右时,她用哭声免疫法训练孩子。不到两天,孩子就能睡整觉了。马伊琍很开心,她一度认为,哭声免疫法太神奇了。
但是,半年后,孩子又反复哭闹不睡整觉了。当时,马伊琍心烦又挫败,她硬着心肠不去管孩子,麻痹自己看不见孩子哭闹,忽视孩子的无助。可孩子哭闹得全家都不能好好休息。后来,在马伊琍妈妈的建议下,她把小床拉到大床边,一有动静就隔着围栏轻拍安慰孩子一下。谁知,女儿却不再哭闹,能踏实睡觉了。
照书养,让我们学到了“育儿标准范本”,却忽略了观察、体会孩子最真实感受的机会。纵使那种方法不对,却在“经验”下蒙蔽了双眼,无从发现。
马伊琍后来痛心地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没有统一规则。”
即使最科学的育儿方法,针对的也只是多数孩子的平均发育水平,并不适用于所有孩子。
尽信书不如无书。
同事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她产假结束后,回去上班。因不放心婆婆照顾孩子,就把每天要做的事,按时间点写下来。
一天中午,婆婆给同事打电话,说孩子哭得停不下来。同事赶紧回家,检查孩子后,没有哪里不对劲啊。再问婆婆,上午带宝宝做什么了?却发现,她因早晨走得匆忙,把上午9点要喂的奶粉漏写了……孩子就整整饿了一上午!
难怪孩子会哭得停不下来,教条化育儿,让人连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看不见。
教育、养育孩子,是一件用感情沟通的事,头头是道的东西,倒显得死板和教条化。唯有从心出发,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需求,也最符合“育”的原理。
我们总说,要高质量陪伴孩子,可真正高质量的陪伴,不是和孩子在一起时间的多少;也不是我们什么都不做,整天只专注地看着、陪着孩子;而是和孩子在一起,我们感受他的感受、了解他的需求、明白他的喜好,读懂一个幼小生命和世界的链接。
而真正的因材施教,就是父母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基础上,凭着本能用心、用爱去看见孩子,所有的决策,都从“看见孩子”的基础上出发。
也许我们都误解了言传身教的含义
每个父母都知道,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可有多少人以为:言传身教,只是不随地吐痰,过马路要看红灯,在图书馆等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
在孩子看得的地方,父母几乎都能以身作则、以示榜样。可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呢?
真正的身教,是父母长久的生活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那些孩子能感受到的东西,那,才是最好的身教。
表姐最近十分苦恼,刚上初中的独生女,因为恋上了班里一个男生,无心学习。无奈,表姐给她转学到了市里。但是,孩子不干,非要转回原来的县级中学,为此,割腕、自杀,闹个不停。
没有养过青春期的娃,不足以自夸为好父母。
我建议道:“孩子们之间,如果只是朦胧的青春期爱慕,没什么的。”表姐却低头道:“我知道,俩孩子都已经接过吻了,照这样下去,我怕啊……”
我也吃了一惊,现在的孩子都这样开放吗?
细聊下去,才发现,孩子走到今天,和表姐有很大关系:
表姐和姐夫是大院里青梅竹马的邻居,俩人从五六年级就互相爱慕,互定终生。后来,一路走到今天。家庭生活中,表姐和姐夫常对自己的“早恋”很自豪,言语间总透露出:早点找对象还是好的、幸福的。
侄女从三年级情人节开始,就年年收到玫瑰花。表姐和姐夫都看在眼里,但是,有着“早恋幸福论”认知的他们,居然认为没什么。
《正面管教》中说:“孩子解释力很差,但是他们的观察力却很强。”表姐和姐夫对孩子恋爱的“不在乎”,就像是默许一样,一步步导致了侄女现在“收不住”的状况。
后来,当表姐再告诉侄女不该怎样时,侄女都不服气地说:“你和我爸不也挺好的嘛!”
这世界上最敏锐的,就是孩子那颗积极向上的心,而父母一贯的态度和处世观,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风向标。
言传身教,说,不如做;做,不如让她感受到。
想让女儿处事有底线,不是告诉她不要做什么,而是在有界限感的生活中做给她看;想要孩子积极上进,不是讲名人成才故事给他听,而是父母以出人意料的进步状态,展示给孩子看;想要孩子做事有规划,就该把家庭生活安排出节奏感,让孩子乐在其中……
卢梭说:“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教育孩子,管和教从来就没有特别效果。而言传身教,传的是父母和世界链接的姿态,教的,是我们和世界达成目标的方式。
不是育儿知识没用,而是你用错了地方
育儿知识,不是父母喊着“给我冲啊”的口号用来衡量孩子的,而是父母们身先士卒,学习育儿知识后带领孩子一起改变的工具。
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节目中,来自江西的小伙罗天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
他是被奶奶带大的孩子,没什么大出息的奶奶,却一直很崇尚文化,奶奶以身作则,教会了他尊重:
家里,凡是有写着文字的纸,是不能随意丢弃的,不能踩在脚底,也不能置于胯下。磨墨的时候,奶奶会说:“孩子啊,这不是人磨墨而是墨磨人,就算墨是你自己磨出来的,也不要去挥霍它,要保持书面的整洁,惜墨如金。”
罗天的老家,从前的普通孩子是上不起私塾的,农民就把仅有的土地,拼凑成一块“学田”,由全村的壮年轮流耕种,收成,就是先生的薪水。
奶奶尊重文化,一心向学;村人用心侍奉学田,学田的产量最高。奶奶和村人,竭尽自己所能,让自己靠近文化和文明,他们收获的,是孩子的未来。
学习育儿知识,不是要我们改变孩子,而是要精进自己。你看那些亲自关系更融洽的家庭,孩子基本不用费力气去管、去教,而他们的父母,生活中,遇到问题总会先考虑一下“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了?”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说:“一个要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
根壮苗才肥,土沃花更香。
学习育儿知识,看似是为了育儿,实则育己。它是我们在学习知识、精进自己、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同时,给予孩子的一种榜样力量、精神传承。
弗洛姆说:“教育的对立面就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父母最深重的责任,是练就一双慧眼,看到孩子的潜能,并帮他发掘出来,而不是一味指正、教育孩子。
育儿知识,是帮助父母用来练就“火眼金睛”的,而不是用来操控孩子的。
愿每个父母,都早日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在育儿路上,空留“找到了人生捷径,可惜我已不在人生起点”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