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你觉得2018年最好看的十部国产电影有哪些
这里很高兴题主能提出这个问题,也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现在我就带大家一起来思考下,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见解。
1、《我不是药神》;相比于《战狼2》的爱国主义和大片技术流迎合的中国市场硬性需求,这部电影满足的却是电影市场的软性需求,即电影作为消费品和艺术品应承担的另一个责任,社会责任。《药神》从商业片的角度来看是合格的:适可而止的商业笑点,惯用的抒情长镜头,恰当而不刻意的情节转折。当然就连中国特色式的结尾也没有妨碍大家对它的喜爱。
2、《无问西东》;作为清华百年献礼片,很多的细节在别处叫彩蛋,在这里就叫中国近代史,西南联大部分汪曾祺的书贡献良多。我喜欢昆明这部分的画面,色彩饱和的风物和曾看过的历史画面以及在图书馆翻出来的老照片气质一致。音乐渲染略过,多用教会音乐却也切合清华出身。最喜欢吴岭澜这段,人不应为思考人生的意义而羞愧,因这代表着自由的灵魂。
3、《一出好戏》;《一出好戏》无疑是惊艳的处女作,人类文明的发展、先知和疯子、保护和控制、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所有人穿起条纹床单,像在精神病院里,蜥蜴视角和船体倒置的两段增色不少。讽喻做到了黑色,但也有处女作常见的一些问题,比如节奏和取舍,有些片段略显拖沓,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贪心想用两个小时讲述某种宏大。
4、《邪不压正》;《邪不压正》的原著同样很扎实,张北海的《侠隐》带着对老北平的乡愁,1936年的老北平,依然可觅着「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格调。虽然姜文为了拍屋顶的戏,用了北京老城的瓦,在云南生造了一个五万平方的建筑场景,艺术化地还原了梁思成哭过的那个老北平。可是姜文的电影中,怀旧的情愫不分明,不如他对七八十年代的念想。毕竟后者是他身上所拖带着的世界,他的经验,悲喜,热忱,都从那儿来。
5、《无双》;《无双》被讨论最多的还是周润发,除了发哥的演技,也因为这一点。「画家」这个角色的魅力,在于一手掀起了所有的疾风骤雨和雷霆雾霭。他在风暴中心,却依然风度翩翩,恪守大部分「儒释道」的准则。讲规矩,爱兄弟,重承诺,也够心狠。
6、《找到你》;电影选择了一个事故发生后的片段开场,姚晨饰演的李捷背对观众,发疯般寻找女儿多多。这一场戏几乎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压抑,绝望,充满悬念。手持摄影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感,微微晃动的镜头,将角色动荡的心理情绪外化。吕乐的身份一直在摄影和导演之间转换,《找到你》是他2013年再次执导电影后问世的第一部长片,延续了他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聚焦当下中国社会女性,尤其是已婚已育女性群体的困境。
7、《西虹市首富》;《西虹市首富》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她即搞笑娱乐,人性。极易金钱财富,各种社会因素于一身。让我们感受到了。陈社会底层到社会高层不同人士的各种生活。有沈腾扮演的男主角王多鱼,还有其他的各色男配角。演技都十分精湛,给我们带来了精神和视觉上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西红柿首富他们提到那个10亿的现金。那我们见识到了10亿现金到底有多大体积。这部电影。我觉得还行。
8、《江湖儿女》;令人意外的是,《江湖儿女》带给我们的,却并非侠客的江湖,而是黑帮的江湖。正儿八经的黑帮片在大陆几乎是个空白,科长用他对社会与环境的细腻观察,为我们勾勒了一个轮廓分明的黑帮江湖。茶楼打牌和街头搏杀的几场戏,黑帮片该有的味道都有了,而且像科长之前的那些电影一样,很接我们这片土壤的地气。
9、《大象席地而坐》;影片整体的基调是沉重、压抑、偏执的,画面是阴暗苍凉的。观影过程中,我们会被紧紧代入每个人的挫败与挣扎中,经历四个小时对这破败、没有生机的生活的反抗与逃离。几条线索齐头并进的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群像,年龄跨度大,涵盖人群也比较广泛,从老年到中年再到青年甚至到小孩子都牵扯到一起。他们之间隐隐有着相似的联系,到最后这些人很自然的因为生活困境、情感共鸣汇聚到一起,都在这个世界上痛苦着、反抗着、挣扎着。
10、《红海行动》;作为一个看过红海三遍的人,可以说是蛮有感触的,其实每一次看下来,都会有新的感受,也总会久久不能平息。首先我想赞叹这部电影的场景和整个片子的真实感,无论是战火的硝烟,还是道具的真实,都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也让我看到了华语电影的希望。虽然场面一度很是残忍和血腥,但是这样有血有肉的电影才会给我们呈现真实。
以上仅属于我个人观点,如果你们有什么不同的见解也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对我的观点如果还有什么建议也可以私聊我,我有时间第一时间回复大家。
最后祝大家在看头条的时候能够开开心心,每天过的快快乐乐,做事顺顺利利,身体健健康康!
看电影都有哪些好处
在我看来,看电影的好处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提升了自己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对于视听语言的欣赏和鉴别,不仅能够从中充分地感受、体验、享受这种来源于生活的创作自由,还能使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束缚和压抑的心灵得到暂时的解脱和释放。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解释下:
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理解,加工和提炼。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到了美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于是,人们在享受现实美的同时,开始追求艺术的美,于是有了戏剧、音乐、绘画、雕塑、电影等。可以说,电影是人类艺术殿堂中最年轻的一门艺术,距今仅仅一百多年,相比绘画、诗歌、雕塑等,它要年轻的多。
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精华,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既是欣赏电影,也是欣赏这些包含各种类别的综合艺术。比如我们在讲述美术的电影里,可以欣赏到美术;在讲述音乐的电影里,可以欣赏到音乐;在讲述雕塑的电影里,可以欣赏到雕塑等。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它应该作为心灵生活向心灵的内在世界显现出来。同样,电影也是如此。它以影片的形式,借助视听语言,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人生感悟、情感阅历等,通过电影艺术的方式恰当地表达出来。它具有视听的优势,因此,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人们复杂而敏感的心灵生活,这是它比绘画、雕塑等,更有优势的地方。
二、电影中有三美,即“镜头美、音乐美、意向美”。
电影的美,包括镜头美,音乐美,意向美。镜头是记录运动的过程,它里面的动与静,平静如水和跌宕起伏,都能够产生一种强大的视觉震撼力和情感冲击力。
在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中,能够感受到这种镜头的美,无论是横拍,竖拍,仰拍,俯拍,跟拍等,都展示出了摄影机的自由性,多变性,带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既来源于镜头,也来源于它对心灵的冲击感。比如电影中用晃动的树叶来表现风,用武士的宝剑来表现他的欲望等,这些细节都处理得特别好。
在吉赛贝·托纳多雷导演的电影《海上钢琴师》里,能够感受到这种音乐的美。影片采用浪漫主义的唯美风格,展现了钢琴的魅力,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1900在船舱中弹奏音乐的时候,无论是大人,小孩,都被琴声所吸引,沉醉于优美的音乐中,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震撼效果。
在姜文导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通过光线的多层次运用,独特的人物旁白,以及舒缓的音乐,营造出青春的意向,灿烂明亮,却又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三、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诚然,电影具有各种各样的美,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也会受到工业化的影响。那就是,电影开始变得千篇一律,有着各种各样的套路,模板,仿佛把各种要素随机组合堆砌,同时放入到一个大的机器和模型里面,它就能快速地复制出来一部电影。
看完你不会觉得哪里不对,感觉一切都很完美,挑不出任何毛病,但是就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一方面,工业化的生产,让人们觉得电影不再神秘,制作周期加快,艺术感在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程序化的流水线制作方式,让观众在观看之余,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疲倦感,厌恶感。
因此,电影也在尝试不断的创新,不断地走进现实,重新在现实寻找力量,并通过艺术的形式再反馈于现实。从这个层面来说,电影每一次的创新和突破,都是一种探索,一种对于电影形式的探索,一种挑战,一种对于既有规则和套路的挑战。
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和伊朗导演阿巴斯等人,就是这样的挑战者,他们都倡导用极简主义来表现生活,挖掘生活的纯粹,回归电影本身,既是对电影工业化套路的一种化解,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从他们的电影中,无论是《樱桃的滋味》,还是《精疲力尽》等,能够看出这种探索,简约就是力量,纯粹就是回归,更是增加了电影的多样性,散发出一种无穷的魅力。这个也是电影的另一种美。
综上所述,这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全部分析。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欢迎提出你的意见建议,一起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