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坑 观赏鱼 重庆 事故 巨大

重庆出现巨大天坑!近2万斤观赏鱼被吞,造成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5-02 07:24:03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你能想象一夜之间自家附近忽然出现一个深不见底的“天坑”吗?这个问题如果是在3月14日前问到重庆市文星村的汪女士的话,相信她也无法相信这是真的。

不过如此诡异的事情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而且因为天坑的上面本来是这位女士亲戚承包的鱼塘,里面养着近2万斤的观赏鱼类。

没想到因为这次突如其来的灾祸,水塘中所有的水和鱼都被吞进了黑漆漆的洞穴。

这则新闻在网上流传开以后,许多相关的猜测也逐渐出现,对于这次塌陷原因的分析也显得多种多样。

有人怀疑是地震余震,有人认为是地理原因造成的,还有人认为天坑的出现怕是和采煤行业的破坏脱不开干系。

那么,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展开全文

塌陷频发的各国

地面塌陷并非我国所独有,可以说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遭受过类似的灾害。

2016年11月在日本的福冈地区,就有一条商业街地面忽然崩塌,现场形成了宽30米,深15米的深坑。

根据专家的估算这样一个坑洞甚至能够容纳下一栋五层高的楼房。幸好当时并没有人因此遇到危险,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可即使没有人伤亡,但这样的一个突然出现的大坑,还是导致了城内电力和供水的中断,交通的阻碍也给维修和恢复提出了很大的难题。

而2015年在韩国首尔的人行道地面塌陷事故中,有两名行人不慎落入空洞中,受到了重伤。这一次的塌陷在地面上留下了两处塌陷,分别深1.5米和2米。

我国因为地域辽阔,地质环境多种多样,所以已知的地面塌陷灾害不但十分频繁,而且也造成了许多天坑的存在。

拿我国的广西乐天和重庆小寨为例,这两个地区的地下天坑已经连成了一体,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坑洞地貌。

任何一个地区坑洞的长度和深度连接起来,都要超过数百米。

相比较在我国境内常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面塌陷是众多灾害中危害较大,且难于预防的一个代表。

因为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人们通常对即将发生塌陷的地面准备不足,加上塌陷发生的过程通常很短,甚至在几十秒内就会形成深坑。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有记载的塌陷灾害就超过了3万起,除了一些发生在荒郊野外的情况以外,无疑每一次地面塌陷都对人民的财产和人生安全产生了巨大危害。

对于地质研究人员来说,相比于人为造成的地面塌陷,自然原因导致的坍塌更加难以预防。

正因为其带有无法预料,灾害发生时很难及时采取措施,只能在事情发生后进行补救的特性,也为我国治理这类地质灾害提出了挑战。

重庆天坑出现的可能原因

重庆市的这次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知情人士描述,当事人曾经在事发的头一天晚上,听到鱼塘传来一声明显的巨响。

不过当他出门巡视的时候,却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

结果等到第二天天明以后,突然发现鱼塘的一角已经变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天坑。

而且这股坍塌的力量影响到了附近的房屋,就连砖房的一角都已经被“拉扯”变形,掉落的砖块也消失在了坑洞深处。

网上的看客们听闻了这条新闻后,许多人怀疑是因为鱼塘里面的水和鱼的数量过多,过重的质量压塌了地面造成的。

不过这个观点被认为站不住脚,毕竟整个鱼塘的池底除了塌陷的一块,其他部分还是好好的,再说养了这么久的鱼如果鱼塘质量不足,那么塌陷事故不应该才出现。

还有一些网友觉得有可能是地震的余震造成的。因为地震虽然通常持续的时间很短,但因为地壳运动导致的强弱震动,并非一成不变的。

也就是说一次剧烈的震动通常带着许多次相对微弱的震动,这种不明显的地质运动通常被称为“余震”。

而和剧烈地震的即时性不同,余震可能会潜伏的时间更长。考虑到四川地区处于的地理位置,说不定这一次塌陷就是地震的余震造成的。

除了以上的两种猜测以外,更多的人群把目光集中在了人为因素上。很多人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灾害,跟重庆市当地曾经大力发展的煤炭开采有关。

在上世界30年代的时候,重庆市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煤炭开采地区,加之当时由于战争的原因,重庆本地的用煤大多靠着自身周边解决。

这也造成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重庆附近的大小煤矿数不胜数,整个重庆地下的煤层几乎都被开采一空。

而由于开采技术的制约,当时的矿产公司能做到使用填充物或支撑物填补空间,防止地面塌陷的不多。

这也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以重庆市天府镇地区为主的范围内,成为了塌陷的重灾区。

如今在这一地区已经有很多村镇人去楼空,而相关的地方也会竖起警示牌,告诫不熟悉情况的人此地有坍塌的风险。

这一次发生天坑事件的文星村,虽然举例从前的大规模塌陷区域有一定距离,不过因为地质运动的原因导致岩层或沙土的流动,从而造成这次险情的出现也并非空穴来风。

当然除了煤炭发掘的原因以外,地下水资源的流失也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地质研究中通常会把地面以下进行分层,在一些砂石结构较为紧密的土层中,因为间隙较小含有水的可能性也小;

不过如果是砂石颗粒较大,彼此间隙不够小的时候,通常一些地面上的水分会深入岩层成为地下水。

在一些富含地下水的岩层中,水和砂石一样同样起到了承重的作用,这和水本身看起来并不坚固无关。

如果对于地下水的开采过度,那么势必会造成承重能力的缺失,自然也就会让整个岩层下移,反映到地面就是塌陷了。

从这个理论可以看出,虽然比不上煤炭的价值重要,但地下水同样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如果不加以限制的随意开采,不仅仅会造成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水源的破坏,同样也会造成如地面塌陷这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对于塌陷灾害的治理

在我国许多传统的矿产资源产出地区,随着类似塌陷事件的频繁发生,这类地区已经被称之为“采空区”。

这个名字除了表示此地的可开采矿产已经基本开采完毕外,还意味着这个地区成为了危险地带,生活在此很有可能随时遇见塌陷灾害。

通常对于这种采空区,各地政府都会在采矿的地下设立支撑框架。

不过仅仅靠支撑框架是不够的,因为虽然当地的居民可能已经搬走,但如果长期不适用回填的方法的话,很可能会造成大面积连续坍塌的问题。

所以当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采集一空后,为了保证相关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必须要在地下支撑框架的基础上,使用回填,封堵并夯实的方法预防塌陷的蔓延。

应对计划外突然发生的塌陷灾害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首先是最常见的填堵法,即在塌陷的部分填入片状石块,粘土和混凝土,直到填满整个空洞为止。

如果塌陷造成的空洞体积下,深度有限的话,通常直接使用粘土填充,再用重锤夯实的方法最为有效;

对于一些二次塌陷并内部带有支撑和填充物的情况,一般使用的多为低标号混凝土,目的是为了增强原有框架的强度,避免再次发生塌陷。

在施工的同时也要注意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采取不用的治理方式。

比如在一些多雨潮湿的地区,很多塌陷通常和较大的降雨量有关。

这种情况下在实施治理之前,则需要提前排出坍塌地区的多余水量,以保证地表水不会渗入地下造成塌陷的进一步恶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相比起事后的补救,严格控制地下资源如矿产和地下水的开采力度,才是从根本上治理人为因素的最有力手段。

毕竟地下矿藏的开采归根结底是一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如果不有计划,有节制的使用,必将对人们所生活的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

我们开发矿产资源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万万不能把今天的幸福建立在未来的痛苦之上。

结语

其实关于这次事件还有一点值得思考:以矿产资源闻名的地区,一旦资源被采集殆尽,是否就意味着这个地方不再适合人们居住了呢?

或许一条天府镇当地的政府文章给出了答案。

这篇名为《昔日煤矿镇,今日乡村游》的文章,详细记述了当地如何从一个煤炭重要产地,成功进行产业转型的过程。

帮助一个地区的百姓找到未来的发展道路,是一项比治理灾害困难的多,也重要的多的工作。

参考文献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隐秘的灾害——地面塌陷》

《广东某凹陷式开采的矿山诱发地面塌陷研究》

《滨海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及应用研究》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