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二战末期,犹太人请求轰炸“奥斯维辛”,为什么盟军不肯救人
- 中国哪一部小说的文字风格似新闻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哪样现实客观与真实
- 老师这个职位真的很辛苦吗
- 为什么明知道过度消耗不好!可就有多数人就范如打两份工或熬夜
- 教师是全国最辛苦的低薪职业,你认同吗
- 都说农村教师辛苦,那么农村教育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真的辛苦吗
- 教师到底辛不辛苦应不应该涨工资
- 现在的农村教师辛苦吗
- 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作者与参观者看死去的囚徒的照片时是如何看出那位可爱的姑娘是金发碧眼的
二战末期,犹太人请求轰炸“奥斯维辛”,为什么盟军不肯救人
奥斯维辛是有人类史以来最臭名昭著的难民集中营,那里曾经是德国纳粹为了种族屠杀犹太人的罪恶之城,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人数超过百万。
据传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有大量的化学毒气试验场,纳粹们都是利用犹太人当活体实验品来做毒气实验,致使奥斯维辛里的犹太人最高的一天死亡人数竟达到六千多人之多。同时纳粹们为了避免瘟疫的蔓延而祸及自身,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还建有专门焚烧尸体的焚尸炉,可以达到每天焚烧三千多具尸体的能力,并且基本上还是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
由于当时德国纳粹高层,对内严厉封锁奥斯维辛集中营对外的消息,对犹太人森严的戒备,又几乎没有给他们逃生的机会,以至于连德国正在作战的军方官兵,都不知道奥斯维辛竟然还有这样的一个集中营存在,更何况是当时的盟军部队,就更不会知道这样的消息了。
唯一只有犹太人自身群体,看到犹太人群体大量失踪的感知,再加上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仅有的几名难民证词,才能证实奥斯维辛确定有这么一座“人间地狱”的存在。可是以当时犹太人自身力量根本无法达到解救同胞的能力,只能依托部分犹太人贵族在美国的影响力,求助美军对该集中营实施轰炸计划,来达到解救犹太人同胞的目的。
由于当时美军都还不具备制造精确制导炸弹的能力,甭说他们的轰炸机能否突防到德国纳粹防空严密的上空实施轰炸任务,就算轰炸成功之后所造成的犹太人自身伤亡,都是一个不敢面对的严重后果。于是聪明的美国人就把这个轰炸任务交给英国人,英国人又推辞说他们不具备执行轰炸任务的能力。
就这样一直拖到了1945年,苏联人攻下奥斯维辛之后,里面未被屠杀完的犹太人,才得以被苏联人解救出来,只可惜当时活着的犹太人人数只有区区几千人,死亡人数达到了全体关押人数130多万的85%以上,由于大量消息得以曝光于天下而震惊全世界。
我是老兵带我学军武,如果你是老兵就请关注我,并在下方留言评论,期待着你带我一起学习军武知识。谢谢大家!
中国哪一部小说的文字风格似新闻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哪样现实客观与真实
谢谢邀请。我想给题主推荐的小说作品是余华的《第七天》。刚开始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有些犹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部伟大的新闻作品,但说句实在话,它同《第七天》一样,我没有勇气去读第二遍,那不是什么愉快的阅读体验,整个被悲怆、压抑、诘问包围着,让人有种衰弱无力的窒息感。
两者描述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奥斯维辛自不必说,那里曾是整个人类的梦魇,那里发生过太多反人类、反人性的暴行,是举世罕有的悲剧。小说《第七天》里描述的事件,都是我们新闻曾报到过的拆迁、弃婴、卖肾等恶性事件,虽然没有大的轰动,但在余华平实的语调叙述下,悲剧意味一点也不少,在小说营造的况味下,即使再麻木的心灵,也不会感到于己无关。用余华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觉得我的创作,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在这部小说里,他做到了。
两者都有贯穿始终的沉痛基调。作者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头就亮出“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反其意而用之的起笔手法,一下子就让读者的心收紧了,接下来,随着作者的笔锋到处,读者与作者同悲同思。余华的《第七天》比新闻开头更加犀利、绝望,在小说里,主人公其实开头就已经死去。是不是有些意外。其实,这也没有什么意外的,因为这毕竟是小说,也正由于此,也让这部小说的基调就此奠定——这是一个悲伤逆流成河的故事。
两者都有大致相同的创作初衷。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作者罗斯塔尔说,如果不写些什么,就对不起在那里遇难的人们。无独有偶,据说余华写《第七天》用了七年的时间,我想以余华的阅历和才情,一年的时间可能都用不了。但为什么要用七年的时间,最大的可能是余华和罗斯塔尔一样,都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源于内心深处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持久关注以及深沉的真爱。
迄今,余华的《第七天》出版,已经近五年时间。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对小说的争议性评论非常多,但没有人否认他的客观、他的真实,以及他的情感力量。我感到,这部小说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样,虽属不同门类,但都是情节让位于结构,抒情远远超越了文字。
老师这个职位真的很辛苦吗
教师辛苦吗?我的答案是,认真负责的辛苦;敷衍了事,混日子的轻松。
作为一个老教师,有一种感悟,教师这个职业,真是个良心活。现在都说,中小学班主任辛苦,真正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我就是一个初中班主任,说一句内心的话,工作是否辛苦,完全取决于自己工作态度。
要想偷懒,轻松,很容易,在课堂上,我可以不提前备课,照本宣科。课后,粗略地批改作业,然后喝茶聊天,甚至从事第二职业。当然这种工作态度要遭到谴责,要做一个尽心尽职的教师。而做一个尽心尽职的教师,很辛苦。精心备课、上课,课后细心批改作业。对成绩差的学生,不放弃,帮他们树立信心,因材施教,迎头赶上。
上面讲的是教书,重点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在外行人看来,教师教书难,在内行人看,育人更难。在一个班级,基本上都有难管的学生,或者说品行不端的学生。教育这些后进生,不同班主任有不同的态度。
第一类班主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办法把这些后进生糊弄到初三毕业,不管他们以后是小偷,还是抢盗。第二类班主任,面对后进生品行不端,班主任主动出击,当作自己的孩子,认真、耐心地做思想工作,治标更治本,力争使他们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不至于将来危害社会。
比较上述两类班主任,很显然,第二类班主任真正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勤勤恳恳,费尽心血。但是在社会现实中,第二类班主类辛勤付出,很难进行量化考核,很难被外人看见。与之相应的是,第一类班主任工作虽然存在缺失,却很难被发现。这就是教师这个行业的特殊性,不像企业职工,生产出来产品,很直观,一眼能判断出来。
总而言之,教师工作是否辛苦,完全职取决于个人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辛苦,敷衍了事轻松。家长对教师评价,也是两种截然不同观点。教他们孩子的老师吃苦耐劳,赞扬老师是伟大职业,非常辛苦。教他们孩子的老师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就说老师工作轻松。
为什么明知道过度消耗不好!可就有多数人就范如打两份工或熬夜
现在的年青人生活压力很大,上有老,下有小,老人看病花钱多,小孩上学开销大,房子贵,媳妇贵,成家立业相当难!所以,年青人打工挣钱,过度消耗体力也是生活所逼啊!但是,也要爱惜身体,有病找医生,饮食要有营养,否则得不偿失!
教师是全国最辛苦的低薪职业,你认同吗
答:我不认同,为什么?
因为,全国最辛苦,工资收入又最少的职业,是农民,是农民的子女,农民工,所以,我不认同你的观点,在我的印象里,老师们的工资,要高于农民工的工资好几倍,因此,老师们的工资,不是全国最低工资。
(2022年6月6日)
都说农村教师辛苦,那么农村教育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真的辛苦吗
农村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村小联办初中阶段。此阶段学校在真正的乡村,交通不便;乡村任教的公办教师也没有住房公积金。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老师专业不对口,一个老师任教几个学科是经常的事;学校也没有实验室和功能室,必做的实验都要到乡镇实验中心去借器材;老师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基本没有娱乐可言。
二,乡镇只有一所中心校阶段。随着教改的推进,2008年左右,村小联办初中全部撤并,每个乡镇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和初中。恰逢生源高峰期,当时的每届学生都有十几轨,且每个班都有60多名学生,因此,当时的乡村老师都是满负荷工作,一个字~累。
三,当前的生源不足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农村家庭都到城里买了房,随之学生也进城读书了。语数外老师带双班的也少了,但是早读、中坐班和晚自习并没有停;随着学生住宿制的实行,老师还要轮流跟宿。所以,光从课时上看,现在农村老师偏少,其实,其他工作并不少。更重要的是,老师整天为生源日益减少,而担心未来不知在哪里工作~心累。
教师到底辛不辛苦应不应该涨工资
七八十年代的教师确实辛苦!每天晚上都认真地给学生批改作业到深夜,还要认真备课,可是那时的教师工资很低,但是他们很有责任心。
现在呢?恰恰相反,教师只负责讲课,什么批改作业等等很多教师的工作都强加给家长去承担了。家长做不好,教师还理直气壮地指责家长。有些每周只有两参节课,每个寒暑假期还放假两叁个月,工资一分不少照领,你说他们应不应该涨他们的工资嘛?
现在的农村教师辛苦吗
现在的农村教师很辛苦吗?这得看跟谁比,比什么。我以前也当过老师,不当老师后,也能天天见到农村教师,儿子读中学时在省城中学读的,对城里老师的情况也了解些。因而对这个问题,还是了解的。
如果拿现在农村教师跟过去的农村教师相比,薪水报酬比过去强多了,过去的农村教师的工资是比不上当地企业的工人的,而现在的农村的工资普遍比当地企业的工人工资高,而这里说的当地企业是指县城里的企业。不但薪酬好多了,教学条件生活条件也比过去好了,如果你走在乡村,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过去的农村学校,破破烂烂的校舍多了去了,过去有的农村学校,还在破庙里当课堂呢。而且,现在的农村教师,家一般也安在了城里,上班多是开着车去的。
如果拿农村的教师跟城里的教师比,由于城乡差距,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是比不了城里的,实际收入也比城里少了许多,尽管有乡村补贴也不行。但论教学任务繁重,还是辛苦程度,乡村老师比城里的老师轻松不少。因为,现在农村学生流失严重,有的村里的学校一个班只有十几名学生,即便有的农村学校学生多一些,但比起城里来,一个老师平均教的学生也少了许多。
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作者与参观者看死去的囚徒的照片时是如何看出那位可爱的姑娘是金发碧眼的
其实这就是作者罗森塔尔,对历史人物的浮雕似的描写,这一印象,只是为了在启发世人美和善就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了。为什么看作是金发碧眼呢?因为作者罗森塔尔出生于加拿大,后加入美国国籍,而在当时的审美,金发碧眼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条件,在他要展现给的人们心中,这就是美的诠释。
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集中营的正门
假使他是一个其他国家的人,要报道给自己国家的人看,也是一定要描写的有共鸣,让即使没来的人也知道奥斯维辛是多么的可怕,无视美和善,只会残忍的屠杀。
堆积如山的鞋子
还有就是当时作者应该是在阳光明媚的白天去的,一切似乎都是被阳光美化了,他也自然而然的,认为美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