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时朝鲜军队在做什么?甲午战争海战失败为什么不打陆战陆战清朝有优势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4 12:27:17 浏览1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甲午战争时朝鲜军队在做什么

甲午战争时的朝鲜军队不值一提,否则也用不着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其平定东学党起义了。

甲午战争之前,朝鲜唯有汉城(首尔)的御林军一部分装备了西式武器。御林军共有四营,总计6000人。

总卫营,1800人,仍为弓箭、火绳枪等古代武器,毫无战斗力可言,主要职责是王宫卫戍和仪仗。

统卫营,1800人,装备美式雷明顿步枪。

壮卫营,1600人,装备美式雷明顿步枪。

经卫营,800人,朝鲜唯一的炮兵部队,装备德式80毫米野战炮。

这三个营先经中日训练,后经美国教官训练,是朝鲜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但是各营指挥官都是文官,完全不懂近代军事知识。

而地方军队基本上都是总卫营那样的旧式军队,每府兵力不过数百人,而且常常有虚额而无实人。只有平壤朝军稍好一些,装备本国生产的前装来福枪,但由于没有拉膛线的机器,这些枪只能当滑膛枪用。

当东学党起义爆发后,全罗道的旧军屡战屡败,朝鲜政府便派遣壮卫营的一半——800 人前往镇压,清政府还支援了1000支毛瑟步枪。

谁知道朝鲜政府过于腐败,虽然是待遇最好的御林军,壮卫营也已经4个月没有发薪水了,所以士气低落,不断有人逃走,最后只剩下470余人。东学党乘机对其进行伏击,歼灭300人。

描述朝军镇压东学党起义的日本绘画

朝鲜政府惊慌失措,又增派壮卫营600人、统卫营700人前往增援,与东学党在全州相持。这以后才有向清政府求援,从而引起日本军队也乘机入朝。

日军击败朝军,占领朝鲜王宫

7月23日,日军2个大队突然进攻朝鲜王宫,先击溃了总卫营,然后又占领了壮卫营和统卫营的兵营。日军仅死亡1人就打垮了汉城的所有朝鲜军队,可见朝军之虚弱。

朝军看押清军战俘,这是为了宣传日本“正义”、“合法”的摆拍照片

后来日军进攻清军驻守的平壤时,为了表明其行为的合法性,还向朝鲜政府要来了壮卫营朝军一部随行。虽然这些朝鲜军人没有上战场,却在战后“摆拍”看押中国战俘的照片,作为宣传之用。

在平壤之战中阵亡的朝军士兵(左)和清军士兵(右)

而平壤的朝军倒是和清军一起参加了对日军的抵抗,不过由于其战斗力太差,没发挥什么明显作用。

被朝军(穿制服者,显然在日本人管理下迅速实现了服装上的近代化)抓获的东学党领袖全奉准

之后朝军则配合日军,对东学党农民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当然,动手的主要是日本人,朝军也就当当带路党而已。

甲午战争海战失败为什么不打陆战陆战清朝有优势吗

这个问题存在明显的错误,大概因为北洋水师比较有名,所以甲午战争时黄海海战的知名度比较高。不过实际上甲午海战中陆战才是主战场,最后也是因为清军在陆地战场上一败涂地,才最终不得不向日本求和。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鉴于西方列强都是从海上入侵,因此有意筹建海防,以防止外敌入侵。从1875起,清政府陆续创立了北洋、南洋两支近代化海军(福建船政水师、广东水师系地方自行筹办),具备了一定的海上作战能力。

甲午战争前旅顺军港.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清政府筹办海防仅仅是西方压力下不得已的举措,其根本目的只是减少西方入侵。并不是像西方列强那样,是为了争夺海外权益而为,没有认识到海军的真正作用,对于在战争中如何使用海军毫无概念。

所以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清政府首先关心的是避免日本海军入侵渤海湾,下旨要求北洋水师严守渤海口,不准放一艘日本军舰入内,其次则是以北洋水师保证到前线的运输线,对日作战主要还是以陆军为主。

因此在整个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除了前期在黄海沿海附近巡视几次外,就只有为运输船队护航了,像甲午战阵中两次海战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都是北洋水师护航时,和日本海军遭遇发生的战斗。

事实上甲午战争中大部分战斗,都是发生在陆地上。

比如说就在丰岛海战前,日军大岛混成旅团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起进攻,清军战败。

而黄海海战的前两天,也就是1894年9月15日,清军就和日军在平壤发生了激战,清军战败,弃城而逃。

随后日军又在10月24日对鸭绿江沿线的清军发动进攻,清军仅仅抵抗了两天,就全线崩溃。日军渡过鸭绿江,侵入中国。

此后中日两国军队在辽东展开了一系列战斗。在这些战斗中,除了摩天岭保卫战清军击退了日军之外,其他战斗都是以失败告终。

即使是北洋水师的覆没,也是因为日军连续在旅顺、山东发起登陆作战,从陆上夺取了北洋水师的基地完成的。

所以甲午战争双方的主战场,其实是在陆上。

在这些战斗中,清军不仅只取得了一次胜利,而且在战斗中几乎没有给日军造成什么像样损失。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在战斗中死亡的人数只有1132人,损失可谓微乎其微。

也正是因为在战场上出现这种一边倒的情况,当伊藤博文在谈判中威胁李鸿章,如果不签字就将直接攻击北京时,清政府最终选择了屈服。

因此甲午之战清政府战败,最主要原因还是陆军无法和日军抗衡所致。

甲午战争日军死亡多少人

甲午战争因为清军战斗力低下,日军在战斗中死亡的人数并不多,不过死于疾病的人数不少。

在洋务运动之中,清政府购买了很多西式武器装备清军,还引进设备建立了不少兵工厂自己生产武器。不过因为清军除了换装武器之外并没有真正好好学习西方军事知识,仅仅是一支装备了近代武器的旧式军队而已,战斗力有限。因此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面对日军的攻势清军不仅一败涂地,而且给日军造成的损失也是微乎其微。

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损失最大的一次战斗是平壤之战,共有190被击毙,504人受伤。在此后的历次战斗中,日军的单次战斗死亡人数没有超过100,甚至有相当数量的战斗是零阵亡。因此在甲午战争期间,日军直接死于战斗的人并不多,只有1132人,此外还有285人因为伤势过重而死亡,两者合计1417人,可以说损失微乎其微。

实际上对于日军来说最大的麻烦其实来自于各种疾病。根据日本官方统计,在甲午战争中(不含台湾作战)日本因为各种疾病而死亡的多达13216人(因为统计口径不一,这个数字在不同资料上有所差异)。

在这些病死的日军中,最多的是死于霍乱,有5211人之多,接下去死亡人数比较多的有各类消化道疾病、脚气病、痢疾、伤寒、脑膜炎等。

而在此后的台湾作战中,日军又有4642人因为脑膜炎等各种疾病死亡,像近卫师团长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就是死于脑膜炎。此外还有大约7千被军队征用的民夫死于各类疾病。

所以如果算上病死数,日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损失还是蛮大的。

你认为甲午战争是利大还是弊大呢

说甲午战争利大于弊的,我要先从你们一顶的崇洋媚外的铁帽子。

甲午战争的绝对是有百害几乎而几乎无一利的。

第一弊,甲午战争的惨败,终止了中国洋务派的历经30余年的洋务运动,中国自上而下的自强之路被打断。而日本踩着中国实现了列强之路。

第二弊,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当时中国集数十年全国之力筹建的北洋水师,号称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中国海军灰飞烟灭,致使中国海军一蹶不振近百年,受尽耻辱。

第三弊,甲午战争的失利,中国赔偿日本2亿3000万两白银,日本对中国财政几乎是釜底抽薪,从此大国梦彻底梦碎,日本则借中国赔款一跃成为经济强国。

第四弊,中国领土的再次割让,台湾及澎湖地区被割占,不仅是中国台湾分离祖国近50年,其日杂流毒至今仍旧影响着祖国统一。

第五弊,甲午之败彻底摧毁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而日本则开始极度膨胀,侵占中国的之野心和行动愈演愈烈

第六弊,永远失去了藩属国朝鲜,并且使日本能够以朝鲜为跳板,加快入侵中国东北的步伐,也使东北遭到越来越深的日本侵略。

利我没有看到,抱歉。

甲午海战发生哪个海域

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海军舰队的周旋、博弈,主要以黄海为舞台,日本军舰也曾一度窜入过渤海湾内。

具体到海上战役,一共进行了三场,发生的海域如下:

一、朝鲜半岛西海岸牙山湾

(图中偏右侧,在下空京岛右侧的无名岛就是丰岛)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3艘巡洋舰偷袭北洋海军舰船,爆发丰岛海战。其具体的爆发海域是朝鲜牙山湾的丰岛海域,其位置在今天韩国平泽港的外海。

二、辽东大鹿岛附近海域

1894年9月17日,中日两国海军主力爆发黄海海战,海战场海域在今天辽宁省东港市西南方,即大鹿岛南侧海域。

三、威海刘公岛保卫战

1895年1月30日,日本海陆围攻威海湾,此后发生了刘公岛保卫战,战场海域主要在今天山东省威海市的威海湾海域。战役中,北洋海军鱼雷艇队从威海湾出逃,此后在今天威海以北海域,即威海国际海水浴场至烟台芝罘岛一带,也曾发生过小规模的战斗。

甲午海战对中国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有点小瑕疵,甲午海战只是甲午战争的一个部分,我们可以说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可甲午海战确实还不够格。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最直接的影响,首先是思想上的。甲午战争以前,虽然也在搞洋务运动,但只是少数开明督抚的自发行为,只是局限于引进一些西方技术和设备,培养少数懂得操作这些设备的技术人员而已,清政府总体上是浑浑噩噩的。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主流终于知道必须向西方全方面学习了,因此才有了戊戌变法。虽然由于变法的主导者政治能力太差而失败了,但这是清政府第一次从上至下全方位的近代化改革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比起鸦片战争之后,政府和人民依旧沉睡着,没有任何触动要好得多了。

甲午国殇是一个人的战争为何甲午战争中只有李鸿章在苦苦支撑

这个问题分为两部分:

问题一:甲午战争是不是一个人的战争。答:甲午战争确实是一个人的战争。最出名的例子就是。甲午战争时期清朝的南洋水师向日本政府索要被俘虏的两艘军舰。理由是甲午战争为日本与李鸿章的事情,与他们无关。所以,当时的人心目中甲午战争是一个人的事情。

问题二:为什么甲午战争成了李鸿章一个人的事情?答: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李鸿章当时职务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当时是最大地方封疆大吏,也是汉臣之受饿。而这一切全部得自于李鸿章的战功,李鸿章自攻太平天国起家,灭捻军,建水军。军事就是李鸿章的荣誉墙。再加上太平天国战争就已经证明的清朝的八旗与绿营兵的无用。以及对于日本这个蕞尔小国的蔑视。李鸿章也不会允许其他的任何参与到对日本的战斗中。这是李鸿章的私心。

二、淮军自身的性质。淮军创立初衷是为了抵抗太平天国。最早他的性质属于地方团练,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地方义勇军。所以在当时人看来淮军和北洋水师更像是李鸿章的私军,他也一直霸道的不允许任何人插手淮军事务。于是造成八旗兵与绿营兵认为淮军是泥腿子,淮军认为他们是软脚虾。所以,安排其他军队参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三、清廷对于李鸿章势力的打压。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没有掌握在清廷手中,反而在位汉臣手中。我就不相信以慈禧的性格能睡个安稳觉。(而淮军也正是李鸿章手中最大的政治资本。)所以,对日作战未尝没有借机削弱李鸿章的意思。即使没有办法消灭淮军,也给淮军这些骄兵悍将一些事情做,最好能将之长期安置在朝鲜。只是大家都未尝想到局势会发展的那么坏。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甲午战争后,李鸿章立刻丢了自己首席封疆大吏的地位,被发配到了南方。甲午战争的孤掌难鸣是朝中权力斗争的延续。

四、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中日同时进行近代化改革。但是中国仅仅学习了西方的技术。而日本是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整个国家缺乏一种民族危机意识,人人都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少一颗救亡图存的心。日本却欣欣向荣,经济政治文化军事都快速向近代过渡。当时的清朝整个国家自下而上已经烂到骨子里,人人都只能顾上自己眼前的利益,如何形成合力共同抗敌。

这就是我认为甲午战争最后演变为李鸿章一家战争的各种原因。

甲午战争是怎样打起来的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甲午战争是近代东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深远地影响了我们中国以及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命运,这场战争的爆发原因错综复杂,总的说起来可以归结为两条:一、日本的扩张野心;二、倒霉催的朝鲜问题。

远因,明治维新的日本走上扩张之路

19世纪初,整个东亚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扩张影响,之后各国的反应不一。在日本,经历了从锁国到开国,再从幕府到天皇的变化过程。

1866年明治政府成立,开始了著名的举国近代化运动(或者说现代化运动),整个日本国家开始显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不过,明治政府想要更快速地攫取第一桶金,更快速地实现日本的崛起。于是,西方列强发家的方法——侵略扩张,被日本照搬,而在日本周围,最天然的垫脚石就是当时处在落后状态的朝鲜半岛以及中国。

所以明治维新一开始,日本就已经走上了准备扩张侵略的歪路。

最初的手段:重建东亚国际秩序

19世纪70年代,日本的国力已经小有可观,日本就正式开始动手。

第一步,是颠覆东亚世界原有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体系。日本的方法是采取西方列强主导的现代国际法,来挑战传统的华夷秩序,具体形式就是和中国、朝鲜订立符合现代国际法原则的平等建交条约。

(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的平等建交条约《日清修好条规》。图片中可以看到中方代表李鸿章签署的花押。虽然从现代国际法角度,这是一份典型的平等条约。但对中国至尊、各国居下的传统的不平等的宗藩体制来说,这种平等的条约却是最大的挑战。)

1871年日本和中国建交,取得和中国的平等地位。

1876年日本和朝鲜建交,取得和朝鲜的平等地位。

但问题因此而复杂。因为按照传统华夷秩序,天下是以中国一家独大,其他国家要么是称臣的藩属,要么是蛮夷。但中国的藩属朝鲜和日本平等了,而日本又和中国平等了,那么接下来中国和朝鲜的关系怎么办。

就这样,日本把东亚传统的秩序弄得人仰马翻,同时开始利用朝鲜民族想要自强的心理,向朝鲜青年政治家灌输国际法上的独立自主思想,拉拢朝鲜,加大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政治影响,想要把朝鲜纳入到日本的羽翼下。

李鸿章的昏招,甲午的祸根:1885天津条约

从日本拉拢朝鲜开始,朝鲜国内自然分立成了两个政治派别,即亲华的保守派和亲日的改革派。

1882年,以大院君李是应为代表的亲华保守派利用壬午兵变,大肆攻击亲日派,结果清王朝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稀里糊涂出兵镇压,又稀里糊涂干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把亲华派首领大院君给抓到中国软禁,此后朝鲜国内亲日派立即抬头。

1884年,乘着中国和法国战争的机会,朝鲜亲日派在日本的暗中鼓动下发动政变,意图在朝鲜建立一个彻底的亲日政权,史称甲申事变。事发后,中国驻朝官员袁世凯用简单粗暴的办法镇压了政变,扳回一局。

甲申事变发生后,日本政府派伊藤博文到天津和直隶总督李鸿章谈判。本意是通过外交方法,削弱中国已经在朝鲜取得的优势地位,诸如和中国约定中日双方都不在朝鲜驻军等等。

结果李鸿章最后自作聪明,主动要求加上了一条条文,即以后如果朝鲜发生内乱,中国或者日本要出兵干预的话,需要事先通告对方国家。

(1885年天津条约影印件。其中可以看到由李鸿章提议加入的致命的第三条,这就是后来1894年日本出兵朝鲜的国际法依据。)

按照李鸿章的本意,中国绝不可能去朝鲜惹事干涉,未来再出现这种事情,肯定还是日本惹事。那么这一条条文就套住了日本,使得日本要出兵之前必须通知中国,就给了中国应对处置的时间。

但是李鸿章做梦也想不到,后来会发生中国先出兵朝鲜的事情。更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条条文实际上等于是说,中日两国遇到朝鲜内乱,都可以向朝鲜出兵。

甲午年,黄浦江边的一声枪响

时间到了1894年春天。

流亡在日本的朝鲜亲日党人金玉均鬼使神差地从日本离开,出现在了中国上海。更加狗血的是,朝鲜国王派出的刺客,一路跟踪到了上海。

1894年3月28日下午2点钟,上海美租界铁马路大桥北堍日商东和洋行二楼一号房间里传出一声枪响,流亡日本的朝鲜亲日派政治领袖金玉均被朝鲜政府派出的刺客洪钟宇一枪毙命。

但要命的是,朝鲜政府刺客杀朝鲜亲日党是在大清国的土地上。

(被朝鲜政府悬挂在汉城通商口岸杨花镇示众的金玉均头颅)

事发之后,日本政府神经紧绷,认为此事是对日本的严重挑衅和侮辱。之后围绕金玉均尸体的处理,清政府又稀里糊涂地决定不管日本提出的送往日本的要求,而是派南洋水师军舰把金玉均的尸体送到了朝鲜。再接下来,朝鲜李氏王朝做出了更狗血的事情,对金玉均的尸体如获至宝,下令立即大卸八块,把尸块分送到朝鲜各地展出,以警戒不臣者。

事情发生后,日本社会顿时哗然,日本政府也怒不可遏。而此时,日本的海陆军力已经在中国之上,日本沉淀、准备已久的在东亚实施扩张侵略的国策终于等到了突破口,甲午大战的导火索就这样被无意中点着了。

东学起义·中国出兵·日本要求改革朝鲜内政

就在这一年春天,朝鲜又发生了老百姓不堪政府压榨揭竿而起的东学起义,史称东学乱。

(日本绘画:叶志超部清军抵达朝鲜)

因为朝鲜京军无力镇压,中国驻朝通商事务总办又在日本外交官的忽悠下去怂恿朝鲜政府,朝鲜政府最终请求中国帮助出兵镇压,清政府和李鸿章未加思索,一面根据1885天津条约通报日本,一面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入朝。

而这一切,都是一步步进入了日本政府设定的圈套里。

(在仁川登陆的日军)

等到中国出兵朝鲜后,日本也根据1885天津条约的约文自行出兵朝鲜,使得局势复杂化。

对于日本的出兵,李鸿章、清王朝提议,中日双方共同从朝鲜撤军。而日本对此加以拒绝,理由是如果不彻底改革朝鲜政府的腐败制度,将来朝鲜还会发生类似的内乱,还会牵累周边邻国。

于是日本抛出了一个明知道中国不可能接受的中日两国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提议。在中日双方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谈判期间,日本不停地向朝鲜增兵,占据汉城周边要地,同时国内成立了大本营,做好了战争准备。而中国一方,则稀里糊涂地一味想要息事宁人,对已经在朝的清军采取了二不战略(不增兵、不撤兵)。

等到中日围绕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谈判陷入僵局时,实际上日本已经利用这段忽悠中国的时间完成了军事动员和部署,接下来只是要找一个开战的正当理由而已。

日本采取的办法是直接逼朝鲜政府。要求朝鲜政府公开承认自己和中国的藩属关系已不存在,要求朝鲜政府单方面按照日本的改革要求进行政治改革。让日本没有料到的是,弱小的朝鲜王朝居然还挺有骨气,面对日本的要挟采取了“拖”字诀,就是不正面回复。

(日本美术作品:1894年7月23日,日军进攻朝鲜王宫)

最终,1894年7月23日日军攻进朝鲜景福宫,事实上推翻了朝鲜政府,另组亲日傀儡政府,同时操纵朝鲜政府发布谕旨,宣布朝鲜不欢迎清军,以及朝鲜政府请求日本帮助驱逐在朝鲜的清军。

就此,日本获得了国际法上对中国开战的“正当性”,甲午战争由此全面爆发。

(在日军的控制下,朝鲜大院君入宫会见自己的儿子、国王李熙。此后,事实上由大院君组织起了亲日政权)

按照日本的曲解,这场战争是因为清王朝罔故朝鲜是一个独立国家的事实,又拒绝日本提出的共同使朝鲜近代化的提议,一味干涉朝鲜内政,阻止朝鲜近代化。对此日本主张正义,在得到了朝鲜政府授权后,对在朝鲜的清军开战。也由此,在甲午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受日本的这种表象迷惑,认为日本进行的是一场正当的战争。

而一步步被日本牵着鼻子走的清政府,即不懂得利用国际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又看不透日本想要发动战争的野心,不做任何战争准备,结果落得处处被动。

甲午战争是否可以避免

如果单纯是说避免甲午战争,那么是有一定可能的。但是随着日本野心的扩张,清和日本之间肯定还是会爆发战争,而且时间不会相差太多。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最终结果是清被彻底击败,此后掀起了各国瓜分中国的新一轮狂潮。其实早在战争爆发前,深知清政府和清军底细的李鸿章深知一旦开战,面对日本难以取胜。不过开始他误信了袁世凯的保证,认为日本不会出兵,后来又幻想国际调停,失去了避免战争的最好机会。

实际上在战争爆发之前,此时身处前线的聂士成提出单方面主动撤军,以消除日本继续增兵的借口。由于当时各国对于日本不断增兵已经有了一些异议,日本外交上有些不利。如果清军主动撤退,日本此时将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确实有很大可能因为外交压力停止或减少派兵,从而避免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不过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军国主义势力日益壮大,对外扩张已经成为日本政府内部的主流意见。所以日本一直在积极扩军备战,其军费开支在政府开支中的占比日益增加。对于日本来说,大量的军费投入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势必要发动战争以获取利益,来缓解这一矛盾。

而日本又推行向大陆发展的“大陆经略政策”,以中国作为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中日两国早晚必有一战。所以即使1894年日本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停下侵略脚步,过几年一样会找其他借口开战。

因此避免甲午战争有可能,但是避免中日战争则不可能。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源是慈禧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失败的根源不是慈禧,而是光绪和翁同龢。当时光绪主政,慈禧几乎是没有干预,主战派并不是慈禧而是他和保守派。光绪只有野心却无能,他的戊戌变法过于激进,没有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也是他被慈禧拿下的原因之一。这就和一个公司的领导艺术一样,公司是要业绩但是不是只有996、007把你搞得一点生活时间都没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间你在摸鱼,最后公司整体也没有出业绩。其实战争结果早已经被李鸿章成功预测,简直是比现在的大数据还准,他对自己的军队了如指掌:十年未更新装备的海军,此战必败,所以一开始就采取了避战求和保船的策略。个人认为李鸿章是比较务实的,可是在政治上他却输给了保守派,毕竟在清国这种非黑即白的国家,你不跟小日本干就是贪生怕死,汉奸走狗。保守派才不会管你怎么决策,以及why?

就像一个坏领导不给你任何资源甚至随便找个理由底薪都要克扣还要叫你出业绩。北洋水师是一个吃喝都不饱的人(不拨给北洋水师必要的武备军费),还要叫他出去揍一个比自己强壮很多且营养充分的人,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1:受到当时中国的普遍社会风气,环境的局限,除李鸿章北洋水师等少部分人,大部分人对于近代战争没有深刻认识,以至于没有提前布局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2:朝廷内部保守派没有大局观,影响光绪做出正确的决策。3、传统文化的糟粕造成当时的中国 夜郎自大 不能正确面对国家在各个方面已经全面落后世界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