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怎样写好西江月
- 《水浒传》里,宋江的《西江月》,为什么说这首词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方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如何理解:明月别枝惊鹊这一句望各位同仁解惑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语言风格怎么理解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诗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辛弃疾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怎样写好西江月
挺好的问题,不是问怎么填好词,而是具体问怎么填好一个具体的词牌。
所以,首先要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格律和韵脚的变化。西江月是种短令,特点是每一句的尾字按“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上下片的首句不用押韵)。了解这点,就可以在某个时刻(你灵感涌动的时刻)在脑海中读出一两句意境优美的句子来。
比如说,有一天我走到一片茂密的林子边,看到有鸟儿从头顶飞过,于是想到附庸风雅吟上一句,灵感一动,想到一句“林密足栖高鸟”。
各位,不要小看这一句,要知道,不是每个人看到鸟儿飞都会想到鸟儿在哪儿歇脚,这叫想象力。诗词的最大魅力就是想象力。
不过这一句确实也平淡了些,所以要配上一句不平淡的。而只要玩过对联,下面一句想出来就不会太难。我的下一句是“翠浓可泡新茶”。挺美的,对不对?同样是想象力。想象力每个人都有,看你去不去挖掘。
这是第一步,根据格律特点和脑海中的意象想到一两个好句子。
第二步检查检查,看看这两句是不是符合格律,符合就到第三步,不符合就想想能不能略加改动,改动量太大就别改了,歇一歇玩别的去。
好在我这两句佳句天成,于是进到第三步。
第三步比较难,通常一首短词的结构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所以下面两句最起码要完成一段景致描写,要与前两句描绘的景色成一个整体,同时还要注意“平仄”,还要押韵,所以要细加琢磨。
押韵是一个工具,第二句最后一个字是“茶”,第三、第四句就要按“茶”的韵脚去找到一个贴切的字。
话说那天大概是早上七点多钟,太阳照在林间,透过树顶撒下一片金灿灿的光。然后你能想到什么?“光”对不对?再找一个字跟“光”组合,跟“茶”押平韵,我很轻松就想到了“光华”二字。
“光华”因太阳而起,所以我的第三句就是是: “骄阳起处闪光华”。一个“闪”字对应一片金灿灿的光。(我最早想到的不严格是这七个字,经过一番推敲和格律对照才确定下来的,后面每一句都有这么个过程)
第三步要说难就难在这第四句上,也是整首词最重要的一句,可以说所有西江月的名篇都是第四句最见笔力,比如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听取”二字,看着简单,对古语不感冒的人就不会用。)
为什么这一句最重要呢?因为这一句既要承接第三句,统一于整体的景色描写,又要实现转韵,用字必须精炼。了解这个要求,然后写成什么样,也是全靠个人发挥的。
我这第四句是: “转瞬云英即化”。需要说明的是,我压根儿没看到哪儿有露珠,就知道这么写是美的。
到此,半阙小词完成,画面感满满,自己很满意,为了不辜负上面四句,硬凑我也要凑一整首西江月出来。
第四步说到底就是把前面三步再来一遍,不同的是要加点儿抒情进去了。这情不能抒得太突兀,要有铺垫;不能太露骨,要有寓情于景的婉约写法,让人有想象空间;但也不能太隐晦,云里雾里的会让读的人生厌。
我这首词的下半片是:
十万群芳争艳,刘郎偏爱桃花。小桥流水到谁家,携与东风闲话。
相比于上半片,下半片感觉上要差不少。主要是因为我为人就不够豁达悠闲,境界决定格调。
拿自己填的词当教材讲,不知道会不会被人拍砖。但我其实也没有自我吹捧对不对?上片感觉好就说好,下片感觉差就说差。但不管怎么说,一首完整的西江月我是填出来了,打个70分总问题不大。且最重要的是,填西江月应该是我这种填法。
最后说一句,词林正韵与新韵的选择,按照你自己喜好的来,不是说按“词林正韵”填词就能显得更有学问。
《水浒传》里,宋江的《西江月》,为什么说这首词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方
《水浒传》中,宋江在江洲浔阳楼题写了《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这首词与另外一首七绝一起,被江州赋闲通判黄文炳断定为反诗。黄文炳其实没有说错,这两首诗词确实够得上反诗级别,预言了宋江造反,也隐藏了《水浒传》文本背后的故事。
据题主介绍,有人认为《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写得不好。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宋江的这首词无论从诗词角度看,还是从《水浒传》故事、主题看,都不失为一首佳作。如果从结合文本出发,解开这首词的含义,就得为施耐庵的绝佳文笔而拍案叫绝了。
这首词被《全宋词》收录
唐圭章先生于1939年完成《全宋词》的编纂,其中,收录了宋江两首词。这两首词分别是浔阳楼题写的《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另外一首是留给李师师的《念奴娇·天南地北》。这就说明,唐圭章先生还是看中了宋江的作品,够得上了入辑水平。
其实,这两首词的作者不是宋江,而是另有其人。《念奴娇·天南地北》是“宋江”在七十回之后题写的,是续书故事。续书不是《水浒传》,也就不是施耐庵的作品。因而,如果要给这首词署名,恐怕应当是“无名氏”。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则是可以落实版权的,其作者不是宋江,而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施耐庵通过书中人物之手,题写了这首词。所以,唐圭章先生如果稍微严谨一点,这首词就应当署名为“施耐庵”。
唐圭章先生之所以把这首词的版权判给了宋江,大概是因为历史上确有其人,因而,这个历史人物也有可能题写过这首词。但是,宋江其人其事在历史史料中并没有正式的传记,更没有史料记载他写过诗,填过词。所以,《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施耐庵所作。问题是施耐庵不是宋人,假如以他署名,就不能把这首词收入《全宋词》了。
假如我们换个作者,再来读这首《西江月》,是不是可以改变点看法呢?
所谓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大概是把这首词默认为宋江所作,便以作者的人格来判别其作品的水平了。说“宋江”的这首词写得不好,恐怕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解读《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这是《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的上半阙,写得好不好呢?我觉得写得还不错。为何?
开头两句说的是宋江年轻时的理想,与所有的有志青年一样,宋江也是期望攻读经史,在科举士途上有所成就。这样的理想志向没有错,是当时士子们改变命运、报效国家的一大途径。
同时,“自幼”二字也隐含了宋江父母的希望。家道殷实的宋江有读书条件,父母希望他攻读经史 ,通过科举士途出人头地,改变宋家务农的命运。
不幸的是,北宋时代人人可以做的事情,偏偏宋江不能做。当代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宋江父母却不能培养三郎读书科考。因而,认为《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写得不好的理由之一,就是宋江热衷功名,这首词格调不高。
北宋时期,名人辈出,唐宋八大家中,仅仁宗朝就出了六位。而这六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大文豪,全部都是通过“自幼曾攻经史”而成就功名的。而且,他们并非只写写文章,填填词、作作诗,而是以权谋治理国家,与宋江一样,“长成亦有权谋”。古代士子科举高中,则名利双收,权谋兼得,宋江在词中的自述,完全是那个时代非常正当的诉求,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宋江学业不佳,没有走通科举士途,牢骚满腹。因而,自比落入荒丘的猛虎,等待时机,做一番大事。北宋末年世道纷乱,宋江有此志向,其实也不为过。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词的下半阙陡传笔锋,宋江感叹命运不济,非但没有经营好仕途经济,反倒做了一名阶下囚。下片开头两句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是宋江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与文本故事高度契合,十分协调。
然而,最后两句则有点莫名其妙,宋江与谁有如此大的冤仇呢?“血染浔阳江口”分明说的是要找江州人报仇啊?但是,此时,江州人招惹了宋江吗?
假如说《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这首词有点瑕疵,或者说写得不好的地方,恐怕就是这两句。宋江在科举仕途上没有通达,不能怪别人,自己大概也是个学渣吧。刺配江州,也是自己私放晁天王,招致怒杀阎婆惜。自己做下的勾当得自己承担,怎么要找江州人报仇呢?
这一处文理不通,当然是写得不好了。但是,这两句又恰恰是这首词最要紧之处,恐怕也是最精彩之处。
这首词好在哪里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以白描直叙的手法,概括了宋江三十年以来的人生旅程,简洁明了,十分凝练。当然,白描式的叙述恐怕就缺乏文彩了。宋朝要么委婉哀伤,如花间致语,读来婉转动人,哀而不伤。要么豪迈奔放,如铜琶铁板,令人热血贲张,心潮澎湃。假若按照宋词的一般标准衡量,宋江的这首词便不能说写得好了。
但是,施耐庵给宋江量身打造的这首词,虽然文学色彩弱了点,但却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之于《水浒传》而言,这首词写得真的很好。
上文讲到,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最紧要、最精彩之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这两句并不是写当下,而是预言未来,是施耐庵的一处重大伏笔。
以诗言志,这首词也毫不例外。宋江先表述了自己的遭遇,最后两句点明了自己的志向,也隐伏了梁山好汉的终局故事。
宋江杀惜后,流亡江湖,即将上梁山时,被父亲一封假信召回家中,接受朝廷法度的惩罚。刺配江州途中经过梁山,晁盖、吴用等劝他入伙,宋江宁死也不答应,心甘情愿的去江州服役。到了江州,宋江并没有受苦,整天与戴宗、李逵、张顺等人喝酒快活。文本情节也说明,宋江“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毫无由来。
《水浒传》是一部写得很精细的书,处处有玄机,每一个细节都不是费笔。因而,这首词的不合理处,恰是其精彩之所在。
却说黄文炳从中作祟,蔡九知府把宋江的诗词定为反诗。宋江题反诗,戴宗传假信,这两人一同被押上了刑场。性命攸关的危机时刻,李逵跳楼劫法场,梁山好汉大闹江州。经过一番折腾,江州官军、百姓有五百余人死于这场冲突。这仿佛是应了“血染浔阳江口”这句话,宋江似乎也报了冤仇。但是,这样的战果远远达不到词中的“血染”程度,宋江若是以杀黄文炳来报冤仇,也不能体现其心中之志,施耐庵也不会如此眦睚必报。
文似看山不喜平,最后两句突兀而起,令人破费琢磨,便是其紧要之处、精彩之处。绿野老道通过对前七十回书的仔细研读,发现这两句词原来是一个预言,施耐庵将在七十回书之后,隐写更大的故事,以照应这一处伏笔——《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之于《水浒传》而言,好就好在这里。
宋江题反诗意味着什么
七十回书之后,必然会有一场宋江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这样的大事件。究竟是什么样的大事件,则需与浔阳楼上的那首七绝一并进行分析: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绿野老道认为,《水浒传》中的江州并非是浔阳江边的九江,而是江苏镇江。这首七绝的头一句就点明了宋江充军的江州是在“吴”,并非九江所在的“赣”。书中的蔡九知府其实是有原型的,说的就是蔡京之子,曾出任过镇江留守的蔡翛。
蔡京只有八个儿子,其中,蔡九知府显然是个依据历史原型而创作的人物,具有历史的真实可寻。从宋江的七绝与蔡九知府的原型这两条信息来看,施耐庵虚晃了一枪,明写九江,实写镇江。那么,施耐庵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个疑问还得从蔡九知府身上找答案。历史上的蔡翛,曾经出任礼部尚书,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其兄蔡攸假借宋徽宗诏令,命蔡翛为镇江留守。靖康元年正月,童贯、蔡攸裹挟宋徽宗南渡,到镇江复辟。
宋江造反,既没有称王,更没有称帝,远远达不到“敢笑黄巢不丈夫”的级别。而宋徽宗镇江复辟,与宋钦宗争夺帝权,说白了就是老皇帝造了小皇帝的反。从“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节故事来分析,“二龙相戏”大概指的就是这段历史。施耐庵以宋江被两个青衣女使推下石桥,则意味《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有可能参与了这场帝王复辟的历史事件。
《水浒传》前七十回书中,荡平曾头市写的是梁山好汉抗金,而在抗金之后,又攻打了东平府、东昌府,隐藏了宋江及梁山好汉二次造反的故事。
宋江在梁山一直与宋徽宗作对,被张叔夜战败投降后接受了宋徽宗的招安。梁山好汉招安后,先后随童贯佂剿方腊、攻打幽州,抗击金兵。童贯裹挟宋徽宗镇江复辟,梁山好汉大约也在其胜捷军中。一贯反对宋徽宗的梁山好汉极有可能在镇江再次揭竿而起,反对分裂国家,因而,“血染浔阳江口”。
《水浒传》的主题是宣扬“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在国难当头之际,宋徽宗分裂国家,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再次造反,正是施耐庵归结《水浒传》,彰显主题的高潮之处。书到高潮便要煞尾,梁山好汉在这场反复辟的大事件中,以“血染浔阳江口”的悲壮故事,完成了使命,终结了传奇。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虽然少了点文学色彩,但解读这类的诗词,应当区别于纯文学作品,以小说的情节和思想来看待这首词作。这首词不仅格律严谨,且高度概括了宋江的经历,非常契合文本情节,隐藏着作者的创作思想,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如何理解:明月别枝惊鹊这一句望各位同仁解惑
诚谢邀答!?“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辛弃疾闲居之时的作品,是词人夜晚在去黄沙岭的路上,看到一番充满情趣的夏夜之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前两句有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清新淡雅的乡村夏日夜晚的景色,皓月当空,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鸦;夜深时刻,清风徐徐吹来,把鸣叫的蝉声送到耳畔,动静相衬,乡村夏夜的宁静和美好呼之欲出。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有解为“远枝”;有解为“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鸦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鸦拣选树枝”;还有解为“月亮离别了树枝”。虽然难有定论,但一二两句,是对偶句,“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应当是形容词,修饰“枝”的,所以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我以为更恰当。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农村夏日下雨的夜晚的田园风光。
天上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夜半时分,清风徐来,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预示着明年一定是一个丰收年!
?突然降起了小雨,词人隐约记得附近有个茅店,正好可以暂时休息避雨,可是一时间又找不到,只好焦急的一路走,一路找。过了溪边的小桥,茅店忽然映入眼帘,全词也戛然而止,那种喜悦之情就交给读者去体会。?妙笔生花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语言风格怎么理解
感谢悟空先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清新爽朗的语言风格,使我们不仅看到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画,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原诗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明亮的月光,栖息的鸟鹊,深夜的清风,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似在说丰年。诗人只顾赏景,雨点一落竟忘了原来的茅店,呵,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了。辛弃疾用如此身临其境的笔法,将田园山水风景似画且声地展现出来,不可不赞其朴质风格之绝妙。
?????????
回答:叶 丹(南海旗兵爱燕儿)
温馨:*一叶情感*是回答者原创文的专有标识。可全网搜阅!欢迎您指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所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该词着意描写了黄沙岭的夜景,有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可以说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个方面书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历来被评价为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辛弃疾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原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背景
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词。
江西上饶黄沙岭自然风光
诗画合一
明月别枝惊鹊------一幅水墨剪影
夜半时分,万籁俱寂,湖蓝色的天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皎洁的月光突然惊扰了小鸟的美梦,误以为黎明将至,轻吟、踮足、展翅,飞向远方,树枝摇曳;明月,鸟影,湖蓝色的天空,墨色的疏朗有致的树枝,构成了一幅水墨剪影画。
清风半夜鸣蝉------一曲飘逸小夜曲
清风徐徐,树草摇曳,天地澄澈,月色空灵,诗人独行山野之间,沉静,悠闲,如仙之飘逸,如水之玲珑,蝉之清唱,如一阙小夜曲,悠悠流淌。
稻花香里说丰年------一杯香醇美酒
诗人的目光徐徐从长空舒展,俯向那远方的山峦,沟壑,人家、小院;淡淡的月色中,金黄的稻谷虔诚弯腰,沉甸甸的稻穗是它对大地的谢恩,是它对朴实农家的微笑,似一杯香醇的酒,要淹死这山,这月,这世界。
听取蛙声一片----一片幸福的海
明月让小蛙惊喜,清风让小蛙自由,淡淡涩涩稻香,让小蛙今夜无眠,不远处农家院子,那双赤脚踩在清凉的石板上,那劳累了一天的身子依在木门上,丰收的镰刀早已磨得亮铮铮,望着眼前的那片淡黄,听着田蛙的一片乱叫,辛苦的耕种人也如蛙一样,炫耀自家的稻子,畅想幸福的明天。
七八个星天外----旷远的底色
鸟飞去,蝉歌吟,树枝摇曳轻舞,月色融融香香风,天空远退,星子含羞,诗人成了山间一株会呼吸的仙草。
两三点雨山前----一雨惊醒梦中人
正在花非花,雾非雾,逍遥自在天地游,一滴小雨,两滴小雨,三滴小雨,淘气的告诉诗人:
再不跑,衣服要被打湿了,书呆子。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柳暗花明又一村
月亮悄悄溜走了,星星跟着躲藏了,风越来越欢快,雨,一滴,两滴,三四滴,惊慌的诗人突然想起,熟悉的茅店就在社庙树林那边,跑过小溪的石桥,再转个弯,那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真是喜出望外呀!
人生多不顺,弹劾谪上饶,但苍天给予了诗人意外的惊喜,也许他和苏轼一样,大声的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