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虽然包括联合国在内,多方力量为了实现和平而努力,但效果有限。
为了和平,人类有多努力?近代各种看似相互对立的学说、理论,往往将战争描述成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解决大小政治矛盾、利益纷争的终极途径,如德国战略家克劳塞维茨(CarlVon Clausewitz)《战争论》(Vom Kriege)就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主张“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齐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等主张“总体战”(total war),认为应动员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竭力摧毁对手参与战争的能力,为获得胜利可以不择手段。正是这些思潮和实践,让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战祸连绵不绝,并在短时间内爆发了两次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大战。也正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让各国开始凝聚起越来越强大的、谋求永远中止战争的“终极和平”共识。在这一共识基础上,人们开始摸索五花八门的、建立永久和平的途径和机制。
约束性条约和由约束性条约确保的限制军备扩张机制。最典型的是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自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PTBT)至2017年《禁止核武器条约》达到高峰的一系列军控、尤其核军控条约,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间相互平衡、制衡,达到约束军备规模、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
权威性国际组织。一战后期,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倡导建立“国联”,试图借国际联盟谋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纷争,而建立在二战反法西斯联盟胜利基础上的联合国,则将“借助权威性国际组织约束全球战争”的实践贯彻到极致。
消灭战争策源地。对于这一条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种以一战后期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为代表,主张“彻底消灭战争责任国的战争能力”,协约国正是在这一理论主导下,才会在一战结束后肢解奥匈帝国、差一点瓜分土耳其,并将德国逼入窘境;第二种即英国战略家富勒所谓“被打倒的敌人要亲手扶起来”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主动参与战败者的战后重建,才能消弭仇恨和战争隐患,建立持久和平。二战后针对德、意、日轴心国的“有限清算”,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在“避免重蹈一战后覆辙”的堂皇借口下发生的。
“恐怖平衡”。希望超级大国间基于“确保相互摧毁”,在担心发动全面战争会导致众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的前提下建立起这种“不敢发动热战”的“冷和平”机制,这一“恐怖平衡”在1923年《华盛顿海军条约》(Washington Naval Treaty)限制英、美、日、法、意五大国海军扩张中小试牛刀,在二战后的冷战、后冷战时期的“核平衡”时代,更进而成为确保全球“非热战”,至少维持“冷和平”的重要前提。
建立“利益共同体”。这是最新颖、最时尚的谋求“终极止战”理论,认为通过促进和推动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让各国间建立更多共同利益,这样一来,各国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就会因为不愿破坏和丧失这些一旦开战就将遭到重大冲击的共同利益和纽带,而竭力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二战后,国际社会既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又支持和参与了战败国的战后重建和复兴,避免了这些国家基于仇恨而再度成为战争策源地;二战后,一方面大国间的“核威慑”相继成形,另一方面自冷战时期开始,一系列军控尤其核军控条约、机制相继出台,“核平衡”不但令二战结束至今全球再未在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也迫使大国间因忌惮“核冬天”而不敢轻易言战。正是在这种背景和氛围下,地球在二战后迎来半个多世纪无世界大战的“大和平”,这让许多人相信,人类终于摆脱了战争的宿命,战争的阴影已经远离,而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让许多人如梦方醒。
展开全文
笼罩在人类头顶、本以为远去的战争阴云,何以挥之不去?首先,二战后的国际力量平衡仍是基于“大国根据实力对比瓜分话语权”的强权逻辑,而冷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一超”独霸格局上的,这“一霸”将“永远的世界领导者”当成自身“天赋宿命”,没落的昔日超级大国不甘沉沦、跃跃欲试的地区强权不愿久受压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现有的、由“一超”垄断规则话语权的局面产生不满,而“一超”又不愿自己的“天赋宿命”丧失……这一切都在悄然堆积着矛盾、怨念和仇恨基因,一旦突破临界,就可能迸发出大规模战争的火星。其次,工业化国家的“滞胀”和新兴国家的异军突起,让孤立主义和反全球化理论、实践甚嚣尘上,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及其应对措施,又进一步切割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纽带,这一切都意味着和平基因的悄然淡化和战争危险的骤然上升。第三,伴随“反全球化”“反利益共同体”应运而生的,是各国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用武器的批判置换批判的武器”的冲动,尤其是这种论调和实践在选举社会和非选举社会“多快好省”的调动人气、集聚支持率和压制异议功效,让一些决策者在各怀目的支持者的推动下,一步步接近大规模战争的边缘。
尽管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等机制较诸破产的国联更公平、更高效,但仍然保留了相当多旧时代痕迹,大国或“大国的朋友”在联合国机制下很难“循规蹈矩”讨回公道,不同阵营间的相互对立和同一阵营内的互相护短,则让是非也未必总是那么分明。在这种情况下,大国仍能轻易找到用大规模战争达到目的、却可绕开机制制约和惩罚的途径,而联合国对热点地区战争威胁的控制,则常常因大国间的相互“使绊子”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除了相信全世界热爱和平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相信自然和社会规律,永远摆脱战争宿命的希望,应该寄托在人类社会进步的纠错机制上:正是基于对一战爆发的纠错,战后各国才会不遗余力地摸索各种“止战之道”;也正是惩于一战后止战机制的失败,二战后才诞生了更完善、更有效,一度让人们产生“战争已远离”感觉的新机制。
应该可以相信,在猛然发觉大规模战争其实可能近在眼前后,痛定思痛的人们会启动新的纠错机制,建立起更有效、更完善的避战、止战的机制。
(节选自陶短房《我们为何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在各种理论、学说中“战争”往往被描述成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纷争的最后方式,而且不可避免,但人类还是应该追求和平。
B.“恐怖平衡”是一种“互相摧毁”性质的建立和平的途径和机制,采用这种机制可以使超级大国之间存在紧张但稳定的和平。
C.最新颖、最时尚的“终极止战”理论是建立“利益共同体”,各国决策者会因不愿破坏已经形成的共同利益纽带而放弃战争。
D.二战后,大国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相互暗中要弄手段,使得联合国对热点地区战争威胁的控制机制收效甚微,甚至形同虚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德国战略家的理论为代表的战争思潮和实践,让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战祸不断,并让人类产生了达成终极和平的共识。
B.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与英国战略家富勒的理论和实践虽然截然相反,但都达到了“消灭战争策源地”从而消弭战争的目的。
C.由于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之间的相互平衡、制约,来达到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因此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平衡是强权逻辑。
D.五十余年的世界和平状态让很多人以为人类社会将不会再发生战争,但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让很多人改变了这种不切实际的认识。
3.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中人类为了达到“终极和平”而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 )
A.3月10日,在我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于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并承诺在两个月内重开使馆和代表机构。
B.一战后期建立“国联”,二战反法西斯联盟胜利后建立的“联合国”,都是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后者将约束全球战争的实践贯彻到极致。
C.我国分别于1964和1967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为了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D.我国于2013年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该如何挥去笼罩在人类头上的战争阴云?
5.简要谈谈文章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表达、论据使用中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湖底
阿城
后半夜,人来叫,知青们都起了。
摸摸索索,正找不着裤子,有人开了灯,晃得不行。浑身刺痒,就横着竖着斜着挠。都挠,咔哧咔哧的。说,你说今儿打得着吗?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听说有这么长。可不,晾干了还有三斤呢。闹好了,每人能分小二百,吃去吧。
人又来催。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快点儿快点儿,人家司机不等。这就来,也得叫人穿上裤子呀!穿什么裤子,光着吧,到那儿也是脱,怎么也是脱。
不但裤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大板儿皮袄一裹,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
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
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呼的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
草原冻得黑黑的,天也黑得冷,没有一个星星不哆嗦。就不看星星,省得心里冷。
骑马走着挺平的道儿,车却跑得上上下下。都忍着说,颠着暖和。天却总也不亮,都问,快到了吧?别是迷了。
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互相推着起来,都四面望,都说,哪儿哪?怎么瞅不见呀?车大灯亮了,都叫起来,那不是!
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灯柱子里有雾气,瞅不远。都在车上抓渔网,胡乱往下扔。扔了半天,扔完了。都往下跳,一着地,嗬,脚腕没知觉,跺,都跺,响成一片。
车转了个向,灯照着网。都择,择成一长条,三十多米,一头拴在车头右边。刚还黑着,一下就能看见了,都抬头,天麻麻亮。都说,刚才还黑着呢。
先拢起一堆火。都伸出手,手心翻手背,攥起来搓,再伸出去,手背翻手心,摸摸脸,鼻头没知觉。都瞅水。
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都说,该结了,怎么还没结呢?早呢,白天还暖和呢,就是晚上结了,白天也得化。这才刚立秋。刚立秋就这么冷。后半夜冷。关外不比关里。北京?北京立秋还下水游泳呢!霜冻差不多了,霜冻也没这疙冷。
酒拿出来了,说,都喝。喝热了,下水。火不能烤了,再烤一会儿离不了,谁也不愿下了,别烤了,别烤了。都离开了,酒传着喝。
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
都甩了大羊皮袄,缩头缩脑地解袄扣子。绒衫不脱,脱裤子。都赶紧用手搓屁股,搓大腿,搓腿肚子,咔哧咔哧的。
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都佝着腰,一人提一截网,一长串儿,往水里走。
都嚷,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把人网上来,开膛,煺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人,有熏人,有蒸人,有红烧人,有人汤。
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
水是真清。水底灰黄灰黄的。脚碰到了,都嚷,嘿,踩着了,懒婆娘似的,天都亮了,还不起!别嚷别嚷:鱼一会儿跑了。
网头开始往回兜,围了一大片,人渐渐又走高了,水一点一点浅下去,水顺着腿往下流,屁股上闪亮闪亮的。都叫,快!快!冻得老子顶不住了!
天已大亮,网两头都拴在车头后面。司机说,好了没有?都说,好了好了,就看你的了!
半天没动静。司机一推门,跳下来,骂,妈的,冻上了,这下可毁了!都光着屁股问,拿火烤烤吧?
司机不说话,拿出摇把摇。还是不行,就直起腰来擦一下头。都在心里说,嘿,这小子还出汗了。
司机的胳膊停在脑门上,不动,呆呆的。
都奇怪了。心里猛的一下,都回过头去。
一疙瘩红炭,远远的,无声无息,一蹿,大了一点儿。屁股上都有了感觉。那红炭又一蹿,又大了一点,天上渗出血来。都噤声不得,心跳得咚咚的,都互相听得见,都说不出。
还站在水里的都一哆嗦,喉咙里乱动。听见那怪怪的声音,岸上的都向水里跑。
湖水颤动起来,让人眼晕,呆呆地看着水底。灰黄色裂开亿万条缝,向水面升上来。
都是鱼。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一共出现了几十个“都”字,丝毫不给人重复啰嗦之感,而是向读者呈现了特殊年代,草原知青们的集体记忆。
B.“车发动着,呼的一下蹿出去”“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表现了司机做事不顾及他人感受。
C.小说中,“冷”意透彻全篇,从半夜的“凉气”,写到湖水“凉上来”,再到车“冻上了”,充分体现了草原秋夜的特征。
D.小说注重描写特定情境下人物的感受,如结尾画线句写出了红日初升的光亮与温暖,打鱼的人们受到了大自然的震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知青们穿着皮袄鱼贯而出的样子,形象而幽默。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后半夜知青们被叫醒,之后,上车,赶路,下水布网,日出时看到鱼,文本思路清晰。
C.“草原冻得黑黑的,天也黑得冷”。“寒冷”和“黑暗”两个特点交互出现在两个句子的谓语和补语中,用语奇特。
D.小说采用留白式的结尾,含蓄而隽永,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主题。
8.《湖底》具有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请结合文本,从不同侧面分析其散文化倾向的特点。
9.《湖底》被收录在阿城文集《遍地风流》中,阿城在文集的《自序》里写到:“文章是状态的流露,年轻的时候当然就流露出年轻的状态。”在《湖底》中,我们可以从知青们身上感受到哪些“年轻”的状态?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①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②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节选自薛易简《琴诀》)
【注】①雍雍:鸟和鸣声。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言将他驱逐,他因悲愤投河自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L以M促N缓O者P舒Q然R以S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之怨刺无以异”和“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中的“刺”字含义相同。
B.“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和“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中的“荫”字的含义不相同。
C.“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和“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的“区区”的含义基本相同。
D.“而琴见轻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是一篇赠序,其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道别情、表祝愿,但这篇却写得别开生面,全文围绕“琴”,款款叙述,情真意切。
B.有感于好友杨寘的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内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医少药,作者直接表达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C.材料一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D.薛易简在《琴诀》中提出弹琴要心无杂念,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这样的琴论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多种启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2)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1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诀》中薛易简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几方面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鹅湖寺和陆子寿①
朱熹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②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注】①淳熙二年,朱熹曾与陆子寿兄弟在鹅湖寺讨论哲学问题,因意见不同不欢而散,当时陆子寿曾作诗表明自己的观点。三年后,朱熹路过鹅湖寺,陆子寿专程从抚州赶来会晤,所以朱熹写下本诗追和陆的前诗。②商量:斟酌,思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朱熹对陆子寿道德与义理的称赞,言彼“德义”可见谦逊,“关心”二字更见彼此情谊,出语质朴,言浅意长。
B.陆子寿自抚州远道而来,一路奔波辛苦。前言自己出“寒谷”,后述子寿度“远岑”,以实情实境,补足“关心”之意。
C.“却愁”写出了作者对与友人辩难无果的担忧,但他始终坚信,古今学者精神内涵是相通的,治学精神是没有区别的。
D.这首论学律诗,虽然也有争辩情绪,但气态仪度均较和缓,有君子朋而不党、周而不比之致,颇得理学家诗歌的三味。
16.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简要)”;陆氏兄弟则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无需在读书穷理方面枉费功夫。颈联中既有对陆子寿其人的称颂,亦隐含了作者对自己主张的坚持和对陆氏理论的非议,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汉代唐”是唐诗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代指唐朝的人、事、物。这种现象在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里也有所体现。
(2)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写出了景物依旧,人事多变之感慨,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通过“______,______”表达相似的感受。
(3)“蝉”是古诗词曲中常见的意象,因其生活习性,在古诗文中常常用以表现高洁之意,如“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中国动画进入新百年,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出品的动画短篇集《中国奇谭》豆瓣开分高达9.5分,迅速引发观剧热潮,收获好评。
《中国奇谭》讲述了8个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小妖怪的夏天》重新想象了“西游记世界”,无人在意的小猪妖弱小、迷茫而又努力、温暖,它对外人称赞的齐天大圣___①___,是现实生活中平凡的“我们”追求理想的缩影。《鹅鹅鹅》则取材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的《鹅笼书生》。“世态渔洋已道尽,人间何事不鹅笼”,这个___②___的故事,以精微的语言点出了人生的规律,但又不是简单地讽刺或进行道德评判,而带有更浓郁的东方奇幻美学。《林林》中有自我意识的探寻,《小卖部》中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从乡土眷恋到末世情怀,从生命关怀到人性思考,题材___③___,打造了一个极具中式想象力的世界。
《中国奇谭》继承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创作理念和创作精髓,为中国动画的新百年开了一个好头。它的成功也说明,坚守老一辈创作精神,能推动动画市场。总制片人李早表示,“站在中国动画新百年的开端,《中国奇谭》主创团队希望通过创作这些多元化的作品,重现美术片___④___的面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领头羊”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立意要明确,所谓“明”,就是突出;所谓“确”,就是正确。
B.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位京剧名家被称为“四大名旦”。
C.实现共同富裕,主要靠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即“做蛋糕”和“分蛋糕”。
D.“兽”,许慎《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守备者也,两足曰禽,四足曰兽”。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南方周末发布了《2023打工人胃健康洞察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令人意外的是,从胃病的比例上看,并非年长的70后、60后胃病比例更高, ① ,胃病发病已经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确诊胃病比例—分年龄
报告显示,情绪“三高”(高焦虑、高紧张、高压力)打工人的胃部不适和胃病比例高于整体受访打工人,胃肠道神经系统是人体除大脑之外最大的神经区域, ② ,改变胃肠道系统的运行方式。
与焦虑压力“沆瀣一气”的,还有打工人紊乱的生活作息。熬夜和睡眠不足的打工人,胃不适比例略高于整体打工人。与此同时,熬夜睡眠不足的人群,在不重视营养搭配、吃夜宵、嗜好辛辣刺激食物等不良习惯上都有较高的比例。专家指出,重油重盐的饮食倾向是很多人都没有发现的胃病症结所在。过多的摄入食盐会破坏胃黏膜,增加胃炎风险, ③ 。在胃癌高发的东亚各国,都有长期吃高盐食物和腌制食物的传统。胃病的恶化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因此早预防、早发现至关重要。
21.请结合文段的图文信息,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2.4月9日是“国际护胃日”,打工人的胃健康一度成为热点。请你根据文段内容,给打工人守护胃健康三点建议,每点不超过4个字;并根据你的建议运用恰当修辞写一条宣传语,15字以内。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依据漫画寓意并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辩证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C 2.D 3.A 4.①建立健全人类社会的纠错机制,建立起更有效、更完善的避战、止战的机制。
②改变现有国际社会的强权逻辑和独霸格局。
③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纽带。
④尽量消弭民粹主义和某些决策者们的不良影响。 5.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开篇从俄乌战争引入论述,列举德国战略家的著作、理论等来论述战争爆发的原因。
②论证语言严谨。如“看似”“试图”“差一点”“有限”等语言,表述严谨。
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论据来增强说服力,例如举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2017年《禁止核武器条约》等代表性的约束性条约,来论证人类为了达到终极和平的共识,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各国决策者会因不愿破坏已经形成的共同利益纽带而放弃战争”错,原文是“各国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就会因为不愿破坏和丧失这些一旦开战就将遭到重大冲击的共同利益和纽带,而竭力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可见除了“各国决策者”外还有“社会各界”;“放弃战争”应为“竭力避免战争”。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以德国战略家的理论为代表的战争思潮和实践……并让人类产生了达成终极和平的共识”断章取义,原文是“也正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让各国开始凝聚起越来越强大的、谋求永远中止战争的‘终极和平’共识”,可见,让人类产生了达成终极和平的共识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而非“以德国战略家的理论为代表的战争思潮和实践”。
B.“但都达到了‘消灭战争策源地’从而消弭战争的目的”无中生有,文中只提到“二战后针对德、意、日轴心国的‘有限清算’,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在‘避免重蹈一战后覆辙’的堂皇借口下发生的”,并未写“但都达到了‘消灭战争策源地’从而消弭战争的目的”。
C.“由于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之间的相互平衡、制约,来达到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因此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平衡是强权逻辑”强加因果,文中分别提到“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间相互平衡、制衡,达到约束军备规模、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和“而建立在二战反法西斯联盟胜利基础上的联合国,则将‘借助权威性国际组织约束全球战争’的实践贯彻到极致”,但二者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中为了达到“终极和平”而采取的措施为:权威性国际组织、消灭战争策源地、“恐怖平衡”、建立“利益共同体”。
A.“3月10日,在我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于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并承诺在两个月内重开使馆和代表机构”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个。
B.为权威性国际组织。
C.为“恐怖平衡”。
D.为建立“利益共同体”。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应该可以相信,在猛然发觉大规模战争其实可能近在眼前后,痛定思痛的人们会启动新的纠错机制,建立起更有效、更完善的避战、止战的机制”可得出:建立健全人类社会的纠错机制,建立起更有效、更完善的避战、止战的机制。
由“二战后的国际力量平衡仍是基于‘大国根据实力对比瓜分话语权’的强权逻辑,而冷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一超’独霸格局上的……这一切都在悄然堆积着矛盾、怨念和仇恨基因,一旦突破临界,就可能迸发出大规模战争的火星”可得出:改变现有国际社会的强权逻辑和独霸格局。
由“工业化国家的‘滞胀’和新兴国家的异军突起……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及其应对措施,又进一步切割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纽带”可得出: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纽带。
由“伴随‘反全球化’‘反利益共同体’应运而生的,是各国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可得出:尽量消弭民粹主义和某些决策者们的不良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从论证方法上看,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德国战略家克劳塞维茨(CarlVon Clausewitz)《战争论》(Vom Kriege)就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主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消灭战争策源地。对于这一条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和实践……”则运用了对比论证。
从论证语言上看,文章语言严谨。如“看似”“试图”“差一点”“有限”等语言地使用,使得文章表述严谨,充满理性。
从论据选择上看,文章运用了典型地事实来证明观点。例如: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2017年《禁止核武器条约》等代表性的约束性条约,来论证人类为了达到终极和平的共识,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大量的事实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B 7.D 8.①淡化故事情节。本文讲述了知青们在深秋草原上一次平淡无奇的捕鱼过程,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
②虚化人物形象。全文没有刻意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描写的是一群普通平凡的知青,重在描写知青们的生活状态。
③重视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如“草原冻得黑黑的,天地黑得冷”“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说是湖,真大,没边儿”等环境描写,表现了这里的空旷和寒冷。
④语言具有诗意。多用短句,以动词为主,简约直白,不事雕琢,有古典意境美。
⑤抒情性强。淡化情节中的矛盾冲突,不表现宏大主题,叙写惯常的生活状态,表达对生活的情感态度。 9.①风风火火,热情酣畅。说打鱼,就全体出发去打鱼。被日出震撼,对生活充满热情。说笑怒骂,不拘小节。
②勇敢无畏、为了吃点鱼,不惜遭罪。冒着草原秋夜的寒冷,下湖打鱼。
③乐观幽默。忍受寒冷的同时,开着幽默的玩笑,想象鱼变成人的精彩场面。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表现了司机做事不顾及他人感受”说法错误,这些描写体现的是司机为了早点儿赶到湖边的的急切心情。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留白式的结尾,含蓄而隽永,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丰富人物形象”说法错误,小说结尾不是留白式结尾,描绘的是太阳升起时的画面,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刻画了人们面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观时的表现,表现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情节方面:本文讲述的是一群知青在深秋时节,冒着巨大的寒冷到草原深处的湖泊捕鱼的过程,并没有像其他小说一样注重完整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情节舒缓、平淡,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也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
形象方面:小说中的主要要素就是人物形象,往往对人物的塑造着墨很多,而本文中虚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全文没有刻意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甚至连人物的姓名都没有出现,描写的是一群普通平凡的知青,重在描写知青们的生活状态。
环境方面:本文重视描写环境,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如“草原冻得黑黑的,天也黑得冷,没有一个星星不哆嗦”“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等,充分体现了草原秋夜空旷寒冷的特征,渲染了气氛。
语言方面:由文中“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等语句可知,文中多用短句,并以动词为主,简约直白,不事雕琢。文章语言被作者赋予散文的抒情风格和诗歌的古典意境美。
抒情方面:本文像散文一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文章淡化了小说情节中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去表现宏大的主题,只是通过叙写知青们惯常的生活状态去表达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由文中“后半夜,人来叫,知青们都起了”“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呼的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都奇怪了。心里猛的一下,都回过头去”等相关内容可知,知青们说打鱼,就全体出发去打鱼;一路上说笑怒骂,不拘小节;看到湖边日出后被日出震撼,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体现了他们作为年轻人风风火火,热情酣畅的状态。
由文中“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等相关内容可知,知青们为了吃点鱼,不惜遭罪,冒着草原秋夜的寒冷,下湖打鱼。体现了他们作为年轻人勇敢无畏的状态。
由文中“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把人网上来,开膛,煺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人,有熏人,有蒸人,有红烧人,有人汤”等内容可知,知青们忍受寒冷的同时,开着幽默的玩笑,想象鱼变成人的精彩场面。体现了他们作为年轻人乐观幽默的状态。
10.D、H、N 11.D 12.B 13.(1)药物的毒性,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
(2)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 14.①表达演奏者各种情思,感染听琴者。
②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
③能抚平内心的紧张、烦恼和焦虑。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
“操弦骤作”,省略了主语,“操弦”“骤”是状语,谓语为“作”,应在“作”后断开,即D处断开;
“忽然变之”,省略了主语,“忽然”是状语,“变”是谓语,“之”是宾语,应在“之”后断开,即H处断开;
“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结构一致,应在“促”后断开,即N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讽刺”。句意:《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B.正确,分别是“荫庇”和“遮蔽”。句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
C.正确,都表示小或者少。句意: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秦国凭借着小小的一个地方。
D.错误,“见”含义不同,分别是“表被动”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译为‘我’”。句意:而琴被看轻。/慈爱的父亲离开了我。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直接表达了”错,应是借助“琴”含蓄表达。文章开篇后用较大的篇幅写作者自己学琴、爱琴的经历以及琴声对自己性情的陶冶作用,文末叙述为好友杨寘送行,委婉地表达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疾之聚”,定语后置句,“聚疾”,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至者”,能抵达的地方;“和”,抚平。
(2)“以”,凭借;“异宜”,不适应;“其”,难道、怎么。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在材料一的体现是“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表达演奏者各种情思,感染听琴者。
材料二“可以观风教”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
材料二“可以静神虑”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能和其心之所不平”“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能抚平内心的紧张、烦恼和焦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疾病,是从忧愁当中产生的。药物的毒性,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人心能够平静下来,不和谐的和谐了,那么忘记了疾病也是理所应当的啊。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尧舜三代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没有什么区别。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得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心里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参加,喝一杯酒,弹一回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材料二
弹琴的乐趣,可以查看风俗,可以调适心灵,可以辨别喜怒,可以愉悦心情,可以平静精神,可以壮大胆气,可以断除杂念,可以感通鬼神,这是弹琴的好处。弹琴的人,内心沉静,气韵端正,那么听的人就容易辨别;如果内心纷乱,神思浑浊,那么听的人就难以辨别。那正直勇敢的人听了,会更增加豪壮之气;有孝行和节操的人听了,就会打动内心,触发伤感;贫穷孤苦的人听了,就会泪流满面;奸佞浮躁的人听了,就会收敛容颜端庄严肃。因此能够打动人心、感动神明的,没有超过琴的。大概是琴声正直而不乱,足以禁止邪僻,阻止过分的事情发生。今天的人大多把杂乱的音乐和欢快的音乐当做好的音乐,而琴被看轻。弹琴的高士难得,而知音也难得啊。
15.C 16.①两句称赞陆子寿旧学与新知都在不断讨论砥砺中严密和深化;
②斟酌旧学问,蓄养新知识,才能达到精深细密不浮躁的境界,正合作者“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之意;
③先获得知识而后“商量”“培养”,作者对求知悟得的体验和概括,隐含对陆氏“无需在读书穷理方面枉费功夫”的非议。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却愁’写出了作者对与友人辩难无果的担忧”错。“愁”,这里是反语。“却愁说到无言处”意思是说当我们讨论到非常精深的地方,精神同古人贯通真令人高兴。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颈联“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本意是学术观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既要注意旧有的,又要注意听取他人的,有并不赞同对方的观点和希望对方广采博览并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含义。这两句是对陆子寿学术的称颂,旧学与新知,在不断讨论砥砺中深化和严密。
颈联“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讲了在新与旧的问题上引申开来看,任何专业、事业其实都有继承旧有的优良,吸取新知的营养的基本原则,没有割断旧有联系而横空出世的事物。斟酌旧学问,蓄养新知识,才能达到精深细密不浮躁的境界,正合作者“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之意;
颈联“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讲了先获得知识而后“商量”“培养”,为求知悟得的体验和概括,亦隐含了对陆氏“心即是理”空疏之学和对陆氏“无需在读书穷理方面枉费功夫”的非议。
17.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已、疏、濯淖、蜕、秽。
18.①心驰神往;②微言大义;③包罗万象;④百花齐放 19.《中国奇谭》继承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创作理念和创作精髓,为中国动画的新百年开了一个好头。它的成功也说明,坚守老一辈创作精神,能推动动画市场的发展。 20.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结合后文“追求理想的缩影”可知,此处说小猪妖对齐天大圣充满向往,可填“心驰神往”。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
②结合后文“以精微的语言点出了人生的规律”可知,此处说故事言微义深,可填“微言大义”。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③此处说题材非常广泛,可填“包罗万象”。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
④对应美术片“多元化的作品”,可填“百花齐放”。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创作理念和创作精髓……开了一个好头”搭配不当,后一句的主语应是《中国奇谭》,把“继承的”改为“继承了”;
二是“推动动画市场”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发展”。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领头羊”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
A.表强调。
B.表特定称谓。
C.表特殊含义。
D.前者表特定称谓,后者表引用。
故选C。
21.①而是较为年轻的80后、90后比例更高
②焦虑和压力会直接影响胃肠道的神经
③进而可能引发胃癌 22.①调节情绪②规律作息③清淡饮食
宣传语答案示例:打好一日三餐保“胃”战;忍一时美味诱惑,换一世肠胃安康。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句有“并非”,下句应该用“而是”,前句否定了“年长的70后、60后胃病比例更高”,那么,参照图表,应该指出年轻的80后、90后比例更高,应填:而是较为年轻的80后、90后比例更高。
②前文说情绪“三高”的打工人胃病比例高,说明“三高”对胃肠道神经系统有直接影响,而情绪“三高”指的是“高焦虑、高紧张、高压力”,应填:焦虑和压力会直接影响胃肠道的神经。
③语境指出过多的摄入食盐引发的问题,下文语境有“胃癌”,可见应填:进而可能引发胃癌。
2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拟写宣传语的能力。
结合“情绪‘三高’(高焦虑、高紧张、高压力)打工人的胃部不适和胃病比例高于整体受访打工人”概括出:调节情绪。
结合“打工人紊乱的生活作息。熬夜和睡眠不足的打工人,胃不适比例略高于整体打工人”概括出:规律作息。
结合“重油重盐的饮食倾向是很多人都没有发现的胃病症结所在。过多的摄入食盐会破坏胃黏膜,增加胃炎风险”概括出:清淡饮食。
拟写宣传语,语言要简练形象,具有一定宣传鼓动性。注意结合给打工人守护胃健康的三点建议,可以适当运用对偶、双关、拟人等修辞手法。
23.例文:
穷途则转弯,转弯则可通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旦走到了“死胡同”就需要转弯。因为如果不转弯,则无路可走。要想有路可走,则需要“变”,而“变”即变革,它是遇到困难时的思路转化,是谋求出路时的思维创新。穷途中思变,才能使观念有所革新,思维有所拓宽;上下求索才能走得更远。
面对学说未被真正接受的孔子一行人,子贡曾主张降低要求,让天下人接受。我方认为这不失为明智之举,让百姓易于接受,才能使学说发展,对社会变革推起风浪。反观颜回之主张,即使天下人不接受,也要坚守正道,以彰显君子之风。诚然,坚守正道能彰显君子之风,但如果更加理性地去思考,为了坚守正道而不思变,天下人难以接受,学说难以发展,纵使学说伟大,但难免因无处实践而沦为一纸空文,最后能于社会有什么益处呢?更不必去谈及正道之言了。
有人认为“变”会损害学说的伟大,即使降低要求,文人接受了,但农夫不接受,一再降低要求,农夫接受了,但商人不接受……如此循环往复,学说不再伟大,高雅变为低俗,这才是学说的穷途与困境。我方认为并非如此,反而会使学说在真正意义上被接受。真正具有时代意义的学说是不会因为变革让其从高雅变为低俗,假若真如这些人所说的那般,这个学说也是对社会无益,谈何伟大?又谈何去坚守呢?真正有价值的学说是经得起变革的检验的。
所谓变革,并非在困难面前妥协,而是改变一种方式、一个思路去看待问题。变革总是带有非议的,四十一年前的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倘若像当时部分人认为的那样这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而放弃改革,那么哪里有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困难与阻力面前,应该学着变换思路,这样才能踏平困难,让自己走得更长远。
至于那些面对困难,不学会变通,一昧地坚持老方法虽可获得坚持不懈的美誉,但我认为,这花费大量的人物与物力,不失为称其“钻牛角尖”罢了。
对于求变者,困难从来是机遇。百年老店,因为善于改变而发展;社会法制,因为在时代的改变而与时俱进。“变”能为事物注入新鲜血液,穷途则变,变则通。当遇到困境时,请转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漫画为寓意型的。
漫画中,一个人往前走的时候,碰到了一块大石头,看起来他特别生气,用脚脚踢那块石头。右边写着“不知道转弯的人走不远”。
这个漫画中的关键词为“转弯”。“转弯”从字面来看,遇到前路不通时,需要改变一下方向。如果再进一步拓展的话,指的就是“变”,比如失败后的转弯,但是转弯并不是放弃或“躺平”,而是换一种方式去争取,也许换一种方式更容易成功。比如“山穷水复”之时,如果我们转一下方向,也许就会迎来“柳暗花明”。当年爱迪生试验电灯的灯丝,他失败了很多次,他在不断的换新的材料,这就是转弯,如果他不转变,也许到今天也没有发现最合适的灯丝。1978年之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制度存在多处不完善,人民温饱难以解决,面对如此困境,中国毅然决然地选择变通,亦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转弯之后后的中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勇敢地对外开放,自此祖国迅猛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生活逐渐进入小康。
总之,理解了“转弯”的含义之后,再确定文章的写作思路。比如先在首段引出观点:适时转弯是必要的。主体可以先从行路之时的转弯写起,然后再写个人事业发展中的转变,最后写国家或社会的转弯。最后再紧扣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心怀变通破万难。
2.转弯变通才能致远。
3.以变通之笔绘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