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4日,北京西城区,中国人民银行总部。摄影:王玉/界面新闻。
记者 王玉
中国人民银行周五发布公告称,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决定于3月27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分析师表示,此次降准预计释放约6000亿元的中长期流动性。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对界面新闻表示,在当前情况下,央行小幅降准可能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稳定国内市场信心,降低金融风险。在境外持续快速且尚未结束的加息周期内,硅谷银行、瑞信等部分境外金融机构风险逐步暴露,凸显了当前全球金融的脆弱性。受此影响国内资金市场出现一定的恐慌情绪,资金面小幅收紧。此时央行释放降准的积极信号,利于缓解市场紧张情绪,同时适度增加市场流动性供给,预防国内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风险,保障国内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二是境外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已经接近尾声,我国稳健货币政策进行偏松操作的空间相对扩大。本周欧洲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后对下一次加息未做出明确承诺,市场预测下一阶段可能会暂缓加息进程;美国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及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同时,市场预测的美联储3月继续加息概率有所下降,即使加息幅度也会较小。境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息节奏可能会暂缓,停止加息预期有所上升,我国货币政策兼顾内外部平衡的压力相对下降。
三是前瞻性布局需求恢复所需的流动性。年初至今国内经济逐步企稳回升,1-2月消费、投资、房地产等领域相关数据上涨明显,需求恢复节奏良好,资金需求量上升明显,央行小幅降准有利于缓解资金面紧张情况。进入二季度后,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消费、房地产、科技创新、基建等领域届时将会产生更大的资金需求,此时央行货币政策需要前瞻性布局,提前投放流动性更好地为下一阶段需求扩张做好准备。
四是降低金融机构持续上升的资金成本压力。近两年来,人民币存款增速大幅上升,目前已达到12.4%高位,超额储蓄加重了本已较大的银行负债端压力。降准所释放的法定准备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资金成本压力。
王运金表示,此次降准仍然延续去年两次降准的0.25个百分点调整幅度,主要是考虑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将至相对较低位置,货币政策仍应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基调,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今年随着经济企稳回升,资金需求会继续上升,继续降准的可能性仍在。
3月3日,央行行长易纲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对降准作了一番暗示。他说,2018年以来央行累计降准14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到了不到8%。“(虽然)不像过去那么高了,但是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他说。
本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在研究报告中提到降准的可能性。他指出,从历史来看,到中期借贷便利(MLF)余额超过5万亿元时有可能触发降准置换MLF,截至目前,MLF存量已达到了51090亿元,客观上存在触发降准置换MLF的可能。
人民银行在公告中还表示,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