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往今来哪些碑文可以流芳千古
- 如果帮武则天写碑文,大家觉得应该写什么内容
- 给父母立碑碑文怎么写
- 立碑时怎么写祭碑文
- 叔叔无子女,侄子为叔叔立碑,怎样写碑文比较好
- 夫妻同姓墓碑碑文该怎么写
- 古代各种庙寺、墓等都有碑文重修记,那么这些碑文一般会刻什么内容
-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碑文
古往今来哪些碑文可以流芳千古
我认为天安门的碑纪是华夏英雄的第一
碑记。
余者,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她作为帝王,功过是非让后人评说。
至于,古往的碑记,绝大部份是神乎其神,或是历代执政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统治人民而立碑于利己的树卷。
如果帮武则天写碑文,大家觉得应该写什么内容
我为武则天写的碑文是: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国家在本皇执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
武后主政初期,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杀人无数,身为女子,拥有不少男性嫔妃(即“男宠”),也公开与多名男性欢好,不以为耻。
给父母立碑碑文怎么写
现在这个可能乡村与城市有所区别,本人不是大城市人所以不知如何,至于乡村在我们这还是按照上辈的历史传统样式而书写碑文。书写按纵向竖格式,阴刻正楷为宜,按风水宝地坐向为准。分三间格第一,左边书写其主人(男)是祖籍xx翁之孙xx公之子,(女则写xx翁之孙媳xx公之媳x×之正配)生于X年x月x日x时,娶妻xx县乡xx公之女,有名望者可加点歌功颂德之词,再写卒于x年x月x日x时,享年xx岁,葬于xx山,坐向xx形象xX(虎形,蛇形……)
第二,中间一竖行应书写大字,xx国号显(妣)考×府xx先生(公)之墓。
第三,右边,娶妻xx,孝男xx(名字)女xX孝孙xX公元x年x月吉日立。
立碑时怎么写祭碑文
立碑时怎么写祭碑文
给逝者立碑写祭碑文,有很大的意义。一是起一个标记的作用,让后人知道坟在哪里,找到墓碑后,一看碑文就知道是自己家的坟。二写祭碑文是后人对逝者的缅怀,简捷概括逝者的一生。三是用文字记录辈份传承,以方便后人核对。四是给后人一个固定的祭拜先人的地方,一到清明节就知道要到这里来祭祖,起到一个情感寄托的作用。可见立碑写祭碑文意义还是很深远的。
那么怎么写祭碑文?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各个地方的祭碑文写法可能不完全一样,最简捷的写法就是直接写“×××之墓”或“×××千古”,然后把子女的名字和时间写上去,公墓的碑文很多是这样写的,再放一张逝者的相片上去就可以了。
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写法就不是这样的了,我们这边是属于南方桂林地区,现在就把我们本地的写法说明一下。
一、祭碑文必须是竖写,分成五个部分。一是逝者的出生地、谁家的孩子、出生的时间和去世的时间。二是逝者的子女名字。三是逝者的主碑文。四是侄子侄女的名字。五是立碑的地点、坟的坐向和立碑的时间。
二、记住所有的文字一律竖排写,而且是从右到左排例。最右边一排写逝者的出生地,可以写父亲是谁,及在哪里生活后来又迁居到哪里。可用这样的格式“吾父系×××村×××之子后搬迁到×××”。接着写“原命生于××××年×月×日×时,殁于××××年×月×日×时”
三、再接下来写子女的名字,写法是“有几男几女”,再写子女名字“孝男×××,配偶×氏,孙×××,孝女×××婿××x外孙×××。
四、中间一排大字是写逝者的,写法是“清故×寿显考×公讳××老大人之墓”,如果逝者是女性,写法是“清故×寿显妣×门×氏老孺人之墓”。注意这里,过逝者去世时的年龄,如果41-50写艾寿,51-60岁写周寿,61-70岁写稀寿,71-80岁写耋寿,81-90岁是耄寿,90-100岁写期颐,这个要规范写。去世时在哪个朝代,在明朝就写“明故“,在清朝就写“清故“,在现代就写“公元故“。如果是夫妻合葬墓,可参考插图3来写。
五、过来左边就是写侄子侄女的名字了,写法是“侄男×××配遇×××侄孙×××,侄女×××侄女婿×××,侄外孙太远了就可以不写了。
六、再过来左边写葬在这个地方的地名是什么,坟的坐向是什么,立碑的时间是什么。写法是“卜葬地名×××立×山×向,公元××××年×月×日×立。
以上写祭碑文的格式各个地方还有些大同小异,但基本上就是这几个大方面。需要提一下的就是,有一些地方还会在碑的两边柱子写上对联,在碑帽上写上横批,这样看起来就显得更庄严、大气,也会显出特色来。
叔叔无子女,侄子为叔叔立碑,怎样写碑文比较好
无子女的叔叔一般都是有侄子继承,侄子负责料理后事,出殡的时候打番,所有的费用都有侄子承担,侄子继承叔叔的所有财产,房屋、土地、这是一种风俗。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应该大部分都是这样吧!侄子是叔叔最亲近的人,当然如果没有侄子,兄弟是第一继承人,如果这个人没有兄弟、没有侄子,会找和他最亲近的人,远一点的亲属,总之都是最亲近的人,无亲无故的绝对不会继承,就是这样一直顺延下去,继承都是亲近的人。
如果是侄子继承了叔叔,就会把叔叔当亲爹对待,我们这里是这样,去世哭的时候都是哭爹,如果家里是兄弟两个,老大继承了叔叔,等自己的父母去世的时候,老大就不给父母打番了,因为已经给叔叔打过了,扛番就归老二负责了,因为不能打两次,这是我们当地的规矩。
立碑的时候侄子就会写成儿子,绝对不能说侄子,因为什么东西都给你了,你有义务负责老人的身后之事,大家想想都扛番了还有什么不能的呢?扛番就以为着是自己的父母,我们只有给自己的父母抗番,除此以外没有一个合乎扛番的。
继承一般都是父母,你继承叔叔的财产你就有义务负责给叔叔料理后事,当然你就应该称呼叔叔为父亲了,所以碑文上就得把侄子写成儿子,就是这个道理,到哪里都是这样。
为什么叫你继承呢?因为你是他最亲近的人,所以把叔叔当爹就是理所当然,如果叔叔在世的时候你还得负责他的衣食住行,伺候叔叔的饮食起居,大部分都是叔叔在世的时候已经安排好了,早就定好继承人,所以作为侄子你应该负责叔叔的一切,我们这里就是这样,全部有侄子负责,吃饭、花钱、各种事情都有侄子负责。
夫妻同姓墓碑碑文该怎么写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夫妻同姓姓,平时感觉不到什么,但在碰了红白喜事时,确实尴尬,不知怎么署名,死后立碑也给后代带来难题。
(古墓碑图)
旧时同姓氏之间也有联姻的,但民间传统观念认为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既是联姻,免不了男方女方家庭要来往,正常来往倒没什么,遇红白喜事时,就麻烦了。如岳父母大寿,旧时,女婿是要做对联和牌匾,才能体现对岳父尊敬和家里的风光。岳父母去世的时候,现在送花圈,过去送祭帐布。与打花圈一样,祭布也要展开,像打旗帜一样要举起来,展现在人们面前,上面贴了落款的纸条。因是同姓,落款时,前款与后款会出现相同的府第名称,就会闹笑话。同样,夫妻去世后,要立碑,碑上要写碑文。如果不是合葬,丈夫的还好写,妻子的就碑文就成了问题。
(妇人墓碑图片)
旧时,早先有的人家用宗府和宗氏来代替姓氏,避开这种尴尬,但后来发现不对,女的还好,男的跟别人姓了,那不是出卖祖宗了。因宗姓为百家姓之一,姓氏的人虽少,却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后来男的落款就不用宗府之称,加了一个字,称宗亲府,意思是同姓姻亲。女人的姓氏无所谓,所以碑文依然用沿用宗氏之称。即“某门(府)宗氏某某老孺人之墓”,合葬用的是一块碑,格式也是两竖排,内容男的用真实之姓氏,女的则用宗氏。
有的地方则不同,因家族群居在一起,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姓联姻时,儿媳嫁过来后,立即改姓。一般改为与婆婆同姓,还有的改为与岳母同姓,这样就巧妙地避开了夫妻同姓。还有的则改同音字为姓,如杨姓改阳姓,陈姓改成姓,刘姓改留姓等等。去世后的碑文也就不是问题了。
(乡村墓碑图)
现在同姓氏之间联姻就更有趣,特别是现在正值独生子女结婚的高峰期,同姓结婚被认为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在依然以男方姓氏为主导的今天,同姓结婚的夫妻就不会在儿女姓氏上发生争执,跟谁姓也都不会错,夫妻只有一个姓。至于这批独生子女同姓夫妻百年后,如何立碑,那是将来的事,相信他们的子女会有智慧解决这样的问题。
古代各种庙寺、墓等都有碑文重修记,那么这些碑文一般会刻什么内容
亦文亦物看山西古迹艺术:寺庙中的古老石碑花里胡哨,都刻了什么文字?
(感谢邀请,本文约950字,阅读需用时4分钟)
在山西为数众多的古寺庙、古石窟、古墓葬中,都存在古老的石碑,有不少年代还特别早,我见到的最早的石质碑刻应在1500年前,多为北魏、东魏、唐时的造像碑。
碑阳一般是记事,历史价值较高;碑阴多为供养人、功德主的名字,文物价值较低。
从构件的角度将,石碑通常分为: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其中,早期碑座造型比较简单,甚至是年代越早越简单,北魏的要比隋唐的简洁,唐宋的要比金元的简洁;后来碑座的造型逐渐繁复,出现了龙生九子、赑屃(就是常见的那只龙头龟身的大乌龟)驮碑的样子。
碑首的造型是千姿百态,通常是双龙、三龙捧珠较为常见。一般来说,石碑年代越靠前,碑首的龙形也就造的越古朴,龙身细长,龙爪孔武有力,而到明清时期则显得更像是宠物。
下面说碑身。
通常看,石碑分成几个面。早期石碑不同于晚期石碑,它是四个面,四四方方,每一面刻有文字和图案,不尽相同,会在下角不起眼的地方可上供养人名字,这与早期石碑多为佛教供养碑有关,捐资人掏银子刻这么一块碑,非常虔诚的供奉在庙里,就感觉自己也伴随青灯古佛万古长存,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石碑发展到后期,出现了正面和背面,即我们常说的碑阳(正面)和碑阴。
像这一类石碑,碑阳的内容往往是重修、斋醮、修缮碑记内容,为历代当地的社首(族中的大户、长辈)、纠首(组织者、召集人、发起人)捐资修建庙宇、宫观、寺院的建寺记事碑、铭功碑,讲述本寺(观)始建年代、寺中景色、建寺典故、重建始末等,最左面(古人是从右向左写)留下当时的年后。
碑阴这一面,一般都会刻上捐资人的姓名和出资银两,以示铭记。
古人为什么要这么排列呢?
在当时,刻好一方石碑后,往往是安置在正殿的前檐或后檐下的,一座数百年的古寺一般会历经数十次重修,重修碑数量很多,有时候会从宋元排到明清、近现代,足足几十通。石碑扁平状,为节省空间,只能有一面朝外,为彰显乡贤的功绩,就会选择信息量最丰富的记事面朝外;在当时,捐资修建庙宇是大功德,这一习惯沿袭近2000年;从文物留存的实际看,石碑刻也确实比其他铭记方式存续的更为久远,也就一直沿用了下来,直到今天。
关注【亦文亦物】,自驾实地考察古迹,看更多山西顶级艺术文物。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碑文
碑文是对逝者的一种怀念,也是对逝者的崇敬。今天介绍几位老一辈革命家的碑文,感悟他们的思想、胸怀和追求,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他是:
△李先念,湖北黄安(今红安)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职。他的墓碑上没有姓名与生平,只有24个字:“先下下之忧而忧,与天地同在;念人间之乐而乐,共日月齐光!””这两句话开头以“先”“念”为起字,巧妙地将先辈的名字“先念”嵌于之中,堪称完美。
△聂荣臻,重庆江津吴滩镇人,共和国元帅。曾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他的墓碑上镌刻着老帅80寿辰时自题的“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的诗句,这是聂帅给自己题写的碑文。“短短的两句话12个字,高度概括了聂帅的人格品质、博大胸怀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美好祝愿。
△“要让孩子上学、要让人民说话”这是镌刻在陆定一墓碑上的两句话,也是他的临终遗言。 陆定一,江苏无锡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