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园 党旗 飘扬 田野 振兴

党旗飘扬在田野 乡村振兴满园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5-01 18:48:04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前刘村西红柿展销。

寺前刘村油葵盛开。

春意渐浓农事忙,乡村振兴正当时。步入3月,郑大箔村的蔬菜熟了,前刘村的西红柿红了,寺前刘村的村民笑了。走在村内的道路上,一排排种植大棚鳞次栉比,里面承载的是百姓致富、集体增收的希望,也是济阳区回河街道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促进乡村振兴的缩影。

近年来,济阳区回河街道充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将党支部建进种植大棚里、建在农业发展的产业链上,通过党建的“红色引擎”,持续“升级”大棚、“外拓”销路、“内凝”民心,“三向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动能。

郑大箔村

支部建在产业链,持续引领大棚“升级”

回河街道郑大箔村虽耕地广袤,但长期以来村内种植结构单一,阻碍了村集体收入增长。为摆脱贫困,自2002年起,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整合土地180余亩,提供资金援助50万元,引导种植户在村内新建冬暖式蔬菜大棚70余个。由此,郑大箔村走上了“大棚致富”的新道路,并在2007年实现户均2个大棚的规模突破。

展开全文

与此同时,村党支部因势利导,每年组织村内数十名党员、种植户,前往寿光市东斟灌村等地现场参观学习。在交流过程中,种植户们不仅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且与村“两委”通过种植大棚致富的想法更加一致,大大降低了村内各项发展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

2015年,为提高大棚西红柿的种植品质,村党支部引导种植户对棚体进行二次改造,逐步将原有老式大棚全部改造升级,大棚种植一跃成为郑大箔村的主导产业,冬暖式蔬菜大棚数量达到130个,种植户积极性空前高涨。

近年来,郑大箔村党支部依旧没有停止对先进地区的学习,并敏锐地意识到技术赋能大棚的重要性,发动村集体于2019年投资450万元,建设总占地140余亩的高标准智能化蔬菜大棚12座。

多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郑大箔村在“大棚致富”的道路上步履不停,持续更新技术,一路拓展规模,实现种植大棚的多次“迭代升级”,逐步从落后的传统农业村,蝶变为济阳区远近闻名的良种棉、玉米种和麦种的育种基地。

前刘村

头雁沉到产业链,接力帮扶“外拓”销路

前刘村本是回河街道远近闻名的西红柿种植“明星村”,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大量果蔬滞销。

为帮助前刘村西红柿打开销路,前任第一书记栾少杰联合其他第一书记共同打造了“泉享健康”生鲜配送平台,上线10天即完成近万元的销售额。

同时在栾少杰的悉心帮扶下,前刘村西红柿得以亮相各类展会,并在2020年山东省乡村振兴产品展销会上成为现场签约的农产品,极大提升了自身知名度。

2021年11月,现任第一书记顾亮接过帮扶“接力棒”,继续带领前刘村西红柿提升销量,他深谙培育优秀品牌的重要性,上任后第一时间准备材料,帮助前刘村西红柿成功注册“刘令吴”品牌商标,通过“绿色食品”的权威认证,并聘请专业团队为“刘令吴”西红柿“量身”设计两款精美包装同步推向市场,进一步打响前刘村西红柿品牌。

顾亮意识到,要想拓展西红柿销量,必须要主动“走出去”。为此,他带领村干部队伍走进济南市的大小商超企业,向当地的“社区团长”“电商达人”虚心“取经”。同时积极与后方单位联系,帮助前刘村西红柿走进市直机关食堂,并陆续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委会、济南华能黄台电厂、济南能源集团、起步区比亚迪工业园区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仅在2023年2月份就已帮助村里销售2.1万余斤西红柿,收入达到12万元。

寺前刘村

群众富在产业链,成果共享“内凝”民心

2018年,在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下,寺前刘村结合自身耕地面积广、群众基础好的村庄实际,决定在本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路子,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村党支部就选举理事会、监事会,聘请财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制定好分配章程,保障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入股村民。合作社章程约定,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自当年作物种植期到次年同期为一个入股合作周期,每个种植周期末,合作社对入股农户按照入股亩数,每亩发放保底收益800元作为首次分红。同时,在农历年底前对合作社进行收益决算,去除运转成本等费用后,提取20%作为村集体收益、20%作为合作社资金积累、10%作为合作社经营人员绩效、50%作为入股农户的二次分红,做到“人有其田,人有分红”。2019年合作社每亩入股土地可向村民分红900元,2020年分红金额增长至1300元。同时,在合作社务工的群众,以及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家庭收入。

据悉,合作社建成后,全村至少可节省出近200个壮年劳动力,每年可增加家庭务工收入300万元以上。群众入社后,党支部与合作社、群众和党支部成为利益共同体,党群关系更加紧密融洽,形成了村集体收入显著增长、群众共同致富、党群关系更加和谐的多赢格局。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如今的回河街道,正将党的组织优势与本地西红柿种植的产业优势相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力量,逐步实现了党建促产业、产业带民富的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 张群 通讯员 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