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勃 中国 活力 展示 设计

展示中国设计的蓬勃活力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5-01 16:34:04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展示中国设计的蓬勃活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杭州2022年亚运会吉祥物“宸宸”“琮琮”“莲莲”,设计者为中国美术学院张文、杨毅弘。

大棚环境监测设备《一棵》,设计者为东方智感(浙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昊、黎欣、王琴琴、王晓辉、张超峰。

展开全文

腰部助力外骨骼机器人,设计者为湖南大学余从刚、欧阳波、孙健铨。

FIFISH V6S水下机器人,设计者为深圳鳍源科技有限公司张翀。

景德镇丙丁柴窑,设计单位为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迎着春的生机,中国设计涌动蓬勃活力。随着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在深圳举办,中国设计的新成果、新趋势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展示中国设计近年来发展成就的国家级大展,122个案例、1331件作品,集中呈现了设计和公共艺术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探索和开拓,与近期举办的各类设计展览一同展现设计的力量,共同回答时代之问。

彰显中华审美风范

深化本土设计观念,是近期举办的设计展的鲜明特色。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间所说:“站在新时代、新起点的中国设计,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功能和服务的优化,更是闪耀国际舞台的全方位的创新发展,其目标是实现真正的中国创造。”

近年来,在国家重大庆典、重要外事活动中,设计和公共艺术的作用愈发凸显。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中的“国家形象”板块,便集中展示了相关设计成果。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会场上的“红飘带——接力中国梦”主题景观雕塑,以“国旗红”为主色,以56个民族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与祖国大好河山为主要内容,采用对称环抱形式,串联起周边建筑,灵动而飘逸,为大会营造了庄严而欢乐的氛围,也为时代留下了难忘的视觉记忆。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国家形象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设计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融入现代审美,用独特的设计语言彰显中华审美风范。在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艺术设计成果首次集体亮相。从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吉祥物、体育图标设计,还是赛事用品、场馆建筑设计,都深蕴中华美学精神,尽显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和文化魅力。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图形设计为例,设计团队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中国传统书法相结合,使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新时代中国的新形象、新梦想。

大国重器,是前沿科技与创新设计的集合体,也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上展出的我国自主研发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其鼻锥型车头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抱轨车身以充满力量感、速度感的设计强化了“贴地飞行”的效果,让列车更具形式美感和科技美感。纵览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无不澎湃着设计创新创造的活力,更见证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步伐,反映着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引领原创设计风尚

与纯美术创作不同,以解决问题为内核的设计,是驱动创新、实现资源升级利用的有效手段。从产业优化到传统工艺活化,从工业设计到平面设计,设计的原创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许多设计师致力于将科技与创意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比如,第七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获奖作品便携式智能光伏清扫机器人、大棚环境监测设备《一棵》等,以及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入选作品火星航天服前瞻性设计、FIFISHV6S水下机器人等,借助高新科技实现自主创新,使时代需求与设计创新精准对接。一件件富有创意的作品在展览、竞赛上萃聚,让知识、理念、创意形成叠加效应,推动设计向纵深发展。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看来,进一步形成创意、生产、传播、消费、教育协同共创的生态系统,有助于促生更多设计创新。

优质原创设计不仅可以使产品更好满足大众需要,更能够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在第十届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上,深圳本地品牌带来的诸多原创产品格外引人瞩目。这些产品覆盖电子科技、医疗美容、智能硬件等多个领域,其迭代升级之路,也是本地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之路。“这些都是工业设计赋能产业的体现,‘深圳设计’与产业同步发展、相辅相成。”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封昌红说。从“来料加工”到“自主智造”,原创设计既赋予深圳文化新内涵,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设计创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文化遗产的“活化”也离不开设计赋能。在近期举办的设计展上,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令人耳目一新。比如,《苏绣×数学=蒲公英》针法及应用设计,将数十种苏绣针法归纳转化为函数,生成可以记录和创新针法的计算机程序,使一幅图像通过不同针法的排列组合可以产生多种表现方式,从而带来更多创新可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介绍,未来,这种算法还可以拓展应用到其他织绣领域,助力非遗技艺传承。故宫博物院综合性文创项目“故宫中国节”,则借助灯光创意、数字互动等多种技术手段,诠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焕发蓬勃生命力。

在传承与创新中,中国设计紧贴时代发展。一批大型展览、赛事逐渐形成品牌效应、集聚效应,搭建起多方合作交流平台,为营造良好设计生态、推动设计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赋彩人民美好生活

站在时代新起点上,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以高品质设计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广大设计师以人文关怀和创新思维展开多彩实践,助力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人为本,是设计不变的理念。在展览中,立足具体需求、帮助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设计产品琳琅满目。从人工智能纠错健身衣,到高铁站智能系统,设计师们不断通过人性化设计、智能化手段,回应人们对生活质量及品质细节的追求。给予特殊群体更多关注,将情感关怀融入产品设计,也是设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像在腰部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等产品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度分析,以强烈的同理心开展有温度的设计,让使用者不只获得生理补偿,更收获新鲜的感官体验和温暖的精神激励,从而帮助他们更自如地融入社会。以人为本的设计,并不意味着放弃对环境保护的考量。从近期展览上可以发现,越来越多设计师肩负起社会责任,致力于减少过度设计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他们或通过高新技术建造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建筑,或运用天然植物纤维作为纺织面料,使绿色设计融入大众生活,体现了当代设计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

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中,设计凭借创造之美、创新之力为城乡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设计师们围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课题展开的多元探索,也在展览中引来许多关注。为推动城市“微更新”,设计师们以多重手段激活公共空间,以多元业态助力传统商业升级,以精细化设计完善生活体验。比如,深圳南头古城活化与更新项目,既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及修缮,又引入文创空间、特色零售、公共广场等,使这片老城区在留住文化记忆的同时,找到新发展路径。小尺度、“针灸式”的改造,而非“穿衣戴帽式”的标准化设计和建造,使一个个城市微空间在保护利用中焕发生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设计师们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乡村建设。在山东泰安东西门村活化更新项目中,设计师顺应老屋的建筑肌理、空间布局,并将当地传统石墙融入新建筑设计,使其既满足新的空间需求,又保有原本村落的肌理和质感。从“赋形”到“赋能”,设计师们统筹考虑人居环境改善、文化传承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通过建筑改造、艺术活动、振兴传统工艺等方式,让乡土之美绽放光彩。

一个个设计展,不仅搭建起业界与各方交流的平台,更为创新创造提供灵感。期待以此为契机,促生更多服务国家发展、满足人民需要的优秀设计。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26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