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湾 建民 匠心 城市发展 解题

对话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设计师孟建民: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新解题思路丨匠心传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5-01 14:29:03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孟建民。

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历史起点,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下,中国建筑建造领域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重要支撑。

发展不止步,在“精工建造”“中国高度”持续强化的今天,《中国房地产报》推出“第二届中国建造匠心传承致敬礼”系列报道,弘扬“工匠精神”,汇聚时代力量 ,在新 时代新征程上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期嘉宾:孟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孟建民,一位被称为未来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的探索者、研究者与创造者,先后被授予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称号、梁思成建筑奖、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奖、南粤百杰人才奖等,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提出了“本原设计”创作理论,倡导“全方位人文关怀”理念和全方位思考、全过程统合、全专业协同的“三全方法论”。目前,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孟建民和他的团队正在尝试打造一个未来城市范本,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中房报记者 曾冬梅丨广州报道

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了近3年时间,给人们的生活、生产都带来巨大影响。

德勤咨询有限公司在《有目标的城市未来:2030年塑造城市未来的12种趋势》的报告中表示,疫情对人类生活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更突显了未来城市应具备应对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的能力。预计到2030年,城市将容纳全球60%的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上升到80%,能源消耗将占到全球需求的四分之三左右,未来城市规划需面对人口增长、创新科技兴起及城市版图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转变,这包括气候变化、经济转型、城市生态、医疗需求、网络安全等。

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的中国,也面临着城市无序蔓延、快速膨胀和资源的低效利用造成的土地滥用、城市拥堵和环境污染等挑战,这是国家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实背景。

展开全文

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孟建民和他的团队正在尝试打造一个未来城市的范本,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提供新的解题思路。2018年,他受深圳市政府邀请担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以下简称“深超总”)的城市总设计师,希望将这片占地117公顷的土地建设为全球城市规划设计的“巅峰之作”,以人为本、面向未来,实现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高度合一。

孟建民时常说设计要“站在未来,思考现在”,建筑师要做下棋的高手,每步棋都要看到未来十步甚至更远的布局。“要带着前瞻性的眼光,考虑未来30年、50年甚至100年城市发展的可能和需求,为当前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为应对未来发展存在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做好准备,留有余地。”他始终保持着对前沿理论和技术的关注,从最早的装配式建筑,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乃至当下最火的元宇宙。

无论面向多远的未来,建筑的本原依然是服务于人,这是他的核心理念。形式主义的建筑设计在中国曾经盛行一时,不少建筑师热衷于创作各种标新立异的建筑,忽略了使用者的需求和体验。在孟建民看来,这是本末倒置。为此,他提出了“本原设计”的理念,呼吁建筑设计要回归本原,服务于人、为人所用,不应过分追求外表,为了设计而设计。

虽然被业内视为未来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的探索者、研究者与创造者,但孟建民并不认为自己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他强调自己只是“有限的建筑师”,因为建筑师的职业是有局限性的,将每件设计作品做成精品,不制造建筑垃圾,通过原创带给人们新的启发、体验与感受,踏踏实实做好一位建筑师的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未来城市的制度创新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受访者供图

深超总位于深圳的核心地段,与香港隔海相望,南接深圳湾滨海带,北倚华侨城内湖湿地,西邻沙河高尔夫球场,东至华侨城欢乐海岸。区域规划用地面积1.17平方公里,总开发建筑面积约520万平方米,规划人口约25万。这是目前深圳定位最高、分量最重、影响最大的重点建设片区之一,被誉为“深圳2035的形象名片”。

根据规划,深超总将成为集全球总部聚集区、都会文化高地、国际交流中心、世界级滨海客厅为一体的未来城市典范,不仅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功能,也充分彰显中国气派。

深超总的城市设计工作开展于2001年,功能定位经历了多次调整,从最早的“滨海住区”,到复合的“文化商务中心”,再到如今的“超级总部基地”,开发策略不断提升和改变。超高强度的建设规模,决定了这个片区需要构建立体复合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这是对城市设计管控及实施的巨大挑战。为此,2018年7月,深圳市原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印发《深圳市重点地区总设计师制试行办法》。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城市总设计师制的规范文件,深超总城市设计项目是该制度的首个尝试。

孟建民获邀担任深超总的城市总设计师面临着诸多考验,包括单元容积率接近6.0的高开发强度,六轨六站叠合集中的站城一体化枢纽,145万平方米地下开发量、12公里地下步行道的复杂地下空间,土地权属多样、施工时序不一等。

孟建民认为,在中国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多,同时城市所承载和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除了深圳,还有不少城市面临着复杂的城市片区的发展难题。其中,复杂的城市片区有六大突出特点,高密度高容积率、城市空间高度立体化、交通枢纽性站点叠合、城市功能高度复合化,以及用地新老交错、发展跨度长、用地权属多样复杂。

这种城市建设的新局面不是传统型城市设计能够应对的,城市的管理者、设计者必须寻求新的办法和管理模式。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就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往在其他城市也有总设计师制度的实践,但关注的更多是常规问题,我们目前在探索的是一种升级版,让它迭代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建立新的机制,做出新的设计示范成果。这就好比设计标准,如果说国家的规范是个及格线,我准备做出一套优秀线的标准。”

升级版的总设计师制度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协同性、动态性、前瞻性。

“过去,设计师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片区的色彩、质感、空间等经典美学问题,关注的面相对较窄。但现在强调全要素覆盖,除了城市美学,还要对市政工程、交通、水务、通讯、地下空间、地上空间、连廊立体等关联因素进行统筹,且各个要素之间是协同关系。”孟建民表示,传统的城市设计采用的是这么一套流程:一个设计团队研究、制定出一套方案,然后把文本或模型交给城市的主管部门去执行,以阶段和节点为更新节奏,以年为更新间隔单位。

“动态性就是由一个完整的专业团队全程跟进整个片区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发展,从宏观规划到具体项目的落位细节,都有人一直跟进,有问题可以随时协调解决。”孟建民表示。

前瞻性就是要“站在未来,思考现在”,定期对城市未来发展的15年、30年、50年、100年这些重要节点进行一些预设、预判。以合理的前瞻预判为基础,对当下的设计、布局做出合理的安排管理,以顺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经常比喻,建筑师要做下棋的高手,过去的城市设计可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但现在要走一步看十步。作为设计师,得保持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关注和研究,考虑未来社会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技术怎么进步,这会影响你现在的规划和设计。”

建筑师的人本关怀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受访者供图

在深超总建设中,孟建民进行了不少课题研究,其中之一是“理想街道”。跟传统的街道相比,理想街道有两个维度上的不同。面向未来的定位决定了它具备高科技含量,将应用大量的数字化技术,体现深圳创新城市的特色。另一方面,理想街道的设计核心是对人的关注和关怀。在孟建民看来,人对城市的感知首先是通过街道,街道地面的铺装尺寸、台阶的高度、坡道的坡度、风和热的环境、人的舒适性等都能体现一座城市的善意及温度。“有些城市看起来很雄伟,街道上也有不少高科技设施,但一个台阶却有30厘米高,人行非常不友好。”

城市中,人行道上的水泥墩子、走到一半就消失了的盲道、高达2米的公交站牌等,看似美观合理却对人并不友好,这样的设计比比皆是。建筑亦是如此,以夸张形象夺人眼球、使用功能极不合理的各类建筑物屡见不鲜。

“有的建筑做得很漂亮,但进去里面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不通风,布局不合理等,除了一个一鸣惊人的外壳,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与人息息相关的要素都没有考虑在内,这种本末倒置或者说主次不分的情况非常多。”孟建民表示。

这体现的是建筑师的视角问题。一些建筑师有很多主观想法,自上而下的认为建筑应该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思想,是具有个人烙印的一件艺术品,而不是把使用者的需求当做出发点。

孟建民则始终相信,建筑师应该回归到建筑学初心,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要首先解决人的问题,虽然人的状态会发生变化、需求会发生变化,但关注人的本质的核心不会变。在他看来,建筑师应自下而上的认真审视和尊重普通人对建筑、城市的需求。他为此提出了“本原设计”理念,用“健康”“高效”“人文”三要素诠释建筑的当代属性,强调人在规划、设计中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他的作品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念。例如,在设计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时,孟建民充分考虑了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的深刻影响,除了展示功能外,他希望这里还能成为当地藏民日常化的生活场所。为此,他在纪念馆的内部运用了大量的红色,用以传递藏传佛教文化中的生命哲学,在外部设置了85个转经筒,便于当地藏民日常祈福。

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受访者供图

在获得鲁班奖的南京江北市民中心项目中,孟建民将大部分场地设计为开放的城市公园,不设围墙的理念使得市民可自四面八方便捷进入;从实际需求及使用效率出发,这个项目还设置了公共服务、市民活动、科普教育、商业、餐饮、服务、配套等功能,避免了传统公共建筑高冷、不接地气的弊端,实现了平易近人的市民服务与独特新颖的空间体验。

南京江北市民中心。受访者供图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实现了“健康、高效、人文”三要素的均衡发展,被誉为“中国最美医院”。这个项目最具特色的是一条宽约28米的“医院街”,该街道是医院的交通主轴,患者可方便到达每个科室,街内布置了绿化,银行、花店、商店、咖啡厅、茶室、书店、环保电瓶车搭乘站等,打破传统医院冷漠的室内景象。

这个项目结合当地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打造大量的下沉花园,提出双首层花园概念,通过良好的通风采光搭建生态微循环系统。例如,主街上便创造性的利用“热岛拔风”原理,仅仅设置送风系统,便使得街道在无空调情况下形成舒适的体感温度,节省大量能耗。此外,孟建民还尝试从城市的角度去解决医院的设计问题,构建了医院无风雨立体接驳系统。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受访者供图

对于建筑师而言,设计上的难度可以克服,从规划到实施的过程,往往才是最具挑战性的。孟建民在深超总的项目里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介入之初,他就提出要打造一个智慧城区的示范,但当时各方的响应度并不高,人们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中。孟建民没有放弃,通过组织学术座谈会、专家会等活动不断宣传、推广智慧城市的理念。要实现项目的全要素协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理想街道的设计就面临着公共区域的建设主体不清晰的问题,“每个地块都有建设主体,但是剩下来的道路、地下空间,还有一些配套的公共设施,谁是主体?一直就不清不楚的。”经过他的多次呼吁和争取,公共区域的代理主体目前才基本确定下来。

截至目前,孟建民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深超总项目第一个周期3年的设计工作,进入第二个合同期。“发展的方向,总的来讲还是在我们可控范围内,局部有偏差,也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绝对按照主观的理想来实现。”有些困难虽然之前有预想过,但实践过程中还是有不少难题超出了设想,“不断产生新问题,也要不断探索新模式,累积新经验。”

他想推进的事项还有很多,诸如呼吁建立一个公益基金,用于深超总片区的文化活动和艺术氛围营造,成立片区业主委员会,协同片区发展;还有低空飞行系统在区域发展中考虑到了没有?如何布点?这虽然不是一个城区、一个局部能够解决的问题,但这能带出来很多城市发展的新问题,他表示以后会继续呼吁关注。

当然,建筑师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在孟建民看来,建筑师不应过度膨胀,幻想自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背负着社会各界的期待,只要做好本分工作,面向人、面向未来便是履行了这份职业的社会责任。

对 话

孟建民:站在未来思考现在

中国房地产报: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设计工作开始于2001年,当初您接下这个项目时,是否设想过会面临诸多挑战?

孟建民:随着深圳城市的发展,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功能定位也不断进行调整,从最早的“滨海住区”到复合的“文化商务中心”,再到如今的“超级总部基地”,开发策略不断提升和改变。当初也有预想,但有些问题是在实践中才能发现的。项目整体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讲属于可控范围,局部有偏差,不可能绝对按照主观理想来实现。

中国房地产报:您曾说过传统的城市设计理念很难适应现在的城市发展需求,解决方案是什么?

孟建民:现在的城市发展比原来面临的问题多了很多。比如说高密度高容积率、城市空间高度立体化、交通枢纽性站点叠合、城市功能高度复合化,用地新老交错、发展跨度长,用地权属多样复杂等。过去也有总设计师制度,但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片区的色彩、质感、空间等经典美学问题,关注的面相对较窄。我们现在探索的是升级版的总设计师制度,通过强调协同性、动态性、前瞻性来解决复杂的城市片区发展问题。

中国房地产报:前瞻性如何体现?

孟建民:其实就是“站在未来,思考现在”。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要定期对城市未来发展的15年、30年、50年、100年这些重要节点进行一些预设、预判,以合理的前瞻预判为基础,对当下的设计、布局做出合理的安排管理。我经常比喻,建筑师要做下棋的高手,过去的城市设计可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但现在要走一步看十步。作为设计师,你得保持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关注和研究,考虑未来社会可能发生什么变化,技术怎么进步,它会影响你现在的规划和设计。

中国房地产报:您提出了“本原设计”理念,提倡建筑设计要回归本原,服务于人,是什么触动您进行这一理念思考?

孟建民:我一直倡导“本原设计”理念,其中包括健康、高效、人文三大要素,这一理念的核心强调建筑真正服务于人,提供健康与安全的环境是建筑设计的第一要务。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很多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忽视或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些建筑师更多地追求建筑形式的美学要素,将建筑服务于人置于次要位置,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提出并呼吁建筑要回归理性、回归本原。

值班编委:苏志勇

责任编辑:李红梅 温红妹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