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出 奇遇 电梯 记忆 故事

【记忆】一次电梯奇遇引出的故事‖向素珍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5-01 13:43:04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一次电梯奇遇引出的故事

向素珍

一、电梯奇遇

2014年盛夏的一天,朋友洪波从加拿大探望姐姐回到成都,给我讲了一段她和姐姐洪濂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一家养老院的奇遇。洪濂是我曾经的同事,定居加拿大。一天,洪波和洪濂姐妹俩去养老院办事,刚进电梯,随即进来了一位坐着轮椅、身着黑色T恤的老太太,T恤的胸口上方绣着一个大大的汉字——“爱”。她俩很好奇,指着“爱”字用家乡话小声议论着。突然,老太太冒出了一句四川话:“我是启小姐,出生在成都,我的爸爸是启真道、爷爷是启尔德。”

“啊!” 这意外的相逢把姐妹俩惊呆了!对她们来讲,早就印在脑子里、令她们感动不已的启尔德家族的故事,似乎就是一个遥远的神话,然而此刻,竟与启尔德的孙女相遇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居然还可以用四川话进行简单交谈!姐妹俩一时分不清这是梦里还是现实里。我想,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神的安排吧!我至今仍能清楚地记得2013年我去加拿大时,在洪濂家给她讲关于启尔德和加拿大传教士在华西兴学办医的故事时,她那激动的表情。

老太太的名字叫Jean Alfretta (Kilborn) Hooper,是中国西部第一所西医医院创建者、华西协合大学和华西医学院创建者之一的启尔德的孙女,为中国的医学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启真道的小女儿。

对于突然冒出来的两个成都老乡,Jean 高兴极了,浓浓的乡音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她多次邀请姐妹俩去她家做客,她们由此成为了好朋友。在家里,Jean给姐妹俩唱小时候唱的四川儿歌、讲她童年在成都的故事,同时告诉她们,她的表妹Marion Walker送给她了一本《成都,我的家》,还给她讲了许多老照片项目的故事。这段电梯奇遇也让我异常兴奋。

身穿“爱”字T恤的Jean

展开全文

洪波在Jean的家里(2014)

在加拿大合影(2017)。前排从左至右:Jean和她的孙女;后排:洪濂、洪波、Jean的儿子Paul K. Hooper、洪波的丈夫

,时长00:15

Jean用中文数数

二、生命的印记

1930年1月6日,Jean出生在成都华西坝,5岁时进入CS学校学习(这是一所100多年前由在四川的加拿大教育和医学传教士修建的、供他们的子女读书、从儿园到高中的全日制学校,命名 Canadian School,简称“CS”,该校的学生称自己为“CS孩子”),一直上到8年级。Jean性格外向,好交朋友,同龄的中国小伙伴都亲切地称呼她“启小姐”。他们常常在一起玩捉迷藏、做各种游戏,或相约外出逛街。愉快的童年生活在她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用她的话说“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田园诗般的童年”。

,时长00:14

Jean依然记得这首儿时玩捉迷藏的歌谣:“启小姐,启小姐,你在哪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吗?”

1943年秋,13岁的Jean跟随父母回加拿大休假。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乘坐飞机飞越驼峰航线,在加尔各答停留一个月后,又转乘从孟买出发的美国军事运输船,几经曲折穿越印度洋到达悉尼,再从澳大利亚到达弗朗西斯科,其间还遭遇了鱼雷的碰撞,所幸只是乘坐的船被擦伤,没有造成灾难性后果。11月底,他们终于转乘火车回到多伦多。

由于母亲启静卿在休假期间病逝,父亲因为工作独自回到成都,Jean和哥哥姐姐留在加拿大继续接受教育,后考入多伦多大学学习护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多伦多西部医院担任护士,与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一样,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再后来她又获得公共卫生专业文凭,积极投身于公共卫生领域,在普及疫苗接种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1932年,2岁的Jean(右1)与哥哥姐姐在华西坝

1940年代与父母和哥哥姐姐在华西坝

回到加拿大后,由于忙碌的工作和历史的原因,Jean一直没有机会回中国。1979年,中国的大门刚向世界打开,她就迫不及待地约上2位CS孩子一起回到她日思夜想的童年故乡——成都。

1979年回到成都的Jean和朋友们的合影

短暂的“回乡”之旅, 使Jean对中国那种“根”的感觉总也挥之不去,总希望能为中国做些什么。

爷爷启尔德参与创建了中国西部第一所西医医院和华西协合大学以及华西医学院,奶奶启希贤创建了中国西部第一所妇女儿童医院。

1895年出生在四川乐山的父亲启真道继承了爷爷奶奶的事业,20世纪30年代曾先后出任过华西医学院院长、医牙学院总院长以及华西医学院生理系主任。1952年离开成都后,父亲又受聘香港大学医学院,先后担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和医学院院長,并参与创办了香港中文大学,直到1963年退休。母亲启静卿是一位毕业于多伦多大学的医学博士,1921年随父亲来到成都,除当好父亲的得力助手、全心照顾自己的家庭外,还负责管理眼科诊所同时为医学系和牙医学系的学生讲授儿科学和医学英语。

哥哥罗伯特(Robert Kilborn)1923年出生在四川峨眉山,在成都CS学校念完中学,1941年回到加拿大继续大学学习,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退休后的罗伯特决心继承爷爷和父亲的事业,1998年,他与加拿大皇家内外科医学院(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Canada)合作,成立了启尔徳纪念访问教授捐助基金会(Kilborn Memorial Visiting Professorship Endowment Fund),旨在派遣医学专家到华西医学中心讲学、指导医学中心下属医学院教师们的医学专业或公共卫生专业方面的研究。

大姐玛丽·埃莉诺(Mary.Eleanor.Kilborn) 1925年出生于成都,在CS学校完成小学和大部分中学阶段的学习后,1943年秋,随家人回到加拿大继续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并成为一名注册护士。1949年10月,玛丽回到成都,进入华西协合大学医院护理部工作,成为启尔德家族在中国的第三代医疗志愿者。

从1891年祖父到达中国到1963年父亲退休的72年间,这个家族祖孙三代为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60年代Jean与哥哥姐姐在加拿大的合影。从左至右:Jean, 二姐Francis,哥哥Robert,大姐Mary

家族与中国这种血浓于水的情缘,在Jean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生命印记。虽然自己没能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那样为中国人直接服务,但能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疗工作者服务于人类,她也很感欣慰。在一些重要场合,穿着印有中国字的衣服出席成了她的标配,佩戴有中国元素的胸针更是常态。她特别喜欢中国菜,每个月至少去一次中国城饱饱口福,还常常邀请中国人到家里包饺子。2015年7月,定居在加拿大的朋友黄俐回成都探亲,当时加拿大老照片项目小组正与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筹建“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Jean知道后,特地委托黄俐带了一幅她珍藏的中国缎面手绣品捐赠给陈列馆。这是陈列馆收到的第一件捐赠品。

陈列在CS陈列馆里的捐赠品

左:时任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书记曾诚接受捐赠。右:捐赠书

三、永久的遗憾

2015年10月,四川电视台《相遇百年》摄制组去加拿大采访,计划拍摄一部5集大型纪录片。该片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出品,中央电视台与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相关创作于2014年开始启动,预计2018年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摄制组将在加拿大停留近一个月,采访重点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初在四川工作和教学的加拿大传教士的后人,我和项目组的申再望老师随同前往,协助他们安排、协调受访家庭。

Jean居住在维多利亚市的一家老人院,采访她的日子安排在11月3日,这是一个十分特别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124年前(1891年)的这一天,Jean的祖父启尔德作为加拿大卫理公会派遣到成都开拓华西教区的志愿先遣队员到达上海;第二年(1892年)的这一天,祖父在成都四圣祠北街12号租用一间民房开办的第一家西医诊所开诊;124年后(2015年)的这一天,Jean在这里接受采访,讲述祖父母及家族的故事。

维多利亚位于温哥华岛的最南端,是一座漂亮的港口城市。此时正值金秋时节,如朝霞般灿烂瑰丽的红叶漫山遍野,美得让人目炫。养老院坐落在一个离海不远的坡地上。这天下午,我们走进养老院大厅时,身穿“爱”字T恤的Jean已经坐在轮椅上等候在那里。大厅里摆放了鲜花,准备了咖啡、饮料、水果和点心。原来院长听说要在这里拍摄有关中加历史的纪录片,非常重视,认为这是他们养老院的荣耀,专门腾出大厅来接待摄制组。维多利亚大学的讲师周克芬、温哥华加中友协副主席林明心等也来到采访现场。

短暂的寒暄过后,Jean在她房间里接受了采访。这是一间一室一厅的套房,客厅、卧房、阳台、厨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房间的布置充满了中国元素。桌子上摆满了各种与中国有关的书籍、资料、各种物件和记录了珍贵历史的影集等等,看得出来Jean对这次采访做了充分的准备。

左:从阳台上或透过房间的窗户都可以看见远处的大海, Jean常常从这里眺望东方。右:窗外迷人的景色

房间里的中国物品

穿着标配服装——“爱”字T恤接受采访的Jean

受访中,Jean满怀深情地讲起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以及家族的故事,讲了她童年在华西坝和仁寿的故事,讲了她的中文老师的故事,讲了CS学校对她的培养,讲了1939年日军轰炸成都时,父亲把她和哥哥姐姐藏在房间角落的经历……讲到父亲对中国人民深深的眷念之情时,Jean特别动情,她说,父亲1952年离开中国大陆到1967年去世,由于工作繁忙再加上特殊的历史原因,他等到有机会再回中国,临终前他嘱托家人:当他去世后,将自己的骨灰撒在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上,因为那里是中国所在亚洲和加拿大所在西方的分界线,这样他就可以随着洋流回到他深爱的中国。

这份由Jean珍藏的1967年12月15日的香港《南华早报》以“前香港居民最后的遗愿”为题,报道了启真道去世的消息和他希望死后将骨灰撒进太平洋的遗愿以及他的生平。报道中这样写道:“6月在多伦多去世的香港大学前医学院院长Leslie Kilborn的遗愿将在他的骨灰被撒向太平洋时得以实现……他在遗愿中表示,他毕生的愿望是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建立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遵循他的遗嘱撒向太平洋的骨灰即是这座桥梁的象征。”报道还称:启真道的骨灰将由她的前妻启静卿的弟弟Dr.Robert McClure(Jean的舅舅)从印度乘坐C.E.Dant号船在前往温哥华途中将骨灰撒进太平洋。

从Jean珍藏的舅舅罗伯特·贝尔德·麦克卢尔(Robert Baird McClure)于1968年1月22日写给她的哥哥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撒骨灰的详细过程,信中写道(摘录):“亲爱的Bob and Lois,向你报告你们交给我的重要使命:遵照你父亲的遗愿,我们已将骨灰安放在太平洋上,一切都十分顺利。1967年12月29日星期五的深夜,在正好处于加拿大和中国中间位置的东经167’,北纬29’这个点上,艾米(Amy)和我举行了一个小小的仪式并在读完圣公会祈祷文后,便把骨灰撒进了海里……”

Jean说,随着父亲的骨灰撒进太平洋,一座东方和西方之间相互理解的桥梁便在我们心中建立了,我希望我的家人在今后的岁月里共同维护好这座桥梁。

采访结束后,Jean与我们依依惜别,她期待着2018年能如期看到纪录片在电视上播放,在荧屏上与先辈相遇。

2018年初,《相遇百年》杀青,共5集,每集约52分钟,凡曾目睹该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然而,该片后来因故未能如期播映。同年10月,项目组的申再望老师、王晓梅老师以及《相遇百年》总导演高松、导演彭阳洋和我再次去加拿大温哥华参加《加拿大人在中国》展览开幕式,高松特地带上纪录片拷贝,准备安排时间去维多利亚市在电视机上单独为Jean播放。朋友洪濂告诉我,Jean知道这个消息后兴奋异常,天天掰着手指掐算时间,但最终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如愿,后来我发给她一段高松剪辑的3分钟片花,总算弥补了一点遗憾。天天企盼着能看到这部片子的Jean,最终还是没有等来这一天,2022年9月13日,她带着遗憾永远离开了我们去到天国……

Jean(左)去世前两个月(2022年7月)与表妹Marion Walker合影,这是她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张影像

,时长03:15

《相遇百年》片花

四、《相遇百年》与导演高松

1.《相遇百年》

《相遇百年》时间跨度一百多年,从1891年西医入川开始,分《肇始》《脚步》《时光》《挚友》《故乡》5集。该片沿着主要人物的人生故事和命运起伏的叙事主线展开,以时间为顺序,以主要人物命运为内容,以重要历史事件为背景,为我们呈现了一百多年前一群怀揣梦想、风华正茂的加拿大年轻人放弃已有的优越生活、漂洋过海来到地处中国内陆的四川兴学行医、传播现代文明的生动、鲜活、栩栩如生的场景,将逝去的历史重新召回到我们的面前。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开办了中国西部第一家西医诊所,兴办了中国西部第一所综合性文理并重的大学。他们既传播西方现代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知识,也为当地人观念解放、移风易俗奔走呼号,甚至还投身于中国时代进步的潮流。他们入川的际遇,恰是现代文明在近代四川生长的发端,见证了古老四川走向现代社会的不凡历程。在行医办学过程中, 一些家庭几代人前仆后继,在四川度过长达60年的时光,有的将生命留在了这里,有的在中国走过了自己的百年人生。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的相遇中,他们被四川深深吸引,对这片土地和人民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从此四川乃至中国,成为了他们新的故乡。

这是第一部从影视角度记录华西百年故事的历史大片,它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是文字叙述无法相比的,让我们感念不已、感动不已。

这是一部史诗级的历史文化大片。

2.导演高松

高松,国家一级导演,首届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工程专家,第十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四川广播电视台首席导演、四川省大型电视纪录片、宣传片、专题片的主要承担者和业务带头人。

高松从事纪录片创作超过26年,从业以来创作过各种不同风格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形象片、广告片、专题片。作品题材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科技、历史、音乐等多个类型。他的作品共获得70多个有分量的国内外奖项。

《相遇百年》是他耗费心血最多的作品,也是极具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2018年7月,《相遇百年》荣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全球竞赛单元最佳纪录片提名;2019年在有着“欧洲奥斯卡”之称的荷兰新视野电影节上,获得纪录片全球竞赛单元大奖。

五、CS孩子们的期待

2014年的一天,时任四川电视台副台长曹刚先生领着高松以及电视台的编剧、摄影师等老师与老照片项目组的同仁见面,称他们读了我们编辑出版的《成都,我的家》和参观了大邑县新场镇的《百年历史影像馆》后,很为里面的故事感动,他们想拍摄一部反映这段历史的纪录片,希望得到我们支持,帮他们与加拿大方取得联系。

项目组讨论后认为,将这段尘封的历史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是我们的初衷,应该全力支持。当我把这个消息通报给加方时, “CS孩子”沸腾了。从2008年开始,在有关部门支持下,项目组组织了多次“回家”活动,“CS孩子”带着他们的子女应邀一次次回到中国,看到中国人民还是一如既往的淳朴和友善,看见家族的事迹被尊重、被认可、被缅怀、被铭记,他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从小听着家族在中国的故事长大的“CS孩子”第二代、第三代,有幸来到故事发生之地,亲身感受和触摸他们祖先为之奋斗的点点滴滴,他们的心被深深震撼了。今天,家族的故事即将被搬上荧屏,他们怎能不激动呢?2015年10月,由高松带队的《相遇百年》摄制组一行7人前往多伦多,参加由CS聚会委员会组织的一年一度、始于1936年、从未间断过的CS聚会,同时现场采访还健在的“CS孩子”以及他们的家人。聚会的时间定在10月17日,这是坚持了第79年的聚会。这天一早,CS孩子们带着他们的后代陆陆续续从加拿大各地甚至美国来到位于多伦多的“龙的传说”餐厅团聚,期待着激动人心的那一刻。这一年的聚会盛况空前,一共有150人参加。

聚会现场

聚会在齐唱“加拿大学校校歌”中结束,这首歌伴随了CS孩子一生,还将由他们的后代继续传唱下去。(歌词大意:华西加拿大学校,父亲为我选择,因此有一天我来到这里。在工作、游戏的厅堂,修炼和完善自己。啊!加拿大学校,我们深深爱你,我们的童年时光,与你密切联系。当我们听到生命的召唤,当那一刻我们站立或者跌倒,我们将按照你的标准,做真实的自己)

部分接受采访的CS孩子

聚会结束了,参加聚会、接受采访的“CS孩子”和他们的家人带着满心的感激和希望离开聚会现场。他们与Jean一样,期待着在3年后的2018年通过电视目睹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向全球播放《相遇百年》的盛况。如今已5年过去了,我们还在等待纪录片播放的消息。这5年间,已有8位CS孩子没能等到这一天而离开了这个世界。目前健在的CS孩子只剩下不到20位,而且大多已90岁以上,不知她们是否能坚持到那一天。希望这些老人在他们的生命之火渐渐熄灭之前看到他们的期待变为现实,能够穿越时光,在荧屏上与百年前的祖先相遇,带着美好的记忆而不是遗憾去到另一个世界。

2023年3月30日于中国成都

作者简介

向素珍,四川省外办退休干部,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100多年前来华兴学行医的加拿大传教士后代,从此与这段历史结缘。感动于这些传教士对中国西部的无私奉献,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成立了老照片项目小组。十多年来,项目组在有关部门和企业家支持下,于北京和成都举办了7次老照片展览和1次“中加友谊世纪情书法笔会”。2016年10月起,《加拿大人在中国》老照片在多伦多等地巡展。与大邑县和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分别组建了《百年历史影像馆》和《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编辑出版了《成都,我的家》大型图册,还有两本书即将出版。协助四川电视台拍摄《相遇百年》大型历史纪录片。为表彰项目组为中加友谊所做的贡献,2013年,加拿大总督为项目组颁发了总督勋章。

来源:永远的华西

文/图:向素珍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