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一个新生命降临人世间。父母还没来得及体会喜悦,这个孩子就被确诊为重度脑瘫,医院连下了5份病危通知书。
面对医生的“死刑”宣判,父亲决定拔管;母亲却奋力从“死神”手中夺回孩子。
在后来的29年里,她凭借顽强的信念,用点点滴滴的母爱,独自将脑瘫儿子培养成哈佛高材生。
1、
这位母亲名叫邹翃燕,是武汉幼儿师范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
1988年7月18日,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对邹翃燕来说,却终生难忘。
邹翃燕
这一天,她做了妈妈,可还没来得及享受为人母的喜悦,就听到了一个“晴天霹雳”——孩子颅内出血,宫内缺氧窒息。
尽管孩子一出生就被抢救,但他仍没有一点儿动静。医院连续下了5次病危通知,就连医生也建议邹翃燕放弃:“拔了管子,几分钟就解决了。你自己还年轻,可以再生一个健康的孩子。”
可是当妈的怎么忍心?十月怀胎,虽没见面,但他们早已是血脉相连、最亲密无间的亲人。
想起昔日摸着肚皮,给腹中的孩子唱歌、朗读、跟他说话,邹翃燕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他是我的孩子,我得让他活着”。
展开全文
不同于她的坚决,丈夫更倾向拔掉孩子的输氧管,放弃治疗。他甚至撂下狠话:“如果你要留下,以后你就自己管!”
5天后,绝望的生活中有了一点光。孩子哭出了第一声,医生这才说了一句:“哭出来就有救了,但他活不活就看你的了。”
邹翃燕给这个小孩起名丁丁(dīng zhēng),取自“伐木丁丁”(就是成材的树木被锯倒后发出的巨大响声)。这个名字饱含邹翃燕的期待,虽然孩子的出生悄无声息,但来人间一趟,要响响亮亮地活一回。
医生说,重度脑瘫会有三种情况:痴呆、瘫痪或是又傻又瘫。此时邹翃燕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的智力正常,起码瘫痪还能独立谋生。
她在家里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气球,丁丁三个月时,她问丁丁:“红色气球在哪里?”
此时的丁丁脖子还不能动,他像一个布袋子一样搭在妈妈肩头,却能用那双眼睛找到红色。
一开始,邹翃燕觉得儿子是蒙对的。经过后来多次测试,她发现:丁丁每次都能听懂她的指令,并能准确辨认颜色。
一个个气球就像放飞的希望,给了她更多的勇气和坚定。
2、
丁丁六个月时,邹翃燕带着他检查智力,结果显示他智力正常。但运动方面的缺陷也凸显出来。最要命的就是,丁丁四肢无力,不会抓也不会捏,不会坐也不会爬。
别的孩子轻而易举学到的本事,丁丁都要慢很多。他1岁时站都站不住,2岁时才刚刚学会蹲,压根儿不会走路。
听医生说3-6岁是治疗黄金期,建议做按摩,促进脑发育。邹翃燕就开始带丁丁去按摩。
按摩是两天做一次,不管是身体不好还是天气原因,他们从来没有中断过。
有一次雪天里,邹翃燕带着丁丁走夜路,天黑路滑摔倒了,赶到按摩医院时,浑身泥水,狼狈不堪。
医生同情地说:“这种天气,不用来了。”
可邹翃燕却坚定地说:“我必须要来,只要这里开门,下刀子我都来。”
缓慢的进步带来了期望,而期望必将带来更多辛苦的付出。
这其中的艰辛不仅是精力,还有经济和要忍受的痛苦。
每次按摩需要5元钱,可在当时,邹翃燕每月的工资也就100块,除了按摩费和生活费,剩余的钱,她都用来给丁丁买智力开发玩具。
而按摩过程中的痛苦,更是让母子备受煎熬。因为给丁丁的这种按摩是医疗类按摩,就是要六、七个成人一起,有的按摩手,有的按摩脚,有人按身体。
想象一下,这么多成年人的力道同时用在孩子身上,得有多疼。
特别是卷皮,要把后背的皮拉起来,然后往上推,放下再拉起皮。一次次拉,一点点推,丁丁疼得在病床上直发抖。
俗话说“疼在儿身,痛在娘心”。孩子遭的罪,让邹翃燕痛苦不堪,可她却不能哭,更不能放弃。
邹翃燕鼓励孩子要坚强,不要放弃,其实也是再给自己打气。而此刻,孩子的隐忍和勇敢也成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3、
如果说在孩子的康复上,邹翃燕因为1%的希望就做了百分百的努力,那在学习上,她却是个“有点懒”妈妈。
丁丁6岁的时候,邹翃燕就给他买来字典。孩子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问她。她就说“你去查字典,字典可是你的家庭老师。”
丁丁说“我不会”。她就教儿子怎么查字典,直到他自己会做,能做。
7岁的时候,丁丁上了小学。那时候,老师要求家长出题目给孩子做。邹翃燕就让儿子自己来。孩子说不会,她就教孩子:“你照着书上来,书上说苹果,你就换成梨......”
就这样,丁丁出好了题目,然后自己做。等他做完拿给妈妈,邹翃燕就给儿子打了100分,然后签上名字。
丁丁说老师批评了妈妈,因为他的题目中有两道错的,妈妈却没检查出来,还给他打了全对。
邹翃燕就假装“什么都不会”地对丁丁说:“哎呀,那怎么办,我只会打100分,只会写名字。而且,在我看来,我儿子就是很棒,这个题目对他来说就应该是100分。”
从这之后,丁丁还是自己出题目,因为担心妈妈受批评,他就认真做、仔细检查,直到没有错误,才会拿给妈妈,而妈妈依然坚持给他全对,打100分。
邹翃燕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儿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懂得对自己负责。她觉得丁丁考多少分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独立。
就这样,母子俩一路相互依靠和扶持,这期间所有苦全都被邹翃燕独自吞到肚里,当初那个撂狠话的丈夫压根一天都没有管过丁丁。
1998年,也就是丁丁10岁这年,对丈夫彻底绝望的邹翃燕选择了离婚。
之后,邹翃燕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儿子。那时候,为了多赚些钱,邹翃燕同时做了三份工作,在学校当教师、下课去做培训讲师,还兼职做着保险业务员。
她的时间很紧张,为了能尽可能多留出时间陪孩子,她走起路来都是一路小跑。
人生再苦,生活再累,邹翃燕都没有抱怨和放弃。她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无微不至的母爱和特殊的教育方式引导着儿子。
而丁丁也很争气,在妈妈的陪伴和教养下,变得愈发优秀,还顺利考进了重点中学。
4、
“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邹翃燕经常这么跟丁丁说。
而丁丁有考北大的念头,就缘于他和妈妈的一次对话。
那一天,邹翃燕带丁丁去看湖景房。她问丁丁看到湖了吗?
到10楼时,丁丁说:“没看到。”
到15楼时,丁丁说:“看到了,只有一小块。”
直到20楼,丁丁终于看见那一片汪洋。
邹翃燕告诉丁丁:“人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只有站得高了,才能看见更美的风景。”
不但如此,她还鼓励丁丁:“妈妈希望你能考上北大。”
听到这句话的丁丁连连感叹:“妈妈,你真敢想。”
高中三年,丁丁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了学习上。
让所有人惊叹的是,2007年丁丁以660分的优异成绩,顺利考入北大。
上了大学的丁丁,依然没有在学业上松懈。四年的坚持和不断努力,让优秀的丁丁再次逆袭,本科毕业后,他跨专业考进了北大法学院,之后顺利硕博连读,完成学业。
邹翃燕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时,老师说“丁丁成绩很好,不去哈佛太可惜”。妈妈把老师的话听进心里,他鼓励丁丁:“你长大了,现在可以谈恋爱,也可以继续到更高学府学习。”
丁丁选择了后者。于是他向美国哈佛大学发出了申请,并且顺利通过。几年后,他获得了哈佛法学硕士学位,还通过了美国律师考试。
毕业后,他重新回到了国内,在北京开启了“求职之路”。
开始时,一切并不顺利,丁丁常因语言表达能力差和“呆呆的模样”被人拒之门外。但他从没说过自己的经历来博取同情,而是以“职场人”的专业能力和他不畏苦难、善良踏实的优秀品质尽着自己100%的努力。
是金子总会发光,丁丁终于被一家公司聘为法律顾问,在这里重新开始他新的人生旅程。
5、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邹翃燕花了29年的时间,把脑瘫儿子培养成哈佛高材生,用亲身经历鼓励着更多身处同样困境的家庭不要放弃,坚持终将会得到回报。
2017年,她受到邀请,参加了央视《面对面》节目。
2021年,她参加了综艺节目《妈妈咪呀》,一段十几分钟的讲述,惹得在场观众泪流不止。
如今,59岁的邹翃燕已经成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副教授。不仅如此,她还获得武汉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她创建了脑瘫群体交流平台,致力于高中孩子教育和家长教育。就像丁丁对妈妈的称赞那样:
“妈妈就像一座灯塔,她不但自己站得很高,而且照得很远,身边的人像是一艘艘小船,一路都被妈妈指引。”
每个孩子出生时都带着一个标签,或美或丑,或健康或疾病。但命运不是一出生就决定的,它掌握在自己手里。
命运给丁丁贴上了脑瘫的标签,邹翃燕却凭着坚定的信念,亲手撕掉了它。她用深沉的母爱创造了一个奇迹,并亲手为儿子贴上新标签——“胜利地活着”。
人生有低谷,微笑有力量;只要不放弃,人生就有无限可能。文/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