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个历史典故的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故事(有趣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2 07:51:42 浏览7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有趣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一句话,一个成语的背后,蕴藏着一段历史或一个故事,就叫做典故吧!下面列举几个有趣的历史典故供欣赏。

韩信不听蒯通之言而有未阳宫之祸。

韩信在刘邦部下善于用兵打仗,在当时刘邦、项羽、韩信三方势力均等。韩信手下谋士蒯通,劝韩信摆脱刘邦,独霸一方。韩信没有听从蒯通的主张,继续为刘邦征战。刘邦取得了天下,因韩信功高盖主,怕威协到自己的地位,就骗至未阳宫用竹签杀害。临死前说后悔没听蒯通之言。刘邦捉拿蒯通要杀,问通可有此言,蒯通大胆承认说:当时是各为其主,刘邦放了蒯通。

漂母一饭,赏之千金。

韩信年少时家贫,有一次在河边钓鱼,到了中午没有饭吃,一位洗衣服的老妇看着韩信饿的可怜,就把饭舍给了韩信。一连数天,韩信感激,发誓以后要报答。后来韩信封为三齐王,以千金报答漂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公元前208年,项羽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在鸿门宴上,范增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刺杀刘邦。刘邦手下的樊哙冲进营帐保护刘邦。刘邦才借机逃离险境。

望梅止渴。

东汉未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当时正逢夏季,天气炎热,又找不到水源,士兵们又渴又累,口干舌燥。曹操看到这种情景,灵机一动,站在高处指向远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处有一片梅子林,到那里有梅子可吃。士兵们一想起梅子的酸味,立即口中生津不渴了。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典故很多很多,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桓公不忌管仲射钩而为相。头悬梁锥刺股等等举不胜举。

历史上有哪些和名人有关的趣事和典故

网络上历史领域,多见征讨伐杀。今天想写一位气贯长虹的先贤,苏武。题名为,苏武牧羊!

苏武,字子卿,汉族,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

当时,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等,打败匈奴,匈奴人逃到漠北。后面汉朝派张骞出使西域巡行,取得了成功。匈奴人休养几年后,又和汉朝修好,汉朝便派使者出使匈奴,中郎将苏武受命带队出使。去了匈奴后,没想到匈奴君主单于,把苏武等一行人扣留,匈奴贵族多次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劝苏武投降,但苏武至死不从!

有个叫魏律的使者,变节投降了(其有个副官叫余常,愤魏变节,曾想杀之)。单于让魏律劝苏武投降,苏武大骂魏律:你忘恩负义,背叛朝庭,做了无耻的叛徒,我为什么要投降?你可以杀死我,也可在任何地方见。单于见劝降不奏效,于是让魏律等人,把苏武扔下地窖,不给吃喝,苏武把雪和毡毛和起来,当饭吃充饥。过了几天,单于见苏武还活着,以为是上天在帮苏武,于是把苏武流放北海牧羊!

北海(位于今贝加尔湖畔)。苏武去了那里,匈奴单于不给苏武干粮口粮,苏武只能手持汉使节,靠挖野菜,摘野果,抓田鼠,度日牧羊。单于更放言,要公羊下了崽,才可放苏武回国。苏武不计自己的生存环境恶劣、艰难困苦,始终铭记自己是大汉朝使者,起卧持汉使节,日复一日,汉使节上面,用耗牛尾做的流苏也掉光了,但苏武心向大汉,手持光秃秃的使节,忠贞之心不渝!

后来汉朝派使者出使匈奴,问单于苏武之状况,并请求放回苏武,单于撒谎说,苏武死了。汉朝二次派使者出使匈奴,使者私下约见了一位当年苏武的随行者,才得知苏武被流迁北海牧羊。使者严厉斥责匈奴单于说:我们皇帝在上林园射下了一只雁,腿上绑有一丝绸,是苏武的信,说他在北海牧羊,你怎么撒谎说苏武死了呢?单于大惊,认为苏武的志节感动了群鸟,忙向汉使者道歉,并答应放苏武回国!

先贤苏武,被扣留匈奴19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变、不屈。在大汉使者的力争下,终获释回国。出使时随行一百多人,回国时廖廖无几。苏武受命出使时壮年,归来已是满头白发,白胡须。回到了久别的长安,长安人民都出来,亲眼目睹旷世忠良英贤苏武,民众朴实的称其为真男子!苏武去世后,汉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以昭示彰显苏武的汉风节操!

先贤苏武,宁死不屈,无视荣辱,忠义千秋,英勇悲壮,贯穿古今。其民族精神、大义,挺立的是古老华夏民族的脊梁。值得我们后人,永远传颂敬仰!

〈汉书-苏武传〉记载: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旌尽落。

文天祥〈咏羊〉云:出都不失君臣义,跪乳能知报母情;千载匈奴多收养,坚持苦节汉苏卿。

杨维桢题〈苏武牧羊图〉云: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旌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诚欢迎众网友,关注,转发,同行共勉;弘扬民族文明文化、民族精神大义!)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典故是虚构的

提起中国历史上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兵仙之名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才出一个,以至于韩信都被人神话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无所不能、无往不利的神人,就拿韩信首次出手的战役来说吧,很多人就会说到那肯定是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闻名于世的还定三秦之战嘛。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真实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是历史,是编出来的故事。

韩信拜将

因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典故是元朝时期说戏曲的人编出来的,是为了让戏曲听起来更精彩、更生动,才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典故强行扣在了韩信头上,事实上还定三秦之战根本就不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

元朝尚仲贤戏曲《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意思就是说:表面上在修栈道,以迷惑敌军,实际上军队偷偷地攻打陈仓,说白了,这就是声东击西之计,因为韩信后来在楚汉战争中的表现太过于神奇,所以也把韩信神话了,事实上还定三秦之战韩信只能算个作战参谋,韩信没有指挥作战,也没有直接作战的记录。

褒斜谷栈道

整个还定三秦之战关于韩信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就是一片空白,要么被人删除了,要么韩信根本就没参与,只是给刘邦提了战略性的意见,个人更倾向于后者,韩信没有参与。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刘邦领导的还定三秦之战根本就没有声东击西之计,刘邦的主要目标就是陈仓,而且章邯也把主力布置在陈仓防守,曹参的进攻路线是:下辨--故道--散关--陈仓;刘邦、周勃、灌婴、郦商的进攻路线是:南郑--故道--陈仓;樊哙的进攻路线是:白水--雍县--好畤--郿县。

刘邦大军在陈仓被章邯的主力所阻挡,原本根本无法攻下陈仓,但是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范目,这个范目是益州巴人的部落首领,跟随刘邦出汉中作战,范目由于是当地人,知道了一条小路可以绕到陈仓的背后,于是范目率领由賨人(土家族的前身)组成的军队从小路绕到了陈仓的背后,然后范目与刘邦前后夹攻章邯,由此章邯大败,陈仓被攻破,刘邦打进了关中。

栈道

陈仓被攻破,因此刘邦进入了关中站稳脚跟,而章邯只能继续后退,这是整个还定三秦之战的关键,而之所能攻破陈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范目提出一条能绕过陈仓的山间小路,并由他率领少数民族军队到达陈仓背后与刘邦一起击败章邯,这是重中之重,而这与韩信没有任何关系

之所以很多人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成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就是因为:

1、韩信的名声太大了,很多人认为只有韩信才能帮刘邦打赢还定三秦之战,因为萧何也说了,刘邦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要用韩信,所以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套到韩信头上,事实上,压根就没这事

2、元朝的戏曲都这么唱了,也影响了一批人,再加影视作品和宣传,很多人就把这算到韩信头上了,当成历史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元朝的戏曲作家也是相当有才华的,所以就根据当时的情况编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来,因为这非常切合实际与当时的现实,刘邦进入汉中时是接受了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所以元朝戏曲作家就把这个考虑进来形成一个典故,事实上,只要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不可能的。

就算汉军真的在修栈道,章邯又怎么会知道呢?八百里秦岭在当里可是崇山峻岭,所谓的栈道,只不过是将木桩打进悬崖里,然后再把木板钉在木桩上,接成一条路,如果汉军只是作作样子吸引章邯,肯定不会修得很多,也就是从汉中这边修,章邯在关中,即使派出间谍来打探消息,也不可能打探到汉中来了,要知道栈道都被烧毁了,他不可能从修栈道的那条路来,只能走别的路来,这样的话,前后打探消息少说也要三四个月,要知道刘邦从进入汉中到发动还定三秦之战总共也只有四个月时间。

刘邦指挥还定三秦之战

所以,从实际上推断,明修栈道也不可能实现,毕竟隔着八百里路,章邯既看不到,又听不到,派人打探消息,更是要花几个月时间,戏曲听听就好,不能当真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另外从韩信本身出发,也知道刘邦用人有一个过程。韩信被萧何追回来推荐给刘邦后,刘邦确实有登台拜将,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但并不代表刘邦就敢放心大胆用韩信了,要知道当时刘邦的年龄比韩信大一倍,而且三年反秦战争中,刘邦都是一路领导打出来的,让一个初出茅庐没有任何经验的韩信率领十几万大军去打仗,换了谁也不敢吧,谁知道韩信是赵括还是吴起?理论强,并不代表实际也强。

韩信

按一般的逻辑来说,刘邦即使任命了韩信为大将军,也是需要实际考察一下韩信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考察韩信的战略行不行得通,再考察韩信的谋略是否行得通,再考察韩信的领兵和用兵能力,最后才敢把军队交到韩信手中,要知道打仗,一失足就是千古恨,几万军队一旦失败,损失可是相当地大的,因此刘邦没有让韩信领导还定三秦之战,是因为韩信还处于考察期。

所以,历史上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是虚构的!历史上并不存在

你们最喜欢的历史典故是什么为什么

卧薪尝胆

这个典故首先要回顾公元前494年越吴两国因国土相争而发生战争,最后吴国大败越国,并侵入越国腹地。越王勾践能屈能伸,委屈向吴国投降求和;为求信任甘愿携妻带子去吴国俯首为奴。虽然吴国能臣伍子胥,奉劝吴王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但吴王并未采纳,同意与越王讲和。越王勾践以一国之君的尊贵,去吴国做人质当牛作马。终于在历经十几年的艰辛磨难后,越王勾践被送回越国。

卧薪尝胆的故事这才真正开始。越王归国后,从此苦心经营,立志报仇雪恨,为磨练意志,他把苦胆悬在室内,饭前先尝苦胆;晚上睡觉身垫木材,告诫自己居安思危、不忘耻辱,有朝一日报仇雪恨。为提高国力,他和百姓同耕同作、同甘共苦、奋发图强,使越国民心凝聚国力大增。经过长期的准备,在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大举兴兵进攻吴国,逼迫吴国求和;后又在公元473年举兵伐吴,以吴王夫差自尽而告战争结束。自此越王勾践称霸一方。

从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人生身处逆境的时候,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要懂得一时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要学会忍辱负重、坚持下去,发愤图强,最终会苦尽甘来,才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