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砂 衣冠 古人 典礼 仪式

正衣冠,点朱砂,古人的开学典礼仪式感十足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5-01 09:12:06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正衣冠,点朱砂,古人的开学典礼仪式感十足

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有开学仪式或“开学典礼”吗?答案是:有的。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颇受重视,“入学礼”更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环节,可谓仪式感满满。

入学四大环节 第一课便是“正衣冠”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净手净心。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

学期有长有短 入学年龄多在8-15岁

古代,由于是农业社会,学生的入学时间与学期长短和现代的秋季入学有很大差别,因为多是围绕农事展开。比如汉代,入学时间是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三个开学时间中,“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为接近。如果春季开学,一般是正月十五之后。南北朝时,开学时间相对统一,主要是冬季入学。开学日期的选择,与学期的长短相关。短的三个月,是冬季入学;长的一年,以明代为例,一般从每年的腊月到次年三月。

古代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8-15岁。比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都是8岁入学。从先秦到明清,这种“大龄入学”传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但也有例外,唐代孩子入学年龄与现代差不多,要比之前和之后的朝代提前1至2岁,即六七岁入学。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具体几岁入学,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

古代的教育属于奢侈品,很多孩子上不起学,还有20岁读小学的。所以在一个学堂里,看到年龄不等的学生也用不着大惊小怪。

展开全文

古代学子也有“学生服” 青衿和襕衫很传统

现在学生身着校服,古代学子也要穿“学生服”。“青衿”是中国古代最传统的“学生服”,明清时的秀才便穿着青衿。青衿,亦写作“青襟”,并非是明清时才流行的“学生服”。早在先秦时,青衿即已在学子中间穿开。《诗经·郑风》里《子衿》,诗中主人心里想着的那个人,就是穿青衿的郑国学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此外,“襕衫”也是古代的学生装,这是唐宋时开始在学子中间流行的服装。襕衫是一种长袍,上衣与下裳合而为一,由秦汉时的深衣改变而来。从明初起,学子便着襕衫。除了衣服外,学子所用的帽子和鞋也都有讲究,如春秋时戴高高的“峨冠”、宋朝则戴高而方正的“巾帽”,明朝要求戴“四方平定巾”……

传经讲经图

古人如何上课?《传经讲经图》描绘汉代授课场景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名师”,那么,文翁的特别在于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自己成了“第一任校长”,还培养了“第一批专职教师”。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舒县人。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文翁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办学上,其创建的文翁石室,是中国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开办的学校,也是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后来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

出土于成都的《传经讲经图》描绘了汉代的学校是如何授课的。老师面向学生坐于榻上,双手置于前,六位学生席地跽坐,双手捧简,恭敬地听老师讲经授课。

来源: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