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师表

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义何在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1 20:07:38 浏览1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我要强调一下,这个问题的逻辑完全是错误的。

什么所谓的“千古第一奇文”,什么“文笔没有独到之处”,作为曾经教过语文的老师,我都快被这种无知的问题气死了。


首先,《出师表》并不是所谓的千古第一奇文。而是堂堂正正公开给蜀汉皇帝上书的表文,何来民间猎奇心理的奇文一说?

其次,自从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上书刘禅以来,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出师表》都是文人写作文章的典范,忠臣上书劝谏的典范,大臣自述心志的典范。

无论从文章立意,格式,用情,文笔,《出师表》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精品,这也是两千年后依然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原因。不知道题主何来文笔没有独到之处的说法?

看看陆游、文天祥这些人是怎么评价《出师表》的?


一、文以载道

《出师表》可以说通篇就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诸葛亮的道。

三国之后,这八个字甚至成为各个朝代文臣武将行为的典范。哪怕是敌对势力,在这一点上也都没人说一句诸葛亮的不是。

《出师表》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不厌其烦的教导刘禅要用怎样的人,远离怎样的人?

蜀汉大臣中谁的才能可以负责哪一方面?

诸葛亮要北伐的意义何在?

是个人读完《出师表》都会为诸葛亮这种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一心恢复汉室的忠心而感动。

二、情真意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追溯当日刘备和自己探讨天下大势,追究汉朝天下大乱的原因,根本就出在汉桓帝、汉灵帝的昏庸无道上。诸葛亮此时提出,就是希望能为后来者戒,希望刘禅可以继承刘备的雄风,而不是成为桓灵二帝这样的昏庸之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样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情真意切的文章,哪怕稍微读懂一点文言文的人都可以看得懂,能看出诸葛亮的真实感情。这样的文章从古至今能有几篇?


要是寻找辞藻华丽的千古奇文,我贴一段以辞藻华丽著称的千古名篇在这里,请问有几个人看得懂?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我最看不得,不读史书的人在乱黑诸葛亮,言辞激烈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义何在

诸葛亮写《出师表》,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是不应该写的。因为这种教训式的口吻,哪个皇帝受得了?但刘禅就属于例外。

刘备在临死前的托孤之举,虽然同时也托了李严等人,但主要是托给了诸葛亮的。“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是刘备最后对刘禅发布的诏命,所以,诸葛亮成为了刘禅的“相父″。不但如此,刘备还对诸葛亮说了,“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谈话虽然是绝对机密,不过至少刘禅还是会知道的。这样的结果,是让诸葛亮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诸葛亮的《出师表》尽管写得很哀婉恳切,但以长辈和长官的身份教训后辈和下属的态度还是很明显的。诸葛亮之所以写这份表,其目的有二 :

一是向中外表明自己绝不会有篡逆之心,将誓死效忠刘氏的决心,以释天下人之猜疑。俗话说得好: “口说无凭,立字为据“,这份表主要的意义就在此;

二是以长辈和主要行政长官的口气对后方政务作出安排,让刘禅以及在后方的所有官员有章可循,不至于推诿扯皮甚至勾心斗角,让北伐无后顾之忧。

后主刘禅放权诸葛亮,《出师表》尽显忠义为什么结局依旧惨淡

一提到诸葛亮,大家都能想到他羽扇纶巾舌战群儒的画面,蜀汉中期基本上就是靠着诸葛亮的操持,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才硬生生的从曹魏手中争取多二十余年的时间,而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情深意切,堪称千古忠良之典范,后世陆游有诗赞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但是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对他的身后事却很冷淡,并没有如何大张旗鼓的为诸葛亮操办后世,连大臣们要为诸葛亮建庙也被后主阻止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诸葛亮是托孤大臣,而且据说刘备对诸葛亮说过“以卿之才胜曹丕十倍,刘禅如贤则辅之,如不贤彼可取而代之”,虽然是有试探诸葛亮的意思,可是刘禅对此肯定是会介意的,毕竟这意味着诸葛亮是他皇位的潜在竞争对手,这对君王的形象是一个损害。

第二,诸葛亮之所以尽心辅佐刘禅,主要还是看在他老爹刘备的面子上的,也就是“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以陛下也”,可是刘禅也想用用自己的人啊,没听说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吗?

第三,诸葛亮为了达成回报刘备的目的,积极的北伐中原,在蜀国实行了先军政治,而且事无具细皆要亲自操劳,虽然看着很感人,但是也将刘禅的皇权收的差不多,这对刘禅是非常难受的,刘禅并不希望再出现一个这样侵占皇权的大臣,所以就像明朝的张居正一样,虽然万历知道他对明王朝是有功的,但是对皇帝来说并不希望再出现

《出师表》是逼宫还是劝戒,为什么

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上伐魏前的上表,文中尽叙管理国家之道,畅述了按刘备的遗诏北上伐魏的原因和决心,劝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亲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此表中,尽展其极强的责任心,“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字字体现忠诚,句句发自肺腑,看后感人至深。此表常被后來朝代的肱股大臣奉为上典,所以出师表不是逼宫,而是劝戒后主和展其心志,展其人品的好文章。

教师该不该拥有惩戒权教师该不该休寒暑假

在一个题目里提出两个方面的问题,本身就不合提问方式。回答你,要不要惩戒学生和放不放寒暑假,教育部都有规定,如果你觉得不合理,你直接到教育部反映吧!真是无事生非。

诸葛亮的《出师表》,除了有匡扶汉室的意思,有没有其他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大有深意!

第一,北伐根本无胜算,却要穷兵黩武,目的是攫取汉中军团的军权,拿下魏延。之前在隆中对中出馊主意“分兵”而葬送荆州军团,借南方叛乱小题大做而攫取京畿军团,靠政变拿下李严而控制江州军团;

第二,自领益州牧(前任是刘备)而成蜀国实际的“老大”,架空刘禅;

第三,出师表中敲打刘禅“近君子,远小人”的意思是,刘禅的心腹都是小人,必须远离,别动“夺权的心思”,诸葛亮安插的监视(包括软禁)刘禅的人都是君子。

第四,诸葛亮害的人一大串儿:

1.刘备。夷陵之战败在粮草不济,祸根在诸葛亮;毛泽东主席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2.关羽。诸葛亮出馊主意”荆益分兵”削弱蜀国,关羽刚愎自用而兵弱,夹在魏吴之间必遭暗算。

3.害李严。刘备白帝托孤的遗嘱是:诸葛亮、李严共同辅佐刘禅,李严统领军权。(“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后汉书》)让李严掌控军权,目的是制衡诸葛亮已昭然若揭,而结果大相径庭,唯一的答案就是“政变”!

第四,害魏延。虢夺魏延军权。

        六出祁山实为必败之旅,一意孤行,而最终耗尽蜀国的资源储备和民力民心,而其最重要的目的是为诸葛亮党同伐异、篡党夺权创造借口。建兴五年,诸葛亮打着北伐统帅的旗号顺理成章地进驻汉中,控制汉中军团,从此魏延成为诸葛亮麾下偏将。(攫取汉中军团)

第五,流放贤良廖立。

      廖立为刘备信任的人,官拜长沙太守,后迁为侍中。诸葛亮曾评价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也,当赞兴世业者也”,但后来,诸葛亮凭借蒋琬谗言而治廖立诽谤先主之罪,将其流放。

第六,进谗言害刘封,为篡党夺权打好基础。关羽覆灭后,孟达自危,投降了魏国,刘封自缚,回到成都,但诸葛亮还是建议刘备把刘封除掉了。”诸葛亮虑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于是赐刘封死,使刘封自裁”。——《三国志·刘封传》

第七,大奸似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听起来很感人,而诸葛亮是对任何人都不放心的,所以事无巨细必躬亲之,最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如此结局于己于人都不利,也是对国家不负责任。而其动机与王莽一样:从当国丈、任宰相,再到建立新朝伊始的锐意改革,不管成效如何,但毕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名不正言不顺而已。诸葛亮是蜀汉败亡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第一古文

建兴六年(228)春,蜀汉丞相诸葛亮踏上北上的征途,临行他惦念年纪尚轻的后主刘禅,便写下千古流传的《出师表》。其中字字恳切,饱含深情,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这篇《出师表》似乎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词句,它为何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呢?

我们先来说“千古第一奇文”这一称号。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之间,是很难分孰优孰劣的。虽然并未发现《出师表》被称作千古第一奇文的明确记载,但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大概是因为陆游的那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然没有别的文章与它相比,它可不就是第一吗?

有的人说《出师表》文笔上没有独到之处,大概是因为觉得《出师表》辞藻不够华美。诚然这样一篇用来嘱咐主公应该做什么,谁可堪大用的记事文章,自然比不上那些用心雕琢的华翰。它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修辞雕饰,只是用质朴而不乏深情的语言在同后主对话。这样的文章,在有的人眼中就是平平无奇了。

然而,《出师表》之所以青史留名,就是因为它朴素间真情流露,平凡中义薄云天。它成书于“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危急存亡之秋”,那时的蜀汉先主新丧,南中各部族动乱刚刚平息。将士们短短数年经历大小战争不计其数,疲惫不堪,百姓为了提供粮草物资也已经生活困苦。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休整,在对外战争中取得成果,积聚的怨怒便会猛然爆发,让蜀汉真正走上风雨飘摇的绝路。

诸葛亮南征归来,来不及为自己的凯旋庆祝,便匆匆封赏各部,厉兵秣马,准备北上讨魏。仓促的局势下,诸葛亮便是再有文采,此刻又哪儿来的心思写一篇华美的文章呢?

《出师表》字字珠玑,无半个字多余。短短一文,写有当今局势,士卒情况,贯彻法律。宫中、府中、军营的治理方法和相关人才,嘱咐亲贤臣远小人,何人可以信任。自述生平,表达为蜀汉效忠,克服中原的决心。督促后主勤于思考,辨别良莠等等内容。寥寥六百余字中,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说及“陛下”,赤胆忠心日月可鉴。

说到文笔,没有太多藻饰,就说明《出师表》文笔上没有太多亮点吗?其实不然,光是从这一篇文章里提炼出的成语,就有“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等。除此之外全文也多次采用排比对偶句式,这样文章会更加具有韵律感,节奏鲜明,让人更能理解其意旨。

南宋绍兴八年(1138)带兵途径南阳武侯祠的岳飞,看着祠中赞颂诸葛亮的文章诗词,情不自禁自己手书前后《出师表》。过程中涕泪四流;宋代学者赵与时曾说:“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实际上单论《出师表》本身,它也是一篇很优秀的文章。再加上作者诸葛亮的传奇色彩和人格魅力,将它称作“千古第一奇文”倒也并非是言过其实。《出师表》留名不只是靠它的本身,还有它所包含的忠诚、质朴的思想和精神。

《出师表》真的好吗

《出师表》真的好,好就好在使奏疏成为富于变化的文学散文,而不是象有的奏疏那样干瘪、条文化。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师,鞠躬尽瘁的忠忱。

这篇文章是议论、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文章对后主的建议,但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事当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挚感情。文中反复称念“先帝”,目的是激励刘婵追念祖德、发奋图强,又深切地表示自己对先帝的思念和忠忱。

文章在结构上富于变化。如第一部分的三项建议,第一项由分析当时形势引出的;第二项则是直接提出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使“内外异法”的意见;第三项是先推荐一些人材,建议后主任用,并从历史上总结出“亲贤人,“远小人”方能使国兴旺的经验。

《出师表》是臣子向皇帝的呈文,应该属于宫廷秘档,那又是怎么流传出来的

  1. 诸葛亮的《出师表》,流传出来大概有两个原因。诸葛亮在蜀国是位高权大,文才出重,又是德高望重的实权派人,《出师表》不是给皇帝刘弹的秘奏,所以是可以在朝中大臣们互相传看时流传出来的。
    2,三国最后被晋武帝司马炎统一,晋不会把蜀和吴的秘档保存起来,留下把柄,这时候蜀吴的文档一定被流传出来。我看过的《出师表》有两个版本,在罗贯中“三国演义”问世之前,就有《三国评书》,我分不清那个是真,望大师解说。

如何评价「军师联盟」中司马懿身着女装在诸葛亮阵前背诵出师表的剧情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吐槽一下自己,原谅我确实跟不上潮流了,我还活在QQ空间黄钻一个月10元的时代,实在忍不了日更一集的进度,为了提前看网剧我狠心开了一个月会员,居然三十多大洋,当然,我也确实提前一饱眼福了,VIP用户每周二、四晚上8点可提前看四集喔~

好了言归正传,关于背诵《出师表》这一段是在大军师司马日天之虎啸龙吟,并不是军师联盟,首先把剧集弄明白了。这部剧中的女装大佬实在不少,已经出现的有刘禅、曹睿、吴秀波,不知道接下来还没出彩戏份的司马伦、钟会、曹爽会不会也女装一把。话说孔明把珍贵的蜀锦女装送给仲达想对其羞辱,但我们的大叔吴秀波(并不是司马懿!)坦然穿上了少女粉的衣服,当时看到这一幕我的少女心简直爆炸了,于是乎吴大叔带着十几骑去隔江和孔明喊话,当我以为又会出现前几集出现的“猴急要扇子”的轻松桥段时,我发现我错了,吴大叔居然在翩翩起舞的背起了《出师表》,还让士兵传话。

《出师表》读毕,直接将有点歪嘴孔明血喷羽毛扇,我当时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出师表》不是孔明写给刘禅的“情书”吗,吴秀波是怎么拿到手的呢?客官您且看车逻辑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篇公文的出处,《出师表》最早记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刘禅上书的表文,像孔明这个级别的人给主公的上书那必定是带有私密性质的“公文”了,而且当年也不叫出师表,《三国志》直接以上疏曰开头: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所以当司马昭看到父亲的表演后,就能说出这个诸葛亮的《出师表》之类的言辞就已经是不科学了。

那么继续往下看,首先诸葛亮决定北伐的时间是公元227年,出师表也大致出现在这个时间段。公元234年诸葛亮逝世,这年也是吴大叔收到粉扑扑女装的的年份。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朋友圈的年代,7年的时间是否能够将这篇文章流传到魏国呢,前面提到了相父给少主的公文本就是加密文件,令一方面纵使李严或黄皓再看孔明有多不爽也不至于把这种文章公布于世吧。所以我们脑洞大开一下,是否会有魏国的细作来窃取表文然后飞鸽传书给吴大叔呢?

这个嘛,我想可能性也极小,战争时期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大多数细作传递的是军情、粮草、兵力等重要信息。敌国每日怎么也有几十奏章,就算恰好这篇公文被细作窃取送给司马懿,司马懿看后应该也不会感冒,毕竟全文都是一些劝勉之词,对魏国帮助不大。更重要一点三国时期的情报系统并不成熟,充其量就是攻城时城内的奸细制造点混乱,要长期潜伏于敌国中专门窃取公文,这活儿换你你做吗?

在我们排除了种种不可能后,我在这里就多余一句谈一下剧中为什么吴秀波要背《出师表》了。1、因为这篇课文上学时要求全文背诵,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现在也不曾忘记依然能够背诵全文,所以吴大叔想告诉大家哥也会背;2、吴大叔和孔明可谓棋逢对手,也为了给诸葛亮一个反击,你送女装辱我,我穿女装反讽你刘禅软弱,你叫士兵在我阵前叫骂,我背你的《出师表》怼你辛劳过度,命不久矣,汉室复兴你是看不到啦。亦敌亦友的孔明,走好不送。

总体来说这部剧的演员演技和颜值都在线,值得推荐给大家看。毕竟小说《三国演义》拥刘贬曹的思想明显,现在出现一部以司马懿为主角的的影视作品你还不让编剧脑洞大开啊。什么,隔壁村又手撕鬼子了,啊,可怜的鬼子。


文/车逻辑的逻辑

一个可攻可受可萝可御可能会专注文史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