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人录

渑水燕谈录中,名臣卷,言王旦遗奏一段,最后谓“名数进录”,进录何解,进何录?三国末期最阴毒的将领卫瓘,是如何除掉邓艾、钟会和姜维的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1 21:22:33 浏览7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渑水燕谈录中,名臣卷,言王旦遗奏一段,最后谓“名数进录”,进录何解,进何录

渑水燕谈录中,名臣卷,言王旦遗奏一段,原文如下:

王魏公旦与杨文公大年友善,疾笃,大年于卧内托草遗奏,言“为宰相,不可以将尽之言为宗亲求官,止叙平生遭遇之际。”表上,真宗叹之,遽遣就第,名数进录。

讲的是北宋名相王旦与杨大年关系很好,王旦病重弥留之际,请杨大年帮他写遗表,王旦在遗表里表达了自己作为宰相,临终之时不能向皇帝为自己家人求官,而应该以叙述公事为主。当时有恩荫制度,宰相死后可以恩荫家人当官。宋真宗看了王旦的遗表,被他感动,而后让人把王旦的亲属门生名单记录下来,恩荫王旦的后人。这句“名数进录”在不同版本中有所不同,《涑水记闻·轶文》记此事作“取子弟名数录进”。这就很直白了。

三国末期最阴毒的将领卫瓘,是如何除掉邓艾、钟会和姜维的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景元四年(263年)夏,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邓艾、诸葛绪、钟会分三路大军围攻蜀国。姜维绕过邓艾、诸葛绪的战略布局,火速支援汉中,并与钟会在剑阁相持不下。钟会因物资匮乏之际,准备撤军,然而邓艾却想出奇谋: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得到司马昭的允许后,邓艾率军出摩天岭,并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兵临成都。

刘禅惊慌失措,听取光禄大夫焦周的建议,投降曹魏,蜀国灭亡。并要求正在作战的姜维,即刻放下武器投降。姜维向钟会投降,但不久后,邓艾、钟会、姜维都被监军卫灌所杀,这究竟是为何?卫灌的最终命运又是怎样?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分析卫灌如何杀掉邓艾。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灭蜀之后,威声大震。而邓艾本人也是忘乎所以,他不但在绵竹地区修筑景观台,为自己歌功颂德,更是未经司马昭允许,擅自任用蜀中的官吏。比如任用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督尉。蜀中大小官员,很多都被再次任用,邓艾声称,如果蜀中官员落入别人的手中,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于是大家都很感激邓艾的仁慈。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却说邓艾封师纂为益州刺史,牵弘、王欣等各领州郡;又于绵竹筑台,以彰战功,大会蜀中诸官饮宴。

邓艾在蜀中的所做所为,已经激怒了钟会。在钟会看来,灭蜀第一功应该是他的,毕竟钟会才是三军主帅,功劳却被邓艾捷足先登。姜维也看出了钟会与邓艾之间得矛盾,考虑到钟会有十多万军队,可以帮助姜维复国,于是姜维才向钟会投降,并伺机挑拨邓艾与钟会之间得矛盾。演义中记载,姜维也曾暗自向刘禅写信:

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随着邓艾在蜀中日益做大,钟会终于安耐不住,便找姜维商议对策。姜维建议钟会上书司马昭,奏报邓艾在蜀中专权恣意妄为,结好蜀人,早晚必反。而事实上,司马昭早就怀疑邓艾的谋反之心,其实邓艾也经常上书司马昭,基本是表彰自己的功劳的。昭曾让邓艾凡事都要奏报,不要擅作主张,而邓艾却回复: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既然让我邓艾奉诏专征,又为何要阻拦?

司马昭于是更怀疑邓艾有谋反之心。再加上钟会奏报邓艾谋反,朝中一片哗然,司马昭也是深恶邓艾。后来钟会又暗自在途中截获邓艾表文,令人模仿邓艾的字迹,改动内容,尽是傲慢之词。司马昭观看了邓艾的表文之后,勃然大怒,遣人告知钟会,令其收服邓艾父子,押回洛阳。

钟会收到收押邓艾的命令后,便找姜维商议对策,姜维建议让监军卫瓘前去收押。如果邓艾杀卫瓘,就会反心必露,这样也不会祸及钟会,而钟会也可以起大军围剿邓艾,钟会大喜。卫瓘领了钟会的旨意,率领数十人,前去收押邓艾。卫瓘也是聪明之人,出发之前,先发布檄文二三十道,主要是讲述卫瓘奉命收押邓艾,与其他人无关,如果有主动收服邓艾者,可以因功受赏,如果有抗拒者,夷其三族。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其檄曰:“奉诏收服邓艾,其余各无所问。若骚来归,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者,灭三族。”

卫瓘星夜赶往成都,邓艾的部下见到檄文之后,都纷纷来投拜卫瓘。卫瓘到达成都邓艾府上之时,邓艾父子还在睡觉,瓘引数十人冲入,大呼:奉命收服邓艾父子。邓艾大惊失措,滚落床下。瓘令武士将邓艾父子绑在车上,钟会与姜维率军也随后赶到,二人均大骂邓艾,钟会是愤恨邓艾夺取功劳,而姜维是恼怒邓艾灭蜀,邓艾父子随后被钟会押送洛阳。

后来钟会与姜维一起谋反被杀,卫灌觉得自己错抓好人,冤枉邓艾,如果让邓艾回到洛阳,自己也会死无葬身之地。于是卫灌令田绪引军五百,前去追赶邓艾,行至绵竹地区,刚好赶上。邓艾以为是本部军马,并没有防备,被田绪一刀斩杀,邓艾之子邓忠也死于乱军之中。演义中有诗叹曰:

自幼能筹画,多谋善用兵。凝眸知地理,仰面识天文。马到山根断,兵来石径分。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其次分析卫灌如何斩杀钟会、姜维。钟会成功收押邓艾之后,尽得其军马,威声大震。而此时钟会也是忘乎所以了,姜维趁机劝说钟会谋反,钟会也是个胸怀大志之人,因此二人一拍即合。远在长安的司马昭,早已觉察到异常,因此修书给钟会,声称:因惧怕钟会不能收服邓艾,因此率兵入长安。钟会大惊失色,便于姜维商议:司马公明知我军数倍于邓艾,却仍旧率军前来,这分明是在怀疑我。

姜维也声称,主上怀疑臣下,臣下也会不久将死,邓艾就是个例子。钟会于是更加恐慌,便决心谋反。姜维就劝说钟会,近来郭太后刚去世,当以弑君之罪,讨伐司马昭。钟会于是便让姜维为先锋,愿与其共享富贵。姜维又担心诸将不服,钟会于是便要在元宵佳节坑杀不服者,演义中这样记载:

会曰:“伯约当作先锋,成事之后,同享富贵。”维曰:“愿效犬马之劳,但恐诸将不服耳”。会曰:“来日元宵佳节,于故宫大张灯火,诸将饮宴,如不从者,尽杀之。”

姜维钟会于是宴请诸将,钟会手捧着杯子失声大哭,大骂司马昭背主弑君,有废人伦,并声称封郭太后之遗诏,讨伐司马昭,号召众人共商大计。诸将无不惊慌,钟会见诸将有疑虑,拔剑在手:违令者,杀无赦!众人只能画押为证。钟会又令人对诸将严家看守,只是姜维看出诸将很难收服,于是劝说钟会将众人坑杀,钟会照做。并命令数千军士手持大棒,有不服从命令者,将其打死并且坑埋。

然而消息却不胫而走,正是胡烈的部下丘建,将钟会谋反之事,偷偷告诉了胡烈之子胡渊。因为胡烈当时也在钟会囚禁的队伍里,丘建因感激胡烈的恩惠,在加上钟会对丘建深信不疑,这才成功将消息传递给胡渊。渊调集本部人马,于监军卫瓘一起商议诛杀钟会等反臣。时间正是正月十八,姜维按照约定,准备对诸魏将下手,却心疼如刀绞,昏死过去,半晌方才醒来。

而此时宫外已经是人声嘈杂,四面喊声震天,数不清的士兵拥杀过来。钟会持剑斩杀数人,却被乱箭射死,将士将其头斩下。姜维左冲右突,拔剑在手,然而由于心痛复发,仰天长叹:“吾计不成,乃天命也!”绝望中,姜维拔剑自杀。卫瓘令众军士将姜维剖腹取胆,并将姜维家人尽皆杀害。可怜姜维,至死还想着复国,真是难得的大忠臣。后有诗叹曰: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再次分析卫灌的结局如何。卫瓘成功平定益州后,因功受赏,咸熙二年,卫瓘被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镇东将军、菑阳侯。卫瓘的弟弟卫实,也因此而被封为开阳亭侯。卫瓘因勤勉善于理政,功绩卓著。泰始七年(271年),卫瓘被任命为征北大将军,兼幽州刺史。自此之后,卫瓘开始保卫北方的战略,他成功离间鲜卑诸部,表奏朝廷设立并州,晋武帝有对其大加封赏。282年,卫瓘升任司空,他因为人诚恳,为政清廉,深得世人的赞誉,后来晋武帝又将自己的女儿繁昌公主,下嫁给卫瓘之子卫宣。

只可惜后来卫宣沉迷于酒色,外戚杨俊与卫瓘不合,于是联合朝中大臣一起诋毁卫宣,最终导致卫宣与公主分开,卫瓘也因此慌慌不可终日。290年,晋惠帝司马衷继位,由太傅杨俊辅政,由于卫瓘做事耿直,也得罪了当时贾后(贾南风)。于是便下诏给司马玮,令其斩杀卫瓘,司马玮派遣清河王司马遐率军包围卫瓘府邸,以谋图废立的罪名,将卫瓘子孙等九人斩杀,享年七十二岁。后来卫瓘的后人奔走朝廷,经过百般曲折,卫瓘才被平冤昭雪,卫瓘一生为司马氏奔波操劳,最终受冤而死,也算是个大忠臣吧。

你是如何看待卫瓘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了东晋士族门阀政治吗

公元220年(魏黄初元年)初,吏部尚书陈群创定九品中正制并颁行。

九品中正制是一种选官制度,具体做法是:选择有鉴识人才能力的官员任各州郡的中正官,由中正官来负责考察本州郡士人的德行与才能,写成评语,称“状”。再依据士人出生的门第高下,定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等品级。吏部根据状与品来选官,史称这一做法为九品官人法。这一选官法是汉末兴起的世家大族利益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同时,这样做又反过来強化了门阀政治,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

文学批评家梁实秋先生为何重点推荐《人生智慧录》

文学批评家梁实秋先生为何重点推荐人生智慧录。《人生智慧录》苏本华的名著,如果没有读过这本书,你最起码也知道那句著名的“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中国文化是悲观主义哲学家,他这书就分不同的阶段,从心理学的意志和表象,以及人的身份地位等,让人民学会从自身之外找到人生的快乐。

梁实秋先生之所以重点推荐人生智慧录,因为这本书对他的人生影响深远,沿着叔本华的幸福哲学论,梁实秋先生经历种种磨难,找到了他的人生智慧,人生幸福,在学术上做出了很大的成就。

如果你仔细读过梁实秋先生的《我把活着欢喜过了》,就更能感觉到叔本华那本《人生智慧录》对他的影响,他告诉人们,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就是人生原本无常,心安处才是故乡,我们要自在从容的过生活。

我们把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录》梁实秋先生的《我把活着欢喜过了》同时去读,或者是对照着读,会有更大收获,愿我们在读书路上找到人生的快乐。

“听云轩”改名重新开张,疑似模仿德云社,曹云金能否成功

听云轩为什么要改名字,是因为郭德钢把云字收走了,观众对这个没根没叶又没德的人不值德捧!德云社是德在前才能火!再者就是姜昆帮助炒火了德云社!老百姓就对他拿着国家的钱,不管百姓疾苦干部的一种厌恶。全世界的艺人德是守位,其次才是艺术水平!过去刚离开德云社大家以为是师父容不下他,现在知道了他是跳槽还抵毁师傅,就像是一个不孝之子!以后他在台上演台下一半人骂街,你们觉得这个台还会撑到何时?

如果《三国演义》中来个军师能力大排行,你心中前10名的都会是谁,为什么

三国乱世,群雄并起,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各色人才层出不穷,但是对于各方势力来讲,作为军师的谋士,作用往往要比猛将更加重要。

君不见天下无双吕奉先,有勇无谋、刚愎自用,最后被曹操玩的团团转而死于非命。

君不见桃园结义刘关张,创业前期:只有猛将、而无军师,根本打不下基业,只能四处颠沛流离。

君不见孙策得周瑜相助,方才打下了江东基业,孙权继位也是外事问周瑜,内事问张昭。

足可见军师对于一方诸侯的重要性。

那么谁才是三国最厉害的十位军师呢?以下做简要分析。

第十名法正

卧龙凤雏若得一人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孝直便是法正,是可以和诸葛亮庞统等人相提并论的存在。

法正原来是刘璋部下,只是发现刘璋暗弱,不是明主,便想了办法迎接刘备入川,投靠了刘备。

法正擅奇谋,汉中之战时全靠法正的计谋,刘备才能攻取汉中,大败曹操,更是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

只可惜法正英年早逝,刘备当上汉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五岁。刘备追谥法正为翼侯,也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个死了有谥号的大臣。

第九名:庞统

所谓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得天下,庞统和诸葛亮齐名这一点,便足见庞统的实力之强。

庞统字“士元”,外号“凤雏”,以为新生的凤凰,和诸葛亮齐名,并称为“卧龙凤雏”,皆有治世之才,据说得一人,便可得天下。

庞统曾秘密向曹操献铁索连舟之计,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从根本上大败,可以说是赤壁之战的幕后黑手。

只可惜庞统早死,没有完全施展出他的智谋,所以就排在第九。

第八名:鲁肃

周瑜死后,江东的大任直接一下子压在了鲁肃这个看上去本本分分的老实人身上,可也是这个老实人,为东吴的崛起打下了根基。

鲁肃字“子敬”,堪称是三国时期最出色的外交家,他一直致力于联刘抗曹的基本主张,在孙刘两家之间充当一个和事佬的角色,可以说没有他的这一片苦心,孙刘两家达不成一致,也抗不了曹操,早就被灭了。

周瑜死后鲁肃接任大都督,实行止戈屯田的政策,大力发展吴国的国力,为吴国积攒了大量的兵力钱粮,以此应付后世之变。

鲁肃还曾对孙权提出过和诸葛亮隆中对差不多的榻上策,直接决定了东吴的治国方针。

第七名:陆逊

如果说对于东吴,周瑜是打天下最大的功臣,陆逊就是扩展和守护东吴的最大功臣。没有陆逊,东吴不说会是三国中最弱小的郭嘉,甚至很有可能都已经被灭了。

陆逊字“伯言”,作为东吴四都督的最后一位,比前三位,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扩展上他直接配合吕蒙使用白衣渡江计打下了荆州了。荆州其实一直以来就是东吴的一块心病,费尽心机都想要得到,可是周瑜孙权再怎么努力都不能成功,还是到了吕蒙时,陆逊配合吕蒙才成功拿下了荆州,几乎将东吴的江山扩展了一倍,而是使东吴完成的占据了长江两岸的天险,有了建国之基业。

后来吕蒙身死,刘备举大军复仇,此时的东吴早已经人才凋零,很难挡得住刘备的大军,还是陆逊,临危受命,大败刘备与夷陵,保住了江东。

第六名:周瑜

周瑜一早就投奔孙策,辅佐孙策打下了江东基业,可以说没有周瑜就没有江东吴国,而早期的吴国也几乎完全是靠周瑜一个人撑起来的。

周瑜字“公瑾”,更有江东周郎之称,被很多人评价为三国第一美男。所谓“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就可以见周瑜的地位和能力,而且作为长辈的张昭有很多问题都还要请教周瑜获得周瑜的同意。

周瑜更是亲手制定并完成了赤壁之战,一把火直接把曹操的几十万大军烧了个精光,也是赤壁之战的胜利才让天下促成了三足鼎立之格局,可以说三国鼎立,全是周瑜一人之功。

第五名:荀彧

荀彧有“王佐之才”之名,他出生于东汉名门、儒家世家荀家,自小便聪明无比,先是被袁绍招募视为座上宾,可惜荀彧早已看出袁绍不是可以辅佐之人,便直接改投曹操,曹操直接称荀彧为“吾之子房”,可见荀彧能力之强。

荀彧字“文若”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先行提出“迎奉天子而令天下”的政策,直接帮助曹操在乱世站稳了跟脚”;后来面对吕布攻伐时,更是独自守城保全了兖州三城,让曹操免除了后方之忧,之后再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

“王佐之才”,名副其实。

第四名:郭嘉

郭嘉,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曹操第一次和郭嘉见面谈话后,便直接对着麾下的所以臣子感慨的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可见评价之高。

郭嘉字“奉孝”,外号“鬼才”,少年时便已经预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后来跟随曹操征战,屡立奇功,

郭嘉曾对曹操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当时曹操势力大不如袁绍,郭嘉的“十胜十败”直接大大鼓舞了曹军的士气,更是直接确定了他在曹魏谋士中的核心地位。

只可惜天妒英才,大败袁绍后,郭嘉在跟随曹操征伐乌丸时就病逝,年仅三十八岁,不过哪怕是死了郭嘉也留下计策帮助曹操平定了辽东,也就是著名的郭嘉遗计定辽东之说。

甚至还有人说诸葛亮早年不出山就是害怕和郭嘉对上,所谓“郭嘉不死,孔明不出”。

第三名:贾诩

文和先生贾诩,就算在三国谋略不是第一,但是聪明程度,如果他说自己第二,估计无人敢说自己的第一。

贾诩字“文和”,外号“毒士”,被称为三国时期最毒的谋士,用计必然是绝户一般的毒计,先是提前开出乱世局面,直接建议董卓率先进京,挟天子而令诸侯占据主动,又是献计毒杀皇帝把握朝政。董卓既败,大势不可为,更是说动李、郭而将攻取长安,直接在本质上结束了汉室的统治,打开了乱世的序幕。

后来又帮张绣退曹操,再帮曹操败马超,无疑不是旷世的计谋。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贾诩从来只为保全自己而活,根本不会真正死心塌地的效忠某个诸侯,他完全是为了自己在乱世中能够活到好,也成功凭借自己的算计善始善终,是三国结局最好的一位谋士。

第二名:诸葛亮

蜀汉丞相、诸葛武侯,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蜀汉政权,如鱼得水是先主对他的最好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诸葛亮字“孔明”外号“卧龙”,一生可谓是算无遗策,除了后期面临蜀国的困境,不得不做拼死之斗,才吃了几回败仗。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大势,更是在先主请他出山之既,就制定了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如果不是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蜀汉实力节节败退,大将兵力损失殆尽,很有可能蜀国就将成为三国最大的得利者。

第一名:司马懿

司马懿应该是三国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军师,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是三国最后的受益者,更是活活熬死了所有的强敌。

司马懿字“仲达”,外号“冢虎”,被曹操称为“鹰视狼顾”,是让曹操一家上下几代君王都忌惮的可怕人物。

司马懿刚刚投奔曹操时,就让曹操都不得不对他心存忌惮,保持戒备,根本不敢直接让他担任高位。但是曹操又十分爱才,加之司马懿主动来投,背后又有河内司马氏这样的大势力,又不能直接除掉,就只能用主薄这种没有实权的职位来困住他。

可是曹操千算万算没算到自己还是输给了司马懿,司马懿利用曹丕急于上位之心,成功帮助曹丕上了位,连带着让自己也上了位,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纵然曹丕也遵从曹操的意志,依然在提防司马懿,可还是没斗过他这个老狐狸,一辈子没给他机会,最后被司马炎活活熬死了。

司马懿也成为了和曹操一样的人物,挟天子而令曹魏天下,成了曹魏的第一权臣,后来压制的曹魏皇室就如同一直生活在阴天看不见太阳一般。

司马懿更是和有神人之称的诸葛亮斗的有来有回,被诸葛亮视为生平第一大敌,几次三番都让诸葛亮中了招。

最后司马懿的儿孙更是取到了曹魏建立了司马氏的晋朝天下。

你是如何看待十大军师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个人的酒后之言真的不记得吗

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不喝不喝,坚决不喝;

第二阶段,少喝点也行,一边喝一边算计怎么少喝点;

第三阶段,气氛热烈,开喝喽,站起来主动喝。脑筋活跃起来,妙语连珠。

第四阶段,气氛到顶点,前所未有的清醒,嘴上说胡话,实际心里啥都知道。

第五阶段,一下子晕了过去,断片,第二天起来记不起晕之后的事了。

亲身体会。

《明史》和《明实录》,哪个的可信度更高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正史,由清政府主持编修,但明朝遗民有很多参与。《明史》共三百三十二卷,其中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编修《明史》,最重要的参考书就是《明实录》,当然还参考明朝残存的一些档案、邸报等资料,是权威的史学著作。

《明实录》是明朝自己编修的,除了明朝残存的档案外,是最原始的明史资料了。是编年体的资料会编,全书十三部,两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万字。《明实录》以朝廷的各种章奏、批件为底本,又到各省搜集资料补充,逐年记录诏敕、律令,描述相关国家的大事而成。《明实录》是比《明史》更原始的资料,但规模太大,一般人无法看完。

但如果《明史》如果记载的有问题,你可以去《明实录》查阅相关内容,以《明实录》为准。

所以,《明史》和《明实录》各有自己的价值。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