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距15个年头后,桂林六塘“虾龙”再次出现
在临桂六塘,人们相信走村串巷的虾子龙会给大家带来吉祥。(资料图片)
过去,六塘虾龙走街串巷的时候就是最热闹的时候。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黄土福
每到喜庆的日子,很多地方的人都会有舞龙舞狮祈福的习俗。舞龙表演需要十来个人共同合作。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通过人体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穿、腾、跃、翻、滚、戏、缠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出龙的精、气、神、韵,看起来十分壮观。
“龙”一般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各地采用的材料不一,龙的模样也各有特色,但均来源于传统龙形象,多少会有一些共性。不过,在桂林市临桂区六塘镇,人们在今年正月里舞动起的却并不是龙,而是一条浑身暗红,长十余米的大虾。这是相距15个年头后,六塘的“虾龙”再次出现。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看见,无不拊掌而笑,大家也奔走相告,一睹虾龙的风采。除了虾龙,六塘镇还具有非常丰富而深远的舞龙文化,大有来头。
虾龙的由来
展开全文
提起舞龙,大多数人恐怕即使没有现场目睹,也至少在影视作品里混了个眼熟。不过,在桂林市临桂区六塘镇,村民们舞的大虾,恐怕见过的人就真不多了。龙虾,在当地人眼中,龙虾可不是虾,而是神圣的、不容亵渎的龙——俗称“虾龙”,舞虾龙也是六塘传承了上百年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
传说,六塘当地有一只“灵验”的大虾,六塘镇羊明街的百姓为感恩造福一方的大虾,用平安竹制作出大虾的样子,长30米,因大虾化身成龙而取名“虾子龙”,并模仿虾的动作编出一套虾龙舞蹈。每遇大旱灾年便舞虾子龙,以期大虾继续庇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后来逢过年和当地重大喜庆节日,也会舞起虾龙。舞虾龙,成了羊明街的传统民俗,已有上百年历史。
舞虾龙时,虾头、螯各需两人,尾一人,最多的是虾身,每一节都需一人。舞虾龙跟舞龙一样,亦有引珠,需一人持珠引虾游玩,并制小螃蟹、蚌壳及有吉祥之意的四鱼——鲶、青、鲤、鳜与虾相伴,在喧天锣鼓声中,虾龙在持珠人的引导下,时而低头直尾缓缓前行,时而驻足摇须摆眼观望,时而须摇尾摆虾身节节拱起升高,作游弋势,时而昂头回尾高举双螯,张开大夹作斗敌之势,栩栩如生,引得旁边群众一片喝彩之声,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虾龙每到一街,该街就会有很多人在自家门口燃放鞭炮表示接龙,希望给自家带来福气。据羊明街老人回忆,1947年舞过一次虾龙后,直到2006年,其间没有再舞过虾龙。2007年,相隔了60年当地才再次舞虾龙。
据时任羊明街街长的黄树长回忆,为制作虾龙,他们找到竹编能手和绘画师傅,共同研究制虾方案,并大胆创新:“制虾前,我们先取一活的小龙虾,细细观察它的形态动作,之后取老南竹制虾。为使虾龙灵活易舞,我们把虾缩短了一大半,只有8米左右,17人即可舞。”
虾龙是用竹子制成,分虾头、螯、身、尾四部分,用南竹先剖篾,定架连筋制虾头,然后根据虾头的比例做虾身、尾和螯。虾身可根据需要分成若干节,每节先定腹筋成架,后节节相连成身,最后整体连接成虾,再用白布裹身,涂上虾身颜料,并充分利用杠杆原料,舞动虾龙之时使虾须、眼及虾螯、虾身、虾尾能动似活虾,让人啧啧称奇,堪称一绝。除虾须、螯、身、尾可动之外,虾眼、嘴也可动,丰富虾龙舞动作,舞起来更加逼真优美。舞虾者专选年轻的帅哥美女,更具观赏性。
2007年起到2009年,六塘连续三年舞虾龙。并参加了桂林“漓江之声”节目表演和宣传“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在会仙湿地举办的活动,还参加了临桂首届名人文化节等等,虾龙舞一时名声大噪,每到一处都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齐口称赞,让大家大开眼界,称奇不已。
因为各种原因,虾龙在火了一段时间后,停舞了15年。直到2023年春节,虾龙舞再次出现在六塘街头,给大家送来了一道新春娱乐大餐,也勾起了不少人的回忆。
舞龙传统由来已久
六塘主街道从南羊明街至北文安街2300多米,狭长,整体看就是一条巨龙,龙尾在南端,龙头在北端。六塘镇有八条街,每条街都有一条独具特色的龙,分别是草龙、花龙、黄龙、青龙、滚龙、牌灯龙、板凳龙、虾龙。
舞龙时,由技艺较高者执龙珠、龙头、龙尾,其余人则分执龙身,大家在龙珠、龙头的带领下,进退有序地跑动起舞,有盘、游、滚、翻、跳、扭、抢、起、伏等动作,有龙抬头、龙入海、坐龙宫、龙潜海、找龙珠、拜四方等造型和套路。舞龙的形式还分单龙舞、双龙舞、多龙舞,而双龙、多龙舞的套路还有双龙戏珠、翻江倒海、呼风唤雨等。草龙舞的表演是一项很讲究体力、技艺的运动,要求舞龙者充分运用手(甩、摆、翻)、眼(望、顾、盼)、身(转、仰、扭)、步(踩、蹲、蹉)四法,还需全队配合,才能把龙舞“活”。
舞龙从最原始的、有一定宗教色彩的祈福驱邪习俗演变至今,已经成为地域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必演活动,它的工艺制作展现了当代农民的智慧和技艺,它的表演形式集舞蹈、体育为一身,便于群众广泛参与。
在六塘,舞龙颇有讲究,每条街只能舞属于本街的龙,绝不能舞别街的龙。此外,龙出行前必经一个仪式,即扎好龙头龙身后,先用布蒙住龙眼,将龙抬到镇区旁观音山上的庙里祭拜,待祭拜完成后,方能揭下布条让龙眼见光,然后才可以出行开舞。与此同时,每条龙的龙头、龙身、龙尾都是专人制作,相互之间绝不可打听,每项技术代代相传,街与街之间都是严守各自的制作技术秘密。
同一个时间段,8条龙不同时出舞,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同时舞。等龙舞完后,其他街的7条龙,都会过来回礼,表示尊重,所以有时要舞上好几天,加上许多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专门跑来观看,场面十分热闹。不过,有点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塘镇传承到现在的,只有虾龙和草龙。
草龙闹春
六塘的草龙是一种用稻草扎制成通体金黄、形态威武的龙形,根据锣鼓点节奏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有记载显示,六塘草龙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一直流传至今。
草龙是六塘的第一条龙,因龙主要用稻草绑扎做成而得名,又叫太平龙,是六塘的首龙。据记载,舞草龙由六塘升厂街的居民发起,每三年进行一次,遇到节日或其他特殊情况也不受此限。作为太平龙,当地传说草龙可净化风气、除瘴气,这样古镇才能太平吉祥。舞龙队一般由组织者、锣鼓手、舞龙(含舞龙珠)等人员组成。此外,还搭配有各类鱼、小虾、蟹等水生动物,由小孩扶着执舞。有时与牌灯舞(32盏)、划旱船等共舞,为增加观赏性,现在舞牌灯人员全部由32名年轻姑娘组成。
草龙由专人制作,龙身骨架用新鲜干爽的糯米稻草分节绑扎牢固,每一节用1根长1.2米左右的木棍扎牢。
鼓声节奏有力,似雨点锤沙。一条条黄灿灿的“金龙”或“游”或“踞”往来穿梭,身形敏捷神气活现,游龙之姿尽在人间。
草龙每到一街,几乎每户都在自家门口燃放鞭炮迎接,希望带来福气、太平,全家顺利平安,和和睦睦。草龙进屋后,舞龙人齐声以彩话恭贺主家。入户结束后,选一块宽敞的空地,舞龙人左右舞动草龙,跳滚龙舞。
舞草龙结束后,村民们就会将草龙送到附近的河边,大多是选一条名为灌山河进行送龙仪式,舞龙主持人讲话,之后由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点火燃化草龙,将龙送归“海”里。
2007年,六塘草龙参加临桂首届名人文化节,成为文化节亮点,轰动一时;2008年参加临桂县第三届地方民间艺术大赛,获一等奖。1991年春节在桂林七星公园参加桂林市民间文化活动演出获一等奖。2010年,草龙舞被列入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