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哭灵 待见 亲朋 头上 有的

职业“哭灵人”:一年磕头上万次,有的年入20万,不受亲朋待见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30 18:34:05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丧”礼所衍生出来的众多职业,也让众人眼花缭乱,职业“哭灵人”便是其中之一。

哭丧礼仪中的“独行者”

哭丧,是根植于中国丧葬习俗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家中有人离世后,生者为了表达自己的哀悼,通常情况下会以“哭”的形式,送亡灵最后一程。

每次“哭灵”,职业人都会按照雇主的要求前往现场,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几个人一起痛苦,喊声震天,场面一度令人震撼。

职业“哭灵人”与死者毫无关系,可是他们内心的情感宣泄,却能够真实地让人们感觉到痛苦,这便是职业“哭灵人”的能力。

展开全文

最后,职业“哭灵人”走到盆前,将纸全部烧完,仪式也正式结束。工作繁忙时,职业“哭灵人”每年磕头上万次,腰酸背痛也是常事。

换言之,职业“哭灵人”能够代替死者的家属,表达哀痛。人们不禁疑惑,为什么雇主需要雇佣职业人,为他们哭灵呢?

首先,中国古语有言,百善孝为先。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孝道隐藏在无声的行为中,全凭人们的自觉。

职业“哭灵人”一出现,便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送别的所有人,都在不自觉间被这种感觉所影响,这是对逝者的尊重。

职业“哭灵人”,有着哭丧经验,他们哭声如泣如诉,更能表现出生者内心的悲痛。对此,职业“哭灵人”小昭深有感触。

作为职业“哭灵人”,小昭拖着声腔,声情并茂:“我滴个娘亲嘞~常言道,不见棺材不落泪啊~从今后,你让为儿去哪里再找娘啊~”

跟随在后面的晚辈被这种情绪深深感染,也低声啜泣起来,一些人也已经泪流满面。

“优秀的职业“哭灵人”,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带动所有人的悲伤”,小昭说道。仅一个小时后,小昭的嗓子就已经沙哑。

一天的忙碌结束后,小昭准备下班,却在后台遇到了逝者的小女儿。她拉着小昭的手连连感谢,还给了双倍的奖金。自那时开始,小昭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职业“哭灵人”。

其次,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能够哭丧的人有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的平均规模逐渐缩小。

2009年,全国有2.3亿农户,然而几乎每一家都有年轻人外出,留守的家庭成员,只有老人和孩子。

如果家中老人离世,甚至会出现无人抬棺的情况。老人已经入殓,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没有赶回来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这样的葬礼,显然十分冷清。职业“哭灵人”的出现,可以打破这种冷清,已逝之人也不会如此孤单。

职业“哭灵人”在葬礼现身的最终原因,必定是得到一定的报酬。而对于雇主而言,职业“哭灵人”也是他们撑场面的一种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葬礼具有双重性。其一,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其二,为自己挣面子。

在外打工的人,鲜少有在农村露面的机会,更无法显示自己的财力。然而职业“哭灵人”,能够壮大葬礼的声势,也能展示后辈的不俗实力。

对于雇主而言,职业“哭灵人”可以在外人面前扬眉吐气,也是在家庭内部争取优越感的重要手段。

行业中的“佼佼者”

农村的葬礼中,职业“哭灵人”跪地痛哭的场景屡见不鲜。他们身穿丧服,拖着长长的调子,跪在棺椁或者死者家属的旁边,一番痛哭。

一般而言,他们每场哭灵的收入在七八百元左右,遇到额外愿意奖励的雇主,也有意外收获。工作繁忙时,职业“哭灵人”的月收入,甚至能够达到上万元。

很久之前,职业“哭灵人”便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职业。众人皆羡慕职业“哭灵人”收入不菲,然而想要成为职业“哭灵人”,需要满足极高的要求。

一方面,所谓的哭灵,并不只是随便地哭,同时需要伴随一定的唱腔、曲调,甚至是念词。

职业“哭灵人”来到一场葬礼,几乎需要工作一整晚的时间。他们根据死者生前的经历,自己编出一套唱词,用以歌颂逝者的伟大贡献。

与此同时,职业“哭灵人”还需要告知死者,纵使他们已经不在身边,其后代依旧有着无限的爱意,抱有怀念之情。

由此可见,哭灵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而大多数的家属没有专业的经验,只能将这一“重任”交给专业人士。

“我觉得他们脑子输出的信息量很大,确实一般人干不来”,一名雇主如是说。

另一方面,职业“哭灵人”工作量巨大,十分辛苦。一名职业“哭灵人”曾经透露,一个月30天,他超过20天都在“哭”。

职业“哭灵人”,也是透支自己身体的职业。长期从事哭灵工作的人,都有着职业病。他们需要哭喊,嗓子沙哑,经年累月后,便无法恢复原来的嗓音。

因为长期哭泣,职业“哭灵人”眼睛干涩,身体年迈的人,甚至面临着失明的风险。可即便再辛苦,在普通人的眼中,职业“哭灵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时也是所谓“晦气”的代表。

关于职业“哭灵人”的各种谣言,其实从未间断过。这些中伤,如同一把把利刃,让无辜的职业“哭灵人”倍感委屈。

最初他们还会为自己辩解,职业“哭灵人”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然而长此以往,偏见根深蒂固,他们也选择了顺从。

对于误解,职业“哭灵人”则显得十分释然。他们说:“这一活动跟唱戏差不多,所以我们自己也不太避讳。”

对于职业“哭灵人”来说,这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为了完成好任务,他们也兢兢业业地流泪、念词、哭泣。

职业“哭灵人”曾经说,如果可以选择,没有人愿意成为这样的人,都是为生活所迫。

吴慧霞,一名职业“哭灵人”,同时也是苦命之人。吴慧霞自小家中贫穷,父母迫不得已,将其嫁给一个离过婚的男人。她极力抗争,却终究向现实妥协。

一次外出,吴慧霞意外遇到了一场葬礼。逝者的亲人跪在棺椁之前,痛哭流涕,让人心中酸楚。

吴慧霞不禁感叹道:“这家人,先不说生前有没有努力孝顺过老人,离世后却感到遗憾,令人感慨。”

听到吴慧霞的话,一名村民解释道:“这都是找人陪哭的,都是被雇佣的,都不是自家的孩子儿女,哭得越凶越有钱。”

说罢,吴慧霞便看到,逝者的亲属拿出来七八张红色的钞票,递给了正在哭嚎的人。对于吴慧霞一家人来说,职业“哭灵人”一天的收入,相当于他们好些日子的口粮。

吴慧霞若有所思,产生了做职业“哭灵人”的想法。后来,吴慧霞与家人沟通此事,丈夫却严肃地拒绝。

尽管丈夫反对,吴慧霞还是独自外出,寻找哭丧的机会。不久后,吴慧霞就找到了雇主的联系方式,开始了自己的第一场“表演”。

为了完美地完成第一次任务,吴慧霞精心准备了许久。她反复背诵稿子,苦练哭腔。从看到稿子开始,吴慧霞便一直酝酿着自己的情绪,确保只要一上场,就能够哭出来。

与此同时,吴慧霞穿上孝服,画上了专门的妆容。到了已故之人的葬礼上,等待客人全部落座后,吴慧霞积累的悲伤情绪瞬间喷薄而出,她大声地哭起来,彷佛死者就是自己的亲人。

见到如此可观的收入,吴慧霞的丈夫也不再阻止。自此,吴慧霞便坚定了走职业“哭灵人”的道路。

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吴慧霞在各个葬礼之间奔波,几乎没有停歇之日。随着吴慧霞参加葬礼的次数逐渐增加,她的眼泪几乎流干。

只是众人在震惊之余,也不自觉地拉远了与吴慧霞的距离。因为担心不吉利,亲友聚会、婚礼等场合,众人都不愿邀请职业“哭灵人”。

在获得高收入的同时,吴慧霞也愈发孤独,亲戚朋友得知她的职业,纷纷选择远离,他们的批判声,同样如期而至。

“吴慧霞想钱想疯了吧,就连这种钱都要”,在亲友看来,自己家没有离世之人,却开始为别人哭丧,这种行为不仅丧失尊严,也会将“晦气”带回自己家中。

近年来,哭丧习俗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对此,众人众说纷纭。有人说,哭丧是从前留下来的“文化糟粕”,除了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外,一无是处。

他们认为这种“文化糟粕”,在现代社会应该被铲除。然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哭丧仍然在他们的接受范围之内。那些真心表达哀痛的人,都十分珍惜这一机会。

哭丧习俗面临争议的同时,职业“哭灵人”也被推向了舆论的中心。

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职业“哭灵人”只不过是一名合格的演员,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演一场痛哭流涕的戏码,至于围观的人,都是看戏的人。

职业“哭灵人”反复哀嚎,大多数人并不理解。或许哭灵人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尊重,可他们终究是外人,主要为了赚钱为生,无法对死者离世的悲哀感同身受。这份所谓的心意,终究还是虚假的。

职业“哭灵人”的存在是否合理,众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一职业未来是否会被依法取缔,他们的未来何去何从?所有的问题,都面临着未知。

参考资料

[1]《中国社会导刊》,1999年7月15日,《哭灵市场的是是非非》

[2]中国经济网,2019年11月26日,《职业哭灵人半小时挣300年入20万:对眼睛嗓子伤害大》

[3]《工人日报》,2005年4月3日,《专职“哭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