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意儿 丢掉 流传 古老 这些

这些古老的玩意儿你知道多少,如果还能流传,孩子就会丢掉手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30 17:44:05 浏览3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现今的孩子们对于电脑游戏趋之若鹜,整天沉浸其中,成为很多家长头痛的事情。微信上热传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所玩的游戏,充满了怀念之情。那时没有高级玩具,但孩子从来也不缺游戏内容,拍方宝、滚铁环、抓羊拐、玩弹球、扔沙包、跳皮筋儿……到处都可以找到玩具,一帮一伙,热闹非凡地追逐在街头巷尾,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而童年的玩伴儿长大后也会是你终生的朋友。

于是就有网友感叹道:“现在的孩子其实很可怜,总在一种虚拟的空间里,电脑、游戏机、电视,没有什么立体和亲身感受,今后有什么可以让她们回忆的东西呢。而我们的童年是在快乐的、无压力下成长的。真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像我的童年那样。”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幼儿的教育,产生了许多经典的玩具和游戏。这些游戏有智力的、玩耍的、观赏的,五花八门,且都蕴含着古老的文化、传说,不仅让孩子娱乐,而且让孩子在玩耍中了解传统文化。如果重新拾回这些逐渐失去的玩具,相信孩子们都会丢掉ipad。

七巧板

展开全文

七巧板是中国著名的拼图玩具,最早出现在4000前。这种玩具利用7块几何板拼出不同的形状来提高人们的智力,它是受到“规”和“矩”几何元素的启发制作出来的,即大三角形两块、小三角形两块、中三角形和正方形、菱形中一块,合成一个正方形或一个长宽二比一的长方形。由于这种玩具简单到可以由小孩子自己用厚纸板制作,而玩起来的无穷趣味足以使成人为之着迷,所以流传极广,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清朝宫廷玩具中,就有一副盛放在铜盒中的七巧板。

九连环

九连环是一种中国古老的智力游戏,以往在民间极为普及。它包含着九个相同的圆环及一把“剑”,目的是把九个圆环全套上或卸下。能解此环者被认为是聪明人。

它的结构比拼图玩具稍微复杂一点,是用铁丝和铁片制成的。它共有九个环和一个柄,玩法是要把九个环一个个套到柄里去。然后再一个个取下来。看起来简单,真正玩起来却颇费周折。九连环在2000年前的《战国策》中就有记述,秦始皇曾遣使入齐,使臣拿出来玉连环对齐君王后说:“齐多知,而解此环否?”意思是说,齐人知多识广,能不能把其中的环解出来?九连环被认为是人类发明的最奥妙的玩具之一,此玩具对开发智力、培养学习、活动手指筋骨均有益处。

华容道

华容道是中国古老的游戏,以其变化多端、百玩不厌的特点与魔方、独立钻石棋一起被国外智力专家并称为“智力游戏界的三个不可思议”。它有一个带二十个小方格的棋盘,代表华容道。棋盘下方有一个两方格边长的出口,是供曹操逃走的。棋盘上共摆有十个大小不一样的棋子,它们分别代表曹操、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关羽,还有四个卒。棋盘上仅有两个小方格空着,玩法就是通过这两个空格移动棋子,用最少的步数把曹操移出华容道。

这个游戏的发明要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洛书,后来传入宫廷,演变成了“重排九宫”游戏,这是“华容道”的雏形。后来人们结合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称此游戏为“华容道”。由于该游戏变化多端,精深莫测,具有百玩不厌等特点,被称为世界“智力游戏界的三大不可思议的游戏”之一。

鲁班锁

鲁班锁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儿童益智玩具。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根据鲁班的发明,结合八卦玄学的原理发明的一种玩具,曾广泛流传于汉族民间。鲁班锁是一种涉及立体几何知识的玩具。通过几何分割,可以组成多种锁定方式。是由中国古代房屋的榫卯结构转化而来的。因为鲁班是中国木工的始祖,所以得名“鲁班锁”。也有传说此游戏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孔明锁”。这种三维的拼插玩具内部的凹凸部分啮合,十分巧妙。拼装时需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其内部结构。这种玩具最早见于文字是中国清代一本魔术书《鹅幻汇编》,当时叫“六子连芳”。

以上这四种古老的智力游戏一直留传至今。它不仅锻炼孩子的智力,还通过触摸、观察让孩子从感官上了解立体几何、数学、结构等,是平面电脑无法比拟的。遗憾的是,现在越来越少的孩子在玩儿这些玩具,而是更热衷于现代的科技产品。

面具

用纸桨和胶泥做成的脸型,在眼睛的位置挖出两个圆洞,然后根据京剧脸谱彩绘出关羽、张飞、李逵、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形象,在面具两侧系一根松紧带便于戴在头上。常与面具搭配卖的是木制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之类的古代兵器。小孩子们常常带着不同的面具,手持不同的兵器,在一起玩耍得不亦乐乎。

面人儿

每当听到胡同里有人喊:“捏面人儿的来了!”各家孩子都会争先恐后往外跑,前去观看、购买。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汉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其原料是精细面粉、江米粉、蜂蜜以及各种荧光颜料。这些面团到艺人手里就能捏出造型优美、情态逼真的各种作品。可以是动物或各种传说中的人物。

面塑艺术也以其形象传达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可以通过面塑的孙悟空、猪八戒、白娘子、穆桂英、水浒英雄等形象给孩子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从而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孩子的智慧和品德。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图为关于西游记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内容多半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孩子们很喜欢皮影戏,既可以看影子戏听故事,又可以从故事中了解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内涵。

泥模子

泥模子是用来自己制作泥玩意儿的工具。它是用胶泥捏成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泥胎儿,在其凹处雕刻出人物、鸟兽、花草等图案,待阴干后再以火烧坚即成。泥模子分单模儿与合模儿两种。单模儿刻出来的玩意儿呈平面图形;合模儿所刻的玩意儿为立体状,如有意绘上颜色更嘉。

草编动物

用马莲草编织的玩物,喜鹊、山鸡、金鱼、螳螂、螃蟹等动物栩栩如生。购买者可根据爱好当场让其制作,看着那娴熟而高超的编织过程,当真算得上是一种艺术享受。

抓羊拐

把球或沙包高高抛起,趁此时机把四个羊拐骨依归定次序翻过面去,规定抛包次数,在规定次数内把羊拐骨翻过四面又一把抓起来为胜。来自北京的李女士充满怀念地说,小时候如果能拥有四个羊拐骨,在小朋友里算是很“富有”得了。通常都是好几个小伙伴凑起来的。“家里好不容易吃一次羊腿骨,我兴奋地将羊拐取下来洗干净。”这种游戏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灵敏度,也是小朋友们可以一起玩乐方式。

丢沙包

越多人玩越有趣,分成两组,一组互相丢沙包,另一组在中间,如果被沙包打中,那么这个人就下场,所有中间人都下场表示这组输了,如果中间的人接住沙包,则可救“一条命”。沙包也通常都是小朋友自己制作的。收集破布,缝成小布袋,然后找些细小的沙子,装进去。这可是考验小朋友的手工是否了得的好方法。

滚铁环

用铁丝做一个圈,然后再做一个长柄的铁钩子,推著这个铁丝圈滚著走。来自福建的周先生笑着回忆小时候会求做建筑的爸爸从工地带一根铁丝回家,拿到铁丝后,自己便去爸爸的工具箱,拿钳子将铁丝弯成圆形。“虽然铁圈不是很圆,但那时有这个铁圈,在小朋友当中是很了不起了。”这是男孩子们特有的玩儿法。周先生接着说:“那时候哪有什么青春期、抑郁症呀,每天疯玩都来不及呢。”

除了上述讲到的玩儿法,还有抓蛐蛐、粘知了、跳皮筋、陀螺、空竹、拔牛筋儿等等,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多的数不清,大部分玩意儿都是孩子们根据当地环境自己创造的出来的。很多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玩意儿又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大家为什么这么怀念它们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