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排列的洋房别墅、依水而建的鼋荡小馆,穿行苏州乡间,兼具现代感与乡土味的村落各美其美……4月24日,“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苏州,看江南水乡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美丽画卷。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村民牢牢端稳饭碗
“东北有黑土地五常大米,蒋巷有黑土地老常大米!”4月24日,在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村民平道刚一早赶到地头下田,手捧肥沃的黑土,查看播种情况,“今年3月刚刚播下水稻苗,盼着7、8月有好收成!”
蒋巷村地处常熟、昆山、太仓三市交界处,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共有村民200户、900人。50多年前,蒋巷村还是一个泥墙草房、穷土恶水的偏僻穷乡村,时任大队书记常德盛,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口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走出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精神传家”的新农村发展之路。如今,树木成行、沟渠成网,村集体1200亩田地建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以前吃不饱,为了高产,用的是化肥农药。现在讲品质,要绿色有机,不用化肥农药的稻子,又好吃,又好看,多好!”蒋巷村村委会副主任王进明说,从高产农业转向探索高效品质农业,蒋巷村把流转给种田大户的土地逐步流转回村集体,由村级农场统一种植,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种植;实施“休耕还田”,一年种一季优质良种水稻,实行有机种植。
水稻产量低了,但品质好了,附加值高了。村党委书记常德盛说,虽然每亩有机稻田的产量比之前的化肥稻少了300斤,但村自产品牌“蒋巷大米”市场价从每公斤6元涨到了20元,利润翻了一番,“去年蒋巷村农业收入每亩地效益大约在2500元,今年要争取农业产值向6000元靠拢,净利3000元每亩地。”
锦绣江南,让诗意乡村入画来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鱼肥。”一首思吴江歌,令“莼鲈之思”成为怀念故乡的代名词,也令苏州吴江成为文明遐迩的鲈乡。作为“莼鲈文化”的发源地,偏居吴江一隅的鼋荡,因将上海和江苏隔离,直至两三年前,依然泯然众人。
如何做好鼋荡的乡村振兴文章?苏州市吴江区委常委、汾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炳高说,必须要“对标世界级水准”来打造!鼋荡以农业旅游为发展方向,把锦绣江南的乡野田园建设得更具水乡的形态和气息,成为了众多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经过规划与实施,环鼋荡美丽乡村群,已经串珠成链,初具形态。集纳吴越水乡建筑元素的“鼋荡小馆”,结合鼋荡周边的生态本底,依水而建、因水生趣,逐渐成为网友喜爱的“网红”打卡地。鼋荡西侧的众家荡畔,二十几栋农民自建房,与一栋栋粉墙黛瓦的建筑群错落布局。这是汾湖高新区全力打造的示范区农文旅融合首发项目——“曲水善湾”。
“鼋荡十八村,围荡团团蹲,绿荫四季春,村村民风淳。”如今,环鼋荡美丽乡村群总占地面积22.19平方公里,环鼋荡湖展开布局,所辖元荡村、东联村、三好村、东秋村,个个已展现出天蓝水绿、村净景美的新气象。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洪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