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鄱阳县莲山乡的周边,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土包,当地人称之为“墩”。
这些土墩一片连着一片,上面长满了绿植杂草,这种土坡在农村很常见,一开始谁也没把它当回事儿,毕竟谁闲着没事干会研究这些土墩里面到底有啥东西。
直到1991年,村里兴修水利,需要用到很多土,村民们就想到了那些成片成片的土墩墩,就跑去那里取土。
结果挖着挖着,挖出来不得了的东西了。
不起眼的土墩
村民们居然从土墩里面挖出了大量的古物,有古砖、青铜、瓷器,还有古铜钱。
挖出来这些东西,放到旁人身上,估计就要立时惊呼一声:天啊,是古墓!
但莲山乡的村民们倒真耿直,对着挖出来的这些古物,大伙儿属实诧异了会儿,但也没放在心上,觉得还是赶紧取土要紧。
众人先把古物丢一边儿,又开始吭哧吭哧取土。
展开全文
取完土,有人注意到挖出来的这些古砖,似乎质量不错,长差不多有34.5厘米,宽约15厘米,厚度约6厘米,比他们自己家里用的砖头都大。
而且不光个头大,样式也很精美,六个面上都印了精致繁复的莲花瓣铜钱纹,或是兽脸脸谱,在地下埋了这么久,丝毫没有被损坏的痕迹。
村民就把这些砖头分了分,各自拿了一些,欢欢喜喜回家盖房去了。
因为砖头质量实在太好了,甚至有的村民整栋房子都是这种古砖砌成的。
那些土墩,村民们扒拉扒拉,先是改造成了地窖,用来囤红薯,后又改造成了猪圈。
还有村民瞧上了土墩底下的那些土,他们特别喜欢这种红土,可以挖去做煤,于是就开始慢慢往土墩更深处挖。
如果说先前挖出来的那堆砖头铜钱,没让大伙意识到这些土墩的来头,那么接下来挖出的东西,是彻底令所有人开了眼。
他们又挖出了一件形状怪异的青铜器,众人咂摸半晌,谁都说不上来这玩意儿到底是干啥用的。
一个村民喊了句:“好像那个抽水机啊。”
下面三个脚,上面是个圆桶,左右还有俩手把,还真挺像。
也有人觉得,这东西应该是做饭用的。
后来经过鉴定,大家才得知,这个绿油油大家伙的名字叫做“青铜甗”,高75厘米,重约14.5公斤,青铜甗上面的纹路依旧清晰可见。
到了这时,迟钝的村民们才反应过来——好家伙,这土墩来头不小啊!
猜测这些土墩极可能是古墓,大家都不敢继续往下挖了,嚷嚷着赶紧保护起来,找专家来看一看。
江西省的文物部门得知消息后,很快派了一支考古队赶到现场展开考察。
专家鉴定了那些挖出来的古物,又跑到当地村民家中去研究他们盖房用的古砖,考察结果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谁也没想到这些连片的不起眼的土墩,居然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
这些古砖完全符合汉代砖的特征:大且拥有金钱纹、网叶纹等纹路。
也就是说,这些土墩极有可能是汉墓。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些汉墓居然足足有119座之多,从这头到那头,连着的全是,这还是江西史上第一次发掘出这么多的古墓,堪称墓葬群。
其中最大的一座墓高达18米,底座周长100多米。
再结合那个青铜甗,专家当下判断,这东西堪称“江南第一宝物”。
还有专家认为,说江南第一宝物都算低估了它的价值,它的价值仅次于国宝,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
江南第一和仅次于国宝,可能有些夸张了,但这个青铜甗,绝对有着很高的考古价值。
更惊人的发现还在后面。
专家在一张通过卫星拍摄的照片上发现,鄱阳县莲山乡这一带的土墩,也就是墓葬,连绵成片,足有五六公里。
而从空中俯瞰墓葬的排列形状,怎么看都像是一条龙。
专家惊讶得不行,立刻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
这些墓葬群虽然有几座被村民们取砖取土损坏了些许,但大多都还保存完好。
考古队随即对墓葬群一一编号,竖上了保护桩,把墓葬严密保护起来。
2000年,又将此地申请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村民也自发性地组成一支文物保护小队,日夜看护起了墓葬。
这种规格的汉代墓葬,在江西乃至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对研究汉朝文化和殡葬习俗都有很大的帮助,待一切保护工作完成,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浮上人们心头。
这个庞大墓葬群的主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英布墓的传说
考古队在墓葬群的周边走访打听,尤其问一些老辈的村民,想问问他们有没有听说过这些古墓的来历。
在这些墓葬的旁边,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叫英家村。
在英家村有一个传说,说是从村里的祖先,到后代的子子孙孙,他们将世世代代守护这些墓葬群。
据说他们已经守护了两千多年,以后也将永远守护下去,俨然像是一种使命一样。
放在今天,颇有点《盗墓笔记》里,张家世代守护青铜门那个感觉了。
专家一听这个故事,心想既然守护这么久,肯定得知道守护的是谁吧,于是就赶紧问。
还真给问出来一些线索,英家村的村民告诉专家,他们守护的是一名叫做英布的大英雄,和他手下一百多位将士的英灵。
也正是他们长眠于这片墓葬群中。
英家村的村民告诉专家,他们就是英布的后人,到现在已经是第134代了,他们还有族谱为证。
英布何许人也,据宋朝《英氏宗谱》记载,英布是安徽六安人,系皋掏第五十九代世孙。
英布自小家境贫寒,七岁那年,一位算命先生在看过英布面相手相后,留下一句“此子日后,贵不可言”的预言。
英布少年时横冲直撞,因触犯秦朝律法,被施以黥刑。
村民讲起英布的故事,那是神采飞扬,据传英布受刑时,不仅面无惧色,甚至眼含期待,令父母忧心不已。
而英布还记得儿时那位算命先生的预言,说是要受刑之后才能称王,而今他将被施刑,预言果然应验。
英布认为自己受刑后,日后的命格必将如腾龙一般贵不可言。
被在脸上刻字后,英布被流放到骊山为秦始皇修建陵墓。
陈胜起义后,英布带着在骊山结识的兄弟,从骊山逃出,前去投奔鄱阳县令吴芮。
吴芮十分看重英布,不仅招他为婿,还授其兵权,给他专门建了个英布城,令他在此处招兵买马,操练军队,为起义做准备。
英布就是在这里为推翻秦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他自己被封为九江王奠下基础。
后英布率师渡江北上,归顺项羽,因战功赫赫,秦灭后,英布被项羽封为九江王。
后英布与项羽间产生矛盾,又值楚汉相争,英布与吴芮见项羽气数已尽,便叛楚投汉。
项羽战败身死,刘邦建立汉王朝,英布被刘邦封为淮南王,吴芮被封为长沙王,两人都位列汉初八大异姓王。
英布更是与齐王韩信、梁王彭越,并称“汉家三雄”。
然而正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不久后,因担心这些异姓王功高震主,刘邦便对异姓王挥起了屠刀。
韩信、彭越纷纷被刘邦以谋反罪杀害,尤其是彭越,死后尸体被剁成肉酱,分赐给诸侯,英布肝胆俱裂,深知刘邦此举是杀鸡儆猴。
英布害怕自己步上前两位异姓王的后尘,衡量之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英布被迫举兵反汉,公开与汉王叫板。
刘邦率军亲征,在现今的安徽宿州与英布对战,后因手臂受伤班师回朝。
此时吴芮已死,他的儿子吴臣继位,为长沙哀王,吴臣为了向汉王表忠心,故意给姐夫写信,称二人可以一起共谋大事。
英布不疑有他,带着一百多名将士来到江西鄱阳县,找吴臣汇合,在此地被妻弟吴臣诱杀。
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英雄落得个身死异乡的下场,着实令人唏嘘。
那么英布及其手下便埋葬在这片墓葬群下两千多年吗?答案却无法肯定。
因为专家查阅古籍史料后发现,英布确实是死在鄱阳,但在他死后,吴臣将姐夫的首级割了下来,派人送到长安献给刘邦邀功。
刘邦检验完后,便令人就地掩埋。
因此英布身首异地,头颅和无头身躯不在同一个地方,史书上并没有相关记载,因此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埋葬在何处。
而且专家还在墓葬周边的别处,又打听到了一种说法。
真假王墓:西太后陵园
这次是在一个叫程家村的村子,村民否定了英布墓的说法,称此地是西汉时期一位太后的陵园,周围的那些土包都是给太后陪葬用的假坟,就是为了防止盗墓贼破坏太后真正的陵墓。
诶,这就奇了怪了,这英家村和程家村也就隔着一条小河,怎么说法会大相径庭呢?
而这西汉太后陵墓说法的起源又出自何处呢?
程家村村民把专家领到自家后院里,给他们看院子里的一块石头牌坊。
虽然石牌已经碎得七零八落,但上面的花纹看上去可不一般。
村民给专家指出,这是双龙戏珠,那是四兽把门。
这个石牌原本是高挂在村中要道上一处八字形门楼里的,后来高楼毁坏了,就只剩下这块石牌。
原本这块石牌被村民埋在地下藏起来了,得知专家来了,特地掘出来给专家看。
村民说,那处要道原本是一条大道,古时候文武百官都要在此下轿,门楼也是气派无比,上面就挂着这块石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自从他们祖上迁到这处村落开始,门楼和土墩就一直在,祖上流传的说法就是这片土墩里,埋了个不得了的大人物。
也就是那位西太后。
至于这位西太后的来历,谥号、死因、为啥葬在这,村民一概不清楚,只知道是西汉末年的某位太后。
反正祖上流传下来的说法就是这样。
这么一看,西太后的说法,比英布墓好像更不靠谱,但专家却不觉得是村民在胡咧咧,对此十分上心。
为什么呢?
就因为之前提到,墓葬的排列形状,像一条龙。
龙是何等东西,在封建社会可是天子帝王的象征,龙就是被皇室圈地的象征,王侯将相再功高震主,借他一百个胆,也万万不敢将墓葬修成龙的形状。
如果墓葬不是自然形成,是人刻意为之,那墓葬的主人即便不是传说中的西太后,也肯定是跟皇家沾边的人。
而且那个石牌雕龙画凤的,看上去气势十足,应当是皇室中人才能使用的东西。
但是以上只是专家的推测,想找到进一步证据证明,那可是太难了。
在查阅史料后,专家发现,西汉年间绝大多数帝王太后的墓葬都是建在咸阳的,而这莲山乡离咸阳可是有几千公里的距离。
哪位皇室成员想不开,跑来把墓修在这里?
西汉年间、被封过太后、死后葬在江西一带,满足这些条件的人,在史书上根本没有记载,很可能完全不存在。
英布墓和太后墓的说法,都没有更多的证据来支撑,是否还有别的可能呢?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这片地方叫古越国,因为水陆发达,时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成了古战场。
原住民百越人实在住不下去了,就迁走了,这些个土包包,极可能是他们祖先的陵墓,迁不走就留在这了。
至于龙的形状,可能是因为百越人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少数民族。
这个说法还是令人怀疑,说是英布墓,至少有后人守着,说是太后墓,至少还有座高楼和石牌。
说是古越人墓,但迄今为止并没发现任何跟古越人相关的东西。
有专家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说也许这片墓葬群,埋着的根本就不是人,而是兵器。
这个说法确实有可能,因为村民挖出的那堆古物里,有不少铁件、铁饼,都是军事用品。
而且那个青铜甗,经过研究后,发现很可能也是战场用的,是用来做饭的炊具,再结合史书记载,莲山乡这一代古时候确实是军事要地,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役。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和陈友谅还在此处打过最出名的鄱阳湖之战。
专家又在当地的鄱阳县志上发现了一段记载,说是英布城在县西北百五十里,“布为吴芮续,使将兵囤此”。
这下又绕回了英布身上,虽然英布不知道葬哪儿去了,但他生前练军的地方就离鄱阳不远,在打仗前夕,英布的军队很可能会把兵器囤在这些个窑洞中。
练兵场离这边不远,所以这些土包,可能就是英布的兵器库,这片墓葬群的谜团也终于解开。
困扰人们许久的墓主身份终于有了头绪,联想起此前种种说法,不禁令人感叹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每一条小小的分支,即便是道听途说,都能引向更浩瀚的历史深海。
虽然这些壮观的土包,可能只是英布藏家伙的地方,但英家村的村民依然世代守护着此地,即便得知墓中并无英灵,但他们依然遵循祖训,愿意世代地守护下去。
英布不仅是一位涅没在发黄史册中的身影,更是后人们精神上的寄托,是流传了千年的忠孝义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