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财经新商道,作者 | 刘岚皋,编辑 | 刘亚杰
文|财经新商道,作者 | 刘岚皋,编辑 | 刘亚杰
关键时刻,你认为王健林还会赢吗?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前些天,一张名为“归雁计划”的招聘信息出现在万达集团官微平台。所谓“归雁”,就是让那些离开万达的员工们,回到原岗继续支持酒店业务发展。王健林的想法直接且迫切,只期“雁归”,不计“数量”——这是绝对看好酒店板块的前景。
然而王健林相信,不代表更多人相信。有机构统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28家上市房企启动裁员,包括酒店、住宅、服务等各版块人员共计5万人;近期,富力地产(02777.HK)、世茂集团(00813.HK)分别卖掉了广州富景酒店和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无奈写在脸上。
在竞争舞台上,王健林习惯自己掌握命运“方向盘”。无论决策顺理成章还是离经叛道,都要自己拍板;别人只能成为“追随者”,决定是否跟进。
这一次,王健林笃信地产阴霾期过去了,于是十分坚定。在众多参与者决定后退一步的时候,这样的义无反顾显得尤为突出,甚至难以理解。
客观的说,王健林不是拍脑门儿地决策,太多理由支持他向前迈一步;何况他的人生履历中,逆向行驶经常成为命运触底反弹的发端;奈何对手状态不够理想,背负的风险不容许他们有半点闪失,只好阶段性放弃。
冲锋号已响
关注王健林的人,会发现2022和2023年他有了微妙的改变。
2022年,用一个关键词形容,就是“扫货”,行事颇为大胆。这一年,房企承受经营压力明显,迫于无奈转手商业经营权的情况不在少数。
企业需要为明天注入更为丰沛的流动性,因此签下城下之盟实属无奈——鑫苑、万丽地产、建业地产皆如此。
展开全文
“在中国房地产界,论战略的执行力和战术纪律(性),王健林应该是当之无愧排在第一位的。”建业地产(00832.HK)董事会主席胡葆森如此评价,指向大佬甘心委身万达的原因。
有数据显示,2022年这样的大佬就有十多位,万达向外扩张的冲锋号就此吹响。
进入2023年,“加码”成为主旋律。相比2022年的江湖救急,2023年王健林更感到时不我待:先是在2月21日在河南举行一场高规格的见面,仅一天后(2月22日)就到贵州考察。
如此高密度会见,目的相当明确:洛阳龙门旅游度假区项目落地、贵州城市综合体天阶项目年内开业,一个也不能少。
情绪、伙伴、规划……或许这些细节仍存在一些不同,不过方向和内核统一:相信商业地产回正、相信2023年万达会有更好的业绩的信心很大,于是紧张和忙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当然,王健林保持如此激进态度并不盲目,诸多正面信号支持他如此决策。
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2023年春节消费数据迎来久违的增长:美团发布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6天,人们日均消费的规模比2019年春节增长66%,异地消费较2022年增长76%。
结合万达集团公布的数据,这些增加的消费,一部分推动万达广场销售收入达到126.8亿元,一部分推动万达影城观影收入达到11.95亿元,还有一部分推动酒店收入达到1.55亿元;相较疫情之前的2019年,三组数据分别增长29%、5.8%和21%。
没了外部因素的困扰,人们更愿意走出去,也更愿意消费。到2023年2月该趋势没有停止增长的迹象,万达自然没有停止扩张的理由。
有了这些消费意愿的支撑,万达广场或将成为新阶段消费复苏的原点,动能不断向外扩散;周边地区地产市场的活跃度提升,进而继续回流带动万达广场的业绩增长。如此建立中心商业与周边板块的双向奔赴,各方喜闻乐见。
况且自2022年11月以来,房地产市场利好不断出台,由“三支箭”到“金融16条”,再到“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纾困方向从“保交楼”调整为“保交楼与保主体并存”,为房企流动性提供全面支持——大势在好转,这一点不可逆。
这样看来,无论主动对“困难户”,还是加快区域布局,原动力还是来自对地产市场触底反弹的信心。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撑下,市场回暖是必然中事,大势的窗口期往往稍纵即逝,此刻不动,便荒废了窗口期。
这样看来,2023年王健林有的忙了。
心有余,力不足
王健林已经看到了机会,难道其他厂商什么都看不到吗?
之所以万达能够重新回到舞台中央,是因为王健林的长远洞察与坚定执行力。若非2017年坚定转型轻资产运营,向融创与富力“打骨折”出售资产,或许万达已经被风险大浪拍在岸上。
如今融创停牌、富力卖货,越是境况不如人意,越是体现王健林洞察力之远。当他以成功者身份坚信市场必然回暖,再次坚定地将筹码全部放在桌面上,理论上不应该缺少追随者。
只是,那毕竟是“理论上”;现实中,大量房企正在经历相同的窘迫。
根据克而瑞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口径销售金额超过千亿元的房企数量还有43家,到了2022年只剩下20家。在市场信心仍需时间修复的时候,这些企业很难放手一搏。
3月2日,万科发布公告表示,以每股13.05港元价格配售3亿股H股,配股筹资39.15亿港元。结合年初,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喊出了“微光汇聚,奔向曙光”口号,有观点认为万科(000002.SZ)或将有“大动作”。
“可能情况没有那么好。”某业内人士表示,市场整体回正仍需要时间,企业运营成本没有降低,这让万科2022年三季度时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仍为-41.76亿元,因此这笔钱的流向可能用于日常运营,而非杀个“回马枪”——万科尚且如此,何况其他房企。
消费复苏,让轻资产运营的万达快速感受到暖意;奈何等到这些暖意传导至重资产运营企业,需要更多时间。
再者像王健林那样的找钱,对很多企业而言并不现实。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1月中旬和2月初,万达商业分别完成一笔4亿美元和3亿美元信用债的发行,息票率均高达11%。
算上之前万达电影70%的股权质押与万达酒店65.04%的股权质押,王健林为了补充流动性做法颇为大胆。
让房企与之为伍,难度实在太大。正如两会期间,禹洲集团创始人林龙安的提案:将“实际风险可控”的民企、地产开发企业列入地方银行白名单——摆脱困境仍是众多房企的首要任务,还未到和万达一起快步前行的时候。
因此,从2019年开始,每年万达广场的数量都在增长,努力延续着王健林在2018年提出,“每年开业万达广场数量至少增加10%”的目标。
只是放眼整个行业,也有印力短期内(2022年12月30日-2023年2月14日)接连拿下了外高桥集团存量项目森兰商都、港城集团“101区域”、浦发集团的“川杨河商业项目”及“唐镇邻里中心商业”等4个项目的商管运营合约,但那毕竟是少数。
于是到最后,大概率跃跃欲试的大佬有很多个,最终王健林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