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至北齐间,山东掖县、益都、平度境内的云峰、太基、天柱、百峰诸山,出现了景象壮观的摩崖石刻群,为书法艺术的天然展览馆。经后人搜拓,约48种,其中云峰山19种、太基山19种、天柱山7种、百峰山3种。这一摩崖群,北朝200年间,经过无数书家及匠人的辛勤创作,终成鸿篇巨制,堪与日月同光。
云峰山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是《郑文公碑》。此碑全称《魏故兖州刺史郑羲之碑》,比南朝《瘗鹤铭》早3年,有上下二碑,上碑在古光州(今山东平度县)天柱山崖,字迹较小;下碑在今山东掖县东南云峰山。上碑字小,磨损严重,字多难读。下碑字大,几无泐损。故通行下碑拓本,51行,每行29字,字约2寸见方。
展开全文
《郑文公碑》碑的内容系郑羲季子、北朝大书法家郑道昭颂父德之文。子颂父德,恭敬诚恳,殚精竭艺而为之,故《郑文公碑》在群星璀灿的北碑中属佼佼者,被人称为北碑之冕。
《郑文公碑》与北碑的命运一样,久湮山林,直到清代碑学乍起,包世臣青睐激赏,认为其书出自汉代《乙瑛碑》,有云鹤海鸥之态。《艺舟双楫》:“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真文苑奇珍也”。
康有为盛赞其“神韵”,说“《云峰》为圆笔之极轨”。篆书用圆笔,浑厚凝重;隶意有波磔,疏朗排宕;草情如天纵,俊逸舒张,《郑文公碑》集众美于一碑,蓄雄强以写意,笔力矫健,结构新奇,气势雄伟,与南朝的《瘗鹤铭》异曲同工,双星高照,辉耀千古。
云峰山摩崖石刻除《郑文公碑》外,著名的还有《论经书诗》、《登百峰山诗》、《登太基山诗》、《东堪石室铭》等,这些也都是长篇巨制,运笔精熟,气势磅礴,堪称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