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并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此次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提出了‘2522’的整体框架,这在过去是没有的。”3月6日,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汇丰商学院和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沈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围绕整体框架,《规划》对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勾勒。“下一个农历兔年到来的时候,数字经济到底将来发展成什么样子?《规划》的意义就在于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指导,给中国数字经济的未来描绘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蓝图。”
“数字中国”的提出意义重大
最鲜明特征是“2522”整体框架
上世纪末期,“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让人们意识到,利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将地球及其上的活动和环境的时空变化数据构成一个全球的数字模型,可以使人们快速、直观完整地了解我们所在的这颗星球。
从那时起,数字技术赋能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在国内落地。在3G网络开始普及的背景下,数字技术迈上新台阶。早在2009年,我国地理信息领域已率先开始勾勒数字中国的蓝图,推动了信息化基础设施迅速发展;随后,大数据概念在2012年左右成为人们的共识,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自此,数字技术一直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大数据技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到了2023年的时候提出数字中国,意义重大。”沈艳对此谈到,《规划》分别从2025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制定阶段性任务,不仅确定了近期数字中国建设的格局,也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目标。“从整体布局的视角对数字中国建设进行规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
围绕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在沈艳看来,这是本次《规划》最主要的新特点。
展开全文
她对此解读到,第一个“2”,指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资源体系。二者的是基础和应用的关系,可以把前者数字基础设施想象成高速公路,后者数字数据资源体系就是高速公路上流动的各种货物,“只不过在数字技术下,流动的货物变成了信息”。
第二个“5”指的是,数字技术如何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领域深度融合,这就意味着在这五个领域当中发力的企业,在数字中国的建设中能取得发展机遇。
第三个“2”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创新,另一方面是安全。这是因为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其他的传统生产要素有巨大的差异,因为巨大的差异,让数据使用和数据安全存在“一体两面”的关系。沈艳解释到,其他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金等都没有哪一个会像数据一样,总是会涉及隐私和安全的问题;所以《规划》会特意强调处理好创新和安全的关系。
第四个“2”意在从国际视野描绘数字中国的建设,即看待数字中国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在国内的情形,还要考虑到跨境和国际的情况。“这既要考虑到国家间开展数字领域合作的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数据的跨境或者其他国家的数据到中国来参与合作所引发的相关问题。”沈艳说。
充分利用数据生产要素
以市场化手段加快公共数据开发
基于“2522”的整体框架,《规划》着重就数字技术及数据的应用进行了安排。除了夯实数字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据管理体制建立等内容,《规划》所明确的“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尤其重要。
在沈艳看来,这一内容为公共数据该“由谁开发?如何汇聚?怎样利用?”提供了解决的路径。
以金融领域为例,当我国从劳动力密集型的国家转变成创新驱动的国家,需要给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其关键在于解决好中小微企业贷款贵、贷款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现有的框架下,国家已出台了多种扶持性政策,但现实情况是,中小微企业贷款贵、贷款难的问题始终依然是存在。其问题的核心在于,在传统的模式当中,中小微企业如果没有盈利,很难通过传统金融方式获得贷款。如果要用新的方式,就意味着要挖掘新的度量企业信用的来源。这个时候,大数据以及数字技术就可以发挥作用。
“单个企业或者是单个银行,甚至单个大科技公司的努力都是远远不足的,因为如果行业要大规模识别中小微企业的潜力,就需要有其他的信息。”沈艳说,比如,企业的用电量可能是经营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企业纳税的情况也是预测未来经营状态的很重要的指标,利用数字技术就可以对这些传统时代的信息进行更加好的整理,给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更多的信用来源。
“传统时代的数据信息常常分散在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并不完全由企业自身或银行掌握,如何挖掘这部分数据资源的价值,《规划》做了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安排。”沈艳建议,一种方式是让地方部门通过公共数据市场化的手段和运营,和品牌数据商的合作,把同财税相关的数据拿到平台上助力银行,减少信息不对称,才能够切实降低贷款的决策成本,这样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数字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数据的使用。更进一步而言,要推进公共数据的汇聚使用是平衡地方政府部门在数据整理使用上责和权的匹配。“‘公共数据就应该全部免费’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因为这样会降低有关部门提供优质公共数据的积极性。”沈艳表示,在兼顾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分级分类的方式,将一些数据免费对公众开放,但可以通过和品牌数据商合作,采用市场化手段,开发限制用户范围的公共数据,让公共部门可以从中获得合法的收入,进而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加快公共数据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