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 联考 期中 高二 春季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年春季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9 22:14:04 浏览4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原标题: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古有君必有臣,犹之有饮食之人必有庖人也。”要吃,就要有制作食物的人,古代将以烹调为职业的人称作庖人,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厨师。庖人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之一,他们的劳作、他们的成就,理应得到公正的评价。

历史上的厨师,有因厨艺高超而得高官厚禄的。据《后汉书·刘圣公传》,更始帝刘玄时所授官爵者,不少是商贾乃至仆竖,也有一些是膳夫庖人出身。由于这做法不合常理,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所以当时长安传出讥讽歌谣,所谓“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历代庖人更多的是服务于达官贵人,做官机会不会太多。庖人立身处世,靠的还是自己的技艺。庄子津津乐道的解牛庖丁,是以纯熟刀法见长。中国烹饪从古至今,以细腻的刀工作为主要传统之一,到现在烹调菜品高下的评定,刀工仍被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古时讲究刀工,可由南宋人曾三异《同话录》记述的一次厨艺表演得到证实,“有一庖人,令一人袒背俯偻于地,以其背为刀几。取肉一斤许,运刀细缕之。撤肉而拭,兵背无丝毫之伤”。这样高超的厨艺,不经长时间的苦练,是不可能掌握的。有了这样的绝活,自然就受人尊重了。

历史上以烹饪为职业者,大体以男性为主。《周礼》所述周王室配备的庖厨人员近两千人,直接从事烹调的女性一个也没有。唐宋时代,出现了较多的女厨,不论在酒肆茶楼,还是在皇宫御厨,都有主掌烹调的职业妇女的身影。有幸为皇上烹调的称为“尚食娘子”,为大小官吏当差的则称为“厨娘”。使用厨娘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浪潮,这浪潮在京都涌起,远及岭南。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四块厨事画像砖,描绘了厨娘从事烹调活动的几个侧面。砖刻所绘厨娘的服饰大体相同,都是危髻高耸,裙衫齐整,焕发出一种精明干练的气质,甚至透出一缕雍容华贵的神态。这些画像砖出自宋代墓葬,宋人在墓中葬入厨娘画像砖,表明他们即便生前不曾雇用厨娘,也希求死后能满足这个愿望;或者生前有厨娘烹调,也希望死后依旧有厨娘侍候。

在画像石上大力描绘厨师的烹饪活动,表明古人对从业人员的看重。不过无论古今,轻视厨师的言论也是有的,有偏见,也有误会。例如古有“君子远庖厨”一语,不少人将其理解为是君子就别进厨房,好像杀牛宰羊就一定是小人似的,这是误解。到了今天,实在不该用一种被误解了的经典,自命为什么君子,天天追求美味,却又看不起创造美味的人们。

(摘自王仁湘《中国古代的庖人与厨娘》,有删改)

材料二:

“齐”在古书里有两个常用的意思,一个是“整”,一个是“平”。所谓“整”,是在综合里看到的,按照应有的结构全盘整合,就是齐整。所谓“平”,是在比较里看到的,得到各种成分内在的均衡,就是平齐。从烹制来说,“齐”就是后来的“剂”,也就是配方,相当于今天的药剂;不过,古代的“齐”,包括的内容更多一些,除了食材及其份量以外,连火候、水分、程序等等,也都在内。甚至肉食的切割,也要讲究部位、形状、纹路、大小。“齐” 保证最后的味感达到“和”的程度。《周礼·天官》在说到饭、羹、酱、饮四样食物的方剂时说: “凡食齐视春时,羮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郑玄注: “饭宜温,羹宜热,酱宜凉,饮宜寒。”意思是,这四样食品一年四季都要制作,但其配方以一个更为适宜季节的配方为标准,其他的季节,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增删加减。《周礼》的记载不但说明了古人制作各种饮食都是有配方的,配方与季节有关,而且说明了配方与食性的温热也有关系。借助大自然的产物与人体互相调济,注重饮食与人的体质和四季气候的关系,这是中华饮食很重要的理念。

展开全文

齐的标准是“和”,不论是水火的把握、食材的择取、味道的调配、制作的程序还是原料的比例,都经过“齐”来保证效果,那么,齐——配方,又是怎样定出来的呢? 烹饪是一种人文现象,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宫廷里有食医掌握,又有礼仪限制,也只得一个大概; 民间则家家有所不同,“齐”的实现要靠“范”。

“范”是古代烹食技艺与方法传承的特殊方式。在经过多次实践之后,获得了品味与养生功效俱佳、堪称为“和”的最佳制作方案,古人便把这些成功的经验固定下来,作为范例。这一工作,在宫廷里是由食医来掌管的。在民间,则流传着很多不同的配方,有些在家庭里代代相传,有些被记载在地方志里。这种流传下来供大家仿作的配方,就是“食谱”。

魏晋以前的食谱,记载的大多是一些熟食的必需品。唐宋以后,饮食的范围扩大了许多,菜肴的花样大量翻新。直至今天,食材的发掘更为广泛,调味的原料日益增多,烹饪的器皿不断发明,熟食的手段无比丰富,人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华烹饪的理念里“和”与“调”及“节”与“精”,加之“齐”与“范”的精神仍需发扬,但如何与时俱进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飞跃发展,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摘自王宁《中国古代烹饪饮食文化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虽然庖人做官的机会不多,但古代也有厨师进入仕途的,例如“灶下养,中郎将”,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

B.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画像砖上,厨娘从事烹调活动时风度翩翩,这些画像砖入墓,也印证了上文所言的“浪潮”。

C. “君子远庖厨”这句话是对庖人极大的偏见,杀牛宰羊的不一定是小人,追求美味者不该看不起创造美味的人。

D. “整”和“平”的含义应当相对照来理解,“整”是全盘整合,“平”是内在均衡,二者统一于“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是男性庖人还是厨娘,都是饮食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之一,都应得到公正的评价。

B.“范”是“齐”的实现方式,是烹饪的成功经验和范例,但也并非是唯一的标准。

C.两则材料都提到《周礼》对庖人或饮食的记载,可见饮食是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两则材料都与饮食文化有关,材料一围绕厨师来谈,材料二主要谈饮食中的“齐”与“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夫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周易》象辞)

B.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先生开药方。(民间谚语)

C.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

D.饮过度者生水,食过度者生贪。(《慎子》)

4.材料二第一段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阐释“齐”的概念的,请简要分析。(4分)

5.有人认为,饮食文化的失落本质上是“人”的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应当如何发扬中国传统烹饪饮食文化。(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抉 择

张爱国

客栈的门被轻轻敲了一下。我爷爷大惊,紧捂口鼻,一只眼贴上门缝。外面,除了风雪声,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

“张老板,在吗?我从城外来。”声音很低也很平静。听到“城外”,我爷爷不知道怎么就拉开了门。来人不高,不胖,很精干,握住我爷爷微微颤抖的手,低声道:“谢谢同志。哦,我可以称呼您同志吗?”

我爷爷略显迟疑:“长官……”

“别,我姓范,叫我老范。我还叫你张老板。”老范说话很干脆,“张老板,客栈里没有住客吧?请给我一间房,能容我一人就中。这是房费。”老范将两块大洋塞进我爷爷手里。

“不,不……”

“有住客?”老范立马有了警惕。

“城都被你们围了一个多月了,外乡人哪里还住得起店?”我爷爷将两块大洋往老范手里回塞,“这个不要,你们也是为了……”

“所以你更得收下。”老范将大洋摁到我爷爷掌心,“四十八天了,别说外乡人,你们也不好过哦。没办法啊,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开,我们都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

“我懂。青沙城的人都懂。”我爷爷将老范领上二楼最东头的房间,两人的脚步都轻得没有一点儿声音。关上门,我爷爷要给老范送瓶开水泡泡脚,被老范制止:“不用,习惯了。”老范拍拍我爷爷后背:“张老板,你能让我进来,就能为我保密,是吧?”

我爷爷木讷地点了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回楼下,隐隐觉得刚才不该让这个人进来,他此时能从城外进入城内,说明绝非一般人物。他的到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呢?我爷爷不由得害怕。

“铃”,铃声非常低,却惊得我爷爷一大跳,房里哪来的铃声?

“铃,铃”,我爷爷立即知道了铃声的来源,全身的汗毛立马竖立。四五年没用了,那个很难引人注意的铃铛已落满灰尘,那根从楼上穿壁而来的丝线也落满灰尘,正被轻轻牵动着。“他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我爷爷紧搭猛烈跳动的胸口,蹑手蹑脚走上三楼最西头那间房前,轻轻触碰门头隐蔽的小钉子。门悄无声息地打开了。

房内温暖如春。魏鸣之倚在大床上,手里捧着烟枪,烟枪换了,周身镶嵌着红蓝宝石。“子林兄,外面如何?客栈里如何?有无异样?”魏鸣之吐一口烟圈。

“没,没……”我爷爷知道魏鸣之的厉害,愈发紧张。

“咔!”魏鸣之一只手继续捏着烟枪,另一只手变魔术般举着一把手枪,子弹也被推上了膛,枪口对准我爷爷的眉心:“张老板,别和我耍心眼儿。”

我爷爷反而平静了——与魏鸣之打交道这么多年,受到他不小的影响,越是紧急时刻越表现得平静。“鸣之兄,哦,长官,我可以请你离开这儿吗?这是我的客栈,你入住经过我同意了吗?按你们的法律,我有权这么做。”

魏鸣之手腕一闪,手枪不见了,坐起,向我爷爷微微一抱拳:“子林兄勿当真,兄弟不过开个玩笑。子林兄,并非兄弟信不过你,实在是兄弟重任在身,不可有丝毫差错。不瞒子林兄,不出三日,兄弟我,我们,就大功告成,城外那些……”

“明白,鸣之兄一到,我就知道事关重大。我也明白,鸣之兄一出手,局势就会逆转。”我爷爷淡淡地说。

“张子林,不是你,我早已死于日本人之手,故而你也是抗日英雄。然,此时同样国难当头,你若胆敢有丝毫背叛,我魏鸣之的子弹是不认人的!”魏鸣之说着从保险柜里拿出一根金条,“子林兄,兄弟也只能如此相报了。子林兄放心,青沙城解围,全国秩序恢复后,兄弟和南京都不会忘记你。”

回到楼下,爷爷愁死了,事情已经很清楚,老范和魏鸣之,一个城外,一个城内,正在领导一场针锋相对的重大行动。“魏鸣之当年孤身潜入被日本人占领的青沙城,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身受重伤,是我冒着危险救他。可是,我不能成为罪人啊!”我爷爷终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楼最东边的房间,默默念道,“鸣之兄,我并非背叛。我当年救你,是救英雄;现在,我是……”

补记:《青沙志》载,是夜,魏鸣之被捕。次日,解放军挫败青沙城守军一次重大阴谋。旋即,青沙城宣告解放。

(摘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7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范将两块大洋摁到“我爷爷”的手心,与魏鸣之希望“我爷爷”为他保密用意相同。

B.老范、魏鸣之在风雪之夜先后到来,这使“我爷爷”始终处于紧张害怕之中,慌乱无措。

C.魏鸣之对“我爷爷”的称呼多变,表明他对“我爷爷”既有试探、威胁又有安抚、利诱。

D.对话中多处使用省略号,蕴含丰富的语意,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多方向解读的可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的环境描写用语简练,在刻画自然环境寒冷黑暗的同时,又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奠定文章的情绪基调。

B. 解放军与反动派的冲突集中到“我爷爷”身上,构成了“我爷爷”的内心冲突的基础,富有张力,引人入胜。

C. 把解放青沙城的大事聚焦于客栈,以小写大,与《百合花》中从“新媳妇”的言行刻画小通讯员形象的手法类似。

D. 小说正文结尾留有空白,文末又用补记的形式明确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既与前文相互印证,又突出了主题。

8.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9. 小说分别写了“我爷爷”见到老范、魏鸣之的两个场景,二者对比鲜明。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齐国之政。”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对曰:“昔先君桓公,左右多过,刑罚不中,则弦章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管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 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景公曰:“善。吾闻高缭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

(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有删改)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欲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为臣制也;不听,又爱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悦颂也,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苛百姓。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隐情奄恶,蔽谄其上,故虽有至圣大贤,岂能胜若谗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灾伤也。臣闻古者之士,可与得之,不可与失之;可与进之,不可与退之,臣请逃之矣。”遂鞭马而出。公使韩子休追之,曰:“孤不仁,不能顺教,以至此极。夫子休国焉而往,寡人将从而后。”晏子遂鞭马而返。其仆曰:“向之去何速?今之返又何速?”晏子曰:“非子之所知也,公之言至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管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

B. 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管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

C. 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管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

D. 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管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孤”。

B.游,意为“交往”“结交”。与《鸿门宴》“秦时与臣游”的“游”含义相同。

C.桀纣,即夏桀和商纣王,相传都是暴君,后泛指暴君,文中即是用其泛指义。

D.鄙,意为“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的“鄙”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齐景公想治理好齐国,晏子认为景公有很多过错,但没有人向他指出来,说明齐国没有配备好官员,政事难以处理好。

B. 晏子列举齐桓公的为政之道,说桓公用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目的是让齐景公效仿桓公,任用贤臣匡正自己的过失。

C. 景公任用谗佞,赏罚不当。晏子指出明君只会听从圣人的教诲,而不会依据谗佞之言进行赏罚,景公这样做不利于百姓。

D. 晏子认为谗佞受宠,必然会蒙蔽君王,陷害贤臣,请求离开以避祸,随即骑马离开。景公派人请回晏子,然后向晏子道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4分)

(2)如是而听之,则为臣制也;不听,又爱其死。(4分)

14.晏婴对仆人所说的“公之言至矣”是何意?体现了晏婴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15~16题。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①

陆游

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

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

虚堂奉祠子杜子②,眉宇高寒照江水。

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③不死。

山川寂寞客子迷,草木摇落壮士悲。

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夜归沙头雨如注,北风吹船横半渡。

亦知此老愤未平,万窍争号泄悲怒。

【注】①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在南郑,因公来到阆中,在游山时进谒了杜甫祠堂而赋此诗。②虚堂:空堂。子杜子:尊称杜甫曰“杜子”,再加上“子”字曰“子杜子”,表示特别尊敬。③元:同“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前四句先写城中亭台楼阁高耸壮观,轩窗正对锦屏山;接着写城郭如画,在相同的观察角度,写出了不同的风景。

B. “虚堂”照应题目中“谒少陵祠堂”,“眉宇高寒”描绘祠堂中杜甫塑像的容颜风貌,体现了杜甫高峻的人格。

C. 作者将古今人物磨灭殆尽与杜子的“至今元不死”作对比,感叹杜甫的文章及忠义精神不朽,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D. 最后四句暴风骤雨“万窍争号”的渲染,既是写杜甫不遇于世的愤怒,也是诗人自身不平之气的淋漓发泄。

16. “山川寂寞客子迷,草木摇落壮士悲”这两句诗是何意?评论者认为这两句“耐人寻味”,请赏析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 2 )《望海潮》中“ , ”采用互文手法奏响 了国泰民安、喜乐祥和的幸福之音 ,对仗工整,情韵悠扬。

( 3 ) 龙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然而,受自然侵蚀风化、人类生产生活和历史环境变迁等多重因素影响,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多已是 ① 。长城不断老去,对长城的保护 ② 。近年来,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提速,一批年轻人在长城的保护和研究中彰显了使命与担当。

长城保护,贵在坚守。长城绵延万里,大多地处偏远,地形陡峭,一些地段无路可走,只能手脚并用艰难攀爬。选择这份工作意味着远离繁华、甘于清贫。20多年间,尚珩徒步考察了多地的长城,行程超过3000公里;鲁婷婷每月对散布在戈壁山林、人迹罕至的荒漠中30个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多达400余次的巡查监管……

长城保护,少不了矢志创新。长城建造年代不同,建造材料和方法各异,保护修缮殊为不易。近些年,各方经过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成果、新方法不断涌现。鲁婷婷借助无人机等诸多先进设备,不仅能更及时便捷地巡护长城,还可以精准地为长城把“脉象”、查病因、治未病。将最新科技用于长城修缮,使长城保护获得更多助力。

未来,期待有更多的创新实践和探索,不断汇聚成文物保护的强大合力,让文化遗产绵延不绝,让中华文明 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个数量词,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黄帝内经》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困”是属于“天人相应”。气候逐渐变暖,我们就会感到头昏脑胀、身体疲乏、困倦瞌睡,难以集中精神工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困”。

冬季、春季的气候变化大,人体需要有适应调整的过程。人体在寒冷的时候,皮肤通过汗腺收缩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从而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而春季气温回暖,皮肤和肌肉微细血管处于弛缓舒张的状态,使更多的血液流向皮肤和肌肉, ①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就会出现我们俗称“脑缺氧”的表现。我们的身体没有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血管、神经调节也就不灵敏,生物钟也就不那么准了, ② 。

“春困”除了与天气变化相关, ③ 。“白领”是“春困”的高危人群,久坐办公室,活动减少,长时间对着电脑,易出现头昏、口干、嗜睡、头颈部酸痛、眼睛发痛等现象。其次,不吃早饭易造成大脑缺氧,注意力不易集中、昏昏欲睡;而午饭吃得过饱会加重肠胃负担,也易犯困。另外,熬夜、失眠、早醒等造成日夜颠倒也会导致出现疲倦的感觉。

2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您所言极是,我们就按照您的建议来把这件事做好吧。

B.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日子。

C.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D.“不躺平,从头越”,热血青年们如是演绎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②不要低估你的能力,不要高估你的毅力。

——知乎高赞回答

③刀口向内,与自己的欲望作战,与自己的散漫、好逸恶劳的天性作战!

——知乎高赞回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C(“‘君子远庖厨’这句话是对庖人极大的偏见”有误,原文是说现代人对“君子远庖厨”这句话产生了误解,并非说这句话本身是对庖人的偏见。)

2. D(材料二主要围绕“齐”来谈,以“齐”为核心谈到了“和”与“范”。)

3. B(讲食性与季节、人体的互相调济,与材料二“齐”的观点相合;A讲饮食的重要性;C讲食物的精细;D讲饮食要有节制。)

4.①先解释“齐”在古书中的两个常用含义,②再从烹制的角度,拿今天的药剂作参照,介绍古代的“齐”所包含的内容。③最后引用《周礼》的内容,来分析说明“齐”所蕴含的丰厚理念。(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5.①普通大众、饮食者应消除对厨师的轻视、偏见和误会,让厨师更有尊严地创造和传承优秀饮食文化。②厨师应当进一步修炼基本技能,如中国古代所讲究的细腻的刀工,让厨艺成为厨师安身立命的根本。③与时俱进,传承中华烹饪理念,满足人民对饮食越来越高的追求。(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6.C(A“后文希望‘我爷爷’为他保密用意相同”错,老范给“我爷爷”两块大洋是不免费住店,体现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的纪律。B“‘我爷爷’始终处于紧张害怕之中,慌乱无措”错,“我爷爷反而平静了——与魏鸣之打交道这么多年,受到他不小的影响,越是紧急时刻越表现得平静”可以看出“我爷爷”并不是始终处于紧张害怕之中。D“蕴含着丰富的语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多方向解读的可能”错,“这个不要,你们也是为了……”“兄弟我,我们,就大功告成,城外那些……”“鸣之兄,我并非背叛。我当年救你,是救英雄;现在,我是……”通过上下文这些省略号是可以补出明确的内容的,故这些省略号的语意是唯一的。)

7.C(C 《百合花》中从“新媳妇”的言行刻画小通讯员形象的手法是侧面描写,不是以小写大。)

8. ①“我爷爷”的第一个抉择是是否让老范进客栈,最终的抉择是让他进来,并为他保密;②“我爷爷”的第二个抉择是把魏鸣之的事情告诉老范,为解放青沙城赢得了战机。③以“抉择”为题也有主题上的深刻意义,在光明与黑暗、新中国与旧中国之间,人民做出了自己的“抉择”。(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小说标题为“抉择”,在整篇小说中,“我爷爷”所面临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帮不帮老范的“抉择”,从“我爷爷木讷地点了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回楼下,隐隐觉得刚才不该让这个人进来,他此时能从城外进入城内,说明绝非一般人物。他的到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呢?我爷爷不由得害怕”可以看出;第二个是是否把魏鸣之的消息告诉老范的“抉择”,从“可是,我不能成为罪人啊!”“我爷爷终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楼最东边的房间”可以看出。这两处具体的抉择,是从情节和人物意义上解说的,而最根本的,还是要从主题角度分析。

9. ①在两个场景中老范的真诚和魏鸣之的奸诈形成鲜明对比,以小见大,反映了国共两党对普通老百姓的不同态度,凸显了主题,表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取得战争胜利的主题;②“我爷爷”在老范和魏鸣之前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对前者谨慎而又亲近,对后者冷静而防范,反映了人民的“抉择”;③在读者感受上,两个对立的场景让读者体验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这两个场景中的对比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老范和魏鸣之的人物形象对比,前者真诚,为老百姓着想;后者奸诈,不断试探“我爷爷”,这种对待百姓的不同态度,恰恰反映了民心向背的根源。二是“我爷爷”在老范和魏鸣之前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这种对比背后就是人民的“抉择”。以上两点可以理解成从人物塑造和主题展现角度来分析的,但是不适合从用人物、主题来分条组织答案。

另外,将这两个场景集中到一起,让读者在故事推进和对比中,感受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紧张,心情也随着故事的发展对比而起伏。这是情节设计的集中带来的效果。

10. B(参照上文“则宁戚侍”“则王子成父侍”,本句中“则管子侍”应独立成句,排除A、D;“诸侯”是“朝其德”的主语,“诸侯朝其德”与“天子致其胙”相对应,排除C。原句的意思是:行动不符合道德仁义,信誉下降,品行有缺点,就有管仲帮助他。先王能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用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欠;因此,他的号令传达到很远的地方也不会有人违抗,诸侯都前来朝贺他的盛德,天子也把祭肉赏赐给他。)

11. D(“越国以鄙远”的“鄙”意为“当做边邑”,是意动用法。文中的“鄙”意为“边邑”,是名词。两者含义不同。)

12.D(“景公派人请回了晏子,然后向晏子道歉”有误,依据原文“公使韩子休追之,曰:‘孤不仁,不能顺教,以至此极,夫子休国焉而往,寡人将从而后。’晏子遂鞭马而返”可知,是景公先派人向晏子道歉,晏子才回去的。)

13.(1)他不曾(因为)我的过失冲犯过我,补正我的失误,(他) 只不过是追求俸禄官职的臣子罢了,怎么够得上来补救君王(的过失)呢?(“阙”“特”各1分,句意2分)

(2)像这样如果听他的劝告,那我就受臣子控制了;假如不听他的劝告,我又舍不得处死他。(被动句、“爱”各1分,句意2分)

14.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君认错的态度很诚恳。(1分)表明晏婴忠诚、知进退。(2分,1点1分)

参考译文:

齐景公问晏婴说:“我想要听从先生您的意见搞好齐国的政治。”晏婴对他说:“我听说,国家必须配备好应有的官员,政治才可以搞好。”景公变了脸色说:“齐国虽小,凭什么(说)没有配备应有的官员呢?”晏子回答说:“从前,先王齐桓公每当左右过失多,刑罚不适当,就有弦章帮助他;田土不整治,人民不安定,就有宁戚帮助他;军官懈怠,士兵散漫,就有王子成父帮他整治;行动不符合道德仁义,信誉下降,品行有缺点,就有管仲帮助他。先王能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用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欠;因此,他的号令传达到很远的地方也不会有人违抗,诸侯都前来朝贺他的盛德,天子也把祭肉赏赐给他。现在君王您的过失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告诉您,所以说官员未配备好。”景公说:“好!我听说高缭与先生您素有交往,请您帮助我见到他。”晏婴说:“我听说为了争夺土地而进行战争的不能成就帝王的功业,为了追求俸禄而当官的不能取得政绩。像高缭这样的人与我情同兄弟很久了,但他不曾(因为)我的过失冲犯过我,补正我的失误,(他) 只不过是追求俸禄官职的臣子罢了,怎么够得上来补救君王(的过失)呢?”

齐景公喝酒,喝了七天七夜。大夫弦章进谏说:“您喝了七天七夜的酒,请您不要喝了!不然的话,就赐我死。” 晏婴拜见,景公对他说:“弦章劝诫我说:‘希望您停止饮酒!不然的话,就赐我死。’如果听他的劝告,那我就受臣子控制了;假如不听,我又舍不得处死他。” 晏婴回答说:“弦章遇到您这样的国君,真是幸运!假使遇到桀、纣那样的暴君,弦章已经死了很久了。”于是齐景公就停止了饮酒。 

齐景公听信任用谗邪奸佞之人,赏赐无功的人,惩罚无罪的人。晏子进谏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仰慕圣人而听从他们的教诲,没有听说他们听从谗邪奸佞之人来进行赏罚的。现在君王与亲近的人相互逢迎取悦,所以宫内受宠的嫔妃,强夺豪取国库资财,宫外受宠的臣子,巧取豪夺于边境,执法的官吏,都苛刻的对待百姓。人民愁苦贫病,歹人跟从此风尤其过分,隐瞒真相,掩盖罪恶,蒙蔽迷惑他的国君,所以即使有至圣大贤,怎能承受这些谗佞之人(的谗言呢)!因此忠臣常遭祸患。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可以跟随明君得到天下,不可以跟随昏君失去天下;遇到明君,就跟随他出仕,遇到昏君,就辞官隐遁,我请求离去了。”于是策马离开。景公命韩子休追赶晏子,说:“我不仁德,不能承您教诲,因此到了这个地步。您弃国到哪里,我就跟着到哪里。”晏子就又策马返回来了。他的仆人说:“为何刚才离开的那样快,现在回来又这样快呢?”晏子说:“这你就不明白了,国君的话太诚恳了。”

15. A(“在相同的观察角度”有误,一二两句写景的立足点是在城内看锦屏山,三四句则是在锦屏山上远看城郭,观察角度已发生变化。)

16. 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川荒凉,让漂泊之人心生迷惘;草木凋零,让壮怀之士顿感悲伤。②语带双关,“客子”“壮士”既是指流落蜀地、心怀壮志的杜甫,也是指宦游在外、志存恢复的陆游自己。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以山川寥落、草木凋零的萧瑟之景衬托了杜甫及自己的迷茫与悲愤。(每点2分,3点答全6分,意思对即可。如果答拟人手法酌情给分)

17.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3)示例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出自《蜀道难》)

示例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出自《劝学》)

示例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自《阿房宫赋》)

示例四: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自《陋室铭》)

(每空1分,漏写或错写均不得分)

18. ①残垣断壁;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③历久弥新。

解析:残垣断壁:残缺不全的墙壁。形容房屋遭受破坏后的凄凉景象。也说颓垣断壁、断壁残垣。迫在眉睫:意思是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刻不容缓: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19. ①这些数量词使描述更加精准,更直观的体现了长城保护工作的时间之久、行程之远、文物数量之多、巡查频率之高;②表现了长城保护的艰难性,体现了长城保护工作者身上的坚守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 近些年,经过各方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中途易辙”,将“经过”调整到“各方”前面;第二处“语序不当”,先说“新方法”,再说“新成果”。(每点两分)

21. C 解析:原文中的“是”表示判断。A项中的“是”为形容词,正确,合理;B项,加重语气;C项,表判断;D项,指示代词。

22. ①流入大脑的血液就减少;②于是出现“春困”的现象;③还与工作(运动)、饮食、睡眠等因素有关。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使更多的血液流向皮肤和肌肉”,后文“出现我们俗称‘脑缺氧’”,可知当填写“进入大脑的血液减少”等相关内容;第②处,总结句,前文在讲“春困”产生的原因;第③处,前文讲“除了与天气变化相关”,后文提到工作(运动)、饮食、睡眠三个方面,故填“还与工作(或运动)、饮食、睡眠、运动等有关”。

23.题目解析:

本文的论题是“毅力”。

三则材料之间是有逻辑性的。第一则侧重在“毅力”的意义和作用,正是因为任重而道远,所以仁人志士必须“弘毅”。第二则材料指出了“毅力”为人所缺乏的事实。第三则材料则说明了一般人们缺乏毅力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

由于材料所给的论说方向很明确,只要是论说“毅力”均合乎题意,因此在对学生作文立意的评判上,对于泛泛而谈“毅力”的作文不宜评分太高,学生一定要在以上两方面有所阐发,才能得到较高分数。

首先,学生在行文(中心句表述、论证的角度、例子的选取)中,应该表现出对“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之“仁”与“任”的理解,我以为其中一定可以看出学生立意的高低和格局的大小,是之为“上档次”。

第二,学生应该在作文中体现出自我反省的精神,这一点同样会在中心句表述、论证的分析以及事例的选取中表现出来。学生需要直面自己的弱点,在对自我,对身边人的严厉剖析当中,找到战胜自我,提升“毅力”的途径,是之为“接地气”。

评分标准:

①本次阅卷仍然建议45分起评。在以上两方面均表现突出者,应为54分上下;得其一者48分以上。

②作文字数达到600字即正常评分,然后每少50字扣1分,一般说来,此时的作文论说深度肯定是不足的,所以分数不宜超过42分;如果少于600字,应该认定为作文水平未达到高中水准,评分不超过36分;如果第一面未写完,不超过20分。

③如果是未完篇的作文,字数不足800字,也不宜超过42分。

④错别字每3字扣1分,同样错别字不重复扣分。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