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7日到4月2日为2023年“中国麻醉周”,今年的主题为“敬畏生命,医患同行——讲好麻醉故事,助力健康中国”。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和医学理念的发展,麻醉医生的工作不仅是为患者的手术安全保驾护航,也在无痛诊疗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中国麻醉周”启动仪式上指出,麻醉学科对于医疗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对于麻醉学科的宣传应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面向患者的宣传,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处于麻醉状态,无法与麻醉医师进行交流,因此患者对麻醉过程和麻醉医生的认知是不足的。
随着人们舒适化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麻醉医师的业务范围走出了手术室,扩大到急危重症和门诊患者的无痛检查、治疗,慢性疼痛的诊治等,麻醉人才供需矛盾显现。焦雅辉介绍,2018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缓解我国麻醉医师短缺问题,促进麻醉人才队伍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7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从2018年开始,在国家卫健委牵头发布的分娩镇痛试点、日间手术、疼痛综合管理试点等工作落实中,麻醉学科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也加大了麻醉学科建设的相关比重。
2018年,国家卫健委颁布了《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专门提出要扩大分娩镇痛试点、提升分娩镇痛水平。目前全国913家试点医院平均分娩镇痛率已经接近60%。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麻醉科主任徐铭军表示,分娩镇痛属于舒适化医疗,体现了现代麻醉技术对产妇的人文关爱,让产妇享受“不痛并快乐的分娩”。
“分娩镇痛是舒适化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开展人人可及的分娩镇痛,不仅能减轻产妇分娩的痛苦,让生产过程更加舒适,同时也能够降低分娩给母婴带来的风险。”近日,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三任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姚尚龙表示,期待分娩镇痛能够尽快进入医保,这是普及分娩镇痛,惠及更多产妇的务实之举。
姚尚龙指出,经过几十年摸索,中国的分娩镇痛技术已从跟跑发展到并跑甚至领跑。“我们有规范的分娩镇痛方案,这使得中国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
今年是中国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第五年,但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分娩镇痛存在误解。《2022世界镇痛日·分娩镇痛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仍有36%的人不了解或仅听说过分娩镇痛;82%的人支持使用无痛分娩,但仅有54%的家庭在实际生活中采用无痛分娩。分娩镇痛在中国的普及推广仍存在较大空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学系主任黄宇光建议,将分娩镇痛纳入单独医保收费,惠及更多民众,同时加强基层麻醉专科护理人员培养,实现分娩镇痛护理在基层普及全覆盖。
“我们国家的现状是,个别省市有分娩镇痛的收费项目,大概20多个,但真正进入医保的很少,只是个别几个省市。”徐铭军说,从长远来看,分娩镇痛进入国家医保是民众迫切需要的。
姚尚龙表示,合理的分娩镇痛收费标准,能够使更多产妇在医保可能付费的条件下选择分娩镇痛,这将对推动分娩镇痛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起到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