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承认抄袭之后一直低调行事的郭敬明,昨天浅浅上了个热搜,回应网友对其新剧中虞书欣扮相的吐槽,表示 “每个导演有每个导演的审美,这才造出百花齐放的风格”。
这话从郭敬明的嘴里说出,格外令人信服。
“郭氏审美”在这几年迎来了盛大的“复兴”。虽然郭敬明本人执导的影视作品,豆瓣评分就没有一部是能达到6分及格线的,能拿出来佐证导演水平的来来去去就是《小时代》里那几个“可以但没必要”的MV式长镜头,但是,他作品的服化道却越来越成为正面教材,甚至有人喊出—— “你永远可以相信郭敬明的审美”。
热搜词条下,也有众多网友夸虞书欣的造型温婉漂亮,为郭敬明的审美点赞。虽然不排除粉丝配合剧组营销的可能,但对“郭氏审美”的认可乃至怀念,在这几年的社交平台上,确实是某种普遍情绪。
“郭氏审美”是种什么样的审美,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它?
郭氏审美,为消费主义代言
不管看没看过郭敬明小说,大家想必都有所了解,他的行文特点, 一是脆弱敏感,二是精致华丽,这奠定了一代中小学生写日记的风格,也向他们普及了奢侈品入门知识。
韩剧《黑暗荣耀》的编剧金恩淑如此描述剧中的“霸道总裁”角色: “像是GQ杂志一月号的第17页”,这句话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但其实,这个招数郭敬明早在《小时代》中用过:“领口露出一小圈宝石蓝色的T恤领口,配着他腰上Gucci最新的宝石蓝皮带, 感觉上像是刚刚被从《VOGUE》九月刊杂志第五页撕下来。”
开始做导演后,他将精致华丽的特质以影像贯彻到底,“郭氏审美”由此诞生。
书里的精致华丽用罗列品牌名来营造,电影中则是实打实地把钱成捆花在服饰上。
拍摄《小时代》时,郭敬明请来“台湾第一造型师”的谢丽君作为制片总监,《VOGUE》国际中文版编辑顾问黄薇担任艺术总监。有强大的时尚资源加持, 《小时代》前两部各准备了逾3000件衣服,到第三部,这个数字飙升到7000。这数千件衣服可不是1688批发来的,大多是有名有姓的牌子货,《小时代》第一部的片尾字幕,光鸣谢合作品牌就足足滚动了七分钟。
展开全文
《小时代》服装间
于是,电影里主角四人组中学时穿的校服就是Burberry定制,上大学之后更是各种国际名牌换着穿,富家女顾里打雪仗都穿着26万的Fendi皮草,平凡女孩林萧也一毕业就背上了Dior,还穿过世界上仅有一件的BV高定长裙——她穿着那条红裙用价值1314元的玫瑰花束甩了顾里一耳光。
不怕你笑话,我第一次听说Ferragamo,就是在《小时代》
也难怪见多识广的杨幂都坦言:“从来没有这么爱逛过一个剧组的服装间” “每天都颠覆自己的价值观”。
《小时代》服化道的奢侈细节简直堪称浩如烟海,这是郭敬明导演之路的开始,也为“郭氏审美”定了调。
如果光是服饰够贵置景够华丽,“郭氏审美”也还不足以成为一种清晰独特的风格,郭敬明更具标志性的特点,在于 演员也要够华丽。
在郭敬明电影拍得风生水起的那些年,他偏爱的演员类型还是引起过很多讨论的,总结下来,大概就是既要有自带流量的明星,也要有为审美服务的“郭男郎”。
郭敬明的审美基本可以概括为 精致、立体,是漫画脸和混血脸的结合体。
以《小时代》系列为例,陈学冬、汪铎比较偏有漫画感的“花美男”,凤小岳、任言恺、锦荣则是轮廓深邃的混血脸。2020年,他在《演员请就位》上力排众议非要捧的何昶希也勉强可以归入此类,但与前面举例的几位相比,只能说郭导也和观众一样不得不接受颜值降级。
《小时代》剧情中,“花美男”周崇光还改头换面硬凹过一把“混血脸”
他所青睐的女演员,也是五官精致立体,有“少女感”的,出演过《爵迹》的范冰冰可能是其中最不“少女”的一位,但反正在《爵迹》的海报里,范冰冰和林允看起来也差不多。
这恰好又是“郭氏审美”的厉害之处, 郭敬明似乎总有办法把不符合这套审美的人,也改造成他所中意的样子。这就要说回前文提到的,郭敬明除了精致华丽之外的另一个偏好: 脆弱敏感。
《小时代2》出过一组全员流泪海报,别问,问就是誰哋圊舂芣蓅汨、、
为传达这种感觉,演员需要很瘦。郭敬明曾不止一次透露自己会严格要求演员管理身材,让他们下午六点之后尽量少喝水,食物无油无盐无糖,如果演员达不到身材管理要求,他还会向演员念叨: “你真的太胖了。”
“郭敬明减肥法”是他着力缔造“郭氏美学”的其中一个切面,他对妆容也很有自己的坚持。同样是在《演员请就位》,他队伍中的演员孟子义用了自己的化妆师,这让郭敬明大发雷霆: “你那个美,就是一个网红脸!”而在郭敬明眼中,妆容浓重艳丽的网红脸,与自己想要的漂亮面孔,是相冲突的。
在他的改造下,每个演员都具备了 “破碎感”“脆弱感”,妆容是大地色眼影配哑光唇膏,身形是纤纤弱质(除了唐宛如),表情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有一点倔强,有一点偏执,主要传递一个 “我很有钱,但我痛苦”的感觉。
他的改造大法有时候几乎能洗掉演员原本的样貌。郭采洁恐怕是最典型的例子,演顾里之前大家觉得她演不了顾里,演顾里之后大家觉得她很难再出演其他角色。再比如这回上热搜的新剧《云之羽》,以“甜妹小作精”著称的虞书欣,在片场照片里被打上“温婉又贵气”的标签,原本很有肉感的脸极速向小V脸靠近,瘦身成功到寒冬腊月也要穿辣妹装。
虞书欣1月11日横店穿吊带,热搜词条“虞书欣不冷吗”
郭敬明其实早就知道“审美”才是自己最应该抓住的特质。2013年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他说道:“ 我有一个优点,就是我的审美很准,不能说好,因为审美没有好坏差别。审美准的意思是说,我非常清楚大众的审美是什么,然后我会给他比这个审美再高半格的东西。”
这种对大众审美的精准拿捏,让他知道自己可以大肆表露对唯美外形的执着,对收集大批美颜明星拍戏的狂热。
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一样的话术,出走半生,归来仍唯爱“颜狗盛宴”
《小时代》系列大获成功,郭导趁热打铁拍《爵迹》,几乎把当时的内娱顶流“一网打尽”,营销策略里打头的两个字,还是 “钱”和“颜”。他曾经颇为自得地“吐槽”剧组“七世智商换一世颜”,也曾经颇为自得地问粉丝:“猜他们身上的光学捕捉点,多少钱一个?”
专注“钱”和“颜”的营销手段,和郭敬明“流量+IP”的运营模式一体两面,而这种模式又与“郭氏审美”天然契合。他踩准了视觉时代的要害,在其他人意识到之前,铸就了以颜值为先的价值排序(表现在电影中,即是从演员到场景的全方位华美), 在早就成功把自己打造成偶像之后,又通过选用当红明星、吸纳明星粉丝,循着吹捧“美颜盛世”这条造神捷径,将自己的电影也偶像化。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文化研究者林品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如此评价郭敬明:“他是一个已经被自我IP化,并且形成了准饭圈运营的粉丝群体所认同的文化品牌和商业符号。”
这个品牌和符号所代表的,就是一种恒定的“审美”:华丽、精致、唯美、易碎。
《爵迹》雷声大雨点小,认准“流量+IP”,热衷并擅长粉丝运营的郭敬明,兼作导演第三年就遭遇滑铁卢。 但他并没有背弃自己的审美,转型之作《晴雅集》依然极尽华丽又实在空洞,男色和服化道还是最大看点。甚至到了这个时候,他似乎有意弱化了“流量”成分,那套“美学”成为了他最坚实的依傍。
《晴雅集》海报
怀念的是浮夸美学吗?
2020年12月31日,在百余位编剧联名发起抵制十天后,郭敬明终于就15年前的抄袭道歉,本就不佳的公众形象雪上加霜;2021年1月初,《晴雅集》被强制下架。自那以后,原本热爱在社交平台上刷存在感的郭敬明,低调了许多。
不过, 伴随着本人的逐渐沉寂,“郭氏美学”代表作《小时代》却焕发了生机勃勃的“第二春”。片中“名场面”台词被广为传颂,恶搞配音也成了视频平台上的流量密码。网友们造梗玩梗不亦乐乎,过程中惊觉《小时代》竟然变顺眼了,弹幕中不乏感慨:“郭敬明拍的人确实漂亮”“怎么每个都这么帅啊”。
吵什么吵,就这么一点事……预备,起
在内容生产者每天都卯足劲儿“考古”造梗的当下,“发烂发臭”和“皮都展开了”“你是我的神”一样翻红,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比较让人惊讶的是,虽然剧情仍然被吐槽讥讽,但郭敬明的审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怀念对象。
对“郭氏审美”的怀念, 一部分是“比烂”比出来的:市面上能看的都市时尚影视剧,太少了。
其实,郭敬明把《小时代》拍成电影的初衷,源自同样的匮乏。他在电影幕后特辑里自述, 国内没有一部成功的都市时尚电影,“老一辈会讲故事的导演缺时尚Sense,而年轻一代拥有了时尚Sense的导演又往往缺乏把故事讲好的扎实功底,导致拍出来的电影更像是90分钟的加长版广告”。
凭借《小时代》,他在内娱趟出了一条以时装和美貌致胜的路,启发无数后来者。现在,考究的服化道已不算罕见,每部有点热度的现代剧,必然要用穿搭做文章,剧中角色甭管是千金名媛还是打工小妹,都浑身名牌,恨不得睡衣都是高定。
这一对比,发现郭敬明还是讲究基本法的。虽然拍出来的电影并没有比“加长版广告”高明多少,用的大牌服饰和后来者也差不多,但关键问题在于, 他能豁得出去。
大众文化研究者林品认为,“郭敬明模式”的一个问题是“颜值中心论”,“颜值中心论”导致唯流量论,二者又导致“去专业化”。
郭敬明舍得豁出去的部分,就是专业,他的电影要颜值有颜值,要逻辑有颜值,要演技有颜值,要特效还有颜值。
而留下来的部分,成就了他的美学。他的电影主题非常聚焦,拍纸醉金迷就是拍纸醉金迷,拍浮华虚幻就是拍浮华虚幻,他的“现实主义”是极致放大的个人情绪,他的“黑暗无边”是以角色自身为圆心圈起来那一亩三分地里的鸡飞狗跳,与真正的社会现实基本无涉。所以,他的浮夸美学得以嚣张地、淋漓尽致地展现,而淋漓尽致本身也构成了一种“美学”。
除此之外,郭敬明的电影因为没有什么经得起推敲的情节,主演的演技通常也比较有限,所以拍摄很重 “氛围感”——给柔光滤镜下的帅哥美女一个怼脸特写,还要啥自行车。
《小时代》剧照
不得不说, “郭氏审美”简直是为短视频时代而生的,可以没有逻辑,但一定节奏快、冲突强,可以没有深度,但一定够亮眼、够闪耀。
而其他都市时尚剧,不像郭敬明的作品有鲜明且广为人知的个人风格兜底, 又想图一个关照社会现实的口碑,又想造一个浮华琉璃梦吸引眼球,只能是两头不到岸。关照现实的部分,还不如《小时代》的无限drama让人心神激荡,都市时尚的部分,更是从头到脚同质化得让人顿感油腻。
当观众对影视剧作出“还不如去看《小时代》”的评价,对“郭氏审美”的赞许还是略带嘲讽,怀念还是稍显无奈。
也有许多人的怀念不需要其他影视作品做陪衬,这种发自内心的怀念本质上源于郭敬明作品所紧密勾连的意象: 青春。
《小时代》剧照
从初出茅庐的写作者,到执掌文化公司的企业家,再到导演,郭敬明的受众一直非常精准,就是青春期少女,而“郭氏审美”就是为满足花季少女的幻想量身定制的。
在上文提到的《南方周末》专访中, 郭敬明将《小时代》定义为自己对青春的想象:“半记录加半想象加半梦幻化的,因为人们都希望在电影里面,体验一种平常体验不到的人生。”
这种体验不到的人生,是升上条件优渥的大学,谈一个帅气多金的男友,是与闺蜜的友情历久弥坚,是能把一份体面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不过,幻想中的人生又绝非平滑无碍的,爱情、友情都得面临一些雷声大雨点小的艰难险阻,哪怕回过头看很幼稚,但当时绝对既有痛感,又有快感。
而贯穿始终的,正是精准的审美,是在消费主义世界里如鱼得水的终极幻想——毕竟打架也是要穿着高定打的。
郭敬明无疑是一个出色的产品经理,他把自己的作品与青春牢牢绑定,无限重复这套话语,“青春不散场”是《小时代》的宣传语,“十年青春,最后之约”是《小时代4》首映式的slogan。 于是电影的视觉呈现,也就顺理成章化为“青春”的表征。
怀念“郭氏审美”,某种意义上是怀念那段允许自己放肆幻想、尽兴矫情的青春岁月。算算日子,我们这拨去电影院看过《小时代》的人,也是到了该回忆青春的年纪了。
为“郭氏审美”推波助澜的,还有当下人们对“情绪”的改观。以前我们普遍对情绪感到不齿,“矫情”“作天作地”“疼痛青春”等主流论断使我们不愿承认自己看过郭敬明,觉得那是“黑历史”“公开处刑”。然而,情况似乎有所改变, 大家对个体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为情绪“正名”的潮流。
前段时间,TikTok流行起了 “哭泣妆容”,博主们化着精致全妆,在脸颊上用带闪粉的眼影滴一些晶亮的假眼泪——嗯,跟《小时代2》那组流泪海报差不多——发出宣言,“哭泣不是软弱的表现”,有情绪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破碎感”、“氛围感”、“纸醉金迷感”、情绪化,都是正流行的审美取向,看来“郭氏审美”不仅准,甚至还很具前瞻性。
《亢奋》剧照,该说不说,这部美剧和《小时代》确有一些相似之处
国内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在认真分享自己重温《小时代》的感悟,列出从中学到的处理亲密关系的方法。
郭敬明的高明之处是始终坚持受众面精准, 牢牢抓住受众对豪奢与美貌的向往、对戏剧化的隐秘渴望、对自我证明的执念,把自己变成了许多人“青春”的锚点,又率先大张旗鼓地将“颜”推到了影视作品的核心位置,将个人审美风格发展成一套“美学”。在构建视觉奇观这件事上,郭敬明是认真的。
有人怀念“郭氏审美”,大概怀念的就是肤浅却不敷衍,空洞但好歹华丽,虚浮可也煽情的审美体验吧。
你觉得“郭氏审美”怎么样?
发香发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