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产县 春管 冀鲁豫 小麦 部分

冀鲁豫皖陕五省部分小麦主产县春管探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9 15:32:05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不担心,也不能掉以轻心。单从今年的夏粮生产来看,虽然去年秋播基础好,但冬季冻害发生较重,加上今年“倒春寒”、春旱等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可能偏重发生,小麦春管必须抓实抓细,环环相扣搭好夏粮丰收的架子。再从全年粮食生产来看,春管春耕是第一仗,夺取夏粮丰收,全年粮食丰收就赢得了主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就有了坚实的落点。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的好势头,要求季季接续、茬茬压紧,而小麦春管更是要打头阵、开好头。

华北、黄淮北部冬小麦全面返青时节,一场倒春寒3月14日开始在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铺开。

有降温。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引黄灌区,3月16日早晨最低气温接近0℃,较前两天最低气温下降了7、8摄氏度。“该浇的地得抓紧浇。”平原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田殿彬踩了踩麦田里一块开裂的表土,解释说,这次降温没破冰点,过程又短,不会对返青的小麦产生影响。3月11日调来的黄河水经由引黄干渠注入马颊河,流进遍布田间的支渠斗渠,沿岸随处可见农民开着拖拉机抽水浇麦。

有降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午井镇官坡村,3月16日凌晨2点多,淅淅沥沥的春雨敲开了富优天润良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宗科的睡梦。临近中午雨停了,他急匆匆去麦地看,返青的麦叶上挂着水珠,地皮已经湿透。“这场雨来得太及时了,相当于给我们送来了更多的麦穗。”

还有降雪。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月16日下午到晚间,降下了小麦返青后的第一场雪。雪落到田里就化开了,“土壤温度2℃—3℃。”运营管理员台晓林盯着指挥调度平台上农田传感器传输过来的实时数据说,“这场雪没啥可担心的。”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水投柏农公司总经理万里阳(右)和运营管理员台晓林在田间查看大型喷灌机作业。杨其格 摄

不担心,也不能掉以轻心。单从今年的夏粮生产来看,虽然去年秋播基础好,但冬季冻害发生较重,加上今年“倒春寒”、春旱等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可能偏重发生,小麦春管必须抓实抓细,环环相扣搭好夏粮丰收的架子。再从全年粮食生产来看,春管春耕是第一仗,夺取夏粮丰收,全年粮食丰收就赢得了主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就有了坚实的落点。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的好势头,要求季季接续、茬茬压紧,而小麦春管更是要打头阵、开好头。

展开全文

当前,各主产区小麦苗情如何,春管抓得怎么样?稳粮抓粮政策举措落得实不实,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不高?粮食生产势头如何,还有哪些提升空间?3月中旬,记者分赴河北、山东、河南、安徽、陕西10余个小麦主产县(区),查苗情,听民情,问农情。

好于常年也要“未雨绸缪”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目前,北方冬小麦已全面返青起身,江淮地区正在拔节孕穗,西南地区开始抽穗扬花,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9.4%,长势好于上年、好于常年。记者从河北、陕西、安徽等省几个采访点上了解到的情况印证了这一点。

3月10日上午,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绿农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内,喷灌设施正在作业,有农户在给小麦施肥。“多亏去年冬前管理采取了镇压、浇越冬水等措施,虽然叶片受了些冻害,但根系没受太大影响,目前总体长势不错。”合作社负责人格雪梅眼见着麦地一天天绿起来。

“次生根很壮,苗子也不错,春生叶片已经长出了一两片,说明进入返青期的麦苗已经开始恢复生长了。”持续关注麦苗越冬返青生长状况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这苗情要好于2022年。”

3月10日,在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麦田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前排右一)针对苗情指导农户开展春季田间管理。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祖祎祎 摄

去年冬天同样经历几次大幅度降温的西北麦区,目前苗情整体上也好于常年。

据陕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研究员张睿调研,去年陕西冬季冻害总体影响不大,目前小麦亩均总茎数多于常年。另据陕西省3月3日苗情调度显示,麦田一二类苗占比89%,较常年增加2.6个百分点;单株分蘖数3.9个,较常年增加0.2个。

3月10日上午,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彪角镇李家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一块麦地里,下沉调研指导的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挖出几株麦苗细细查看:单株分蘖数已超过4个,次生根已达到9条。“成三个穗应该没问题!”旁边跟着一起数的农民,蹦出这句话。

从返青状态,陕西的农民对成穗数有了底气。从拔节状态,安徽的专家对产量也有信心。

3月15日下午,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里,记者看到,大型自走式喷灌机正逆时针定时转动着为麦田浇水,葱郁的麦苗已经有20多厘米高。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曹承富说,目前从苗情看,小麦长势不错,关键是看4月中下旬的赤霉病防治情况和5月份的气候条件。最近几年,当地对赤霉病防治比较重视,发生都不严重。如果5月份不出现大风大雨等异常天气,不发生大面积倒伏情况,今年小麦产量应该比较理想。

3月16日,在安徽省颍上县垂岗乡大田里,安徽省农科院研究员曹承富(左三)正在查看小麦拔节情况。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清新 摄

尽管如此,但因为冬小麦生产周期长,从上一年秋播到来年夏收需历时8个多月,“战线长”往往意味着要面临更多“关口”。

今年2月底,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制定的《科学抗旱春管夺夏季粮油丰收预案》预计,今年春季全国大部气温偏高,部分地区可能发生春旱,抗旱春管夺夏季粮油丰收任务艰巨。3月初,农业农村部印发的《2023年“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指出,2023年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

“每年生产都有新情况、新问题。”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李联习说,这一季小麦虽然播种适时,苗情基础不错,但因为冬季遇到了两次剧烈降温,个别地块苗情比较复杂,得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管理措施。另外,今年春季气温变化剧烈,降水整体偏少,需要及时应对倒春寒。

应对春旱、倒春寒同样是陕西小麦春管的重点。

在宝鸡市千阳县南塞镇的一块旱地麦田里,张睿用铁锹掀开约8厘米的干土层,即出现湿土。挖到约40厘米深时,高祥照从坑底抓起一把土,用力一握,看泥土成块没散开,他凝重的表情稍微放松了一些。专家组提出,由于前期寒旱和近期高温等因素综合影响,有些地块小麦地上生长偏旺而地下根系偏弱。要全面估计后期阶段性干旱、倒春寒、干热风等的风险,做足预案,精准应对。

3月10日 在陕西省千阳县南塞镇高祥照(右)和张睿(左)在的一块旱地麦田里察看土壤墒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常力强 摄

“预防倒春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前浇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小铺富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大户王付强说,他们从3月2日开始浇水,就是看到天气预报上有降温趋势。浇完水之后,只要气温不降到0℃以下,麦子生长基本就不受影响。

在太和县,由于气温较高,前段时间麦蜘蛛、麦田草害等有所“抬头”。当地植保部门指导农户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在加强田间调查的基础上,利用4个田间病虫自动监测站,密切监测小麦病虫动态。资金和技术保障也要跟上,太和县在年初预算中就安排了2000多万元用于防控赤霉病,在2月份培训种粮大户400多人,组织180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

“政府现在每年为我们农户免费提供两遍‘一喷三防’服务。”安徽省颍上县垂岗乡鑫翔家庭农场农场主陈中辉说,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会化组织进行飞防作业,防治赤霉病,省心省力效果还好。

正如格雪梅所说,有各种支农惠农好政策,有各级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她对今年小麦丰收的信心很足,干劲更大。

为了田管措施精准落地

往年夏粮小麦“夺丰收”的经验告诉我们,关关难过关关过,提升技术到位率很关键。

今年开春以来,各级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技术指导服务,督促春管措施落实落细。农业农村部分批组织多个专家指导组、产业专家团、科技小分队等,赴重点地区开展防灾减灾、春耕春管调研指导。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正重点督导各地引导农民因地因苗迅速开展水肥管理。安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科技特派员+”行动,组织1.3万余名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

春节后的近两个月里,张睿跑遍了陕西的48个小麦主产县(区)。在3月9日—12日的这一次下沉指导中,“田间课堂”开进了10多片麦地,3场与地方农业农村部门、种粮大户的座谈会也成了轻简版的“培训会”。

在陕西富优天润良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张睿抓住了讲解陕西省主推的“3335”宽幅沟播模式的绝好“教学标本”:一方面让合作社负责人刘宗科“现身说法”,算算合作社1350亩小麦去年全部采用这一模式的“成本账”;另一方面,掏出卷尺,实地测量,合作社麦田苗匀、根壮、分蘖多,比基地旁边一块农民使用传统方式种植的小麦强很多。如此直观、鲜明,还怕农民不明白?

直观、易懂、可操作对农业技术推广可太重要了。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淙祥深谙这一点。

“拔节追肥不宜早,免得倒伏减产多,清明前后最适宜,追施尿素莫忘记。”多年前,他结合生产实际编写的农技推广小册子,至今仍是当地农民深信的“种粮宝典”。合作社示范田里“长”出来的技术要领已经被“种”进了更广阔的田里。

3月11日,西平县的小麦进入拔节期,指导农户落实水肥管理措施很关键。在宋集镇宋集村,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谢耀丽选了一块麦地、拔起一株麦苗,田间开讲:“小麦籽粒产量主要来源于抽穗到成熟阶段的光合产物,也有20%左右来源于前期器官贮藏的物质。现在和随后长出的茎、叶就是储存物质的‘仓库’,咱们得把这个‘仓库’建好,浇足水,就最好在化学除草的时候加入叶面肥……”

田间案例精讲实打实,线上“把脉支招”短平快。

在滑县钰晟农资销售有限公司,经理邢浩然在手机里给记者打开了一个微信群。群里有402人,大多是本县的小麦种植户,也有乡一级农资销售代理。3月10日,一位农户在群里发了一段小麦麦叶枯黄的视频,问是不是小麦病毒病。邢浩然反复看了几遍,“这不是病毒病啊,这是年前受冻了,新根没长出来,是缺肥的症状咧……”他随手给农民发了几段语音,详细说明了发病原因、施肥方法等。他从事农资销售已有22年了,称得上是个“土专家”。门店就开在滑县农业农村局、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旁边,遇到“疑难杂症”他还会向农技专家请教。

像这种生产上的小问题,农民不用专门跑腿,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就轻松解决。而且,这种“群问诊”也是个“农技小课堂”,其他人遇到带有共性的问题,也能有所参考;遇有重要农事信息,也方便及时广泛传播。

格雪梅告诉记者,栾城区农业农村局建了一个包括植保站、技术站、合作社和种田大户的微信群,及时发布技术指导意见、病虫情报等。生产上遇到问题,发到群里,总有人给出主意、想办法。

农技指导服务不止形式丰富、渠道多样。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农技推广不再仅仅是农技人员讲、农民照着做这种“单向输出”,而是有了更多“教学相长”双向互动的意味。

3月11日,河南省西平县两位农户带着发黄的麦苗到康靖庄稼医院内咨询防治措施。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澎 摄

平原县张华镇北赵村金岭家庭农场主赵怀民去年秋天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施。他给田殿彬抛出一个问题:“有了微喷,地里的垄是不是可以平了?”他算了一下,去了垄,差不多能省出10%的地。

“喷灌可以不留垄。”田殿彬说,之所以去年秋天种麦的时候让留了,主要是考虑当地土壤容易返碱,习惯上用大水漫灌压碱。“第一年用,你也帮着比较比较,如果不漫灌,多喷几遍水能不能达到效果。特别是后期发生干热风的时候,通过水肥一体化,比常规方式到底能增产多少。把这些弄清楚,咱完全可以把垄平掉。”“行,我试试!”赵怀民一口答应。

基层农技人员在向农民学习,科研院所的“大专家”也把农民的实践成果当成了“研究对象”。

在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有几位安徽省农科院的研究人员手持仪器穿行在小麦示范田里取样。曹承富告诉记者,他带领团队正在对示范田亩产700—800公斤小麦的高产机理进行研究,试图通过监测基本苗量、叶片面积、土壤养分供应等指标变化情况,找到较优的田管操作措施,从而总结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方案,服务更大范围的均衡增产。

合作社和大户示范带动,农技推广人员在地服务,科研院所专家蹲点指导,已经汇聚起强大合力,不断夯实着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

3月11日,陕西省彬州市水口镇组织农机对麦田进行镇压划锄作业。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常力强 摄

愿意种地的更多了

记者在各地与种粮农民、农业干部聊起种粮积极性的话题,一个普遍的感受是“愿意种”。

太和县农业农村局一位农业干部说,目前虽然劳动力、农资、土地等种粮成本高企,但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很高。主要是国家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补贴、赤霉病统防统治、优质专用种子补贴等,抵消了大部分农资上涨的成本支出,农业保险又给种粮农户吃上了“定心丸”。另外,粮食价格上涨,比如现在小麦价格是1.56元/斤,比去年上涨了0.2元以上,每亩又能增收200元以上。据他们测算,普通农户种粮亩纯收入可达1730元;租地的种粮大户刨去1000元/亩的地租,亩均收益约730元。

赵怀民说,2022年他种的小麦制种田亩产有1200多斤,种子收购价在1.6元/斤;玉米亩产1600多斤,去年能卖到1.4元/斤。一亩地两季粮毛收入4000来块钱,刨去600元流转费、1000多元的农资和农机作业费用,一年能落下2000多元的纯利。算下来,家庭农场200亩地的效益非常可观。“小户种,省了地租,但他们买农资、雇机器比俺们贵点儿,算下来也差不多。”

滑县焕永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着2000多亩地,采取“订单式种植”。2022年9月,合作社分别与面粉厂、种子公司签订了1000亩订单,销售渠道稳定,种子公司按照每斤高于市场价1毛钱收购。此外,合作社购买农资还更优惠。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说:“成本压缩了,销售价格提上来了,利润空间也就出来了。去年合作社小麦平均亩产1320斤左右,收入还算不错。”合作社还想方设法把小麦的生产过程“吃干榨净”,秸秆加工成饲料,销售给附近的养牛场,“5亩地出1吨秸秆,每吨能卖600元,实实在在地变废为宝。”

3月10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钰晟农资销售有限公司内,农户正在选购农药。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澎 摄

粮食生产受重视,效益在提升,种粮自然有积极性。而且,有积极性的不止是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记者观察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开始投身粮食生产。

在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中,当地创新融资建设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总投资是1.32亿元,其中政府投入4960万元,河南水投柏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融资8250万元。公司经理万里阳介绍,建成后的3.1万亩高标准农田由公司流转、经营,每年的经营收入可作为项目投资还款来源。采用“托管+订单+保险”农业模式,整体托管经营,培育推广“西平小麦”订单产业,通过品牌麦种订单繁育加工销售,增收可超过25%。

在平原县,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与原鲁望农业公司联合成立了平原县土地鲁望农业公司,开展种养循环农场运营、农业社会化服务。采取“龙头企业+党组织领办联合社+社会资本+社员”粮食安全产业共同体模式,建设了2万亩核心示范农场,与中储粮、中粮、鲁粮等大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由此实现节本增效。

在这些开展粮食生产经营的企业里,记者看到不少“种地的”年轻人。

在“水投柏农”公司,有4位大学生“新农人”,其中3位是“90后”,河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的台晓林就是其一。他2019年进入公司,2021年加入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进行运营管理。“水投属于省管国企,薪资待遇可以,专业又对口”,这是他起初择业时最看重的。工作几年后,他对“田秀才”这一职业的满意度又多了几分:“农业智慧经营模式很有前景,在新项目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加上我们团队非常年轻,工作自由度很高,干着也很开心。”

在“平原鲁望”,50多个职员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有9人、本科学历的20多人。“90后”西南大学农学硕士何石宝在2018年加入公司。“跟在高校教书或者公司里搞科研、做销售的同学比起来,我做农业赚得一点都不少。虽然我身上有点土,但我觉得幸福感、获得感很强。”这一方面来自于从不会种地到会种地、再到能指导着大户种地的强烈反差;另一方面,来自巨大的职业发展空间。他说:“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身价会翻番。”这几年,来公司的大学生百分之九十都留下了。

更多的农民愿意种,更充足的社会资金乐于投入,更年轻的面孔选择留下,这些都在传递了一个信号:种粮,大有可为;农业,未来可期。

“4个人”能管3万亩小麦

在西平县老王坡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正值春管的麦田里基本见不到人,浇水全靠大型自走式平移喷灌机。万里阳说,4位技术管理员坐在办公室,就把3万多亩的小麦管好了。

在平原县土地鲁望农业公司,“两个人、千亩地、万头猪”即“211”种养循环生态农场是基本生产组织单元,靠的也是高效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全程机械化。

更优化的组织方式、更先进的技术装备,正在改变着种地的“模样”。

徐淙祥在3月15日的“巡田”中发现一块地的麦苗出现黄叶病情况。“等着喷灌机转过来,喷一遍就好了!”他告诉记者,喷灌机不仅可以浇水,还能喷施除草剂、杀虫剂和营养肥等,只需设定好程序,机器就能按设定的时间、频率、用量喷灌作业。“这些大型农机的运用可以大大节省成本,比如,用人工浇水一亩地要50—60元,用大型机械浇水只需几元钱的电费;人工喷药一亩地要20元以上,无人机或植保机喷药一亩地仅需5—6元。所以,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用上大型农机设备,才能实现种田的节本增效。”

先进技术装备用起来固然高效,但往往需要较高投入。对一些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家庭农场来说,买不起,也舍不得。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

西平县种粮大户牛犇经营着500亩地,自有4台农机,他更倾向于“借”农机,“最好是与有农机条件的合作社合作,租用他们的机器,这样就能在现有条件下较为稳定地发展,不至于步子迈得太大,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杜焕永10年来在充实合作社农机装备上已经投入了1200多万元,现有130多台农机。他认为,由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交由农机合作社或者是服务公司承担项目是比较好的路子。这样不仅能帮助种植户降低成本,还能有效地整合农机资源,有助于农机合作社发展,升级机械装备,形成良性循环。

记者了解到,平原县在“吨半粮”建设中,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面积占比已经超过50%。为了更好地解决“怎样种地”的问题,依托全县64个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2595家新型种粮组织,推行全托管、半托管、订单种植,发展百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建设高标准为农服务中心,力争实现乡镇全覆盖。

记者在平原县三唐乡走访了由山东智绘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为农服务中心。中心目前联结300多个大户,托管土地1万亩,覆盖200多个村。2022年一期建成2.4万平方米晾晒场、一座2万吨储能的仓库和一座日处理能力600吨的烘干塔。据公司负责人付兵介绍,他们靠传统农资经销起家,这几年市场环境变化了,大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建设为农服务中心,前端带动大户,统一供应农资;中间整合社会化服务力量,提供耕种收服务;后端建设粮食处理中心,促进经营增效;下游对接深加工企业,提升粮食附加值。“可以说,在链条的每一段,都能创造价值”。

“麦过春分昼夜忙”。古老的农耕智慧告诉我们,不误农时,田间管理事无巨细,一件接一件忙起来,才有好收成;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不负重托,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一环扣一环常抓不懈,饭碗才能端得牢。

作者: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采访组 房宁 王澎 常力强 李清新 祖祎祎 祁倩倩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何撬动3800多亿元社会投资?

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谁来守护?

扶贫资产咋管咋用?

发展农村寄递物流业,难在哪儿?

国产苜蓿,如何打破增产瓶颈?

北移的东北大豆种植带

多年生稻:水稻生产的又一革命?

“土坑酸菜”事件一年后——插旗镇探访

土特产“出海”记

美丽乡村,怎么美得长久?

原标题:夏粮过春关——冀鲁豫皖陕五省部分小麦主产县春管探行

监制:梁冰清 编辑:李忆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