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灵 催生 家长 为什么 这里

家长的催婚催生,为什么在95后这里不灵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9 14:55:04 浏览3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前往关注阅读全文。

年过完了,陆续开始上班了。想必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愉快,关于催婚和被催婚。

因为我也在后台陆续收到了很多读者留言,关于前几天,他们和爸爸妈妈之间,或者他们和儿女之间在催婚这个话题上的争吵。

我们先站在95这批年轻人的父母的视角看问题。

父母的观念很简单,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好找对象肯定是你太挑了。就是那句话,你用100块换人50块,怎么换都成交,你企图用50块换人100块,怎么换都换不来。

物质条件这个东西,是慢慢积累的,就像买不起大房子可以买小房子,买不起小房子可以租房子,你不可能指望一口吃个胖子,你要一步步来,两个人齐心合力,生孩子的同时奋斗事业,慢慢把日子过好。

这是父母一方的想法。

那我们来看看子女一方的想法。

用100块换人50块,我是脑子进水了么?如何和另一个人在一起,只会让我的生活质量下降,让我分享物质的同时还要耗费精力去顾及对方的情绪,那我图什么?

一个人不香么?只要不结婚,瞬间就发现自己有钱了,想租在什么地方租在什么地方,想买什么游戏装备买什么装备,我再也不需要花钱去讨好另一个人。

反过来,女生也是这样想的。小姐姐我为什么要吊死在一棵树上,非等着这只股票上涨?天知道他是不是潜力股,也许他是个垃圾股,一万年不涨呢?

明明有很多人会送我礼物,会和我约会,我为什么非得眼瞎了和这个人步入围城?

何况就算不和人谈恋爱,没有男人的世界太幸福了。至少不会因为生育问题而受到职场歧视,至少自己的机会变多了。

工作能力变强了,职场地位变高了,有更多钱买包了,不爽么?

父母总是问老了怎么办,在95后看来,如果都有那么多钱养一个孩子,难道还养不了自己的老?

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不香么?

这个回答父母怎么看?

很简单,两个字:自私。

这样的对话每年春节来一次,最后的结果就是不欢而散,你只看到结婚率的曲线逐年下降。

95后给父母表达的只是一种现象,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出口,但是这种现象,或者说代沟是怎么引起的,我今天试着为双方阐述清楚。

代沟是怎么形成的,这个话题从何聊起呢?从我们昨天举过的那个白鹿原的例子聊起。

展开全文

我那天说,白嘉轩骗鹿子霖一块水田,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下,可以传800年。因为那东西既是生产资料,也是价值锚定。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你看着过去了很多年,实际上全社会大部分的财富都锚定在耕地上。

这就是为什么能传800年。

你今天所认识到的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家族关系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但是后来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我们不是主动方,直到民国的时候,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只有一个工业城市就是上海,其他城市还是农业城市。

即便是上海,很多市民本质上仍然是住在城里的农民,你去看当时的小说,比如围城,很多书都能反映出来。

一个洋行里的经理,他可能家族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老家的田租。所以说起来他是市民,实际上他还是农民。地主就是农民。

谁是这个变化的主动方?西方人,所以你参考他们的经历,可能更容易理解。

你比如英国。

英国人很喜欢在乡下有个庄园,美国无此传统。这就是历史。

英国人是从庄园主收地租开始,后来工业革命,进城开工厂,所以他有个根的观念,这个根是乡下昔日封地上的庄园。

我们的农民也会有这样的观念,福建沿海的村子里到处是此起彼伏的赚了钱的农民盖的庄园,本质上和白鹿原上的白嘉轩的想法一回事。

白嘉轩认为白鹿原是他的根,福建沿海农民认为那个村是他的根,英国人认为乡下的庄园才是他的根。

美国人的耕地远比英国人多太多,他们才是大农村,却没有这个根,为什么?

因为他们没有这段历史,他们是五月花号的船员漂洋过海来到美洲的。

美国起初确实是全球最大的农村,但他们不是农耕社会。

我昨天说得很清楚,农耕社会下,结婚和不结婚当然不一样,甚至有儿子和没儿子都不一样。

白鹿原上白嘉轩如果没儿子,他就算忽悠了鹿子霖一块水田,又能咋?

这个生产资料怎么传递?谁来驾驭?

古代农耕社会下,没有机械的情况下,谁能耕田?只有牛,和男子。

说一个农耕社会留下来的段子,古人把男人比作牛,把女人比作田,把孩子比作种子,为什么?

这就是文化。

社会形态决定了文化传统,甚至决定了笑话怎么编。

我讲这些段子,95后的父母是听得懂的,为什么?因为本质上讲,我们都是农民,至少我们也是懂农民,懂农耕文化的那批人。

不是说你进了城,你没有了农村户口,你没有了名下耕地,你不会种地,你就不是农民了。

这中间还得好几代人。

如果你连续几代人名下都没有耕地,如果大量的人连续几代名下都没有耕地,他们才会转为纯粹意义上的市民。

也就是根的概念消失掉的农民。

美国人拥有大量的耕地,可他们不是农民,因为他们的根打两百多年前就消失了,英国人其实没啥耕地,可是因为历史的缘故,你从他们至今留恋乡下的庄园就知道,他们的市民化没有美国人那么彻底。

你想想看,我们的开发商在卖房子,卖所谓中国人的院子情结的时候,卖所谓有天有地概念的时候,卖的究竟是什么?

卖的就是农民文化。

给你建个苏州园林,给你门前弄俩抱鼓石,弄个门楣,什么意思?

秩序与传统。

士大夫还是农民,耕读耕读,耕田的人读了书就变成了文人。文人要区分于一般的农民,所以要给自己门前放俩狮子,或者在自己院子里修假山流水,不能堆稻谷晒红枣挂玉米。

就这点事儿。

你懂哪个高级,恰恰说明你骨子里是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产物,不信你找个三体过来,问他假山流水和晒稻谷哪个高级,他准保说不出来。

现在95后的问题在于什么?在于他们真的不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了,他们是什么?

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

95后刚识字,就开始接触电脑,接触手机,接触互联网,然后就是移动互联网。

95后和他们的父母60后,70后的差距之大,有点像什么呢?像刘慈欣的小说。

刘慈欣的小说经常描述地球要毁灭,人类当中的一批坐着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飞行几千年,历经上百代人飞向新家园。

我问你,这些出生在太空船上的人对地球的理解和第一代登上太空船的地球人,是一样的么?

当然不一样呀 ,只要你出生在地球,你觉得那是你的根,那是你的精神家园。即便你找到了一个新家园,你仍然会把它命名为太阳系,命名为新地球。哪怕新环境下根本没有太阳,哪怕新星球的规则和地球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传统的力量。可是,第二代人开始,那些出生在太空船上的人,他们会和你有相同的看法么?

他们对地球的理解,和你今天去看教育片里面印第安人传统民俗节目本质上是一样一样的。

当你站在95后的视角下看问题,当你抹去自己对农耕文化的全部记忆,当你认为互联网是生而有之的时候,你再回头看结婚生孩子,真的那么重要么?

耕地已经不是生产资料了呀,你需要儿子么?那你为什么不需要一头牛呢?

你现在明白那些年轻人为什么觉得老一辈的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很幼稚?

因为他们看你们,就像在看一头牛。

耕地,牛,儿子,对于这些太空船上出生的95后,是一码事。

他不懂你,是因为他根本就不可能懂你。

他们出生在一个财富不断被重定义的时代,不停的有新的行业横空诞生,迅速带来一波新定义下的财富。

城市不仅仅是在发展,而且是在变迁。以前这个区可能是市中心,可能是文教中心,对不起,因为发展到头没有空间了。

另一个区域很可能迅速集结一批高科技产业,集结一批科技人才,结果人家硬是把自己家考成了学区房,人家硬是把自己家买成了豪宅区。

你想想,城市规划这么慢的东西,都能受到财富重定义的影响,可见95后见到的世界变化有多快。

你相信的那些来自白鹿原上的经验,我弄个水田生个儿子可以传800年的故事,95后根本不信。

他们看三体长大的,他们觉得也许赶明儿大家就要上飞船了,就要离开这个暂住地了。

又或者,他们觉得也许赶明儿就要元宇宙了,自己就要数字化永生了。

他不是自私,他是对世界的底层逻辑发生了解构。

所以我才说刘慈欣是伟大的作家,你注意,作家,不仅仅是科幻作家。他绝对比金庸还牛,你等着瞧,早晚有一天,人们会这么评价。

就我们刚刚看过的流浪地球2 ,我刚写过的影评。

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人才会带着地球一起跑路?

持有农耕社会观念的人。

你看过白鹿原就会发现一样一样的。我要保我的水田,我要保我的牛,我挂了没关系,水田和牛会给我儿子的。

流浪地球里面那些执着于数字永生的人,你只能说他们理解问题的角度和你完全不一样。

你觉得有形的身体很重要,他们觉得不重要。就像你觉得有孩子很重要,那些95后觉得不重要。

你觉得重要是因为你信这个,白鹿原上你可以为了孩子锄禾日当午,流浪地球里你就可以为了100代之后的人的幸福待在地下城里一辈子。

问题是,你的孩子他不信。他和你的整个观念的底层逻辑不一样。他不愿意为了孩子的幸福当下去吃苦去奋斗几十年。就像流浪地球里那些数字永生派。

我完全能理解60后,70后,那是因为我是85前。我并非互联网原住民。我也能理解95后,那是因为我是90年代末第一批的网民。

我亲眼目睹了过去的,老人们的观念怎么被解构,以及95后这些当年我眼里哇哇叫的婴儿的想法怎么建立。

我觉得作为父母,和孩子吵架,或者按照白鹿原的价值观指责孩子不结婚不生孩子是自私,都是没有意义的。

就算我帮你说话,加上我这个砝码,也是说服不了他们的。

作为上一代人,能做的就是像今天这样,把历史渊源给孩子们讲清楚。

但是,最后决定怎么生活的,一定是孩子们。哪怕婚姻形态最终消失了,你也得认。

因为轮不到你不认,那一天,你已经不在了。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可终究是他们的。谁年轻,谁说了算,这是注定的。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前往关注阅读全文。